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理论视域下的外宣翻译

2016-05-30 19:02吴海栓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国家形象

[摘要]外宣翻译研究曾经引入过相当多的翻译理论,但运用国家形象理论研究外宣翻译,本文尚属首次。外宣翻译研究应提升为国家语言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研究,只有如此,外宣翻译才能有效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本研究将对外宣翻译的理论拓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国家形象理论的延伸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外宣翻译;国家形象;国际社会

一、序言

“宣传”,广义上指的是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宣传根据自身目的可以分为正面宣传和反面宣传两种情况:正面宣传不会夸大或者缩小客观事实,但会避免影响正面形象的言辞,其目的为维护和传播正面形象:反面宣传则会夸大或者缩小客观事实,蓄意使用负面言辞,恶意损毁其正面形象。根据地域和受众可分为内宣和外宣两种情况:内宣是针对国内受众的宣传,其目的是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外宣主要面向国际社会,主要是向国外受众宣传本国的方针政策、国内情况和本国对国际问题的立场。我国的外宣翻译是正面宣传国家形象,针对对象是国外受众,因此外宣译者需要考虑到国外受众的阅读感受。外宣翻译需要具备如下要素:1)外宣翻译的宣传主体是外宣译者;2)外宣翻译宣传的内容是能够反映国家正面形象的内容;3)外宣翻译的宣传手段是变译,载体是外宣的原语文本,无论在方式还是在方法上都要考虑译语文本的读者感受;4)外宣翻译的宣传客体或者宣传对象就是国家形象。外宣翻译要努力做到“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如果做不到这三贴近,外宣翻译效果就会归为零。

二、对外宣传的必然性

对外宣传是国际传播的特殊化,属于外向型传播。对外宣传是我国特定历史下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对外宣传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手段和渠道等向外界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宣传中国对国际事务的认识、观点和态度,这在新中国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的外宣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紧随形式的变化和发展,绝非西方所诽谤的对国外受众的“洗脑”,这种诽谤缘自中国外宣活动的误区: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欲将造反之火燃向全世界;20世纪70年代,外国人来参加广交会必须学习毛主席语录等,一度在国际上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无论是哪个国家、国际组织、企业或者个人,对外宣传对实现其战略目标必不可少。外宣效果直接决定了外宣活动的成败,这里的外宣效果指的是信息在受众目的地的各种反应,是检验信息传播活动开展成败的重要尺度。外宣翻译作为信息传播活动,受众的最佳反映是评价外宣翻译最佳的重要标准。传播活动的效果是外宣译者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外宣翻译的过程就是信息传输的过程,外宣译者需要尽可能地让外宣原文在译语中最大限度准确无误地体现出来,这时候外宣译者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处理信息的不确定问题,尽量化小这些噪音。

三、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构建

国家形象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道义的软实力,将其置于外宣翻译中,则指的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个国家总体认识和把握,是国外受众感受和判断的复合体,也是一个国家在国外受众心目中的抽象反映和总体解读。国家形象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精神面貌和政治声誉。外宣翻译实质上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关系活动,本质上是为了传播信息,塑造正面形象,其目的是为了和国际社会建立长期的和平共处关系,为国家和谐外交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各国日益重视国家形象塑造为核心的国家软实力的竞争。不管各国如何急切地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软实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最终都需要通过外宣翻译得以实现。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还是思想理念的交流,都需要外宣译者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准确、到位的沟通。

四、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外宣翻译的实力还仍然跟不上软实力竞争的步伐,外宣翻译中的种种问题急需解决并予以调整。

(一)外宣意识不足。长期以来,人们一贯认为,中国经济、政治、科技等硬实力搞上去了,在国际上的國家形象自然而然就改变了,致使中国外宣偏重国家间关系和高级政治,不太注重长时间隐性权力的打造。因此会出现美国白宫对华示好的同时美国国会却仍反华的相互背离现象。实际上此事的发生与中国长期以来不够重视外宣工作,国外受众缺乏对中国事实真相了解有关。

(二)忽视外宣原则。外宣翻译具有“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和“含而不露”等原则,但中国的外宣译者似乎在这方面重视度远远不够。外宣译者长期以来照搬内宣的原则和方法,认为外宣就是内宣的简单延伸,结果效果极为不好。外宣翻译强调事实性,单纯的语言靓词是起不到外宣效果的,相反还会引起国外受众的反感。

(三)外宣译语问题颇多。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的主渠道,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是目前外宣翻译工作面临的困境。国外受众只有通过外文稿才能够了解中国的状况,外宣翻译译语出现了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国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判断。例如,外宣译者曾一度把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新北京、新奥运”翻译为New Beijing,New Olympic Games.致使奥委会主席罗格笑问:“难道北京要改革奥运会吗?”事实上,“新奥运”中的“新”并不是新旧的新。被指出后,后来才改为“New Beijmg,Great Olympic Games.”

为了解决如上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外宣译者在工作中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一)党性原则。外宣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党中央历来很重视外宣翻译工作,1999年2月26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要求对外宣传战线的同志,要把对外宣传工作做得更好,使我们在国际上具有同我国的地位和声望相称的强大的宣传舆论力量。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开放,要交往,中国需要全面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2008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强调,要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认真贯彻中央的对外工作方针,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宣传我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张,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不断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逐步形成同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宣传舆论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二)“三贴近”原则。外宣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统领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外宣译者要通过自己的外宣翻译努力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译语文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作为外宣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的外语工作(即翻译),外宣工作的任务也就是外宣中翻译工作的任务。外宣翻译人员应时刻牢记我国外宣工作的任务,才会意识到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和与其他一般不是以外宣为目的的不同,从而在翻译中相应地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外宣翻译应有的效果,出色地完成外宣工作中的外宣工作。

(三)实事求是原则。外宣译者需要在外宣翻译过程中斟酌译文的用词,但措辞得体并不等于用华丽辞藻去夸大原有的事实,外宣翻译是要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说服国外受众的,报道的真实性是达到预期目的的必经之路。我国的外宣工作者——包括翻译,必须加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力度,用事实来反击有关谣言和偏见,增进西方受众对真实的中国的了解和理解。在翻译介绍我国的经济发展时,一方面介绍我国国内形势大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增长,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市场潜力巨大,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以吸引更多的海外企业家来中国前来投资兴业;另一方面还应说明,中国现在仍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非发达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基础差、底子薄,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经济总量已据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还十分靠后,现在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据估计要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才可能达到现在的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向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包括西方大国,和平共处,中国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的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所以,所谓的“中国威胁”是毫无事实根据的。

(四)内容形式统一原则。對外宣传是一项政策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外宣翻译中既要注重宣传内容的思想性,又要注重表达方法的艺术性,兼顾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广大的外宣翻译工作者应当研究如何在国际社会通用的语境下与世界对话,并尽可能不被误解地向世界传达中国的信息。

五、结语

外宣翻译关乎着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的塑造,关系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和增强中国软实力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因此外宣翻译应该做到:1)政府重视,加强管理;2)努力提高外宣译者的语言水平和外宣素养;3)加强外宣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实践工作:4)全社会共同关注外宣翻译的质量问题;5)重视外宣翻译过程中的国际话语权问题。只有这样,外宣翻译才可能避免现存的问题并能够在维护国家正面形象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简介:吴海栓,1976年,男,山西应县人,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和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对比和翻譯方向.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国家形象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英语实用翻译研究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