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方言与徽州文化传承探析

2016-05-30 19:02周蓉蓉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徽州方言文化

[摘要]徽州方言既是徽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承载积淀着深厚的徽州文化。本文通过对徽州方言与徽州地域历史地理、民俗习惯、文学艺术、社会心理关系的梳理分析,为徽州方言的理据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徽州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徽州;方言;文化

徽州方言,是在古徽州地域形成、发展、传承的一种地方性语言,目前总使用人口约120余万,使用范围为古徽州地域一府六县,即现今的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休宁县、祁门县、黟县和歙县,江西省婺源县及宣城市的绩溪县。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曾经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如果说语言反映了民族文化,那么方言则反映了地域文化。具体到徽州方言来说,“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环境、人口迁徙、经济发展等因素中萌芽和成长起来的,对徽州文化的形成和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为徽州文化的载体及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方言就像一面镜子记录着徽州人民的全部文化信息,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微州文化的一切内容。

一、徽州方言与徽州历史地理

徽州方言是在徽州地区长期的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发展的。因此,它的很多特征必须联系徽州发展史及徽州地理特征才能进行正确的理解。据考证,古徽州地域的远古居民——“山越”人以山脉、水系等为自然屏障,形成诸多小部落,逐渐形成一些相对独立的方言土语。这便是成就徽州方言“十里不同音”、“隔山隔水就隔音”的典型特征的最初缘由。另外,古徽州历史上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唐代中后期,两宋之际曾经出现三次大的移民浪潮。除此之外,一些小的移民潮时有发生。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北方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各自的北方方言,这些北方方言与“徽语”区土著方言相互渗透、渲染融合,便逐渐形成了整体上自成体系、内部又有诸多不同的徽州方言。可以说,一部微州的人口变迁史就是徽州方言驳杂性、离心性的最好注脚。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近代以前“道途梗阻,交通乏便”。境内丘陵地貌特征明显,“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半庄园”。山峦叠嶂的地理环境极大制约了徽州先民的视野,反映在徽州方言上,就形成众多风格鲜明的空间方位词。比如“顺手”与“反手”,即左手与右手。根据徽州人的日常语言习惯,在指称空间方位时是不会使用北方人惯用的“东南西北”等绝对方位词,代之的则是“顺手”、“反手”、“前面”、“后面”等相对方位词。究其原因就是北方多平原,居民视野开阔,而皖南多山地,居民目力不及远之故。再比如,“开间”与“日深”,即房屋在平面上的长度和宽度。一个“开间”指一间房的长度,徽州民居一般是“三开间”或“二开间”的房子。另外,徽州人讲究风水地理学,房子坐北朝南,强调采光通风,便创造出“日深”(阳光能照射进房屋里的深度)一词来形容房子的宽度。

二、徽州方言与徽州民俗习惯

民俗习惯作为地区生活规范准则,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不同地区民众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民俗习惯。对徽州方言来说,徽州特有的民俗文化,如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文房四宝、徽州“三雕”、微菜等等都在方言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和积淀。

徽州文化深受新安理学影响,凡事讲究礼数规矩,且注重自身形象,浸润在日常生活中,便要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做人要“斯文”,做事要“從容”,即便是夫妻,人前也不得显露恩爱亲呢之意,“房里夫妻堂前客”才是正经。讲究礼尚往来,收礼一定要“复璧”。崇文重教,“官不做,秀才在”,相信“肚子里有滴墨水”,总是有用的。相信棍棒教育,“小孩不听话,只管打,十个钱上学,三个钱读书,七个钱买打”。

徽派建筑底蕴绵长深厚,组合装饰丰富多样,营造技艺精湛高超,建筑风格统一鲜明,从而也形成了众多与徽派建筑相关的方言词汇。比如,徽派建筑普遍开有天井,通风透光,聚集雨水通过水枧汇入阴沟,称为“四水归堂”,因为徽州人认为,水即是财,下雪为落金,下雨为落银,“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

徽州名菜“腌鲜鱼”,取新鲜鳜鱼腌制而成,入锅前臭,出锅后香,入嘴则鲜美无比,又名“臭鳜鱼”。因入锅前的臭味令人厌烦,徽州方言中“腌鲜鱼”又可形容一个人讨厌、招人嫌。

三、徽州方言与徽州文学艺术

方言是地域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徽州人民充分运用地方方言特有的音韵、词汇及语法,创造出许多展现徽州人生产劳动、民俗风情、亲情爱情、伦理道德的民歌民谣,并赋予了这些民歌民谣以独特的音乐美与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比如,《采茶谣》“儿乖乖宝,娘去摘茶草。儿乖乖宝,娘去赚茶银。摘茶草赚茶银,用来供大供细供成人。”徽州男人外出经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女人的肩上。“供大”,奉养公婆,“供细”,抚育子女。这首歌谣语言朴素,内蕴丰富,形象逼真地刻画了徽州妇女劳动场景和情感心态。比如,《前世不修》:“前世不修,生在微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儿啊,做得成生意,你是娘的心头肉;做不成生意,成鬼也孤幽。”大意为,前世没有好好修行,所以今世受到惩罚,出生在了微州。长到十三、四岁时,就不得不丢出去,外出学徒学生意,自谋生计。如果生意成功,衣锦还乡,则是母亲的心头肉,家族的荣耀,如果生意失败,客死异乡,成鬼也孤幽。字字句句饱含着徽州母亲对儿子少小离家谋生的无奈、不舍、鼓励与希望。

另外,作为国粹京剧唱腔、程式、曲目主要来源之一的徽剧,就是以徽州方言为基础的一种地方表演艺术,兴盛于明清时期。据史料记载,徽商吴越石的徽剧家班演出时,“先以名士训其义,继以词士合其调,复以通士标其式”,由此可见徽剧与徽州方言,徽州方言与徽州文化传承之间的积极互动。

四、徽州方言与徽州社会心理

勤劳质朴的徽州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提炼出许多既富有科学性、哲理性,又饱含生活气息、诙谐幽默的谚语、歇后语。尤其是一些反映事理及处世之道的民谚,将徽州社会心理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讲人情世故的,比如:“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干柴不如湿竹,后母不如亲叔”,“骆驼人自有骆驼福”,“七碗来,八碗去,少者一碗不来去”,“七十不留食,八十不留宿”,“手长衫袖短,没钱难做人”。讲处世之道的,比如:“火要空心,人要實心”,“记得家苦,做官做府”,“深山坞里读书,不如十字街头听讲”,“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吃不穷,着不穷,人无算计一世穷”,“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另外,原始拜物教“同声相应”论在徽州社会影响广泛,反映在徽州方言上就是普遍存在的谐音现象。谐音文化反映出徽州人民趋吉避凶,渴望幸福的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一方面表现为语音崇拜。比如徽州婚俗中,必备男、女新鞋各一双,放在新婚夜的床前,谐音“同鞋(行)到老”。小孩子不慎砸坏了碗、碟,大人一定要说一句“碎(岁)碎(岁)平安”,以求坏事变好事。比如在徽州食俗中,用臭鳜鱼谐音“求贵余”,祈求富贵有余;用徽州发糕寓意“兴旺发达”、“步步高升”等。另一方面表现为语音避忌。比如,在徽州,生病是用“人不好”来表达的,忌讳说“病”字。一个梨是不能分着吃的,因为“梨”和“离”谐音,忌讳“分离”。伞是不能随便送人的,因为“伞”和“散”谐音,避讳“散伙”,“烟消云散”。

结语

徽州方言凝结着徽州人民生活的智慧,闪耀着徽州人民思想的光芒,并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徽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因此,分析梳理徽州方言与徽州地域历史地理、民俗习惯、文学艺术、社会心理的关系,对于徽州方言音韵、词汇、语法的理据研究以及徽州文化的传承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周蓉蓉,1983年3月,女,安徽休宁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及徽州文化。

猜你喜欢
徽州方言文化
方严的方言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徽州春雪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方言
徽州绿荫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