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

2016-04-05 17:25盛志林河南省虞城县畜牧局4763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6年10期
关键词:体况酮体丙酸

盛志林 (河南省虞城县畜牧局 476300)

文献综述

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

盛志林(河南省虞城县畜牧局476300)

奶牛酮病的发生是由于日粮中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或缺乏,从而导致奶牛自身脂肪大量动员,产生酮体过多而引起的一种营养性代谢病,与奶牛的饲养管理、日粮水平、机体体况有很大关系,虽然患病牛死亡率低,但治疗成本高。该病主要表现为血液、尿液、牛乳中均有酮体存在的三酮症状,另外还有低血糖、高游离脂肪酸的特征。酮病常发病于高产奶牛群体,对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危害,经济损失惨重,因此通过制定合理、科学的饲养和防治技术,以期达到预防酮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奶牛酮病是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是因机体摄入碳水化合物不足,造成体脂肪大量动员,生成酮体增加而大量累积,本病主要以酮血、酮尿、酮乳即“三酮”和血糖低、消化能力降低、产奶量降低即“三低”为特征[1]。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奶牛的养殖技术和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生产性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奶牛酮病的发生率却居高不下,有资料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奶牛酮病的发生率为15%~30%,日本为17%[2],酮病不仅降低了奶牛繁殖率,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牛奶品质,给奶牛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奶牛酮病的发病病因和预防措施,为改善奶牛养殖业现状提供科学参考。

1 酮病的分类

Holtenius[3]根据奶牛酮病发病时间、机体体况及血糖含量等特点,将其分为I型酮病与II型酮病。I型酮病以低血糖、低胰岛素、高游离脂肪酸和高酮体为特征;II型酮病以高糖血症(或血糖正常)和高胰岛素症为特征,通常伴有其他疾病的发生,具有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受现象。牛聪研究表明,I型酮病奶牛体况较差,血糖低;II型酮病奶牛体况较好,血糖正常或稍高[4]。

2 临床症状

轻微的奶牛酮病除了呼出的气体,分泌的乳汁和尿液散发出醋酮味外,没有明显异常特征。明显的奶牛酮病症状表现为食欲下降,嗳气减少,产奶量下降,乳脂率升高,乳汁和尿液容易形成泡沫。严重的病牛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瘤胃蠕动减弱,粪便干燥,随后转入兴奋期和抑制期,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逐渐明显。一般将酮病分为消化型、神经型、生产瘫痪型和乳热型四种类型,其中以消化型和神经型为主,各类型之间区别界限不明显。

3 发病原因

导致奶牛酮病发病原因很多,且各因素互相关联,较为复杂,现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日粮因素(1)日粮营养不平衡,当日粮碳水化合物不足,蛋白质或脂肪含量过高时,最易引起奶牛酮病。 奶牛对蛋白质的分解利用必须有糖来参与, 奶牛日粮中糖和蛋白质的比例应高于1∶1, 当奶牛日粮中糖供应缺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过高时,会造成瘤胃内微生物菌群紊乱,乙酸、丙酸、丁酸挥等发性脂肪酸的下降,尤其是丙酸含量下降,造成体内糖异生原料减少,血糖下降最终导致能量代谢负平衡而造成酮血病。(2)饲料品质低下,尤其是劣质青贮饲料含有大量能合成酮体的乙酸和丁酸,还有含高脂肪油的精饲料,及发霉变质的饲料。奶牛长期饲喂上述饲料,就会导致体内生糖物质(丙酸)减少,而生酮物质(乙酸、丁酸)增加,进而引起酮体含量增加,引发酮病。(3)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饲料中维生素A不足或缺乏,可导致前胃迟缓,肝机能障碍等疾病;维生素B12缺乏可使肝内丙酸生糖作用减弱、丙酸利用率降低,引起机体代谢障碍发病。饲料中钙、磷和钴、 锌、锰、铜、碘微量元素等矿物质缺乏或不足[5],不仅造成营养物质的吸收,还造成体内代谢过程紊乱而引发酮病。

3.2奶牛体况因素干奶期奶牛日粮能量水平高,造成脂肪蓄积导致过度肥胖。奶牛分娩后采食高峰低于泌乳高峰,血液中葡糖糖水平较低,导致脂肪大量动员,能量代谢失衡,产生大量酮体而诱发酮病[6]。

3.3其他因素缺乏运动会导致奶牛过多肥胖,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胰岛素敏感性和含量下降,造成血糖降低,脂肪分解代谢增强,酮体大量产生引发酮病。肝脏疾病、创伤性网胃炎等疾病能引起消化机能减退,引发继发性酮病。

4 诊断

根据奶牛日粮配比、生产性能和临床症状即可对酮病进行确诊。临床上也可用酮粉法快速检测[6],若显示阳性即可确诊。也可通过牛奶、血液、尿中β-羟丁酸和丙酮的变化临界值来诊断奶牛酮病。健康奶牛一般血清的酮体含量低于1.72mmol/L,亚临床酮病奶牛含量为1.72~3.44mmol/L,临床酮 病奶牛含量高于3.44mmol/L。

5 防治措施

(1)干奶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以防止因母牛过肥可有效预防酮病的发生。在围产期增进奶牛食欲,增加干物质摄入量能有效缓解能量负平衡,同时要保证高品质的饲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让奶牛保持适当的运动,接受足够的日光照射[7],以满足机体的需要。也可通过在日粮中添加莫能菌素,改变瘤胃菌群和瘤胃发酵机制来增加VFA中丙酸的比例,以降低奶牛酮病的发病率[8]。(2)奶牛酮病的防治的基本原则是:补糖抗酮、对症治疗。补糖主要是通过提高血糖和饲料中丙酸及其它生糖物质的利用,促进糖异生作用,降低机体酸中毒。可通过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以提高血糖含量。同时肌肉注射胰岛素,达到增加肝糖元的贮备的目的。通过肌肉注射200~600IU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该方法不仅简单方便,而且对病牛没有副作用。每次肌肉注射可的松100mg在注射后48h内,病牛即可恢复食欲,几天后产乳量明显增加,血糖升高,血酮下降,治疗效果显著。对神经型酮病口服水合氯醛首次剂量30g,以后用7g,连续3d。此外也可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隔天1次。(3)酮病常发病于高产奶牛,与奶牛的饲养管理、日粮水平、机体体况有很大关系,死亡率低,但治疗成本高,降低了养殖效益,因此在实际生产中科学的、合理的供给营养物质,只有维持机体健康合理的体况,才能有效预防和缓解奶牛酮病的发生。

[1] 王爱红, 杨玉平, 胡喜斌. 奶牛酮病的防治措施[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 27(4)∶ 33.

[2] 刘芳, 张培艺. 奶牛酮病的发生与防治[J]. 畜牧与饲养科学, 2012,33(3)∶ 110-111.

[3] Hotenius P, Hotenius K, New aspeetes of ketone bodies in energy metabolism of dairy cows∶a review[J]. Journal of Veterrinary Medicine Series A, 1966, 43(1-10)∶ 579-587.

[4] 苏华维, 曹志军, 李胜利. 围产期奶牛的能量负平衡及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J]. 中国畜牧杂志, 2011, 47(20)∶ 39-44.

[5] 霍明, 吴竞. 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其防控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 2011, 9∶ 87.

[6] 夏成, 张洪友, 冯万宇等. 酮粉法检测泌乳牛尿酮、乳酮的应用研究[J]. 中国兽医杂志, 2003, 39(12)∶ 2-4.

[7] 行庆华. 乡村兽医临床技术培训教材[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8] Goff J P. Major advance in our understanging of nutritional influences on bovine health [J]. Dairy Sci, 2006, 89∶ 1292-1301.

S858.23

A

1007-1733(2016)10-0057-02

2016-08-26)

猜你喜欢
体况酮体丙酸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尿酮体“±”或“+”代表啥
中国荷斯坦奶牛体况评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母猪体况卡尺的开发
藏母羊妊娠后期补饲时间对其体况和羔羊初生重的影响分析
食品中丙酸钠、丙酸钙测定方法的改进
K/γ-Al2O3催化丙酸甲酯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
2-18F-氟丙酸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H3PW12O40/Y-β催化丙酸异戊酯的绿色合成
对尿常规检查中酮体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