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祝福》中的男尊女卑观

2016-07-13 01:54陈雪梅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名作欣赏 2016年18期
关键词:鲁四鲁镇祝福

⊙陈雪梅[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浅论《祝福》中的男尊女卑观

⊙陈雪梅[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以《祝福》为底版,我们可以见到诸多分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书籍和文章,它们大多是从历史和人性两方面展开分析的。而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着重从男尊女卑这个方面来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诱因。

关键词:男尊女卑礼教祭祀

《祝福》是鲁迅的经典作品之一,主要讲的是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但大部分人都把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归结为当时封建制度的大背景,却很少有人去挖掘更细的诱因。笔者今天将从男尊女卑这个方面来窥探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从“夫权”方面来谈男尊女卑

祥林嫂刚到鲁镇时经卫老婆子介绍去鲁四老爷家做工,对祥林嫂的面相和身板,鲁四老爷一家是很满意的,但是刚一听到卫老婆子说道祥林嫂是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才出来做工,鲁四老爷竟马上皱了一下眉头,“四婶”也立刻明白过来,“四叔”是在嫌弃祥林嫂是个寡妇。从这段对话及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便祥林嫂其他条件多么符合鲁四老爷家的招工条件,也不能忽略掉她寡妇身份所带来的嫌弃。在接受过传统教育、四书五经早已扎根脑海的鲁四老爷眼中,寡妇是不吉祥的象征。作为接受过传统思想教育的儒生,鲁四老爷骨子里依然是以夫权为主的传统观念。鲁四婶以鲁四老爷马首是瞻,四婶作为雇家主母,同为女性,理论上对祥林嫂此种境遇应有所同情,但此时她明显没有话语权,只是作为鲁四老爷不满信息传递者的身份一闪而过,很好地诠释了当时深埋妇女心中的“夫妇”纲常。古文中将“夫妇”一词解释为“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妇者,服业,以礼屈服”。或曰“妇,言服也,服事于夫”。从这话中不难看出夫权的主导地位,妻子不管是语言还是行动皆要服从于丈夫。从男尊女卑的礼制原则出发,一代代、一遍遍地灌输着“夫为妻纲”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像鲁四老爷这样受传统思想影响的老监生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即便是作为主家的四婶也要服从,更何况是死了丈夫的祥林嫂呢?

二、从“族权”方面来谈男尊女卑

祥林嫂终归是留在了鲁四老爷家中,由于她为人勤快,干活出色,主人家慢慢就对她寡妇的身份忽视了,开始在干活方面赏识她了。可好景不长,祥林嫂的婆婆来要人了,而且还先斩后奏地将祥林嫂的工钱全数领走。鲁四老爷得知这一切时就只是说:“既然是她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可恶!然而……”我们回过头来看鲁四老爷这两句话,鲁四老爷对于事件本身表示了愤怒,然而,祥林嫂是一寡妇,寡妇就应该“夫死从子”,但是祥林嫂又没有儿子,那她就“应该”交由夫家处理,一切都由夫家做主。所以她只能被押回夫家。这是祥林嫂屈服于第一次“夫权”所引起的悲剧,从而有了文章后面的“捐门槛”赎罪的屈辱经历。男尊女卑的精神枷锁紧紧地铐锁在她身上,虽然祥林嫂使出了各种反抗方式,但最终还是屈服了。她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改嫁到了深山中的贺老六。读者注意,此时的祥林嫂是懵懂的,她只是认为改嫁是不光彩、不道德的一件事,也就是她骨子里就带着的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所以刚开始一直在反抗,但婚后随着生活的好转和儿子的降生,她改嫁时精神上的苦痛慢慢淡去了。对于祥林嫂,生活也算幸福了吧!可幸福去的也很快,正值壮年的第二任丈夫贺老六突然死去了,祥林嫂又经历了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从刚有点起色的生活又掉入了黑暗冰冷中。此时的祥林嫂再也不能改嫁了,因为她有儿子阿毛。“夫死从子”,人伦纲常中又一体现男尊女卑的例子出现了。祥林嫂因为有了儿子阿毛,她也就相应的有了依靠。阿毛在时她至少还有吃住的地方,可不幸接踵而来,阿毛葬身狼腹,祥林嫂彻底无所依靠了。在接连丧夫失子之后,族权向祥林嫂伸来了罪恶的双手。“大伯”来收屋,并赶走了她。一个两次丧夫失子,又“不洁不烈”的寡妇终归还是抗争不了封建族权的“威严”,再次走上了无家可归的道路。《礼记·内则》写道:“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可见从古代起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是十分底下的,掌管钱财依然是以“夫”为主的男性成员。到了祥林嫂之后的民国时期,法律依然规定“于日常家长无关之处分行为则由其夫之特别授权不得为之,否则非经其夫追认不生效力。”可见民国时期妇女依然没有经济支配能力。从这方面来看,祥林嫂被其大伯收回房屋并赶出家门就是必然了,这正是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一种表现方式。

三、从祭祀文化来看男尊女卑

祭祀文化作为传统的文化,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祭祀一直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活动,都是由各层次具有至高地位或者德高望重的贤德人士为主祭,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祝福》中文章刚开头:“我回到鲁镇,拜访本家,各家的老人大体都还是老样子,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这段说的依然是祭祀文化中的一种,在祭祀之前所有祭品的准备,从天不亮开始一直在忙活的都是女人。读者此处可以注意,准备祭品的不止是像祥林嫂一样雇佣来的女工,还有那些带着绞丝银镯子的女人。当时能戴绞丝银镯子的女人地位应该也不低下了,而她们一律都为新年“祝福”准备着“福礼”,祈求来年好运。但当所有的“福礼”香烛都摆上祭桌,祭拜的却仅限男人。连作为主家的女人都不能参与祭拜祈福活动,更别说像祥林嫂那样的寡妇了。当祥林嫂又一次成为寡妇来到鲁家后,她就连准备“福礼”的资格也没有了,可见第一次她来到鲁家后虽然因为自己是寡妇的原因让主家不满意,但总还是参与了准备“福礼”这一重大祭祀活动。那么为什么第二次她就不能参与准备祭品了?我们从文中继续解读:“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佣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从鲁四老爷对四婶交代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四老爷心中的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他认为一个两次死去丈夫,又死掉儿子的女人是不祥的,更是不干净的。在当时社会中,像祥林嫂这样两次婚嫁却最终又变为寡妇的女人是伤风败俗的,这样的人准备祭品器具就是一种亵渎祖先的行为。这才有了后面四婶不让祥林嫂打点一切与祭祀有关的物品,祥林嫂只能讪讪地缩手,清闲地度过一切。

四、婚嫁方面的男尊女卑

当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时,鲁四老爷虽然皱眉,但也收留下了她,而且祥林嫂还帮着做了最重要的祭祀“福礼”的准备。可见祥林嫂当时虽然是一个别人看来不吉利的寡妇,但至少还没有达到伤风败俗的地步。可祥林嫂的命运又一次发生转折重归鲁镇后,她的地位就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就因为祥林嫂的改嫁,她已经变成了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妇女的思想一直被禁锢着,例如祥林嫂刚来鲁镇时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并不知道她姓什么,只是知道她邻居姓卫,那她大概也就姓卫了吧。这种现象在封建思想里很常见,大家并不会去重视,尤其是嫁了人的妇女,大都不会去讨论她的姓名,主要还是以夫家姓氏为主。这也是在当时婚姻制度里男尊女卑思想的一个事例,不过最重要的依然是存在于当下人们心中的婚姻观念,大家固有的思想中潜藏着“夫为天,妇为地”“夫为妇纲”“从一而终”等各种“夫权”为尊的思想。祥林嫂第一次在鲁镇是以丈夫故去后为亡夫守寡的形式出现的,在鲁四老爷等人的心中至少对其品质还是认可的,而祥林嫂本身在思想上也没有太大的负担。但当她被婆婆卖掉时,她极力地反抗正是说明了其内心的挣扎,“从一而终”是深埋在她思想中的一道符咒。在又一次到回鲁镇后她想以儿子“阿毛”的不幸来挽回一点别人的同情,可是结局只能使她的精神枷锁更加沉重。与此同时大家拿他脸上的伤疤来取笑她,更加重了她的精神负荷。这时,同为鲁四老爷家雇佣工的柳妈的出场,使祥林嫂彻底走向了精神灭亡的道路。“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柳妈的思想正代表了祥林嫂这一批贫苦女性的思想,她想以她的方式帮祥林嫂减轻罪孽。她自己本身就认为一个女人嫁两个丈夫是一件有罪的事,不止这一世伤风败俗,就是到阴司也是戴罪之身。柳妈的这种看法反映出当时一批人心中传统的婚姻思想。他们认为贞操是代表女性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而寡妇节操更是重中之重。正是这种寡妇节操观把祥林嫂的精神枷锁加到了极限,也因此使她走向了灭亡。这正是封建礼制下男尊女卑观的一种升华,是女性地位卑微的典型事例。

综上,笔者认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并不是单一的历史问题或是人性问题,中国几千年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也是其悲剧产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小说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2]陈立.白虎通疏证(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4:152.

[3]胡平生.陈美兰注.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147.

[4]翟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书店,1947:104.

作者:陈雪梅,西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鲁四鲁镇祝福
论鲁迅小说中的鲁镇空间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重释鲁迅笔下“鲁镇”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悍妇
当喜儿遇到鲁四
也谈鲁四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