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中“寻父”主题及其审美构建

2016-07-13 01:54赵晓迪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24
名作欣赏 2016年18期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寻根作家

⊙赵晓迪[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 130024]



寻根文学中“寻父”主题及其审美构建

⊙赵晓迪[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24]

摘要:综观“寻根派”的创作,我们发现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有一种最本质的东西——无父的创痛,他们面对“失父”的现状各有自己“寻父”的表达方式与特色。本文以现状中的“寻父”进行分析,另外从横向与纵向、中外等角度分析这种“寻父”的因由,最后对寻根派创作进行定位以及探讨其审美转化。

关键词:寻根派失父寻父魔幻现实主义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时,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进入反思的阶段。“文革”之后的新一代作家像是被抛入荒野,他们需要在“无”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有”。1980年,汪曾祺发表小说《受戒》,浓郁的怀旧情调、自然澄净的风格,在雅致清淡之中回归到传统,为作家们缓解艺术上创新的焦虑以及重建精神上的支柱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在“寻根派”的创作中,“无父的创痛”①是他们所体现出的最本质的东西,他们面对“失父”的现状,对文化的不断反思中批判现实,试图对新的精神构建给出自己的回答。

一、“失父”现状中的“寻父”表现

所谓的“失父”,笔者理解为是一种民族精神之根残缺、文化之根断裂、艺术形式难以突破的现实的写照。面对这种状况,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同的表现。

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张承志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饱满的激情,昂扬向上的理想主义情怀,粗粝冷峻之中有着理性思考与浪漫抒情的矛盾式统一。《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或者《北方的河》里面的“他”,都可概括为“一个带着汉文化的价值观念审视边地生活的异乡人”②,他们在大自然中寻找着生命的源头与意义,在民族与历史文化中企图找到精神的归属感。他们是处于“无父”的状态,因此需要寻找来完成“成人礼”的蜕变,这种“寻父”是充满着硬汉的英雄气概的、强烈个人主义色调的、浪漫理想主义的,只能在自然中寻找答案。

韩少功立足于楚地诡谲瑰魅的民间文化之中,乡村文化与现代理性精神并驾齐驱,浪漫而又节制,深沉而又委曲。《爸爸爸》刻画了一个处于失父状态的白痴丙崽的形象,他失去了先辈们的威武雄壮、豪迈热肠,躯体中凝缩着原始的落后与愚昧荒凉。他的失父折射出村民们集体的强烈的“思父意识”,红白喜事中他们唱着父亲,唱着祖父,一直唱到姜凉。而在《鞋癖》中,所要着力隐喻的是失父状态下孩子与母亲一道‘寻找父亲’——寻找一种成熟文化的过程。

阿城的《棋王》,倪斌那未曾出场的父亲这一形象可以看成是政治与文化的调和。他的作品中有着一股对健康生命状态的钦佩。王一生在棋盘之上历经厮杀成为一个明净淡泊的棋手,这种“无父/寻父的心理在小说叙事中虽然不是被明确表达的内涵,但以无意识的方式时时流露出来。钟阿城将知青记忆中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抽出典型来表现,在淡泊沉静的庄禅境界中向时代精神的宏大叙事铺展开来。

二、“寻父”因由

(一)知青群体“寻父”的延续

“寻根文学”的作家群体如果顺着脉络向前重溯到新时期的起源,“伤痕文学”在历史语境中带着对政治的控诉,对自我的表述,有着一股强烈的批判性气息,之后的“知青文学”怀着憧憬与信心,而随后的“寻根文学”的作家群是在知青群体之上形成的,可谓“知青小说”的重新命名以及审美上转化的肯定。它挣脱了知青写作局限于个人记忆的范围,情感上也比抒发青春的失落更为沉厚,并且试图通过努力来疏通回归传统文化的精神通道。在张承志的创作中,这种范围上的突破以及情感的表达十分明显,他抚慰着岁月的伤痛,吹响了人生拼搏的号角。

正如在张承志的《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黑骏马》《北方的河》等作品中,作者在其粗犷冷峻的笔端书写着内心的激情昂扬。在《北方的河》中,那个被父亲所遗弃的、在母亲怀抱中成长起来的饱受孤独与苦难的孩子,“他”所寻觅的父亲“融自然、历史和文化三位为一体”,完成了从“人之子”到“自然之子”的蜕变与升华。寻根作家群延续着知青群体“寻父”的主题,同时也在创作中更加注重回归到传统的民土风俗传统文化之中。

(二)历史语境中民族精神的重构

“寻根”热潮“承继了20世纪30年代解放区文艺探索源泉的传统,横向上则是对绵延半个多世纪的台湾‘寻根文学’的呼应”③。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文学就处于一种“失父”的状态。韩少功《爸爸爸》中丙崽与阿Q处于同一人物谱系,作品中所流露的忧愤深广的隐痛是自鲁迅开始知识分子们历史情绪的一种凝缩与概括。尤其是经历十年“文革”这场破坏力震撼的政治文化运动,原先的精神文明全被摧残掉成为废墟,新时期以来的作家们面对这样的荒芜场景,内心的悲凉与灵魂上的无所归依也尤为严重,“失父”现象在这段时期也就最为显著,他们要在这片“无”的土地上生出“有”,于是这种“无父的创痛”成为这代人最内在的焦虑。另外,中国文学在新时期之后便进入了一种“无名”的时代,难以有统一的思想来笼罩发展脉络,“新时期(文学)构成了寻根文学的吉本时空环境”④,“寻父”“思父”也就成为必然与必须。

(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传入

中国文学的发展从20世纪以来开始注重对现代性的追求,而“文化大革命”可以称为是中国现代性进程中激进化最强烈的表现。新时期以来,他们迫切需要一种变革的力量来维系历史的纽带,在此背景下,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出现为中国作家的创作注入一道灵光——回归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著作《百年孤独》在中国出版并对文坛形成强而有力的冲击。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著作也被广泛推崇。拉美的这些作家将“中国作家从苏俄文学的魔咒中解放了出来,也从文学的欧美现代化精神强迫中解放出来”⑤。寻根派作家们汲取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营养,推动中国成为第三世界文学的砥柱力量,有效地与世界文学接轨交流。“寻根”作家们对于“寻父”的表达,是将文学创作回归到民族生存之本、回归到民族生存的历史土壤,用现代意识去发掘传统精神文化的瑰丽之美,完成艺术精神的自我确立。

三、转化

(一)“失父”中寻根派“寻父”的承前启后

寻根文学与“五四”时期乡土小说有着相似的政治历史背景,都是中国社会经历重大的政治变革以及域外文化涌入中国的综合产物。鲁迅等作家对民众进行思想的启蒙,拯救他们出于混沌。韩少功、贾平凹等也试图进行新的精神构建。在精神“失父”的状态中,“五四”作家与“寻根派”将目光同时聚焦在古老的乡村中。前者“纷纷把文化批判作为自己乡土小说创作的切入点”⑥,面向农村主要致力于蒙昧麻木的国民性的探讨,企图在这种批判中拯救民众精神的“父亲”。“寻根文学”则通过对传统民间的回归,企图从中挖掘出能够为现代性服务的文化底蕴,在乡土风习中洞视与反思。“先锋派”同样面临着身体与精神上“父亲”缺席的状况,但其主题后延到了“弑父”的层次。像“寻根派”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中身体的退化甚至是魔化,也是在暗示着传统文化的愚昧、没落、沦丧。那么先锋派的“弑父”也就具有出现的合理性,代表着推翻、创造与成长。无论是余华的《鲜血梅花》还是苏童的《罂粟之家》都是颠覆“父亲”的一种表达。

(二)寻根派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吸收转化

“寻根文学”的突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启发而回归到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立场上,这也代表着创作模式、文学观念、思维方式的变化。刘心武曾提出“寻根文学”为“合金文学”的概念,“我主张将少功所提到的纵向历史追索和横向的时代概括结合起来,将外来文化中的优良因素同本民族地域的初始文化、民间非规范文化中的精华合起来熔铸成一种合金文学”⑦。而莫言的小说可谓这种“合金文学”的代表甚至是巅峰之作,其魔幻现实主义也与他饱受浸染的民间传统文化相关,正是这样的环境才“使他形成了转世轮回、善恶报应这种世界观”⑧。他的代表作《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都隐含着轮回转世的观念。

(三)美学风格的寻觅

“寻根文学”的“寻父”不仅是“无名”时代中的精神构建,在另一方面还代表着对于一种新的美学风格的寻觅。要突破传统的文学艺术样式,就要树立起一种新的文学观念与审美风格。它将作家们从对欧美文学的模仿中拯救出来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经验。贾平凹可以说是“所有寻根文学作家中最贴近文化的人”⑨,浓郁的秦地商州文化,山野风情与文化趣味相交融,雄奇孤傲;李杭育在古朴韵朗的风格之中流淌着自己的“葛川江系列”,流露出深沉悠远的气韵;张炜立足于山东的乡村书写着自己的浪漫理想主义,从文化角度饭馆生活,透视人性。我们不仅可以说“寻根文学”是一场精神“寻父”的路途,是一种美学风格的寻觅,更是一场浪漫主义的文学运动。尽管这个作家群体整体上的差异比较大,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们“整体上完成了文学由庸俗社会学僵硬躯壳中的成功蜕变”⑩。

结语

寻根文学中作家们面对精神、文化以及文学创作上“失父”的状况,进行了不同的探寻,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汲取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精华,结合自身实际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中,不断地进行心灵的调整与自我精神的巩固,完成了文学的本体回归,在“寻父”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与回答。这种创作思潮拉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对后来崛起的先锋小说与“新写实”作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①⑧⑨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31页,第594页,第334页。

②李东芳:《世纪末的坚守——论张承志小说的文化选择》,《作家作品研究》2006年第1期,第75页。

③李阳春:《由奇峰突起到平落沉寂的寻根文学》,《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第80页。

④程光炜主编:《重返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页,第25页,第28页。

⑤⑩季红真:《寻根文学的历史语境、文化背景与多重意义》,《文艺争鸣》2014年第11期,第25页,第28页。

⑥王晓恒:《五四乡土小说与八十年代寻根文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⑦刘心武:《从“单质文学”到“合金文学”》,《作家》1985年第7期,第51页。

作者:赵晓迪,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魔幻现实主义寻根作家
唐冠玉:寻根筑梦秉初心 砥砺奋进献侨力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相信不可能
千人祖国寻根传承中华文化——2017“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即将启动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比较文学视域下莫言小说独创性探索分析
魔幻现实主义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