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经典固本培元

2016-07-28 22:17杨光琼王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7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思考

杨光琼+王涛

[摘 要]国学经典处处闪烁着中华文化的思想光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固本培元的奠基作用。开展经典诵读,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是一件功在当下、意泽千秋的大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掌握诵读的方法、大致理解经典的思想,使学生爱上诵读、学会诵读,并多多诵读,从而厚实他们的文化底蕴,传承中华的优秀文化。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诵读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30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天人合一”的唯物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气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开放理想,“和而不同,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德修行,“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境界等,处处闪烁着中华文化的思想光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这些凝聚在国学中的思想、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固本培元的奠基作用。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来实现“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目标。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说过:“少年人如朝阳,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十三岁以前是儿童学习、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经典诵读,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是一件功在当下、意泽千秋的大事。

一、培养兴趣,使之爱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的开篇,就强调学习和交流重在“悦”和“乐”。阅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何来兴趣?兴趣应从喜欢开始,喜欢不喜欢,绝不是天生具有的。“你喜欢《三字经》吗?”对于连《三字经》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来说,问这样的问题多么可笑。开始喜欢诵读经典,只是表层的、感性的、最初的刺激,不能决定他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国学文化经典。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结合《三字经》的韵律和节奏,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在教师的诵读中感受到诵读的魅力。只有在教师的诵读中分享到诵读的愉悦,学生才会产生诵读的强烈动机,进而去尝试诵读。等到有了一定的诵读积累,得到别人的认可,他们对诵读的兴趣就会大增。当然,兴趣需要表扬、鼓励,更需要鞭策、督促。作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兴趣,维持兴趣,提高兴趣。这样,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对背《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一定会产生较强的长久的兴趣,从而养成习惯,终身受益就可能从此开始。

二、培养方法,使之会诵

背诵经典的方法很多,没有定式,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每个学生的年龄、经验、智力、家庭环境虽不尽相同,只要让学生读了、背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自己就会有自己的一套背诵技巧,而且还会变化运用。总之,学生会愈背愈顺、越背越快,无论怎么背都顺,到最后就能一大段一大段地背,过目不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经典诵读训练呢?不妨先看看朗读的三个基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第一是对读音的基本要求;第二是对文字的感悟,即对字词句篇的感悟;第三是对文字理解的程度。对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经过“三步六正”的逐步训练,即正音正读、正字正义、正心正行,相对应的具体步骤是:识字、朗读、直译理解、文化感悟、联系实际、知识积累。教有方,亦无法。国学课堂教学重在读。读的形式是多样的,齐读、独读、轮读、赛读,教师范读、引读,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等。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经典的字音,将它读正确、读流利。“读”字前面加一个“诵”字,意义肯定与单独一个“读”有着不同的意义。诵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熟读;背诵;述说”。经典的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也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要不断变化形式,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诵读的形式虽然很多,但最终目的是正心正行。比如,配乐读、配动画读、配视频读,摇头晃脑读、手舞足蹈读等,都是对经典的进一步认知、感悟,是导行的基础。诵读经典,关键在于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品味,最终是为了强记博闻、厚积薄发、开阔视野、丰富底蕴。

三、不求甚解,使之多诵

经典诵读兴趣有了,方法掌握了,还要坚持,让学生多诵。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说明学生语言思维的基点靠的是大量的阅读。“月映万川,一理万殊。”回顾中国的私塾教育,蒙童自进入私塾的第一天起,“子曰诗云”就不离口。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反复吟诵之后,他们能豁然开朗,最后能出口成章,写出文章也不会出现什么文法错误。

小学生精力充沛,这时是他们记忆的黄金时代。如果能系统地引导他们诵读一些国学经典,积累一定的语文基础,必然有助于将来对语文的融会贯通。也许有人会问,小小的年纪,脑袋能装得下那么多东西吗?答案是肯定的。脑科学家研究告诉我们,儿童的大脑就像一座空的数据库,而且十三岁前正是这个数据库开放的时间,就看身为教师的我们,往数据库中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如果是经典的、有价值、经久不衰的东西,他们肯定一辈子受用不尽。要知道一个孩子能够在头脑里面存放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孟子》《老子》,加上《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几十篇。这样一个知识模块,熟记于心,对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难估计的。日后,它们就会像长江黄河那样滔滔不绝,滋润孩子的一生,使他们的生命力蓬勃向上。教育就是这样简单,就是这样轻松愉快。

“孔孟之音日日熏,一笔一画学做人。梅兰竹菊真君子,琴棋书画养精神。”这是经典诵读的实质。作为教师要反复思考,如何教学才能使经典诵读深入持久。经典现在背下来,将来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终身受益,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经典诵读的目的。

读普通书不如读经典,读经典不如背经典,晚背不如早背。这样,学生在以后的生活才能不断反刍、体悟、消化、升华、创新——没有比这种更经济、更轻松、更快捷、更有效的受益一生的读书方法了。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诵读思考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