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2016-05-30 10:48郭志戎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

[摘要]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样的理念也引导着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的设定和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还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对高等职业院校跟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容和方式有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主体,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对专业、资源、教育、管理等采取不同的战略方法,并严格落实各项战略要求,以此来应对和满足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与特征

根据近年来的相关教育文件内容分析可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如下几点目标和特征:

(1)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具有与现代产业紧密联系的特征。

(2)以具备终身教育理念为目标,具有服务全体社会成员的可持续发展性特征。

(3)以实现并完善学校的职业教育系统为目标,具有教育的连续性特征。

(4)以实现与普通教育系统、继续教育体系、职业资格体系相沟通为目标,具有教育的开放性特征。

(5)以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系统的相互转换以及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习的自主选择为目标,具有教育的灵活性特征。

总体来说,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实现了对现有职业教育学制度的延伸,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关联,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全方位发展的融合。

二、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的影响

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顶尖之作。具体来说,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主要产生如下几点影咆

(1)增加了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多样性。伴随高等职业院校与社会之间交叉层面的增多,社会上的新产业、新技术也会很快地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对象、形式、内容、层次等方面拥有了很多不同的选择,大大扩充了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多样性。

(2)加剧了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动荡程度。从建设职业教育体系的最终目的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的经济能力必然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或产业经济之间的依存度也会增强,这就导致行业的经济变化将会引起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剧烈动荡。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的同时,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学校在经济动荡的情况仍可以稳定发展。

(3)使高等职业院校的服务主体涉及更广。终身学习理念使得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于更加广泛的群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于年龄、背景以及区域的形势。这样的体系既能够解决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变化趋势,也能够解决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不足问题,同时还能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招生和管理体制提出一系列的新要求,从而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三、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战略

(一)实现教育类型的差异化

实现教育类型的差异化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础战略。在未来,不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级别,或者是专科级别的职业教育,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是我国积淀已久的传统儒家文化。从青少年到中年,传统文化教育深深影响着国人教育方式选择,同时还影响着社会人才的选用和评价标准,相比普通高校来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差异化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教育的差异化,在设置专业、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与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相结合。

(二)专业集中发展战略

专业集中发展战略能够充分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竞争水平。根据目前职业教育系统的目标需求,以前少数高职院校过分求全求大的专业发展观念已难以满足发展,而专业集中化发展可以引导院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深入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拆解戏份学生的学习要求,保证输出人才的质量;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关于这方面,德国的高职院校专业划分比价合理,大部分院校设置了2-6个专业群,基本向工商行业、手工业行业的某些企业提供服务,其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全球各国的一直肯定。相比较而言,中国院校区域发展失衡。一些经济贫穷、发展落后城市的高等职业院校已是当地的高等学府,其应该结合当地的经济特点、社会特色,紧紧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稀缺人才类型设置专业,让本地的生源学生毕业之后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尽一份力,使自身发展与区域发展取得平衡;而经济发展较好、大中型城市的高等职业院校,尤其是发展历史比较悠远的院校,需要紧密结合一些产业链设置专业,从而向该区域输出生产、服务与管理结合的全方位人才,促进当地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和当地产业结构的紧密联系。

(三)资源构建多样化战略

根据当代职业教育系统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应是多样资源技术的供给者,一方面需要符合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对毕业学生“无缝连接”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应符合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有效结合职业发展需求与学历教育,一些自主招生的学校可试试抛弃学习背景的局限,凭借职业技能入学,从而有利于在职者快速进入教育系统,同时促进职业经验累计体制的构建。根据微观教学论,可将联系比较紧密的学习内容划分为几大部分,变成容易组合的小片段,再结合学历教育需求或短暂训练的教学计划重新安排使之有序。除此之外,学习方法也要有所创新,应充分结合互联网网络技术,将电子形式的教学资源建立成网络资源库,让高等职业院校变成突破时间和空间局限的职业教育中心。

(四)組织管理多元化战略

受当代职业教育系统的影响,职业教育单位面临更灵活、更开放与更有效的标准要求变化。对此,高等职业院校应突破传统高层管理者拿主意、科层制结构的简单治理形式,引入多元化管理战略:第一,决策权利外流,采取多元决策形式,比如行业精英、中层管理者、社区或者学生组成校内发展协会、职业教育协会等,确保学校的重要决策可以符合产业、行业、社会的进步与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第二,决策中心向下调整,关于一些基本专业设置、师资团队构建等校务,可由中层管理者甚至基层人员组织决策,制定相关的计划方案;第三,结合多种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在校组织中划分不同区域,采取多元化的治理形式,构建方向一致、分工合理、权责分明的新型高等职业院校管理系统。比如同时进行文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与技术统一的高等职业院校,对于文凭教育方面,可采取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对于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可采取矩阵式或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结合生源情况,师资力量、资源条件等灵活组合。

(五)高职文化职业化战略

文化内涵职业化战略是高等职业院校保证基础文化的前提下追求文化的创新,其本质不是单纯的向学生介绍学校合作单位的文化,而应该引导老师和学生在内心树立职业技能的价值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发展历程的影响下,高等职业院校始终被社会或者自身认定为其与普通教育无法相提并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未来的职业教育系统将是连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枢纽。高等职业院校应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特点,认可职业技能与创新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坚持不懈地向社会、师生倡导职业技能与理论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成分,职业技能突出的人才一样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高等职业院校应多多借鉴普通高校重视就业市场的变化与行业的发展,在课堂上引入先進技术,激发学生对以后所从事职业的激情与兴趣;像关注老师文凭一样关注其职业技能资格,在招聘、培训、提升等方面彰显职业经验的重要性;多与外界企业合作,聘请一些行业内的精英参加学校的管理教学、组织结构、考核评价等活动,充分发挥“职业观念”对决策执行的引导作用。只有如此,“职业”对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内涵的影响不只体现在表面,更是成为学校发展的“精髓”。现代职业教学系统的构建目标是经济快速发展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需求,从本质上明确了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特色与方向。高等职业院校应该跟上时代这一变化,真正融入现代化教育的改革之中。

作者简介:郭志戎,

1976年8月,副教授,教育学硕士,河南孟津人。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高等职业院校全媒体综合实训建设探究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处理好三大关系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发展战略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