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的本质和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2016-10-19 09:06周开壹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类绿色资源

周开壹

(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015)



绿色发展的本质和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周开壹

(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15)

因为对发展和增长这两个概念理解的偏差,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虽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建设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使用“生态经济学”这一工具重新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得出了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并论证了五大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

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发展理念

1 “绿色发展”概念的历史及其来源

Adams(2001,p12)认为“绿色发展”首次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并因其强调环境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而被从事发展研究的专业人士广为接受,虽然在那个时候这一概念和这一概念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从理论到实践都不是那么的清晰(When Green Development was conceived,the debates it explored were not only marginal to development planning,but marginal academically.)。到90年代,特别是1992年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又被称为the Rio de Janeiro Earth Summit,Rio Summit,Rio Conference召开之后,“绿色发展”这一概念因为将“环境”和“发展”相提并论,并被赋予更多的含义后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UNDP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虽然在中国第一次提出『绿色发展』的概念,但实际整个文本中仅两次正式提到『绿色发展』,也没有直接给出『绿色发展』的定义。但《报告》的核心论点“绿色改革路径”(the green reform path)间接的指出了“绿色发展”的三个核心内容:(1)前瞻性的环境政策;(2)社会合作关系的发展;和(3)能够让各个阶层均享改革红利的政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也只有『绿色发展』的概念而没有文件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与之相关的低碳、循环和资源节约等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和手段。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6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通过阐述的“绿色发展”的内涵明确了“绿色发展”的目的为“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2015年10月29日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公报》除明确指出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和方法,还指出“绿色发展”是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

这一论述与Adams(2001,p15)对什么“发展的绿色化”回答,即在“发展的绿色化”是将社会活动与自然的互动中人类怎么行动、控制和自我约束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将生态和环境的考量带入到社会和经济发展活动中完全一致。因此,社会和经济发展绿色化的本质是一种政治进程,“绿色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有关发展的哲学,是对发展这一概念的再认识。因此,Adams(2001,p14)认为“绿色发展”的为是弥合环境主义和发展的鸿沟(the gulf between environmentalism and development)。

2 环境和发展之间鸿沟的形成

2.1新古典经济学中鸿沟的形成

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也就是当前经济学的主流,认为:生态环境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部分。简单的阐述就是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可以无限增长,只要通过人类的劳动和一定的自然资源输入。并且,经济活动增长过程中遇到的暂时性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来解决。因此经济的增长和环境资源的容量之间没有冲突。(图1,甲)但是,Daly and Farley(2011,p15)认为在地球这个几乎封闭系统内(closed system),无限的增长是不可能的。在此,封闭系统的定义是“一个系统仅仅与外界有能量的交流,而物质仅在该系统内部循环与外界没有交流。”而地球虽然吸收太阳能,并有限地向外太空辐射能量,但地球内部物质却仅在地球内循环,因此是一个标准的封闭系统。如果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因为环境和生态系统是宏观经济的一部分,因此经济增长不会与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冲突,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的增长是没有天花板的。但是,根据热力学第一理论,不论是物质还是能量,人类在利用的过程中都有一个从低熵到高熵的过程。当物质的熵值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类技术就没有办法利用这些物质了,在经济活动中这些物质的经济性就将永远的失去。而就能量来讲,虽然地球能够接收大量的太阳能,但是人类目前能够应用的太阳能还有限。并且,低熵的能量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也将变成最高熵的热,当然,技术可以将这些高熵的热能利用起来,但代价就是要利用更多的低熵能量,从经济学的角度,这是完全不经济的行为,没有人会这么做。因此,如果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图1—甲的表达将是图1—乙,虽然宏观经济在通过环境和生态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和人类的劳动将向外不断的扩张,但是环境和生态能够提供的低熵的物质和能力将不可避免的减少,也就是说当环境和生态能够提供的低熵的物质和资源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宏观经济的增长将无以为继,人类的技术无能为力,宏观经济停止增长。

图1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与现实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学论理下的环境与发展的天然的鸿沟。而中国当前正经历因为环境和生态所能提供的服务达到极限,经济活动无以为继的极端情况。在能源方面,椐人民网2015年1月31日的报道,2014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9.5%。在能源这方面,我国作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能够提供的能源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自身经济增长的需求。根据《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虽然从2001至2014,我国河流系统的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有所上升,劣Ⅴ类水质有所下降,但是总体来看,Ⅲ~劣Ⅴ类水质仍占总体的60.3%;全国62个重点湖泊,Ⅲ~劣Ⅴ类水质仍占总体的71.0%;地下水水质优良级比例仅为10.8%,而较差和极差极的比例高达61.5%。在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地级级以上的161个城市中,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占90.1%。2013年,生态环境质量“一般、较差和差”的县域占国土面积的53.3%。而对于声环境,《公报》认为与“与上一年相比,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有所下降。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有所下降。”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认为“……,(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约束问题说明: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着内在错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和生态能够提供的高质量的、有助于经济增长的低熵物质和资源将逐渐减少,环境和经济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并濒临断裂,急需新的理论调整环境和经济的关系。

2.2环境主义思想中鸿沟的形成

自从1962年Rachel Carson发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后,环境运动(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和环境主义(environmentalism)随之诞生并在随后的50年里逐渐发展和被人广泛接受。在该书出版之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官方的环境保护机构,该书出版后的第9年,1970年12月2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签署文件成立了美国环境保护局(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1972年,联合国成立了环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

环境主义,特别是其中的环境至上主义(deep green)的主张是环境压倒一切,为保护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减少甚至停止。但是,环境主义者没有意识到环境和生态之所以逐渐被人重视,是因为人类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需要良好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作为支撑。但如果因为保护环境而导致人类不发展甚至灭绝,那么地球有再好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就象人们不会去关心火星上是不是有沙尘暴一样。

因此,环境主义者的环境至上理论从另个方面将环境和发展分裂开来,在这种只要环境不要发展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人类也没有未来。

2.3生态经济学中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认为宏观经济是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图2)。在这种理论下,作为环境生态系统一部分的宏观经济,其增长必然受到环境生态系统中那些有限的、不可增长的资源的制约,因此当宏观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时,这些制约因素将限制宏观经济的继续增长。

图2 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资源以及人类劳动之间的合理关系

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当前中国遇到的经济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经济规模较小,那时宏观经济的发展不存在任何环境生态资源的制约。但是,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选择的是一条用资源换发展的道路,而非美国、日本、德国的用技术促进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环境生态资源的消耗呈正比,我国单位GDP能耗高于其它国家说明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所付出的资源成本比同时期其他国家和地区要高,因此我国环境生态资源承载能力迅速萎缩(绿色实现到绿色虚线),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内,我国高速增长的宏观经济就遇到了水、土地和空气三大自然环境资源的严重制约。

正是基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式和未来所面临的环境生态资源的制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非常有针对性的指明了“新常态”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并且,未来的中国要实现“五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依据笔者的浅见,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和“五化”中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就是国家要抛弃原来拼资源发展的老路,走科技发展、资源节约型发展的新路,也就是要加大图2中人类劳动,特别是智力劳动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的贡献,从而减少宏观经济发展对环境生态资源的依赖;而绿色化和绿色发展则是对发展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和调整,强调在新常态经济发展形势下,环境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再象以往一样用牺牲环境生态资源来发展经济,而是要降低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生态资源输入的比重,社会和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不会触及环境生态资源的整体或其某个部分的承载力极限,从而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和安全性。

3 可持续发展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

3.1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当前的困境

在1972年瑞典Stockholm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上被广泛接受,至成为1980年出版的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报告中的核心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已经成为发展问题讨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Adams,2001,p24)但要真正理解可持续发展,需要回到其本原,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最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来自于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又称为the Brundtland Report)(Our Common Future)“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直译就是 “能够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以牺牲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为代价的发展。”而“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和经济发展”则是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的三大支柱。James Gustave Speth则进一步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给出了定义“the enlargement of people’s choices and capabilities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capital so as to meet as equitably as possible the needs of current generations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needs of future ones.”(通过构造社会资本以扩大人们的选择并提高人们的能力从而实现当代和后代需求间的公平)这一定义与the Brundtland Report的定义相比,给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手段和途径,手段是“社会资本的构造”,途径是“扩大人们选择并提高人们的能力”,并且强调了“代季”间需求的公平性。

UN(2010)认为但是经过近30年的时间,虽然全球范围内各大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均认可并接受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0年所承诺的“可持续经济增长”(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同年所提出的通过追求开放边境和破除贸易壁垒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各国政府方面在2001年就有113个国家的6400个地方政府将《21世纪议程》(Agenda 21)内容引入到本地发展规划中),但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仍然在继续,可持续发展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政治切入点并取得真正的进展,(UN,2010,p2),“因此可持续发展并没有取得大规模的成功”(ye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largely unsuccessful.)。(UN,2010,p12)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包括: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仍然有较大的偏差和分歧,一个最大问题就是错误的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development being defined primarily as economic growth),并且当前经济增长的模式仍然是资源密集(the resource-intensive modal);技术的障碍则包括对于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全球气候变化仍没有好的技术性的解决办法,并且一些发达国家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相关技术帮助这些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发达国家对某些非可持续技术持双重标准,例如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建设燃煤发电予以限制但是又允许在自己国家进行建设;政治的障碍则包括:发达国家没有履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援助的承诺,并且发达国家对农业的高额补贴也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品很难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这些政治和经济的障碍使得发展中国家没有技术改变那些不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没有分享到世界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成果,而对于世界来讲,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世界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从而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的未来。

因此,UN(2010,p3)认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对世界的发展模式进行一次革命(the needed systemic changes will require a revolution in the way the world does business)。(UN,2010,p3)而这场革命在中国已经开始。

3.2“五大发展理念”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开拓和贡献

2015年底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和绿色”正是针对当前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从概念到实践所遇到的问题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从而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首先是“开放”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出现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思潮和运动。一些国家试图通过集中资源以解决自身的问题,但是对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当前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威胁,全球气候变化,是不可能通过解决一个国家的问题来解决全球的问题。因此,必须在未来采取更加开放的策略,提高整个世界的发展水平。中国当前的“一带一路”中有很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就是试图通过提升一些国家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级从而实现节能降低的目的。而中国也需要发达国家的技术更进一步的降低单位GDP的能耗水平,减少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当前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仍然以资源密集型为主,通过“开放”获得一些技术解决部分问题的同时,还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创新”提高技术水平,解决一些中国独有的问题,用人类智慧这一无限的资源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自然资源瓶颈问题,确保发展的可持续。

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另一个制约整个人类发展可持续性的问题就是各地域发展的平衡和各个阶层发展的不平衡。对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协调”发展的理念,通过政策、经济和技术扶持的方式,让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此谓协调发展。对于各阶层之间的不平衡,主要是因为各种该样的原因,虽然整个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各个阶层在这一过程中所享受到的发展红利不一样,贫困依然存在,而贫困是一个阶层可持续发展的敌人,因此需要实现和保证更多的人能够共享发展成果,才能保证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社会凝聚力。

不论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是经济增长,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服务。但是当前人类对这些资源和服务的的认识的不足,以及发展模式的问题,都使得当前整个地球的环境和自然资源X赋在最近这几十年加速下降,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整个人类的生存的。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选择一种兼顾发展和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模式,也就是要弥补前面所说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制造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鸿沟,这种全新的模式就是“绿色”发展。

因此,在可持续发展及其三大支柱的这一广为世界接受的理论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的定义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的基础和通过这一完整的理论实现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方向。(图3)

图3 可持续发展及其三大支柱与“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

3.3中国的行动实践

由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从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Global Climate Change)是当前威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习近平主席于2015年11月30日亲自出席“巴黎联合国气候大会”,并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主题演讲。在最终签署的《巴黎协议》上,各缔约方承诺在工业化前水平上,要把要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提出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1.5℃内的目标,并在2023年对各国的所做的承诺进行第一次全面总结,此后每五年进行一次。

在经济活动的开放方面,2015年,根据我国商务部数据全年共利用外资1262.7亿美元,同比增长6.4%。1并且,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调查,中国在近10年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地区。2与此同时,中国加快了对外投资的步伐,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指出在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应该与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合力,用中国力量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目前,我国的开放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资金和技术引进来、走出去同时进行的开放新局面。

而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则是吹响了我国经济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向智力密集方向转变的号角。这一转变将极大改善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易受自然和环境资源约束的困境。

区域发展的均衡是我党一直以来的追求,早在2000年3月我国就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是“提高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而现正在进行的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则是在改革开放近40年,某些地区和城市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功的前提下通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模式将发展成果的经验和成绩向更广的范围辐射和扩散,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而在2013年11月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精准扶贫”是对我国已经运行30多年,并取得巨大成绩的扶贫事业的一次修补和完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环境方面,我国路线发布了“土十条”,“水十条”和“气十条”,着力改善我国自然环境三大要素。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交通”是未来中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引领,在此之下我国要建设全国性的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并且湖南省交通厅编制了《湖南省绿色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未来湖南省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工作的方向。

4 结 论

中国五大发展理念已经和国际上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了对接,并且中国已经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当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已经占全球的第一位,并且中国的经济因受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已经走到了不得不更改发展模式的十字路口。因此,不论是实现中国对世界减排的承诺还是保证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并且绿色化应是今后中国各行各业发展的方向和工作重心。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3]中华人民供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4]Adams,W.M.,2001,Green development,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e Third World (2nd Edition),Routledge,London.

[5]UNDP,2002,China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2,Making Green Development a Choi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Herman E. Daly and Joshua Farley,2011,Ecological economic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2nd Edition),Island Press,Washington.

[7]UN,2010,Sustainable development:from Brundtland to Rio 2012,New York.

The Nature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China′s Contribution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OU Kaiyi

(Hunan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Hunan Changsha 410015)

Since there is a misunderstanding to the concept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therefore although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s,but paid even gre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Through employing “ecological economics” as a new tool to re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the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munist Part of China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ve made a proper and necessary forward step for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by proposing “the five key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in particular green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the paper regards that the principles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envelopment.

green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five key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

周开壹,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交通运输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在国内外相关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拥有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主笔湖南省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

X21

A

1673-288X(2016)05-0108-05

引用文献格式:周开壹.绿色发展的本质和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5):108-112.

猜你喜欢
人类绿色资源
绿色低碳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