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统摄下高三地理复习内容的主题设计与复习策略
——以“区域联系”为例

2016-10-12 03:52
地理教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复习内容概念学科

宋 波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8)

核心概念统摄下高三地理复习内容的主题设计与复习策略
——以“区域联系”为例

宋 波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8)

高三地理复习课存在制约教学效率提高的问题。本文提出:围绕地理核心概念,整合优化复习内容,设计复习主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复习课的主要环节,采取相应对策,优化教学过程。

核心概念;主题设计;复习策略

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制约教学效率提高的问题。特别是高三的复习课,许多教师的教学或是对前期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或是用大量的习题来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存在知识碎片化、结构堆栈化、教学无序化等问题。其结果是教师总感觉时间紧、任务重,教得辛苦,而学生面对大量的知识,记不住、不会用,学得痛苦。这些教学在低水平上简单重复的低效问题,折射出的问题实质是教师对复习课教学内容的组织缺乏优化;对学生复习过程的认知障碍缺乏实证诊断和分析;对复习课的关键环节缺乏有效教学策略等。笔者认为,围绕地理核心概念,整合优化复习内容,设计复习主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复习课的主要环节,优化教学过程,是解决上述问题、提高高三复习课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及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的价值

核心概念,顾名思义是指学科概念体系中的核心,处于学科理论中核心位置的概念,[1]包括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1992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的主要概念有“位置与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相互作用”“区域”。在借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实际,提炼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即义务教育阶段的 “位置与分布”“地理环境”“人地关系”“空间差异与联系”“区域”,以及高中阶段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空间”“区域”“演变”等。[2]这些核心概念共同支撑起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成为统摄高中地理教学的骨架。

核心概念及其统摄下的概念体系能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养成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地理学科能力,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1.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组成要素,其与地理核心概念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上是一致的。围绕核心概念体系设计复习主题,可将分散在不同学段、教材不同章节中的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如,以核心概念“区域”为主题设计整合复习内容,利于培养学生从区域地理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区域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

2.提高地理学科能力

地理学科能力包括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地图使用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探究能力、自学能力等,是学生学科知识、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核心概念可以为学生建立起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概念体系。高三复习阶段,围绕核心概念整合复习内容、设计复习主题,可以帮助学生完整有序地把握知识体系,自主建构有理解力和可迁移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益,进而帮助学生完善地理学科能力结构,提升地理学科能力层次。如,以核心概念“区域”为主题设计整合复习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运用区域观察法、区域调查(考察)法、区域综合分析法以及区域比较法,提高空间定位能力、空间觉察能力、空间信息加工能力以及区域地理事象判断与推理能力等。

二、核心概念统摄下高三地理复习内容的主题设计

以核心概念为统摄主线整合复习内容形成复习主题,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是该主题下应整合的内容有哪些?其二是所整合的内容需要如何组织与呈现?下面以核心概念“区域”为例,探讨如何进行高三地理复习内容的主题设计。

1.围绕核心概念梳理概念体系,优化整合相关内容

以核心概念为中心构建的知识结构具有层级性,自上而下依次为核心概念——核心概念的分解概念——一般概念——学科事实,如 “区域”这一核心概念下的概念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学科事实省略)。

图1 “区域”概念体系[3]

通过核心概念体系的梳理,分散在不同学段、教材不同章节中的知识,呈现出在概念体系中的位置,有助于我们将其整合在一起,而概念体系中核心概念的分解概念或一般概念,都可以作为一个复习主题。如,可以设计“区域联系”这一复习主题,该主题下涵盖的知识包括区域联系的主体、方式、方向、时间、地域、输入输出的影响等,可以整合的教材内容包括人教版《必修2》的“工业地域的形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必修3》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等内容。这样设计复习主题和组织复习内容,使教学不再将重点放在琐碎的地理事实层面,而是着力于学科本质的有层级的知识体系建构,从而使复习的内容得以整合和优化。

2.梳理知识联系和线索,构建核心概念统领下的知识结构

以核心概念为中心构建的知识结构不仅有层级性,同一层级的知识之间也具有关联性,从而形成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这就是将所整合的内容进行组织和呈现的线索。如,核心概念“区域”统领下的知识联系与知识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区域”知识结构[4]

如果以“区域联系”为复习主题,则以其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区域联系”知识结构

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差异导致的结果和地理空间呈现开放性特征的内在体现。区域间的联系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和信息(高中地理教学着眼于资源和产业),方式主要包括交通、通信、商业和贸易等。人教版教材中的“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是以“资源调配”和“产业转移”为具体案例,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来组织教材。资源和产业流动的起因源于流出地和流入地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而落脚点都围绕“发展”,不仅促进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合作、结构调整,而且影响两地的生态、环境以及就业和收入,从而形成以生态持续发展为基础、经济持续发展为条件、社会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内可持续发展和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基本教学价值模式。由此可见,围绕核心概念梳理知识联系,构建知识结构,不仅可以有逻辑地组织复习内容,而且能使思维线索外显,有助于学生掌握运用区域联系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科学合理的复习主题设计和优化整合的复习内容组织,为复习课的优质高效奠定了基础,但要想真正使学生在复习课上最大限度地吸收教学内容,并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还需要教师遵循复习课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采取相应的复习策略。

三、高三地理复习策略——以“区域联系”主题复习为例

复习课应遵循系统性、重点性、针对性、主体性的原则,提高高三地理复习课的实效应在教学中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突出主体、以学定教,是高效复习的前提

为了使复习具有针对性,避免出现机械重复所学知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教师首先应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复习中易出现的问题与障碍进行诊断分析,明确学生的学习进阶起点。

“区域联系”主题复习内容的初高中学习进阶分析如图4所示,它为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进阶发展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连贯的路径。通过客观了解和测试等实证方法,教师可以确定目前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处在哪个进阶起点,避免因自己主观臆测进行教学造成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问题和障碍的形成。

图4 “区域联系”主题初高中学习进阶

通过以往新授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资源”“区域”“产业”“地理环境”“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等基本概念,以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东亚产业转移”等事实已经较为熟悉,会用相关知识分析具体的工业区位,能够用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点来认识区域发展问题。此外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技能和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归纳法等。但在高三复习整合阶段,通过前期检测这部分内容,发现学生仍会出现不同层次的问题,表现如下。

(1)不同等级、不同层次水平的术语概念出现混搭和运用不当,说明学生这部分知识的组织混乱,不成结构;

(2)在回答区域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只能答出一些零星的点,说明学生的认知结构缺损、断链,没有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只会回答“西气东输的原因”“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等具体问题,不能从区域联系的角度来综合认识和分析区域联系的主体、方式、方向、原因、影响等问题,说明学生的认知结构单一,不成网络,缺乏系统化、逻辑化;

(4)面对新的案例和问题情境,无从下手,不能举一反三,说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稳定、不灵活,缺少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协调发展分析思路的概括与迁移运用。

针对学生的认知障碍,课前教师可利用预习学案,以填空、表格、框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回顾,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模糊向清晰的转变。如,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对“区域联系”主题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梳理:①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说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②说明“西气东输”的原因、方式以及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影响;③说明“东亚产业转移”的原因以及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学习障碍的诊断分析,以及学生的课前自主复习,为课上教师指导下的针对性复习提供了依据。教师针对学生认知结构的薄弱点,“以学定教”,进行重点知识讲解,具体方法指导,疑点问题讨论,才能使复习课更有实效。

2.整合知识、构建体系,是高效复习的基础

知识联系越广泛,思维线索越通畅,解决问题的思维敏捷度就越高。复习中必须重视对知识的整合和体系的构建,即学会对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地理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加以梳理,使之形成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课堂上在对自主复习的作业进行交流、评价、修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构建“区域联系”主题的知识框架(见图3)。这既有利于学生从知识的点上深化理解,又有利于从知识的面上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3.梳理思路、归纳方法,是高效复习的重点

该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步骤,是复习课的重点。在对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建构的基础上,教师应选择能体现“通性通法”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梳理思路,归纳方法。如2015年高考北京卷第36题:试题以“地域联系”为主题,以京津冀地区中的北京—张家口区域为背景,以不同时期、不同图幅、不同专题内容的区域地图呈现,从区域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以及对聚落的影响、区域农业协同发展、区域能源生产结构调整等多个角度,综合考查考生对区域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区域决策认识的能力,所涉及内容体现了“区域综合-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的区域地理主干知识。教师可充分利用试题情境和材料,结合课堂教学重点将设问改编为:①说明百余年来北京至张家口之间交通运输的变化并简述原因;②对比分析延庆和怀来发展葡萄产业的优势条件,简述“延怀河谷”协同发展葡萄产业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针对精选的典型例题,教师可首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对例题进行剖析,包括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材料中包含的信息、设问的角度和指向、解题的思路等。例题解答后,还应引导学生交流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方法和经验。该环节应“轻结果、重过程”,着力于引导学生梳理分析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归纳和总结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而非具体的答案。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归纳具有迁移价值的一般原理、解题思路方法、策略性知识,提炼、感悟上位的学科思想方法,形成概括化、系统化、清晰化的认知结构。

4.举一反三、迁移运用,是高效复习的目的

高考大纲明确指出了考查目标:“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不仅是考试的目标,更是地理教育的育人目标。所以,应把举一反三、迁移运用所学知识作为高效复习的落脚点。为此,教师应精心设置练习题目,注意题目的变式和系列化,避免大量重复的机械练习,做到少而精。习题应以地理图像为载体,突出学科特色、贴近时代,紧密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引导学生用地理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现实生活与重大社会问题。[5]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运用“区域联系”的知识和分析思路进行阐释、评价,认识区域联系是实现区域内可持续发展和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途径,加深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通过这一过程,固化和活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核心概念统摄下的复习课主题设计,将不同学段散落的相关知识整合成结构化的体系,优化复习内容;基于学习进阶的学情分析和实证地诊断学习障碍,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在此基础上采取的教学策略,使对复习课高效优质的追求得以实现。

[1] 张素娟.基于核心概念和学习进阶分析的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衔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8)∶12-21.

[2] 曾早早,何妮妮.运用核心概念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0)∶10-13.

[3] 李春艳.整体把握高中区域地理复习[R].北京朝阳区教研中心,2014.

[4] 王向东,袁孝亭.国际视野下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主题选择与目标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8(1)∶60-64.

[5] 韩磊,杨红等.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创新设计[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复习内容概念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幾樣概念店
高考视野下数学复习策略探究
“立足前测、以学定教”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有效策略初探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初中数学复习内容要注重“三化”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