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基于改革开放后我国海洋经济政策历史发展的视角

2016-04-11 14:57张舒平田一泽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海洋规划科技

张舒平,田一泽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济南 250100)

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基于改革开放后我国海洋经济政策历史发展的视角

张舒平,田一泽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济南250100)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关乎国家根本利益,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环境制约、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海洋及海洋经济,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创新、发展、协调、绿色、共享”理念,围绕加强海洋经济顶层设计、创新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全面深入实施科技兴海、优化产业经济布局,提出了一系列经略海洋、创新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政策,有力地指导推动了全国和地方的海洋经济实践。

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战略措施

党的十八大统筹中国经济发展大局,做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1]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海洋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立足十八大以来的海洋经济发展实践,总结和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加强顶层设计、开展试点工作、实施“科技兴海”、优化产业布局等方面,制定和出台的一系列新政策新措施,以期为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与思考。

一、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出台海洋经济规划

海洋经济规划是海洋经济综合管理的重要手段。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起草,并在不断调整、规范经济活动的管理实践中形成的规划体系和管理制度,是制定海洋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和主要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更好地维护海洋权益,制定了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政策和一系列专项发展规划。沿海地区也据此相继制定出台了一批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共同构建并丰富完善了中国的海洋经济政策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经济实践的发展。

我国的海洋规划是伴随着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的发展需要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2]。研究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9年,小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研究试点工作开始[3]P289。1991年,全国海洋开发规划及沿海省市海洋规划工作陆续开展。1994年,中国第一个具有全局战略性的海洋规划——《全国海洋开发规划》发布。此后,《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等海洋规划陆续出台,为深入研究海洋规划理论提供了经验和基础。

进入21世纪,中国海洋事业迅速发展,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海洋规划的编制工作,陆续出台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02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03年)、《海水利用专项规划》(2005年)、《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06年)、《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2008年)、《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等一系列重大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指导、规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划体系。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作为中国第一个指导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了21世纪前10年海洋经济发展的发展原则与目标、主要海洋产业与区域布局、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措施[4]。沿海11个省市区也相继编制出台了本地区的省级“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沿海地级市以及部分县也编制出台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或计划。至此,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三级规划体系初步形成。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5],并对“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专门章节部署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6],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两个方面具体部署海洋经济发展工作。这说明海洋经济已进一步纳入国家宏观决策范畴,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学研判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2012年9月16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十二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总体布局、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做了具体规划和安排,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7]。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做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全面战略部署,标志着海洋经济已被赋予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力引擎的重要地位。

2013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根据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宏伟目标,结合新形势,对新时期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等做了全面深入部署[8]。

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2013年9月和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出访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开创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发展海洋经济指明了方向。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9]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拓宽发展空间的视角进一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10],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发展海洋经济的基本纲领和沿海地区制定发展海洋经济政策的基本遵循。

海洋标准是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2016年9月18日,为加快完善海洋标准化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部署了“优化海洋标准体系、推进海洋标准实施、强化海洋标准监督、提升海洋标准化服务能力、加强海洋国际标准化工作、夯实海洋标准化工作基础”六大任务和“‘海洋标准化+’工程、中国海洋标准‘走出去’工程”两项重大工程,为我国海洋工作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11]。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带动下,沿海各地区以国家综合规划为指导,以专项规划和重点规划为支撑,结合区域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编制了符合自身实际的规划体系,并相继得到国家批复。自2011年起,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等海洋区域经济规划及相关试点工作方案。

这一系列规划明确了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各地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开展试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地方改革发展、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依据这些规划,各地区相应出台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意见,有力地推动了各地海洋经济发展。

总体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注重顶层设计,加大对海洋经济建设的规划力度,从中央到地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成为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进一步推动了全国海洋经济走向秩序性、规范化。一个由国家总体规划、国家专项规划、国家区域规划以及省级规划体系所组成的国家海洋规划体系日益形成[12]P308。

二、坚持“先行先试”:海洋经济试点的探索与推进

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是国家为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而探索开辟的一条创新之路。先行先试的重点围绕“深化改革、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综合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8]进行,以期为创新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模式提供示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山东、浙江、广东等海洋经济发展试点”[6]。2010年4月,国务院同意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批复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的试点地区工作方案。结合试点地区工作进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的试点期限包括两个阶段,自启动至2013年为第一阶段、2014年至2015年为第二阶段,天津的试点期限为2013至2015年[12]P79。

201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等有关部门在山东省青岛市组织召开试点工作启动会,传达贯彻国务院批示精神,全面部署试点工作任务。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标志着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中国的区域发展从陆域延伸到海洋。

试点工作启动后,各试点地区围绕区域特色和实际需求,大胆创新,积极实践,探索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措施,以试点工作的重要领域、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为中心,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发展布局,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山东省、市、县均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推进工作领导机构,省委、省政府聘请国内有关院士和海洋领域知名专家,成立了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研究重大事项。浙江省成立了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和省长任组长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工作领导小区,同时成立了省海洋经济工作办公室。广东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实施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规划领导小组。福建、天津也明确了相应的组织体制机制,这都为高效推进试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12]p83。

二是编制专项规划、细化任务安排。山东省先后编制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6个专项规划和“四区三园”等9个重点区域规划,建立了以国家规划为纲领,以专项规划和重点区域规划为支撑,以市县规划为基础的规划体系,为具体部署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奠定基础。浙江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创新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行政体制的意见》和《浙江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等。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制定了5个相关实施方案,编制了有关专项规划。福建、天津也都编制了专项规划,细化有关任务,有序推进有关工作。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山东省研究制定了金融政策,优化金融布局,创新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省级财政落实了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争取到了国家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经费。浙江省财政计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海岛基础设施、海洋科技研发、海洋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并建立了省海洋产业基金。福建2012—2015年,通过省财政一般预算安排和整合省级有关部门现有各类涉海专项资金,每年筹集不少于10亿元。天津积极与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这些金融支持措施为有效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也注重加强对各省试点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开展规划调研,帮助各省修改完善发展规划和试点方案。2013年底,山东、浙江、广东、福建4省完成了试点工作第一阶段任务,天津市试点工作也在全面有序推进[12]p77。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功能区,为示范区建设确立了政策优势,注入了活力动力。2014年6月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了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陆域向海洋延伸、协调推进陆海统筹、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目前,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核心的带状、点状、点轴贯通的区域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试点工作的开展提升了海洋经济发展层次和辐射带动能力,发挥了试点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了陆海统筹发展,增强了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三、实施“科技兴海”:海洋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科技兴海是依靠科技推动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和发展海洋经济的集科研、生产、管理于一体的社会化系统工程[13]。旨在通过科技研发提高海洋经济数量和质量,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变,以最低消耗获取最大收益。海洋科技是促进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本保障,是认知海洋、联系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以及和谐海洋的桥梁和纽带,在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国做出了以“科技兴海”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1997年,国家制定了《“九五”和2010年全国科技兴海实施纲要》,成立科技兴海办公室,各沿海省市县也都出台了相配套的战略和发展规划,成立科技兴海领导小组,将科技兴海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使科技兴海工作有序稳步推进。

进入新世纪,《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颁布实施,提出了海洋科技发展的方向和任务,明确了海洋科技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洋经济的总方针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这意味着既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规模扩展能力,更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质量能力。对此,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科技兴海的政策措施,发展优质高效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一是制定科技兴海规划,明确主要任务。2008年,国家海洋局、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这是首个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2011年9月,国家海洋局、科技部、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联合发布了《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2011年至2015年中国海洋科技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提出了“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基本形成海洋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目标[14]。

2011年9月16日,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大会召开,明确提出了海洋科技在“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要着力“深化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全力推进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深度融合”[15]。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深海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发展海洋先进适用技术,为当前一个时期发展海洋科技、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10]。

二是创新发展区域示范,探索科教兴海新路。2012年6月,财政部、国家海洋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的通知》,提出要以发展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支持部分地方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探索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突破一批制约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和重大技术,成功转化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发展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企业,培育若干个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促进海洋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16]。

2012年12月,财政部、国家海洋局批复山东、浙江、福建、广东4省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实施方案,并安排2012年度中央财政资金十多亿元,通过支持4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实施方案中的成果转化类和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类等重点项目,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013年,国家海洋局与财政部共同编制了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考核管理办法和方案,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份完成了第一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立项和资金安排工作,共有项目156个,投入财政资金约10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约50亿元。

为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2011年4月,国家海洋局颁布了《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批复了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是指符合全国科技兴海、国家海洋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集研发、孵化、生产、交易、培训、服务为一体,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示范、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企(事)业群或者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区域。

2012年,国家海洋局加快了推进全国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的认定工作,将辽宁大连现代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江苏大丰海洋生物产业园和福建诏安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认定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这样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数量上升为4个,有效地推进了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对发展海洋科技做了系统总结、高度概括和具体部署,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搞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尤其要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17]。

2015年,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从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方面,提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对发展海洋科技的重点工程建设作了明确规划,强调:“发展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10]这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兴海的重要战略部署和科学遵循。

四、优化产业布局: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与提升

海洋经济结构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变化不断调整[18]P16。海洋经济在未来能否持续科学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海洋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素质提高和门类扩充[18]P7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为解决海洋产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科技含量及产业增加值低等问题,从政策上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极大地促进了海洋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6]。《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陆海统筹、调整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的五项原则,提出要“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提高海洋产业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7]。《“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并明确地提出了2015年和2020年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是海洋经济发展向质量效益转型的重点。十八大以来,海洋产业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船舶业,都采取了积极的产业政策调整行动,用高新技术、先进管理制度和规划手段对其进行改造,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促进其素质不断提高,推进传统海洋产业向质量效益转型。

对于海洋渔业,2013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加快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和控制近海、拓展外海、发展远洋的生产方针”,发展方向为“海洋捕捞由近海向深远海拓展,海水养殖从传统养殖向健康养殖过渡,渔业加工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19]。

对于海洋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要求,“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紧紧围绕深化港口岸线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布局,着力加强老港区技术改造、完善配套,推进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港区岸线资源利用率和生产能力。”

滨海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内容。《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邮轮游艇、海洋海岛等高端旅游产品,大力培养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旅游经济带。滨海旅游业对沿海地区规模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

海洋油气业在改革开放后成为中国能源供应的重要力量。《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海洋油气业发展要把握“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力度,稳步推进近海油气资源开发”和“加强勘探开发全过程监管和风险控制,降低油气生产对环境的影响”[7]两个基本方向,从单一注重产量向产量、环境兼顾过渡。

海洋船舶业在“十一五”期间,规模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国家制定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为中国海洋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0]。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反映了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包括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海水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等。

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是我国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作了明确规划,“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发展远洋渔业,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扶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海洋服务业”[10]。总之,十八大以来,党贯彻实施科技兴海规划,陆续培育了一批新兴海洋产业,催生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海洋新兴产业促进海洋开发的新态势。

五、小结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继承改革开放以来海洋经济发展政策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海洋,把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按照“创新、发展、协调、绿色、共享”理念,围绕海洋经济顶层设计、创新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全面深入推进科技兴海、优化产业经济布局,提出了一系列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创新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政策,有力推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成为建设海洋强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2]刘佳,李双建.我国海洋规划历程及完善规划发展研究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05).

[3]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2)[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4]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156.htm.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jrzg/2010-10/27/content_1731694_2.htm.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2011lh/ content_1825838_2.htm.

[7]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13-01/17/content_2314162.htm.

[8]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国家海洋局网站,http://www.soa.gov.cn/zwgk/fwjgwywj/shxzfg/201304 /t20130411_24765.html.

[9]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gangao/2015-06/08/c_127890 670.htm.

[1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 n/2015/1103/c399243-27772351.html.

[11]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EB/OL].国家海洋局网站,http://www.soa.gov.cn/bmzz/jgbmzz2/kxjss/2016 10/t20161010_53366.html.

[1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5[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

[13]李乃胜等.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史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366.

[14]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EB/ OL].国家海洋局网站,http://www.soa.gov.cn/bmzz/jgbmzz2/ kxjss/201211/t20121109_14660.html.

[15]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海洋事业跨越式发展[N].中国海洋报,2011-09-20.

[16]关于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的通知[EB/ OL].国家财政部网站,http://jjs.mof.gov.cn/zhengwuxinxi/ tongzhigonggao/201206/t20120601_656076.html.

[17]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N].人民日报,2013-08-01.

[18]刘容子.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经济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19]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EB/ 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13-06/25/con tent_2433577.htm.

[20]“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12-07/20/content_ 2187770.htm.

编辑:高学栋

F120

A

2095-7238(2016)06-0093-06

10.3969/J.ISSN.2095-7238.2016.06.017

2016-07-06

张舒平(1980-),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干部,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海洋规划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爱的海洋
科技在线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科技在线
迎接“十三五”规划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