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8个小麦品种的耐病性及产量表现

2016-08-10 04:07周奋启袁林泽康晓霞陈银凤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病指扬麦病株

周奋启,袁林泽,耿 跃,康晓霞,陈银凤,徐 蕾,郭 静,李 群

(1.扬州市邗江区农作物技术推广中心,江苏扬州 225009;2.扬州市邗江区农业委员会,江苏 扬州 225001)

江苏8个小麦品种的耐病性及产量表现

周奋启1,袁林泽1,耿 跃1,康晓霞1,陈银凤1,徐 蕾1,郭 静2,李 群2

(1.扬州市邗江区农作物技术推广中心,江苏扬州 225009;2.扬州市邗江区农业委员会,江苏 扬州 225001)

选用江苏地区常用的8个小麦品种,对小麦白粉病发病程度进行研究,分析小麦白粉病发病程度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宁麦13白粉病发病最重,在12.5%氟环唑悬浮剂防治的情况下病株率高达88.24%,病叶率84.31%,病指 29.03;扬麦系列品种白粉病发病程度较轻,扬麦 22未见病株,扬麦 16病株率为26.67%,病叶率为20.70%,病指为0.96,扬麦20病指为2.96,扬麦23病指为4.28。白粉病对小麦产量影响主要是千粒重明显下降,千粒重损失率宁麦13为3.61%,苏麦188为3.47%,扬麦系列千粒重损失率较低。

小麦;白粉病;耐病性;产量损失率

文献著录格式:周奋启,袁林泽,耿跃,等.江苏8个小麦品种的耐病性及产量表现[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114-116.

小麦白粉病(B l um e r i a gr amini s DC.)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年度间病情变幅较大,是影响小麦生长最主要的病害之一[1],白粉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白粉病菌侵染小麦植株后,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严重影响小麦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受限,进而影响叶绿素含量和植株含水量,使叶片逐渐干枯,严重时危害茎秆、叶鞘和穗颈等。小麦白粉病一般叶片下部比上部严重,叶片正面比背面病斑多,病斑多时可聚合成片,引起叶片枯死、植株早衰、分蘖数和成穗率减少,千粒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2-5]。作者通过对小麦白粉病发病程度的研究,分析小麦白粉病发病程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本地区小麦生产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扬州市公道镇河东村五星合作社基地进行,基地共种植小麦6.67 hm2。前茬作物为水稻。供试小麦品种有扬麦16、扬麦20、扬麦22、扬麦23、苏科麦1号、扬辐麦4号、苏麦188和宁麦13 共8个。试验田小麦播种方式为机条播。

1.2 处理设计

每个品种机械条播1 334 m2,不设重复。10月25日播种,统一水肥管理,统一防治病虫,4 月19日施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 500mL·hm-2防治小麦赤霉病,4月23日施用12.5%氟环唑悬浮剂675mL·hm-2防治小麦白粉病。

1.3 调查方法

在小麦扬花期开始调查,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20株,每株3张叶片,记录病株数,病叶数及病叶的病情级数,并计算病株率、病叶率、病情指数,小麦收获期进行测产,计算产量和损失率。

小麦白粉病严重度按分级标准[6]共分 8级,1~8级病叶上病斑覆盖叶片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5%,10%,20%,40%,60%,80%,100%,数据统计分析采用Exce12003。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情况

表1表明,8个小麦品种中扬麦系列白粉病发病较轻,对小麦白粉病的耐病性较强。扬麦22抗性鉴定为高抗,白粉病病指为0;扬麦16病株率为26.67%,病叶率为20.70%,病指为0.96;扬麦20抗性鉴定为中感,病指为2.96;扬麦23抗性鉴定为高感,病指为4.28;宁麦13白粉病发病最重,明显高于扬麦系列,病株率为88.24%,病叶率为84.31%,病指为29.03;苏麦188白粉病发病程度次之,病株率为 81.79%,病叶率为80.69%,病指为27.90;苏科麦1号白粉病发病程度中等,病株率为61.36%,病叶率为59.85%,病指为9.69。

表1 8个小麦品种白粉病的发生情况

2.2 产量表现

测产结果(表2)表明,各小麦品种之间产量差异较大,扬麦 22产量较高,达到 7.070 t· hm-2,白粉病对千粒重的损失率为0;宁麦 13为6.228 t·hm-2,白粉病对千粒重损失率最高,为3.61%;苏麦 188白粉病对千粒重的损失率为3.47%;扬辐麦4号产量为6.154 t·hm-2,白粉病对其千粒重的影响较小,损失率为0.37%。

表2 8个小麦品种白粉病发病后的产量表现

3 小结与讨论

小麦白粉病作为一种流行性气传病害,其流行程度受气候、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基数等因素的影响[8]。一般而言,空气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侵入,干旱少雨不利于病害发生,随着相对湿度增加,病害会加重;但湿度过大,降雨过多不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和传播,反而抑制病害发展[9]。白粉病在温度 0~25℃时均可发生,15~20℃为最适宜发病温度,2014年邗江区春季持续低温,4-5月平均气温20.25℃,连续2个月的长时间适宜白粉病发病的温度是白粉病大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邗江区种植的小麦主要是宁麦13、扬麦16,大户种植的以宁麦13为主,品种耐病性差,也是小麦白粉病发生严重的原因之一。麦田若排水不畅、通风不良或氮肥施用量过高也易发病。

白粉病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主要影响小麦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受限,刘牛等[10]研究表明,扬花、灌浆、乳熟三期,叶病指与千粒重的相关性最高,扬花期病情对千粒重影响最大,其次为乳熟期。因此,本试验选择在小麦扬花期进行调查,对产量损失分析更有意义。周益林等[11]研究表明,小麦白粉病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程度与发病起点和流行程度有关,千粒重受影响最大。

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较多,本研究仅从不同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耐病性进行比较,及病情指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扬麦22分蘖力较好,成穗数较多,对小麦白粉病耐病性较好,但是中感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等其他病害。宁麦13是弱筋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10 d左右,分蘖力一般,单株成穗率较高,株型较松散,穗层较整齐,熟相较好,本地区小麦种植大户大部分种植该品种,本试验结果白粉病发病最重,产量损失最大。因此,一个小麦品种是否适合本地区种植还需经多方面试验验证。

在小麦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由于小麦白粉病菌在不断变异,要不断引进和筛选适合本地种植的抗病新品种;二是要加强田间管理,搞好田间沟系配套,排除积水,控制好田间湿度;三是要合理施肥,增施钾肥,生产中要坚决避免偏施氮肥和用量过大,促进麦株健壮生长,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四是要预防为主,适期防治,选择高效、长效药剂。

[1]徐太杰,孙俊铭,韦刚.小麦白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5):87-88.

[2]于艳娟,李国利,王学臣,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天津农林科技,2012(4):24-25.

[3]李玥仁,商鸿生.条锈病侵染过程中小麦叶片水分关系的变化[J].植物生理学报,2000,26(6):471-475.

[4]ALLEN P J. Changes in the metabo1ism of wheat 1eaves induced by infection with powdery mi1dew [ J].American Journa1 of Botany, 1942, 29: 425-435.

[5]李华琴,宋仁敬,张庆勤,等.小麦抗感白粉病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小麦感染白粉病后光合速率的变化[J].贵州农业科学,1982(6):7-10.

[6]刁春友,朱叶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13.

[7]杜玺,韩相鹏.小麦白粉病损失率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98(5):36-37.

[8]刘万才,肖悦岩.小麦白粉病宏观管理技术体系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2003(12):5.

[9]肖志强,陈俊,樊明,等.陇南山区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预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3):80-85.

[10]刘牛,李媛,廖华明,等.小麦白粉病病情分级标准及产量损失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8,11(3):55-59.

[11]周益林,刘孝坤.小麦白粉病危害产量损失估计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2,22(2):184.

(责任编辑:张才德)

S435

A

0528-9017(2016)01-0114-02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143

2015-10-15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SX G C[2015]220)

周奋启(1986-),男,内蒙古化德人,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植保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E-mai1:z ho uf e nqi 520425@163.com。

猜你喜欢
病指扬麦病株
2021年稻瘟病防控药剂有效性监测试验报告
晚播对苏州南部地区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研究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扬麦系列小麦品种的饼干品质分析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扬麦系列品种品质性状分析及育种启示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安徽不同生态区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