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2016-04-13 12:51张宏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制度

张宏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张宏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加强的过程,生态文明制度从无到有,从单纯的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再到科学发展,再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历程

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当今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5%,但却消耗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气和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据全球足迹网估算,如果全球都维持像美国这样的物质生活水平,那么将需要至少五个地球的资源。然而现实表明,由于工业文明的历史和文化惯性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沿用线性思维,运用传统工业模式发展经济和对待环境问题[1],他们的生态环境治理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转移为条件的,他们本国的生态环境优化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为条件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消耗、高污染,不仅造成世界环境恶化、地球资源不可持续问题,同时也构成了其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限制。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不高,科技水平落后,人口数量庞大,资源短缺特别是人均土地资源、水资源、石油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公众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强有力的环保制度缺乏。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时间里阶段性出现的生态问题,在我国当前阶段集中体现并爆发出来,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这构成了我国发展的生态制约。这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对进一步深化改革也会造成严重阻碍。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要求我们必须自觉、理性地认识到,我们已经无法走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建设生态文明是破除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障碍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加强,全社会环保投资不断增加,这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以“天人合一”“和而不同”“道法自然”等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国率先走上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推动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中国展示自身独特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契机。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传统工业化道路实现了现代化,尽管其环保意识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正因为发达国家的身份,人们追求更丰裕的物质享受,其资源、能源消耗要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中国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后发者,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绝不可能选择转嫁环境成本的发展方式。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

从直接目标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涉及更深层次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涉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项制度、体制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2],解决这个社会问题必须要依靠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当然,体制建设并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途径,但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体制建设层面,是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的重要标志。

(一)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环节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改变“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能把积极的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在理念与实践之间,非常重要的中介环节就是制度、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制度以及体制是使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转变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的具体规范。处理人与自然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仅仅依靠积极的理念甚至仅仅依靠对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去设计、建构出一整套管理制度。从社会制度与实践运动的作用机制来看,社会制度是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与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正是完善的社会制度、体制体系发挥着体现社会发展规律、引导社会运动、改造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二)完善制度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保证

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文明目标能否实现,除了要看其是否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否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还要看其做出怎样的模式选择和建构,提供什么样的制度以及体制保证。通过建立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制规范体系,发挥协调社会行为、调适人际关系、清除运行障碍、巩固发展成果的作用[3]。实践证明,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包括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制度以及体制因素是根本保证。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我国阶段性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得到巩固并可以持续推进。

(三)完善制度才能形成“五位一体”建设的联动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以及文化建设内在关联,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割。生态文明建设并非游离于四大建设之外的空洞抽象,而要由它们去体现、去承载,反过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为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实际操作层面就是要致力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制度就是处理各种关系的规范。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历程

依据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面貌的不断变化,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加强的过程,生态文明制度从无到有、从单纯的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再到科学发展,再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保护生态环境,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生态问题要通过社会化思路来解决,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我们走过不少弯路,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保障生态文明实践成果,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即要实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事实上,这二者并不矛盾,保护环境不是不发展,恰恰相反,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亦非必然破坏生态环境,而是以不损害生态环境为前提。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应该承认,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我们起步较晚,一些制度目前几乎还是空白,一些制度建设仍需继续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仍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索和积累过程。

(一)初步确立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阶段(1978—1992年)

1978年和1982年分别颁布第三部和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资源保护和合理使用的法律地位;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此后,中国开始出台全方位的资源立法,如《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等。198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涉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污染集中控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限期治理、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在此期间,建立了一套保护和开发利用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资源保护写入《宪法》,到1992年,国家规定的各项环境标准共300多项。同时这些法律法规逐步创设了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自然资源开始允许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转让使用权”。资源管理从原来的行政计划开始向法制化发展,从原来的计划体制逐步转向市场体制,资源使用从原来的绝对公有、无偿授予转向有偿转让,为资源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体系阶段(1992—2002年)

1994年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1996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00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1996年通过的《“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996年7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提出加大环保力度的同时,还确定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此次会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重点城市、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治理及生态建设工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可持续发展列为重大战略决策。

这一阶段我国在生态文明体制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实施。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普遍认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和指导思想。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资源管理体制也迈入了可持续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我国制定、颁布或修改了多项资源法规,资源管理法律体系日趋完善,资源产权改革从“转让使用权”发展为“可交易”,“有偿开发”资源税制产生,资源管理进一步走向市场化。

(三)建立科学发展观指导的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体系阶段(2002—2012年)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2005年出台《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开始把科学发展观应用到环境工作;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2009年、2010年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做出战略部署;2012年7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讲话中,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

应该说,2004年以后,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成为指导我国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思想,和谐社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GDP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进入“科学发展”阶段。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理念,是对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取得成果的总结。

(四)建设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并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目标;2012年12月,国务院讨论并通过的《“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强调: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推行绿色消费,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从注重理念、理论建设进一步发展到制度建设以及融入“五位一体”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新阶段。事实上,自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我国通过各种措施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其中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发展循环经济等等。但必须要承认,通过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制度建设也成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三大类型制度:一是法律和政策性制度,主要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二是公众参与制度,主要是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全民节约制度、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和社会监督举报制度;三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责任制度,重点是落实生态环境责任制,改革现行的干部考评制度,将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提出“一格局、三机制”的论述,一格局即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三机制即健全全国土地空间开发机制、资源节约利用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这些共同形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本制度架构。通过这种制度设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社会基本制度保障,超越了近代传统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制度性障碍,也是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独特的制度优势。

[1] 余谋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J].桂海论丛,2013(1):23.

[2] 顾钰民.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65-169.

[3] 周感华.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现有制度体系思考[J].理论与当代,2014(12):12-14.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HANG Hongcheng

(School of Marxism,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5,China)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essentially a social problem.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with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and strengthening practice. The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ed sim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then to sustainable green development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is put forward,which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real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cological civilization;systematic construction;course

2016-06-19

张宏程(1973-),男,江苏扬州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哲学与社会发展理论。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9.002

D61

A

1008-6285(2016)09-0008-04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与话语表达”(14JK1389);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镇文明建设研究”(2014G11)之成果。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制度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