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渔小说创作与园林艺术

2016-05-30 19:02马婷婷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楼阁园林艺术李渔

[摘要]李渔兼具文学家和园林家的双重身份,本文通过对李渔小说集《十二楼》中所含园林元素的分析,探寻园林艺术在李渔小说创作中所起的作用,及李渔小说创作与园林艺术的相通、相似之处。

[关键词]李渔十二楼园林艺术

明清时代,小说这一文学形式达到了高峰。同时,中国古典园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也进入了成熟前期,不管是皇家园林,寺观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在造园手法、造园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小说创作和园林艺术在这一时代都到达了辉煌的顶峰。当时社会造园之风盛行,加上李渔自己深厚的园林造诣使其成为名噪一时并被后人公认的一位造园名家。李渔一生又留给世人数以百万计的文学作品,同时也留下了实用价值颇高的造园理论,他自己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者。

一、李渔小说创作中的园林元素

俗话说:“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这是经常出现在明清小说中的情节。这“后花园”已经成为明清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场景,往往给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环境条件。为什么要在后花园私定终身?因为后花园中有诗情画意,后花园是一个相对幽静的场所,这给他们的爱情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适当的外在环境。后花园就是园林,往往以私家园林为主。园林是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一种有着特定环境的空间,这种空间中有植物、动物、山水、亭台、楼阁等构景要素。他創作了《无声戏》和《十二楼》两部小说集,其中《十二楼》更是以十二座园林楼阁为标题。园林楼阁描写在他小说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林楼阁描写作为小说发生的空间背景。《十二楼》中分别将合影楼、夺锦楼、三与楼、夏宜楼、归正楼、萃雅楼、拂云楼、十卺楼、鹤归楼、奉先楼、生我楼和闻过楼作为故事发生的空间背景。李渔是园林高手自然为小说故事的发生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那就是一座座园林楼阁。

二是园林楼阁的建筑特点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推动剂。《合影楼》就是这样一篇绝佳的范例,小说一开始李渔就给我们描写了别样的园林建筑为下文做好铺垫:道学先生管提举和风流才子屠观察是一对连襟,他俩把一处宅院分成两院,筑了高墙,使彼此不能相见。但后园之中,有两座水阁,正合着唐诗二句:“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正是这独特的园林建筑成为情节发展的推动剂,正如文中所说:“世间欲断钟情路,男女分开住。掘条深堑在中间,使他终身不度是非关。堑深又怕能生事,水满情偏炽。绿波惯会做红娘,不见御沟流出墨痕香?”岸上断难相见的两人正是借助这水阁。《夏宜楼》和《拂云楼》也是借了园林建筑高矮之别巧妙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詹娴娴小姐偏就住在了“偏宜于夏”的“夏宜楼”。这样他才能用望远镜看到深闺之人也成就了自己的姻缘。《拂云楼》中的能红正是在。拂云楼”上,窥见七郎及其下跪之事,后为自己和小姐当了红娘,成就了美事。

三是园林楼阁描写揭示了小说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十卺楼》就是一篇以楼名揭示故事线索的佳作。醉仙题楼为“十卺楼”看似“文意不相联属”,其实“十卺原非错,诸公枉见疑。他年虚一度,便是醉人迷。”结果姚子毂“姻缘蹭蹬,命运乖张,娶来的女子,不是前生的孽障,就是今生的冤家;容貌丑陋、性体愚顽都不必讲起,又且一来就病,一病就死,极长寿的也过不到半年之外。”他做了九次新郎,“不曾有一番着实”,最终做了第十次新郎,又娶了最先的“石女”,经过“十次合卺”,“受尽艰难,历尽困苦,直到心灰意死之后,方才凑合起来,所以夫妇之情,真个是如胶似漆。”《三与楼》更是一篇以园林楼阁的变迁为故事发展脉络的小说。虞素臣造了一座楼阁上下三层,每层都有一个匾额分别为“与人为徒、与古为徒、与天为徒”,总称“三与楼”。这篇小说正是以三与楼建造,被迫卖于唐家和其子再得楼的传奇经历为主要线索,讲述了虞家和唐家的兴衰,真是“割地予人去,连人带产来。存仁终有益,图利必生灾。”《生我楼》中那“半座危楼”正是小说头尾相呼应的重要线索。李渔对于园林中匾额的创作有独到的见解,他将这种点睛之作的创意也运用到了小说创作中,用园林楼阁所题匾额揭示故事的线索。

四是园林楼阁的名称切合小说的主题内涵。《归正楼》、《奉先楼》、《生我楼》等小说都用园林楼阁的名称烘托了小说的主题内涵。《归正楼》中贝去戒原是“神奇不测”的拐子,“都说是个搅世的魔王——把一座清平世界,弄得鬼怕神愁,刻刻防奸,人人慮诈。”这样的一个恶人偶然行善帮助苏一娘脱离火坑,并买了一座园亭,将右边一所改了庵堂,让苏一娘在此修行,没曾想就是这座园林也改变了贝去戒的人生。园亭内有“三间大楼”,楼上有个旧匾,题着“归止楼”三字,“谁想到了这一日,那件四方家伙竟会作起怪来,‘止字头上忽然添了一画,变做‘归正楼。”贝去戒以为是神明假借燕子之手劝他回头,他就“左边房子改了道院,与净莲同修各业,要做个仙佛同归。就把‘归正二字做了道号,只当神道替他命名,也好顾名思义,省得又起邪心。”结果“不上十年,都成了气候。俗语道得好:‘浪子回头金不换。”除了贝去戒改邪归正,小说中还描写了妓女苏一娘、富商的“归正”,这些都与这座“归正楼”有关,此楼名正烘托了小说的主题内涵。《奉先楼》中舒秀才的家庙名为“奉先楼”,舒娘子看宗祀份上“立意存孤,勿拘小节”最终保得独子,舒秀才遵祖宗之法“不食牛肉”得以“全活了身子”才能与妻儿团聚,皆因“奉先”才化险为夷,保全血脉。用园林楼阁的名称体现小说的主题,可谓之给小说立主脑,这本是李渔叙事文学的特点。

《十二楼》中园林楼阁描写在小说创作中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李渔不仅仅将园林楼阁作为小说的背景和直接描写的对象,而且在小说创作中吸取了园林楼阁建筑设计的灵感,将园林建造的方法、技巧等也引入到小说创作中,使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高度融合在一起。李渔的小说包含着丰富的园林元素,使他的小说创作与园林艺术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

二.李渔小说创作与园林艺术的相通、相似之处

明清时期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走向了成熟繁荣,如上文所说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文人化”的私家园林也进入了鼎盛时期,文人重视小说创作同时也全面参与造园活动,一些文人在园林建造和小说创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诣。明清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既是曹雪芹小说创作能力的展现,又为观者造了一座纸上的“大观园”。

园林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兼具诗画的意境和美景,又有其特定“学问”和“智巧”。明清小说家的思想中迷漫着园林情结,这种情结渗透到他们的小说创作中。明清小说家将这种“学问”和“智巧”融入到小说創作中,使明清小说也具有了园林文化的特质。“嗜园如命”的李渔在小说创作中更好地展现了这种“空间化”的审美趋向,园林文化的渗入引导着他的小说向结构丰满、曲折有致、意境深远等成熟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更能体现李渔本人的审美意识。这些方面可通过他的园林艺术与小说创作的相通、相似之处中看出:

一是文如其人,园如其人。李渔的叙事文学作品中和造园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小说集《十二楼》了,《十二楼》中所塑造的人物与园林息息相关,这些人物或多或少有着李渔自己的影子。

李渔在小说中构建的一座座“纸上园林”体现了他的园林审美意识,正如《三与楼》中所言,因“心性与别个不同”,所以“定要更改一番”,结果“指望点铁成金,不想变金成铁”,暴发户的审美需要必定损坏了园林的艺术文化,真是主人什么样的审美意识就造就了什么样的园林,同样作者什么样的文学意识也造就了什么样的小说作品。文学与园林都是李渔性情、思想及审美观的寄托对象,真是“文如其人、园如其人。”

二是小说创作和园林艺术都讲究“曲径通幽”的曲折之美。中国自古的审美观便是“以曲为美”,小说和园林艺术也不例外,“必使曲折有法”,“方称佳构”。《鹤归楼》中段玉初、绕翠和郁子昌、围珠这两对夫妇的命运真是多折,先是因老丈人有私心换配鸳鸯,又因帝王吃醋而劳燕分飞,段玉初以“鹤归楼”为楼名以表“决不生还”的决心,使绕翠很是伤心,郁子昌与围珠依依惜别,结果“恩爱”夫妻围珠瘦病赴黄泉,“冷漠”夫妻绕翠“面貌胜似当年”,最终段玉初“位至太常,年逾七十,与绕翠和谐到老”而郁子昌“不及数年,得怯症而死。”如此让人意想不到的小说情节,正如文后所评“此一楼也,用意最深,取径最曲,是千古钟情之变体。”

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提到:“径莫妙于迂”,园林“曲径通幽”的美感追求与小说叙事讲究“委婉曲折,耐人寻味”的思维是相同的,李渔在园林建造和小说创作中尽显对“曲折之美”的追求。

三是小说的叙事结构与园林艺术的空间布局相似。园林是实实在在的“空间艺术”,通过亭台廊榭、山水花草、曲径影墙等营建一个个“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组合。园林在建造之初,对于园林的空间结构应了然于胸。

李渔园林艺术中“以小托大”之处更是比比皆是,窗栏、联匾、墙壁等在园林中可算的上是细微装饰,李渔正是通过窗栏的“取景在借、制体宜坚”,创造了“梅窗”、“尺幅窗”、“便窗”;通过多样的联匾样式使景物与文学和谐统一:通过墙壁的奇巧设计创造了一幅幅“山水画”等。正是通过这些细微装饰才使他所建之园能够从“壶中天地”到“芥子纳须弥”。李漁的小说创作中园林艺术也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文学和园林并存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一直难分难离、相互交融,尤其是大量“文人化”的私家园林兴起,当时文人不仅全面参与造园,而且园林情结弥漫在其文学创作中,成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催生了一批兼具造园家身份的文人,李渔就是其中的代表。李渔兼具文学家和园林家的双重身份,他一生勤于笔耕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作品,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戏曲等,同时又有泉石膏肓之癖,游历园林,并进行造园实践活动。李渔曾自诩“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通过对李渔文学创作和其园林艺术进行互动研究,从园林艺术的角度解读李渔的文学作品,在李渔的园林建造中寻觅文学艺术,我们不难发现在李渔作品中占多数的小说和戏曲与园林艺术的关系非常紧密。园林不仅是他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或设置的背景,更对他的文学创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园林艺术与小说、戏曲在创作技法上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对李渔文学创作和其园林艺术进行互动研究,从园林艺术的角度解读李渔的文学作品,在李渔的园林建造中寻觅文学艺术,从而更好地理解李渔的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

作者简介:马婷婷(1983-),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扬州大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李渔文学、旅游文学。

猜你喜欢
楼阁园林艺术李渔
紫檀木边嵌玉 石楼阁图挂屏
SOLES OF WIT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他用筷子搭起心中的楼阁
现代园林艺术·微物志·定制与体验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亭台楼阁知多少
李渔的养生之道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