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路径探析

2016-05-30 07:56佟艳芬
亚太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本科通识教育应用型

佟艳芬

摘 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增加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切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任务的介绍,以及对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的探析,并且介绍西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概况,进一步探讨在我国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197-01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历程及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了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由此带动了对劳动力整体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贴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将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在2014年被中国教育部明确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半壁江山。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明确“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一方面要尽力以地方为依托,不断拓展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

二、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意义

创新应用型人才以应用为主,兼顾创新,不仅要求具备专业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专业知识与具体岗位技能皆可通过专业教育获得,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则需要通过通识教育的辅助来养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主要依靠课程的优化设计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2]因此,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构建以学生为本,开放多元、科学合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三、西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概况

西方通识教育已有百年的历史沉淀,主要存在五种教育模式,分别为分布必修课模式、综合导论课程模式、功能性课程模式、名著课程模式和个别指导模式。[3]而其中的分布必修课模式和名著课程模式已经成为当代美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模式。

采用分布必修课模式的通识教育体系典型代表为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大学,课程采用结构分布,内容要求方法领先,形式为大班讲座,小班讨论是其最大的特色。这一体系要求学生所选的课程必须分布于多个领域,即从艺术人文到自然科学的11个不同领域内各选1-2门课程,侧重点并不注重知识本身及其连贯性,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学术领域内的思考和研究方法。

采用名著课程模式的通识教育体系典型代表为是哥伦比亚大学,其课程内容主要是各类名著作品,教学形式为小班上课,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对现代世界有全面客观的认知,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为他们更好完成接下来的各项学习任务打好基础。

四、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一)强化通教理念,加大支持力度

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必须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内容,明确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者首先要对通识教育的理念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和深刻把握,才能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切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要在师生当中树立通识教育观念,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并高效执行课程体系的内容。

通识教育不属于短期内能见效的教育,所以更要求学校领导有远见,重视通识教育的建设,加大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的扶持力度的,比如提高讲授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待遇,引导和鼓励优秀教师建设通识教育课程项目。

(二)科学规划框架,深度设计内容

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是组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两大模块。前者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后者则培养学生品德,开拓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素养。因此,对课程的框架一定要进行科学规划,组建整体有效的课程结构,加强通识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通识课程建设的质量标准和板块设计。对通识课程的数量、学分的设定都要进行统筹考虑。并且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深度设计课程体系的内容,开设一些既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又能让学生了解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既体现专业特点、又能使非本专业学生易于接受的全校性通识教育课程。[4]

(三)健全管理机制,提升课程质量

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离不开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完善的考核制度。所以要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比如对教学过程中监管力度的强化,教学质量评价目标的构建合理,课程考核方式的合理设计。还可以不定期组织开设通识课程教师开展研讨会,鼓励老师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也可以组织授课教师到其它学校参观学习,通过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提升课程的质量。

(四)注重通专结合,推进素质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技能与专业知识,通识教育则提升学生的素质与创新思辩能力。构建应用型通识教育体系,就要具备全局观,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同时,也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通识教育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作为通识教育隐性课程,可以促进通识教育的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构想及实践探索》(批准号:GD13XJY15)的阶段性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朱科蓉.应用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3]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李曼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于福君.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本科通识教育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