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汉语“愤怒”情感概念隐喻共性分析

2016-05-30 19:02刘松显程家才王凤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共性情感

刘松显 程家才 王凤

[摘要]本文以人类基本情感之一的“愤怒”为研究对象,从具体的隐喻性语言表达方式入手对比分析德汉两语中“愤怒”情感隐喻认知的共性并探究其原因,从而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愤怒”情感的实质。

[关键词]德汉语;概念隐喻;“愤怒”情感;共性

人们常以概念隐喻为认知机制,来理解抽象、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或建构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目前国内外以德语为语料,对概念隐喻进行过研究的主要学者有:朱小安教授区分了隐喻概念和隐喻语言形式:分析了不同民族会产生不同概念隐喻的原因;探讨了政治隐喻作为概念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共性和特征。孔德明教授通过对汉德经济报道语篇中大量实例的分析,总结了七种隐喻概念:探讨了认知对篇章分析和阅读的影响。冯晓虎教授从认知角度出发阐释了概念隐喻与篇章是怎么建立联系的。Baldauf,Christal介绍了日常隐喻的基础。然而,目前以德语为语料来研究情感的概念隐喻并不多见。因此,本文以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愤怒”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出发对比分析“愤怒”情感的概念隐喻在德语和汉语中的共性,进而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愤怒情感的实质。

一、概念隐喻概念及其工作机制

Lakoff&Johnson提出,隐喻就是用一个概念去表达另一个概念。认知隐喻不仅仅只是用于文学中的修辞手段,其实质上是人们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而认知又是基于身体体验。也就是说,概念隐喻是建立在基本经验基础之上的,通过具体隐喻性语言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反应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隐喻的工作机制是概念映射,其映射方式是从一个概念域或称认知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映射,即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概念域又叫认知模型,是某个社会文化中个人或集体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集合”。源域往往是人们熟悉、已知或具体的,目标域往往是不熟悉的、未知的或抽象的。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用以下公式表达:GUTISTOBEN.OBEN是始源域,GUT是目标域。把“OBEN/上”的空间方位概念域映射到“状态”概念域,就会产生像Sie ist in Hochstimmung.

概念域间的映射不是任意的,根据Lakoff所提出的“恒定原则”,即隐喻映射以与目标域的内在结构一致的方式保留源域的认知拓扑结构。也就是说由源域向目标域映射过程中,目标域有一个隐喻凸显,源域中只有一部分特征成为映射对象。以Thomas ist eln Schwein.为例:源域“Schwein/猪”的结构特征如肥、笨、脏、大耳朵、有一条尾巴等,不会全部映射到目标域Thomas上,而是自动排除与目标不相符的结构特征,保留源域中与目标域结构特征相似之处并将之映射到目标域上,一方面体现了隐喻映射存在凸显,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相似性是概念隐喻产生的基础。

二、德汉语“愤怒”隐喻认知的共性分析

按照普通心理学的解释,“愤怒是指愿望得不到满足,实现愿望的行为一再受到阻扰引起的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和身体特征,人类对同一事物的体验必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认知,因此德汉语具体情感表达中必定存在一些共同的概念隐喻。

ARGER ALs GAS IN EINEM BEHALTER/把憤怒看作容器中的气体。

人类在探索自身以及与内部存有气体的容器打交道时获得以下基本体验如:容器既可以储存,也可以继续输入或释放气体,一旦气体过满就会导致容器破裂甚至爆炸。德语和汉语中描述容器中气体特点的词有:“haben有、herunterschlucken把…咽下、hineinfressen把…强压下去、auslassen放掉、排泄、platzen爆炸、破裂”。而人在愤怒时,心理上的变化立马会通过身体的变化体现出来。人愤怒时与内部存有气体的容器之间具有相似性,因此人们把所熟悉的存有气体的容器的概念投射到抽象的愤怒的情感概念上,原本用来描述容器中气体特点的词也被用来描述“愤怒”情感。

Schwarz黑色的,grun绿色的,gelb黄色的,rot红色的等颜色词,人们通过肉眼即可获得对颜色的直观体验,而人在愤怒时会因血压升高而变得面红耳赤甚至发青发紫。因此,当愤怒面部颜色变化时人们不由自主会将颜色的特点投射到“愤怒”的情感上,用原本描述颜色的词来描述愤怒,所以德语中出现了“sich schwarz agern,grOnund gelb vor Arger werden”等描写愤怒的具体语言表达式,汉语中有如:“她气得涨红了脸/他脸都气绿了”。虽然德汉民族在描述愤怒引起的脸色变化的具体颜色上会存在细微差别,但不影响我们理解两语中共有“把愤怒看作面部颜色的变化”这一概念隐喻。

(一)ARGERALS FEUER./愤怒是火。

(1)Hier raucht es.

这里着了。转因生气而发生争吵。

(2)Jetztist ergeradeinZorn entbrannt

这会他正怒火中烧。

(3)Wegen hoeheren Steuersummen sind die Spanmr in Zorn ausgebrochen.

高税额让西班牙人勃然大怒。

(4)他气得火冒三丈。

(5)他心中的怒火在燃烧。

人愤怒的时候,情绪变化导致身体的变化,如:怒火中烧、怒不可遏、火冒三丈,并且通过某些导火索极容易被点爆。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存在相似性,因此把火中具有的如热、在短时间爆发、具有破坏性等部分特征映射到抽象情感l贲怒上,人们就能够通过火的具体特点理解把握抽象情感愤怒。

(二)ARGERALS KRANK ODERTOT./愤怒是生病,死亡。

(1)Er hat sich krank argert.

他气得要命。

(2)Du argert mich zehn Jahre fruher in sGrab

你真使我气得少活了10年。

(3)老爷子气得吐血身亡。

(4)我气死了。

情绪的变化不仅仅会引起面部颜色的变化,当人处在极度愤怒时极易出现胸闷、耳鸣、大脑供血不足甚至气吐血,德语中有krank argem,sich ins Grab argern的表达,汉语中也有气懵了、气吐血、气死了等。原来用来描述生病症状的词被投射到“愤怒”这一抽象情感上并用来描述该抽象情感,从而帮助人们更好的把握抽象情感的实质。

三、结语

德汉语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在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上都有较大的区别,而基于人类共同的身体和生理构造,以及人类抽象情感往往是通过情绪体验时人体生理特性的隐喻概念来实现的,因而德汉情感概念隐喻具有相似性。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并归纳总结德汉语中愤怒情感的具体语言表达后发现德汉两语在表达愤怒情感时存在共同的概念隐喻如:“愤怒是火”、“愤怒是面部颜色的变化”、“愤怒是容器中的气体”等;另一方面从德语出发也验证了隐喻不只是一種修辞手段、更是一种基于经验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人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描述需要借助概念隐喻的认知模式。

作者简介刘松显,女,1986年12月,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共性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共性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情感移植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