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方特色产业为导向的食品卓越工程师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2016-10-21 01:42许青莲邢亚阁袁永俊陈祥贵车振明马力林洪斌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导向

许青莲 邢亚阁 袁永俊 陈祥贵 车振明 马力 林洪斌

摘要:本文探讨了食品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实验实践培养模式。以地方特色产业为导向,以实验中心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重点实验室、校企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校企共建实践平台为支撑,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特色产业联动机制,创新优化实验体系,构建多层次实验模式和培养模式,创建双向信息化实验实践与示范平台。创新构建了食品专业工程技术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食品专业;卓越工程师;地方产业;实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09-01

为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强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它是指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并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工程师职称的潜力的后备工程师[1-2]。以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实践为主线,重点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3-5]。本文以地方特色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验中心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重点实验室、省(市)政府资助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实验室、四川省食品检验人员培训中心和校企共建实践平台为支撑,创新构建了多层次食品专业工程技术型卓越工程师实验实践培养模式。

1.构建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地域特色食品产业需求联动机制

针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一般、轻特色、被动接受知识多、主动创新实践少"等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四川地域特色食品产业,以川菜调味品、四川泡菜、白酒、软饮料、果蔬(柠檬、石榴)、粮油、保健食品、肉制品、休闲旅游食品和特色果酒等产业发展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发展为方向,定期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地域特色产业需求联动机制,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新构建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提供了动态的目标和方向。创新构建了以地域特色产业为导向、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创建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不断创新和持续改进机制[6]。

2.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实验课程模块,优化实验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与地域特色产业需求联动机制为创新实验实践培养方案与体系提供了动态的目标。对原有课程模块进行了创新性调整,注重培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积极探索的求知欲。以实验课程模块创新为基础,以将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理论知识和大量实验案例引入实验的教学过程。 开设专业特色选修实验课如"发酵食品(调味品)"、"乳酸菌与四川泡菜"、"豆瓣发酵"等,既充分体现学科交叉和知识的拓展,又围绕区域产业特色逐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2-4]。

3.构建"讨论型和创新型" 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由于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验证型实验。通过探索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形成了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8]。(1) 建立"讨论型"实验教学模式。无论是基础验证型实验,还是探究型实验中,积极培育和拓展讨论型实验教学,单独设置了学生用小型会议室,实行了讨论型的小组模式。 (2)开展"创新型"综合设计实验模式。对学有余力、学业优秀和具有创新探索精神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针对专业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展个性化创新性实验和工程性实验的探索,在导师指导下,自选实验项目,自定实验方案,自行进行实验,自己总结分析,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设计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4.构建全程导师制的双导向、四阶段递进式人才实验实践培养模式

依托导师团队,通过校企联手、产学互动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式,以重点实验室、省(市)政府资助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实验室、四川省食品检验人员培训中心和校企共建实践平台为支撑,构建双导向、四阶段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3-5, 7]。双导向为:工程应用创业型人才培养和科研主导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多个实验实践平台支撑基础上,建立全程导师制的进行四阶段能力培养模式,大一阶段: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初步认识;大二阶段:互动式课题研究的尝试。实验实践培养重点在于大三和大四阶段。大三阶段是创新创业计划的实施过程。安排多次实践创新创业计划,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自主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大四阶段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终极考验过程。选题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研究兴趣、自我的发展要求并切实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课题选择,导师指导下进行独立工作并提交合格的毕业论文。

5.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创建双向信息化实验实践与示范平台

食品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建立基于校园网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示范平台,使中心所有实验室实现计算机无线联网,并与校园网连接;主要包括"人才供需平台" "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开放性创新型实践课题管理与信息平台"、"立体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师生交互平台"等功能。针对每个实验和实践项目的特点制作网络预习模块、网上讨论模块、实验原理与操作PPT、实验指导视频影像等,做到实验前有预习、实验操作有指导、实验步骤有演示、实验过程和结果有监管、实验成果有讨论,多手段强化实验教学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9]。

6.结语

在培养食品类应用型专业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方面,通过本模式的实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持续改进机制;构建了学生实践创新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立体现现代工程技术教育内容全方位结合的、产学互动,学研互动的、智能结合,德才结合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实验实践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带动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2] 蒋将,刘元法.浅议食品学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J].教学研究,2012,35(6):45-49.

[3] 杨爱丽.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科学创新导刊,2012,(26):82-83.

[4] 周文化,等.推进食品卓越工程师创新计划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2):157-160.

[5] 向琪,李萍,董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能力素质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3,13(12):243-248.

[6] 张莉萍. 独立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1,(1):73-76,66.

[7] 夏金兰. 生物工程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 (4):62-63,66.

[8] 李儒寿.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8):67-70.

[9] 周璇,李志峰,謝峻林.研究型学习与网络平台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2):67-81.

作者简介:

许青莲(1981-),女,河南南阳人,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为食品加工技术。

车振明(1960-),山西省柳林县人,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导向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偏向”不是好导向
青年工程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