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创新”之短谋全面发展

2016-09-03 10:43冯洁
浙江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浙江升级创新能力

冯洁

补“创新”之短谋全面发展

冯洁

创新,历来就是浙江发展的最核心动力。“十二五”时期,坚持将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浙江经济转型提质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站在“十三五”的新坐标、新起点上,浙江已进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高水平”的核心特征就是高质、均衡,底线就是“补齐短板,一个不少”。在众多短板之中,“创新”无疑是拉动其他短板共同提升的关键所在。提升创新能力,激活创新动力,将是浙江抢占新常态下新优势的重要支点。

创新驱动加速升级

创新驱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佳路径,也是引领浙江继续走在前列的根本保证。对此,浙江省委省政府早有共识,近年来,浙江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创新政策,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整体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以创新为动力,浙江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质的节奏不断加快,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经济”不断涌现,成为构筑经济新增长动力的加速器。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6位,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第2位,知识产权和专利综合实力均居全国第4位,高新技术企业从3558家增加到771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396亿元增加到4910亿元,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创新平台日趋成熟。在创新平台的搭建方面,浙江摆脱原有创业园区发展格局,以“特色小镇”作为全新着力点,并充分整合各类创业园、孵化器、创投基金等“加速器”,着力打造各类创业创新功能平台。在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的基础上,又相继推出第二批42个省级特色小镇。在日趋成熟的创业创新功能平台体系之下,浙江以其市场发达、民资充沛、创投多元等优势,构筑起全方位的“创客”生态体系,并以此带动浙江产业的洗牌与升级。

创新政策日渐完善。“十二五”期间,财政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升级。浙江年度研发经费支出从494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仅2015年一年,浙江科技财政支出达258亿元,撬动了包括企业和社会科研经费投入超过1000亿元,占GDP的2.33%,高新产业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55%。

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在经济转型提质和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面前,浙江的创新能力依然是一大亟需补齐的短板。从总体上看,浙江的创新能力弱主要体现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创新动力释放不足,进而影响了传统产业转型提升的进度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作为浙江经济曾经的骄傲,“大而不强”的传统制造业如今已成为压在浙江经济转型提质道路上的一大重担。长久以来,浙江的制造业依靠贴牌加工,缺乏品牌和核心技术,仅仅以低成本、低价格优势作为市场竞争的筹码。很明显,这种发展模式如今已难以为继,而这当中的根源恰恰是薄弱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些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往往存在人才缺乏、研发能力弱的特点,尽管也希望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转型发展,但囿于资金不足、市场竞争等顾虑,仍难迈出关键一步。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缺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浙江制造”迈向工业4.0时代的软肋。当前,不少浙江企业正在为招不到优秀的技工而烦恼,一些企业虽然在设备和技术上下重金、谋革新,但其产品质量仍然跟不上。其背后的原因,并非设备技术不行,而是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熟练、优秀技工。一流技术工人的短缺严重影响着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企业转型发展的节奏,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一大瓶颈。

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象,突出表现在创新过程中,各类创新投入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配置的不尽合理,在政府部门和市场化部门之间配置的不尽合理,这直接导致了创新资源无法实现物尽其用。与此同时,创新成果的利用也不够充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成果的流动与交易还显得不足,不利于创新动力的有效释放。

补短板之关键

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这一关键的历史节点,浙江必须戮力革新,全面加速提升创新能力,继续深化创新驱动战略,释放创新带来的发展新动力。基于当前创新能力不足背后的诸多问题与瓶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发力,尽快补齐创新这一短板。

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任何创新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浙江而言,高端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已成限制其创新能力的重要障碍。必须看到,吸引顶尖人才的关键是要构建一个集人文、地理、资本、人力、环境等于一体的人才生态系统。基于此,一方面,要从根本上创造最优人才生态,在人才引进、产业集聚、平台搭建、配套服务等方面综合施策。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的实践性。加大教育实践尤其是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投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基础办学条件,优化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布局,同时需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对接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一体化改革。

打造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双创”热潮之下,浙江已成为创业创新氛围最浓厚的省份之一。以阿里系、浙商系、学院系、海归系、草根系构成的五大主力成为创业创新的主体团队,以特色小镇、五大科技城、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的“众创空间”成为创业创新的重要载体。要继续发挥“双创”的力量,以制度供给之“鞋”对接新型创业创新之“脚”,打造创业成本降得更低、创业氛围更浓、创业资金对接更充分、全球高端要素更加聚集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创业创新动力的全面释放,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对经济发展而言,技术创新资源往往是有限的。社会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之间也往往是矛盾和对立的。合理的创新资源配置,有助于企业用有限的创新资源,获取更多的创新成果。当前,受体制机制约束,创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还不够充分,并已成为影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应深入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促进创新要素资源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进行合理流动,实现创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应充分运用大数据建立科技资源数据库,使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企业转型形成有效联动,形成合力培育创新产业集群。

培育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落脚点,以企业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一大重点。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微观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并从政策支持、机制完善、资金扶持等层面为企业创新创造更优的环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要建立企业创新的倒逼机制。完善企业竞争机制,加大对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倒逼企业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寻求转型升级新出路。与此同时,也要加大社会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和包容力,通过创新机制的完善,来消除企业投入创新的顾虑。

模式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所谓“三流企业做加工,二流企业做产品,一流企业做技术,超一流企业做模式”,当前模式创新已成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催化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依托的新经济成为政府和企业寻求发展新契机的“香饽饽”,而新经济发展恰恰离不开新模式,企业在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同时,更需关注模式创新,在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上另辟蹊径,寻求创新的最佳着力点。产业升级同样离不开模式创新,一次模式创新带来的将不仅是一群企业,更可能因此兴起一个全新的大产业,因此政府应从政策上对模式创新加以引导,及时把握模式创新涌现出的战略性机遇。

猜你喜欢
浙江升级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回暖与升级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