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消化通货紧缩压力

2016-09-03 10:43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课题组
浙江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价格经济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课题组

积极消化通货紧缩压力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课题组

与我国第一次通货紧缩价格(包括CPI在内)全面下降不同,当前只是PPI连续下降,CPI走势、运行周期及GDP增速和货币存量等都不支持通货紧缩论点,当前仅面临通货紧缩压力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低位,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屡创新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我国是否已处于通货紧缩,引起社会及政策制定者密切关注,再次成为各方争论焦点。

究竟什么是通货紧缩?1996年国家经济“软着陆”政策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发生了长达31个月的通货紧缩,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996年4月以后连续39个月同比下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97年10月以后连续34个月同比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8年3月以后是负增长;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自1992年达到14.2%以后持续下降,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GDP增长速度分别为9.6%、8.8%、7.8%和7.1%。

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通货紧缩现实可以看出,通货紧缩的主要特征是一般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全面、持续、普遍下降,它不是地区性的下降,也不是偶然、短期的价格下降。当前经济学界存在“单一要素论”、“二要素论”和“三要素论”三种主流观点。持“单一要素论”观点的人认为,通货紧缩是指一般商品与服务的货币价格普遍地不断下降;持“二要素论”观点的人认为通货紧缩需要满足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两个必要条件,并且通货紧缩伴随着经济衰退;持“三要素论”观点的人认为通货紧缩不仅包含物价下降的因素,而且要结合“两个特征、一个伴随”来进行判断。

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为何警惕通缩?通货紧缩是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一种货币现象,它会严重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进而导致社会财富快速缩水、经济持续低迷。

加速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通货紧缩导致的经济衰退,是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得企业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企业经营效益下降,社会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物价下跌引起的企业利润减少和生产积极性降低,带来失业率上升,个人及社会财富减少,比如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伴随着严重的通货紧缩。

资产价格预期下降,影响消费与投资。通货紧缩会引起消费者预期价格下跌,从而延后消费,打击当期需求;同时,通缩还会引起投资期资金实质成本上升,回收期价格下跌,令回报下跌,从而遏制投资。即通缩使物价下降,持有资产实际价值缩水了,而对银行的抵押贷款却没有减少。比如人们按揭购房,通缩可能使购房人拥有房产的价值,远远低于他们所承担的债务。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第一阶段,就是股市泡沫崩溃和银行遭遇挤兑带来的金融危机,当时美联储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带来的通货紧缩严重增加了残存企业以及家庭承担的实际债务,进一步压垮社会消费和投资需求。

引发银行危机,央行调控难度增大。通货紧缩加重了借款人的债务负担,使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导致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甚至造成金融体系崩溃。另一方面,通货紧缩极大地限制了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能力。依据费雪等式,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等于实际利率,因此想要降低实际利率拉动经济,央行可以调低名义利率。但当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和通缩时,可以造成央行触及零点(名义利率的下限是0%),但实际利率依然过高的状况,即“流动性陷阱”。

通货紧缩分析判断

从通货紧缩历史、定义以及负面影响看,表明物价水平、运行周期、GDP增速和货币存量等指标,对于判断中国现阶段是否发生通货紧缩有重要意义。

物价的变动水平不能说明我国已出现全面通货紧缩。自2014年9月份以来,全国CPI同比涨幅大致维持在0.8%-2.0%区间范围,2015年1-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4%。整体表现相对平稳。另一方面,受工业需求相对疲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处在低位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较大等因素影响,PPI和IPI同比连续下降。PPI从2012年3月至2015年11月连续45个月同比下降。比如钢材最低时2000元/吨,每斤1.0元,卖出白菜价;70%左右的煤炭企业出现亏损,水泥、电解铝行业出现全面产能过剩现象。PPI负增长态势难以在短期内逆转,创近30年工业领域持续下跌时间最长纪录。而且国内PPI对CPI的传导机制并不顺畅,PPI并没有沿着工业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产业链传导到CPI上来,消费品价格也难通过需求传导反作用于生产领域。因此,受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的影响,食品和服务价格持续坚挺,当前我国CPI依旧处于上涨状态,与我国第一次通货紧缩时CPI下降的表现完全不同。CPI、PPI两者长时间正负“背离”是由供给过剩引起的,内需并没有明显萎缩。仅PPI持续长时间下跌的物价变动角度不能说明我国已出现全面通货紧缩。

物价运行周期表明PPI下降是对前期价格泡沫的矫正。继2002年CPI和PPI转正后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至2008年分别达到了5.9%和6.9%的高位,人们通胀预期强烈。尽管在经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与“4万亿”刺激后,我国物价水平出现了较大起伏,但最终的价格回落有其合理的一面,是对前期的高通胀预期和价格泡沫的一种矫正。当前虽然价格回落,经济增速依然较高,与美国19世纪赶超英国时期基本相当。可见,价格回落的矫正性质比较明显,不是本质上的通货紧缩。

GDP增速和货币供应量及市场流动性不支撑通货紧缩观点。2015年底,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表示,“我国经济增速‘含金量’较高,去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5.8%,比美国高1.1个百分点,居世界第一位。以美元计价,2014年我国经济规模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经济增长7.4%所对应的增量超过8000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这一增量超过中等发达水平的土耳其等国2014年全年GDP总量;从世界范围来看,7%的经济增速,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名列前茅。”另外,央行继续释放流动性,广义货币供应量大致有120万亿元,约为GDP的两倍;外汇储备高达3.4万亿美元,足以应对美联储加息带来的资本出逃,防止流动性紧缺;货币供给增速超过GDP名义增速的程度要远远大于危机前;货币流通速度在危机后确实出现了下降,但降幅仍没有超过1998-2002年间的水平。

所以,与第一次通货紧缩价格(包括CPI在内)全面下降不同,当前只是PPI连续下降,CPI走势、运行周期及GDP增速和货币存量等都不支持通货紧缩论点,当前仅面临通货紧缩压力。

消化通货紧缩压力

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产业政策应围绕帮助部分企业实现妥善关停、剩余企业升级、以及增加收入(扩大内需)三方面进行,努力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发挥市场的力量从企业端实现资本积累的加速,使我国经济结构最终变成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政府要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在人力资本、金融、法制、基础设施上面提供支持;应积极协调、帮助失业员工再就业。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应以增加内需为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扩大财政支出,提供社会保障,降低家庭为养老、医疗的储蓄,从而增加内需,还可以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私人投资的增加;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启动农村的存量消费需求,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并缩小城乡差距。采用短期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增加流通的货币量,从而刺激总需求。

加快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采用结构性调整的手段,即减少过剩部门或行业的产量,鼓励新兴部门或行业发展,推进一些行业资产由“重”转“轻”,对钢铁、机械、化工等重资产类企业,鼓励加快推进行业资产去产能化和债务去杠杆化,支持通过延伸产业链和技术改造,转型发展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加快整合行业优质资产并进行必要的技术储备和新产能投资,使其逐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布局。

课题负责人:金伟刚;课题组成员:价格学习小组;课题执笔人:金伟刚李波朱章勇周一乐毛昭君

猜你喜欢
价格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价格
价格
拥抱新经济
价格
价格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