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国粉”现象透析

2016-04-13 12:51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理论课现象大学生

吴 强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高校大学生“国粉”现象透析

吴强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由于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和一些不实信息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任意散播、流传,导致“国粉”数量近年来大有日渐增多之势,尤其是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获得愈来愈多的拥趸和认同。透过“国粉”现象的表面可以发现,其所代表的价值观不仅与当代中国主流民意背道而驰,而且带有极为浓厚的历史虚无主义色彩和对现行体制合理性的强烈质疑。社会各界人士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对此现象高度重视,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宽容心态为学生答疑解惑、矫正思想,使其能够回归正轨。

大学生;“国粉”;历史虚无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对于任何一个有过上网经历的人来说,每当他在浏览微信朋友圈、天涯社区、百度贴吧、凯迪社区等网络公共论坛时,或许都曾看到过有关“蒋公”“蒋公千古”“蒋公剿匪不力”等对作为已有明确功过定性的历史人物蒋介石的刻意拔高,读来真有让人恍如隔世之感。要知道即便是在当今的台湾岛内,大多数民众也因 “白色恐怖”而对他没有多少好感,反而在大陆他一夜之间却成为“民族救星”,不啻为历史的吊诡!

进而言之,不仅对蒋介石本人,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的一切也顺势成为网民们心目中的“最爱”,如中国社会在1927年至1937年这10年间取得的进步就被视为“国府”统治下的“黄金十年”。如此醒目言论也使“国粉”犹如明星粉丝般成为网络世界一个令人瞩目的群体,其中高校大学生群体因其正值青春年少,以及对各类社交平台的娴熟运用而又占相当比例,且有愈来愈多之势。这不得不引起高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群体中的“国粉”现象,又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疏导?

一、“国粉”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般来说,某种社会现象的产生、传播和受到特定人群的追捧、响应甚至是认同,其原因不外乎来自三个方面:现象本身所具有的十足吸引力、社会土壤中部分“养料”的滋养以及它与受众在集体心理特征、内部诉求上存在高度契合性,成为他们向外发声、彰显自身存在,从而引起外界关注的有效方式。唯有满足这三点,也才有可能形成某种现象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而“国粉”现象可谓理解这一大众传播学原理的绝佳“标本”,其产生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网络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

网络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数量较之以往更为多元,也极为繁多。借助网络而形成的公共讨论平台和公众舆论不仅较之传统的信息发布方式有着后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在无形之中有力解构了官方话语体系主导下的主流言论权威。但网络本身一方面存在将既有权威被拉下“神坛”之时,另一方面也在众多网民几近狂欢的氛围中使自己也成为新型权威,并在有意无意间已经与此前的传统权威形成区分。

姑且不论其内容正确与否,网络在获得广大网民“芳心”之余,也为自身披上了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双重外衣。“重形式、轻内容”本就是当下中国社会庸俗化的一大产物,而“国粉”现象的快速传播正好得益于网络时代互联网资讯的鱼龙混杂,尤其是通过诉诸各式新奇、耸动乃至虚假捏造后的标题来吸引包括高校大学生在内的读者。受众虽对内容的真实性不一定完全相信(甚至知道其中有假),可网民普遍具有“反权威、民粹和缺乏常识”[1]的特质,而转发某个帖子或跟进评论所产生的“大V”效应更使诸多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受到他人关注的 “平庸之人”得到明星般喝彩,其自身价值也得以在这一过程中彰显并感受到作为群体中一员的温暖,这也就可以理解他们不管是出于功利性投机目的还是打心眼里真心认同,转瞬之间即都被“国粉”所俘获,且以此为荣。

(二)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混乱、错位而致沉渣泛起

美籍已故著名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即迈入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在他的笔下,此一时期的中国犹如一艘行进在长江航道中的轮船,当它冲出汹涌澎湃、暗流涌动的三峡时也就是中华民族完成转型,进入“高峡出平湖”之日。唐氏的“历史三峡”说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证,但从其话语中仍不难体现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异常艰难。如将时段具体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波澜壮阔,这何尝不是“历史三峡”这出大戏中的重要一折,其对中国社会的改造、推动与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过往。这场深刻变革不仅意味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且更触及人们心灵深处的既定价值观。

毫无疑问,中国社会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向前行进,但前路光明并不必然表示过程也同样能够一帆风顺。因为转型本身就表示社会正处在“一个制度与另一个之间的过渡期”[2],充满不确定性。不仅如此,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之间的本质差异以及来自后者的冲击、双方传统价值观的迥然有别,转型期中国所面临的价值建构重任等因素对于一个广土众民、国情复杂的国家来说,无异于使其背负更大压力,脚步也势必更为沉重。这些不利条件的汇集都使各种错误思潮的传播有机可乘,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而搅乱人们的价值观,由坚定信仰而到怀疑一切,丧失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对于一些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依凭各种所谓新资料试图“重弹”,殊不知没有任何原则和立场的研究只能是“乱弹”,导致混淆视听、沉渣泛起,由此得出的新发现也显然无法真正取代原有定论,这是在面对“国粉”现象时所应有的历史眼光。

(三)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自身心理特征

不论就年龄结构还是社会阅历,相比于已经进入社会上摸爬滚打的职场中人和目前尚处于未成年阶段的中学生,高校大学生群体都居于两者之间,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社会心理的成熟度和稳定性要优于中学生而逊于已工作者。虽在某些方面已经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和价值选择,在内心深处希望能够得到外界肯定的愿望也很强烈,但由于校园环境相对单纯,高校大学生群体在思考问题时也就容易被一些无限放大后的现象所遮蔽,不能从全局着眼进行整体研判。加上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使用新媒体工具较为娴熟的高校大学生群体也就更易被相关信息所影响,除自己相信外也进一步成为次级传播者。

简言之,由于传统教育方式过多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记诵,而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囿于各方原因,一般都仅限于“知其然”,而对其背后“所以然”的说明则付之阙如。长期在此氛围下成长的学生一旦掌握了更为快捷的信息搜索工具和辅以课外阅读量的增大,其内心深处难免会对主流舆论产生抗拒心理。在这个时候,不论他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否准确(这其实已经不重要),关键在于能够找到一个与旧说不同的替代者,而“国粉”现象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快速传播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国粉”现象的本质和危害

对于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认识,都不应仅限于为何会发生,而应该透过现象本身认清其本质和危害。唯有如此,才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该现象,从而提升认识水平。那么,“国粉”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其快速传播对高校大学生群体将会产生哪些潜在危害?

“国粉”现象的本质乃是在当下中国有着一定舆论市场的历史虚无主义,其背后所潜藏的哲学内核则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对立面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它以“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3],宣扬所谓“告别革命论”;常以学术研究(或重评)的面目出现,试图以某些枝节来取代甚至是推翻已有定论,构建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新话语(特别是在研究中所运用的一些方法貌似标新立异,确有“吸睛”功效);它从根本上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原则,更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充满了意识形态偏见和价值优越感,极为片面和狭隘。这一现象反映了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一部分人面对时势时的逆向发展诉求。如肆意夸大“国军”在抗战中的战绩(对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和大陆已经给予充分肯定,反倒是台湾方面已少有提及,甚至有人还公然喊出“日本是祖国”这样的谬论),神化某些将领的抗日表现,赞颂国民党统治时期“黄金十年”中的经济成就等;但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和处于水深火热境遇下的亿万百姓的真实生活,在“国粉”们看来不是被有意回避、就是被刻意粉饰。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则极尽污蔑之能事,乃至附和台湾方面“一分抗日,两分应付,七分发展,十分宣传”的谬论,就是近年来“国粉”们最为鼓噪的话题。且不说从作为第三方的日军史料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仅就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变节投敌,数百万的伪军和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后期豫湘桂战役中的大溃败就更加让人们认清历史的真相。历史不会以“国粉”的意志为转移,国粉贬低敌后战场改变不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主力的事实。虽有铁证如山,但“国粉”现象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传播也有着多方危害,必须对此提高警惕。

首先,“国粉”现象的传播搅乱和混淆了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我国高校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方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就高度重视高校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将其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在实践中一贯秉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目的在于培养符合“四有”标准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开放以后,面对一方面来自国内经济建设的迫切要求和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从未罢手的“和平演变”图谋,在进一步强调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新知的同时,也高度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教育理念,整合、完善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照前述,“国粉”们所传播的诸多信息似是而非,在方向上已严重背离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观,直接与我国目前就高校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所制定的总体方略相抵触。

其次,“国粉”们通过网络所传播的诸多错误观点对于大学生的心智健康来说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对于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两大目标来说,今天的大学生也就是明日各行各业的栋梁和骨干,能否具备一支业务过硬、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大学生队伍就显得至关重要。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既需要付出个人努力,也要能将自身理想与信念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社会洪流,从中汲取力量、修正自我。就个人的成长历程而言,大学四年是每个人一生当中最为精彩和光华的时期,亦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阶段。而在当下,大学生除了要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学科前沿外,更应主动了解国情、省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提升修养水平,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将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奠定基础,做好知识储备。与此相反,“国粉”们所传播的不少信息真真假假,以大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很难对其做出正确的事实判断,更遑论付诸公正、客观的价值评判,这也就难免会被一些新奇的“标题党”牵着鼻子走,有的还步入死胡同,思想上也会与主流认知发生分歧、出现打岔、扰乱正常的思维模式,得不偿失。

再者,与前述两个方面相比,“国粉”现象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背后的意识形态隐忧则更让人担心,因为它会危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和未来,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时至今日,冷战结束已近30年,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流,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也都在联合国框架内结合自身实际谋求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经济交流和生意往来并不等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经偃旗息鼓、彻底停止,反倒是较之此前以更为隐蔽、平和的方式在“暗度陈仓”。虽久已不见刀光剑影、剑拔弩张,但“国粉”们在有关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阐释和建构上近年来正以各类看似理性、客观、中立的高论(多数为缺乏史料充分论证或以偏概全式的假设,即“如果中国当时……,那么此后也就不需要……”)来试图遮盖、推翻已有定论,否定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论述背后的潜台词则意在说明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之路是历史的错误。而高校大学生作为当下中国青年的主体一旦接受此论调,则势必在思想上沦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马前卒”,将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不小冲击,也极不利于其自身和社会主义中国的教育发展。

最后,但也是最为明显的便是破坏内部团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制造观点对立,形成不同分野和“阵营”,不仅严重影响常规教学秩序,而且也很有可能会在学生中引发某些冲突(言语不和乃至肢体冲撞),产生内耗,削弱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瘫痪班级日常运作,也就更不大可能有效组织起丰富多彩的活动。高校作为一个整体,不同专业中的每个教学班是构成这一整体不可或缺的细胞,前者的生机勃勃、进取向上需要全校所有专业每个班级的共同努力,而同学们的大学四年生活都离不开班集体。但由于“国粉”现象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不可避免会导致即便是在班级内部,就同一个历史问题的看法也会有很大差异甚至是南辕北辙,这无疑不利于班级内部的团结、稳定。而过早介入相关议题的论争不仅会耗费本就十分宝贵的学习时间,从而无法集中精力于学习之中,而且也容易使自己痴迷和沉醉于一时的辩难输赢,非常享受在网络论坛或其他公共平台的发言而飘飘然,逐渐形成恶性表现欲,脱离生活实际和国内外现状。

三、冷静正视、转换观念、加强疏导

面对“国粉”现象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快速传播,如何“迎应”这一现象,特别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怎样才能有效回应学生的询问、质疑和部分网络传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深度着墨。

(一)冷静对待、正视问题、主动调适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不会是空穴来风,“国粉”现象能够产生并在一定范围内快速传播必定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此既不应刻意回避,更不能听之任之,而应从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及其艰难历程的研究中追因溯源,期盼清平盛世绝不等同于安徒生童话中“皇帝新装”式的自我欺骗,恰恰应该将其置于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冷静正视,认真分析“国粉”现象之所以会产生和传播的有关机理,并以此来检讨和反思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疏失,从而探寻破解之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立足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结合“90后”“00后”的群体特性,主动放低身段而与作为受教主体的大学生们更为紧密的“心连心”,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倾听者、知心人与助推者。注重课堂讲授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式谈话”,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想法,但也应适时指出其有所偏颇之处,真诚为其答疑解惑。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交谈对完全追求个人目的的倾向起到抗衡的作用”[4]。而教师若能主动与学生交谈,坦诚各自看法,未必不是好的言传身教,从而实现长期以来想做却一直不尽如人意的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收到教育效果。相反,那种不顾学生听课感受而强行灌输教师主观意志和任意贴标签的做法只会使问题激化,学生内心中的拒斥感也将会更强,这不仅无助于“国粉”现象的解决,反而更加有利于其传播,起了反作用。

(二)转换观念、更新工具、加强疏导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其目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面临着来自网络时代和诸多新媒体工具运用后所带来的艰巨挑战,“国粉”现象其实只不过是这一新时代的产物而已。根据前述分析,其产生有一定的时代必然性,毋须感到惊讶!

毕竟,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都还停留在“教师讲解—内容板书—学生听课记笔记”的传统模式。由于学生彼时获取信息的手段极为有限,教师因此在与学生的信息量对比中有着一定优势,学生也更多需要依赖于教师的口头讲授来认识和理解有关问题,其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并不对称的单向传导关系。然而,进入网络时代,大学生对网络和新媒体工具的熟稔度并不亚于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见解由于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资料进行自我认知而不再仅仅依靠教师这个单一信息源,原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所形成的教师权威和教师中心主义已在无形之中被消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尽快认识到这一新局。

除了要正视问题之外,更为重要的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应转换观念,了解、熟悉和掌握QQ、微信、微博等各类新媒体工具,加强疏导,使其也能同样服务于课堂教学,成为便利教师在虚拟世界与学生实现面对面无障碍沟通的重要工具。通过与学生线上线下的全方位交流,教师一来可以了解学生平日所思所想,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走出误区;二来则借此逐步真正成为学生赖以信任的师者和朋友。在此基础上,师生之间围绕“国粉”所传播的一些主要观点通过座谈、讨论和共同研读史料等方式对其进行有效辨析,史实自会愈辩愈明,而学生其实也会有他们的自我判断能力和理性思辨意识,教师在这一点上应给予学生充分信任和自主。

总之,诚如毛泽东所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5]特别是对自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今天的国人更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来辩证看待,而不应将其割裂,画地为牢,孤立研究。在关注个别史实的同时,更要有历史发展的宏观棋局于心中,把握历史大势的前进方向,珍惜当下的美好幸福生活。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对于“国粉”们所散播的若干错误观点和不实信息,高校大学生群体应做到个人不迷信、不卖弄、不传谣,并在班级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其他同学的智慧对这些错误观点进行深入地分析,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传播正能量,将大家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把时间和精力多集中于课业学习,努力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和就业本领,以在将来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伟业,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使命的完美结合。

[1] 赵鼎新.民主的限制[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94.

[2] 吉列尔莫·奥唐纳,菲利普·施密特.威权统治的转型:关于不确定民主的试探性结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5.

[3] 梁柱.历史虚无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

[4]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40.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On the Phenomenon of "Being Guomindang′s fa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U Qiang

(School of Marxism,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China)

Due to the lack of proper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and some inaccurate information spread in the virtual world, there is, in recent years, an increase of "Guomindang′s fans" in number in real life and network platforms, particula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 special group, who turn to be fans and show more and more recognition of Guomindang. Through the phenomenon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values they represent not only run counter to the mainstream public opin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but also bears a very strong color of historical nihilism, questioning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urrent system. In this case, people of various communities and university facul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is phenomenon, and deal with the students′ confusion with facts and truth, correct their thinking, so that it can be switched back on to the right track.

college students;Guomindang′s fans;historical nihilism;mainstream ideology

2016-04-20

吴强(1985-),男,江西婺源人,山西农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9.004

D643

A

1008-6285(2016)09-0015-05

猜你喜欢
理论课现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