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其对策

2016-05-30 00:32张士泽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张士泽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误区及对策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见解、解除内心的疑惑,直至感到豁然开朗. 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随处可见. 然而,在热闹的场面背后,到底有多少学生发表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认真地倾听了别人的见解,又有多少学生游离其外,无所适从呢?本文就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误区之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在教学中,为了所谓的“新颖、创新”,不管该内容适不适合合作学习,一味追求形式——展开小组讨论,使一些根本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充斥其中,既浪费宝贵时间,又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什么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只有当个体遇到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时,才会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才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见解.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却少之又少. 大多数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设置的. 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可以说、可以聊的话题而已. 如,有些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班级中举手的学生有很多,但是,老师完全无视一双双高举的小手,坚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像这样的合作交流,除了浪费时间,还能收到什么成效呢?

有位老师在执教《直线、射线和角》时,在认识了直线之后,要求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直线,半天没有学生举手,教师马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可结果还是令他失望.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直线,能找到的也只是直线的一部分. 像这样不切实际的内容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全没有必要,这也说明了执教的老师对知识的把握不够. 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认真备课. 所创设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确定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 通过教师对内容的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做到不应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而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值得合作学习的地方适当运用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误区之二:合作过程随意

合作学习,应该有合作的计划和步骤、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合作学习也应该有一定的合作规则. 但反思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当老师提出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后,学生马上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可是,现在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都希望别人来关注自己,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所以,组内成员的合作实质是貌合神离,学生各抒己见,却听不到同伴的声音. 因此,很难达成一致的见解. 最后,组内代表发言,也只能代表部分同学的想法. 这样的合作,从形式上看热闹非凡,但是,从实际效果考虑,却很难让人赞同. 其结果也只能是缘木求鱼,费力而不讨好.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追求合作过程的实效性. 为了课堂的优质高效,针对现在小学生的特点,合作过程要有计划地、有序地进行. 一次合作过程一般经历以下几个环节:明确交流的主题——制定交流的简单步骤(可以口头确定)——组内成员进行分工——組员的独立思考——组员之间的互相交流——组内形成统一的认识——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全班达成共识. 教师在学生合作的整个过程中,要适时地给以帮助. 只有合作的过程是踏实的,才能产生喜人的合作效果.

误区之三:教师的指导分不清普遍性,浪费时间

合作学习进行时,老师一般会在各小组之间巡视,以适时对各小组进行指导. 可此时,教师应该指导什么样的问题?教师的指导是否适时高效?值得研究. 如,有位老师在执教《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毛线、圆形纸折出角,或者用小棒摆出角. 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学生用圆形纸折角和用小棒摆角都操作的很好,就是用毛线折角,很多小组都没有把毛线拉直,所以,他逐一进行指导,等他指导完后,时间已经过去10分钟了,一节课又有几个10分钟可以让我们挥霍呢?

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提高教师指导的方向性. 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在当今强调“注重课堂生成”的时代,教师的预测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各小组的特殊问题进行指导,而那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选择用集体分析的方法解决. 这样,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对所教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对课堂上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预测,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在巡视的过程中能及时地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合理的分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上面执教《角的初步认识》的老师,对学生在用毛线折角过程中遇到的毛线没有拉直的问题,因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完全可以采取集体分析的方法进行指导,这样既省时,又不影响指导的效果.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小组内的特殊问题外,更应该关注小组内的弱势学生,因为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对人的关注. 在合作学习中优生往往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他们承担的任务相对较多,从而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多,弱势学生恰恰相反,所以对他们的关注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了解合作学习进展情况,引导展开讨论,指导合作探究,及时鼓励有创意的见解,科学评价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只有以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加强实践,数学课的合作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