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湖北发展举措研究

2016-05-05 06:59
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推进路径湖北一带一路

张 静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7)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湖北发展举措研究

张静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

摘要:融入对接“一带一路”是湖北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着力点。应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机遇,以开放为先导,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主线,利用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在空间上形成大开放格局,把湖北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联动的重要枢纽、长江中游地区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提出湖北融入对接“一带一路”的思路和空间布局,重点探讨了湖北融入对接“一带一路”的推进路径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一带一路;湖北;发展定位;推进路径

随着新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开放性经济主导区域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扩大开放越来越成为各地应对竞争挑战、谋求赶超跨越的重要抓手。融入对接“一带一路”是湖北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构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通道的客观选择;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步伐的必然要求;是发挥比较优势,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根本要求;是消化过剩产能,破解能源瓶颈的内在需求。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湖北比较优势

融入对接“一带一路”,湖北在历史渊源、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力、资源配置率、综合服务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历史渊源深厚,人文经贸联系频繁。

湖北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之一。自古以来,与陕西尤其是陕南地区交往密切,十堰竹溪县素有“朝秦暮楚”之称,早在唐朝时期就是古都西安的贡米、贡茶中心。郧阳史称“鄂之屏障,豫之门户,陕之咽喉,蜀之外局”。郧西上津镇史称“天子渡口”,唐代上津镇是联系都城长安与江南、岭南地区的重要孔道;[1](p131)[2](p30)襄阳自古就有“南船北马”之说,是联系长江中游与中原、关中地区的交通枢纽,是关中通往岭南的水运枢纽和中转要港。[3](p1368)从西周到北宋,襄阳多次成为我国南北通商贸易的重要“互市”,保持着与长安的经贸往来,并进一步西向联系丝绸之路。唐代襄阳的漆器和茶叶是最有名的外销特产;[4](p657)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以咸宁羊楼洞为起点、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重要的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国际文化商贸通道。中俄万里茶道的繁盛带动了湖北以集散、转运为主要功能的节点城镇的肇兴:咸宁羊楼洞镇是万里茶道上青砖茶和红茶的主要茶源地。汉口有“东方茶港”之誉,是世界茶叶贸易的中心,襄阳是万里茶道水陆联运的重要枢纽;[5](p123-129)湖北境内还有一些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的历史记载,如随州籍的北宋名僧善洪被称为玄奘西天取经又一人,其修行路线从甘肃天水出发至印度,期间穿越邦国39个,和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线路高度吻合。

2.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产业互补优势突出。

一是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支撑中部、服务全国”的大交通枢纽功能为融入对接“一带一路”夯实了基础。航空方面,截至2014年,武汉累计开通国际和地区客运航线超过31条,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131.3万人次,居中部第一;铁路方面,以武汉为节点形成的“米”字形铁路网逐渐铺开。正在建设的武西客专将长江经济带的中点武汉与陆上丝绸之路起点西安连接起来,以此向西连接宝兰高铁、兰新高铁继而与西北、中亚甚至西北欧对接,向南与武广铁路相连,并连通武九、合福等客运专线,直达福州、厦门,全线形成一条横贯东中西部、连接“一带一路”的大通道;公路方面,“七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建成,京港澳高速和大广高速连通京津冀、湖北和珠三角,沪渝、沪蓉高速沟通长三角、湖北和成渝经济区;福银高速连接关西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经济区、海峡西岸城市群,形成对接“一带一路”的大通道;保(康)宜(昌)高速公路通车,湖北一肩挑“两带”地位更加突出。航运方面,随着武汉港、宜昌港、荆州港至上海始发班轮的开通,打通了中部地区通往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

二是产业互补优势突出。近年来,湖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很强的互补性。湖北第一产业优势突出,农产品出口从2008年开始一直稳居中部六省首位,占中部六省总量30%以上。2014年,全省出口农产品达19.95亿美元、居全国第9位,超过湖北在全国出口总值的排序,超过全国出口农产品增速近1倍;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光电子信息、铁路技术装备制造、石油装备制造、专用汽车、钢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建筑等产业既是湖北的优势产业,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和国家发展相对较弱的产业,开展产业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广阔的合作空间。

图1 2014年湖北省进出口增幅与全国增幅对比

3.走出去步伐加快,引进来量增质优。

近年来,湖北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进出口贸易呈现齐头并进的局面。一是外贸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全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30.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4%,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国16.1、11.8和21.8个百分点(见图1)。多数市州出口增长,其中神农架林区同比增幅达到399.2%,咸宁市为47.3%,黄石、十堰、襄阳、荆门、孝感、天门等市的增幅也都在20%以上。

开拓市场成效显著。对中国香港、日本、墨西哥、俄罗斯、韩国和新加坡出口分别增长55.1%、19.1%、14.5%、57.7%,34.9%和29.5%;对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等进出口额均呈递增趋势(见图2、图3),从各大经济体来看,湖北对APEC出口额所占比重最高,增幅最快。其次为北美自贸区、欧盟和东盟。

图2 2014年湖北省主要出口进口国别(地区)出口额占比

二是招商引资量增质优。2014年湖北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5.1%,“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实际使用外资同期增长19.66%,鄂州、黄冈、恩施等市州增幅达到30%左右。2014年,在鄂投资兴业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28家(境外159家),总量位居华中地区首位。外资投资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总额比重超过50%,主要集中在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与通信、新材料、食品饮料、石油化工等领域。信息服务业、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迅速,分别增长15倍、2倍、1.3倍和3.7倍。

图3 2014年湖北省分洲别出口额及增幅

三是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2014年,新签合同额127亿美元,同比增长25.1%,排名全国第二,完成营业额58亿美元,同比增长11.3%,排名全国第六。2014年,湖北在亚洲、非洲及美洲市场新签合同额分别占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合同总额的29.9%、32.1%和28.4%,欧洲市场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755%,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在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开拓方面,从过去主要由亚非两个市场驱动,逐渐转变为现在亚非美三个市场齐头并进、欧洲市场奋起直追的多元化格局。

4.科教实力雄厚,金融支撑功能强化。

湖北普通高校总数居全国第2位,在校大学生人数全国第一。湖北正由科教大省向创新强省迈进。2014年,省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510亿元,增长15%。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601.74亿元,增长43.7%,在中部地区明显处于领先地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类国家级科技基地、平台拥有量在全国排名前三位。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部地区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襄阳、宜昌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在金融服务方面,湖北形成了银行、信托、证券、保险、期货、小额贷款、担保、后台服务中心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武汉区域金融中心聚集效应日益凸显,各类金融机构和在汉法人金融机构数均位居中部第一。2014年开街的武汉民间金融街,是目前在建的全国规模最大、业态最全、创新最活跃的民间金融街。目前,湖北纳入“新三板”、中小企业私募债首批试点,区域性要素市场也在国内首批通过清理整顿,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撑。

5.开放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大通关条件便利。

湖北在开放平台方面的建设次第展开,并取得积极成效。武汉是中部地区外国领事馆最多的城市,法国、美国、韩国、英国相继在武汉市设立领事馆,外国驻武汉官方、半官方办事处、代表处20多家。2015年,武汉外国领事馆区规划建设方案获国家批复;湖北拥有东西湖和黄石棋盘洲两个保税物流中心,武汉拥有东湖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国字号品牌;湖北拥有汽车及零部件、船舶、服装和黑色金属材料等国家级出口基地,船舶出口基地、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及设备、生物医药、化工出口、钢材等省级出口基地。全省出口农产品有2个国家级基地、4个国家级示范区、20个省级基地和15个省级示范区;在打造招商引资活动平台方面,由湖北主办的机博会、光博会、食博会、农博会、华创会、华中暨楚天车展、武汉国际车展、商用车展等展会更趋成熟和壮大,展会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

口岸建设稳步推进。湖北已形成以武汉为中心,黄石、宜昌、荆州、襄阳等为节点的开放口岸格局。2014年,全省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国际集装箱运量、航空口岸出入境三项指标均位列中部第一。航空口岸方面,顺丰速运开通武汉直飞香港,友和道通航空公司开通武汉至阿拉木图的两条国际航空货运航线。宜昌航空口岸开通宜昌至台湾航线;水运口岸方面,2014年,阳逻港获批进口水果、粮食指定口岸,是中西部地区首个进口水果、粮食内河水运口岸。铁路口岸方面,“汉新欧”实现常态化运营,运行线路从东欧延伸到西欧并实现了回程货零的突破。襄阳铁路口岸开通了“襄阳—宁波”铁海联运班列。电子口岸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2014年9月,省商务厅、武汉海关、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这标志着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正式启动。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湖北存在的问题

当然,“一带一路”战略下湖北面临的问题亦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被“边缘化”危机、经济外向水平有待提高、对外开放结构有待优化、区域对外开放不均衡等方面。

1.湖北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被“边缘化”的危机。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重点圈定东北、西南、东南地区等18省份和新疆、福建2个核心。内陆地区提出要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建设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同时,明确了各省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及对外合作重点方向(见图4)。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涉及到湖北部分的表述一是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开展区域合作,二是打造武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对湖北整体的发展定位和合作重点并未明确表述。因此,湖北作为内陆地区受开放战略布局和区位的影响,存在被“边缘化”的危机。

2.经济外向水平有待提高。

2014年,湖北整体开放水平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从总量来看,与全国其他的省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1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30.64亿美元,在全国(不含港澳台)排名15位。全年实际使用外资79.28亿美元,在全国(不含港澳台)排名14位。

3.对外开放结构有待优化。

一是进出口行业高度集中。出口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电子电器、服装三类产业,占湖北进口额的44%。同时,大部分出口产品处于国际市场中低端,出口利润薄,竞争力不强;进口则高度集中在电子电器、集成电路、铁矿砂三类产业,占出口总额的57%(见图5、图6)。二是进出口企业高度集中。以武汉市为例,仅鸿富锦、长航、武钢、冠捷4家企业出口就占全市近三成。三是境外投资水平及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2013年湖北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类)52092万美元,全国排名21位。

4.区域对外开放不均衡。

从湖北各市州的开放水平来看,有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的问题。一是存在武汉“独大”的格局,2014年武汉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两项主要指标分别占全省的61.37%和61.27%,其次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和襄阳,仍然与武汉存在较大差距。二是进出口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武汉、黄石、宜昌和襄阳,其他县市相对较弱。三是实际利用外资较高的地区除武汉外,主要集中在汉江沿线的孝感、荆门、襄阳,沿江地区仅黄石和宜昌两地相对较高。

图4 国家“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湖北定位

在融入对接"一带一路"中,湖北应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统筹推进、重点突破,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按照多层次推进、全方位合作、强化空间联动、内外全面开放的基本思路,在空间布局上“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全面实现“两圈两带”与“一带一路”的对接,进而打造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联动的重要枢纽、长江中游地区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先行示范区。

1.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联动的重要枢纽。

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机遇,以开放为先导,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主线,着力提升湖北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提升武汉、黄石、黄冈、咸宁、鄂州、宜昌、荆州等沿江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利用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东向联动长三角地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西向连接成渝经济区,实现与“渝新欧”的对接,在空间上形成大开放格局,把湖北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联动的重要枢纽。

图5 湖北出口前六位产业占比

图6 湖北进口前六位产业占比

2.长江中游地区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为契机,挖掘十堰(郧西上津史称“朝秦暮楚”)、襄阳(史称“南船北马”)、汉口(史称“东方茶港”)等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资源,以武西客运专线和汉江为开发双轴线,推动十堰、襄阳、荆门、随州、孝感、天门、潜江、仙桃等沿线城市错位发展,加快与陕西、河南毗邻地区的合作,联合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成为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合作的新走廊。

3.“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先行示范区。

发挥武汉区位、交通、科教优势,充分利用会展、论坛、友城、国际合作站、商会协会、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借力中博会和寻根节,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各类高校、研究机构、智库、企业之间的学术交往、人才培养、宗教交流和技术合作,增加相互间的互信、理解和包容。

四、湖北融入对接一带一路的推进路径和保障措施

1.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强化湖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当下作为。

应深入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内涵,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旅游、商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打造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认同的合作品牌。

一是以“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和“万里茶道跨国联合申遗”为契机,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伏尔加河流域合作,深入开展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探讨在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通用航空、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建材、工程承包等领域开展合作,打造中俄合作先行示范区。

二是发挥十堰重庆、西安内陆开放高地的“近邻”优势,挖掘郧西上津直通长安的历史渊源,抓住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省级战略的有利时机,加强与陕西商洛、安康、汉中和河南南阳等地的合作交流,联合将全流域的汉江生态经济带推向国家战略,把十堰打造成为全流域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枢纽城市。加快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以西安、重庆为跳板,全面加强与西北、西南地区的联系与协作,进而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三是借助随州承办炎帝故里寻根节契机,省域范围内联合襄樊枣阳雕龙碑、谷城农耕园(神农尝五谷之地)、神农架(神农搭脚手架采药地)、巴东神农溪(起源于神农架),打造“随枣谷神”炎帝神农文化旅游线路,联动起整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依托随岳高速和即将建成的武西高铁,加强与湖南炎陵县(炎帝陵所在地)、山西高平(炎帝陵碑、遗址所在地)、河南新郑(黄帝轩辕故里)、陕西黄陵(黄帝陵所在地)、陕西宝鸡市(炎帝祠所在地)的旅游合作,进一步整合炎帝文化、编钟文化和佛教文化,打造“一带一路”知名旅游目的地。

2.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出口竞争支撑。

一是以重塑中俄万里茶道为契机,开拓“一带一路”农产品市场。挖掘襄阳“荆襄茶”和羊楼洞砖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俄万里茶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沉淀优势,推动湖北青砖茶、武当道茶、中兴茶、汉家刘氏茶等品牌的建设和输出,鼓励更多的茶叶出口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茶叶市场。进一步发挥湖北农产品出口优势,通过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在特色、规模、技术上进行突破,整体提升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出口竞争力。

二是加快制造业升级步伐,构建出口竞争增长点。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机遇,准确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和科技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和培育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推动冶金、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与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向创新驱动型、绿色经济型、智能融合型、生产服务型转型,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是创新企业走出去模式,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抱团”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以湖北“双重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广“襄阳汽车轴承模式”、“华新水泥模式”、“随州中兴茶叶模式”和“安琪酵母模式”。选择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建材等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拓展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运营能力的跨国经营企业,选择境外若干地域文化比较包容、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工业设施配套相对完善、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资源供应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采用跨国并购、股权投资等方式,并购境外优质资产、国际知名品牌、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形成联合“走出去”的局面。

四是依托对外承包工程优势,带动“湖北制造”走出去。在巩固亚非市场的基础上,支持葛洲坝、中建三局、凯迪电力、邮科院、武钢国贸、中冶南方、华新水泥等开拓中亚、东盟、中东欧、蒙古、南美等市场;推动对外工程承包由过去单纯在海外修路架桥,转向市政、铁路、轨道交通和民用建筑等领域,由单纯承包工程向投资参股转变。在不断开拓基础设施建设海外市场的同时,带动湖北装备制造与湖北标准“走出去”。抢抓“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遇,拓展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产品海外市场份额。总结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塔吉克斯坦投资兴建水泥厂的经验,推进石油化工、钢铁、建材、光伏等相对产能过剩企业通过项目对接、国际直接投资等方式向境外转移。支持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工程总承包。形成境外投资、海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商品出口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

3.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健全对外通道功能。

一是继续推进“汉新欧”常态化运营,优化铁路对接线路。加强与长江沿线开通中欧班列的省市合作,在中铁总的统筹下,研究“汉新欧”与“合新欧”“郑欧”“长欧”“义新欧”“渝新欧”等货运班列的连接,整合组织货源降低运费;推进武西高铁建设,争取西安至长沙铁路客运线过境宜昌,对接“一带一路”西向开发;加快推进蒙西至华中重载铁路建设,加强与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甘肃、新疆等煤炭基地的联系,加强与山西在煤炭清洁利用、现代煤化工、低碳技术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的合作,进而进一步加强与西北、西南地区水电、煤炭和油气等能源合作与建设;推进武汉至昆明高铁早日开通,对接泛亚高铁,连接东南亚诸国,进而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二是加快航道和港口升级,开拓国际航线。着力推进“645”工程,联合湘赣皖力争将该工程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武汉临港经济区建设,深化武汉与沿海、内河港口战略合作。将襄阳港打造成对接武汉航运中心的腹地港,加快宜昌三峡物流中心建设。

三是加快航空运输发展,实现快速联运。支持武汉天河机场打造成为全国枢纽门户机场,支持武汉开通至中亚、西亚等主要城市的国际航线,拓展至澳洲、欧洲、美洲等国际航线,加密至日韩的近洋航班。积极推动中亚、西亚、南亚和中东欧国家航空公司进入湖北客货运输市场,大力发展经停中转航线。加强与铁路编组站、轻轨、高速、海关保税物流中心等现代化交通物流设施的衔接,实现多式联运、无缝对接。

4.构建各类开放平台,完善开放平台功能。

一是进一步优化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布局。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在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东湖综保区、沌口出口加工区、黄石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业务发展,重点支持襄阳、宜昌、荆州等市加快保税物流中心的申报建设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保税区和自贸区申报工作。大力支持以武汉新港为核心的阳逻、沌口以及东西湖三大开发区功能整合,推进制度创新,全力组团申报武汉综合保税区。在此基础上,积极筹建中国内陆(湖北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

三是加快推进口岸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建设,增设海关、商检机构,完善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和门户网站建设。在现有4个国家级开放口岸(武汉港、黄石港、武汉机场、三峡机场)的基础上,支持武汉吴家山铁路口岸、宜昌三峡机场、宜昌水运口岸升级、襄阳铁路口岸、荆州水运口岸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武汉列入国家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城市、肉类进口口岸城市和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

四是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全面提升东湖综合保税区和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核心功能,增强改革及创新动力,提升外贸综合服务能力;优化招商平台功能,全面提升园区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能力,促进湖北园区与国外和沿海园区进行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合作。联合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省份,探索共建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实现湖北产业发展的西向战略。

五是发挥电子口岸功能。以建设“中部电子商务中心”为目标,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在积极引进国际国内有影响的电商企业的同时,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和产业集聚区。

5.健全保障措施,加快湖北融入“一带一路”。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部省合作。成立湖北“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工作,加快编制出台《湖北融入对接“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定期研究全省开放型经济改革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加强战略谋划、调度推进、协调服务、督促落实。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衔接,力争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布局、战略资源开发、金融支持创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二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外贸服务环境。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推动立项、规划、环评、质检等行政审批事项和经济管理权限的精简和下放;深化外商投资体制改革,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大力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贸易监管方式,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规则;深化通关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三个一”。深化与上海口岸大通关合作,进一步加强与沿海、沿边、沿江及周边省市口岸通关合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三是加快金融市场开放,创新金融支撑功能。重点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全力打造武汉东湖资本特区,加快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加大对进出口企业提供进出口贸易结算、贸易融资、资金交易、海外投资、海外工程承包等特色金融服务。重点加强对中小创业企业和新兴领域创业的信贷扶持,在创业辅导、技术改造、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四是增进与友好国家的外事联系力度。以友好城市为纽带,进一步推动对外交流与服务,不断扩展友好城市的规模。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驻外经商机构、中资企业商协会及外方投资促进机构的紧密联系,推动建立与其联系合作的常态机制。加快构建领事馆集聚区,积极推动日本、泰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在武汉设立总领事馆,吸引更多友好国家在武汉设立领事馆。

五是加强对外文化教育合作。发挥湖北科教资源优势,积极参加“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推动湖北高校和省社科院等科研机构联合发起组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课题组成员汤鹏飞、李春香、周睿全、宋哲、李亚等为本课题的数据整理、资料收集等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李之勤.论唐代的上津道[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4).

[2]张毅.上津历史交通地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4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欧阳修.新唐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严明清,等.洞茶与中俄茶叶之路(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周刚

·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省情调研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度重大课题(2015QP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静(1977—),女,经济学博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6)03-0067-07

猜你喜欢
推进路径湖北一带一路
The rise of China-Chic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天津市家庭农场现状调查及推进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