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2016-11-07 14:43张丽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激活促进拓展

张丽

摘 要:“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对数学教育价值的一个深刻阐述。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数学课程要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给学生进行数学化思维的机会。为此,教师要精心设置需要学生做出逻辑判断的问题情境,设计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过程,营造引起思维矛盾冲突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运用数学化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融入学习过程。

关键词:数学思维;激活;促进;拓展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广角——重复问题》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激活思维——促进思维——拓展思维”为主线,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展现思维过程,在操作体验中得出理性认识,提炼为数学化的思考,并能转化为数学应用,有效地培养与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片断一:

1. 谈话引入:老师了解到几个小朋友参加特长班学习的情况(课件出示舞蹈班:3人,英语班:4人,但不出现实际姓名)

2. 师追问:一共多少人?说理由,写出算式3+4=7。

3. 依次念出参加两个班的学生名单并上台,数出学生人数,制造冲突。

师:咦,怎么统计出来只有6个人?是我们算错了吗?板书:3+4=6?

【分析】巧设情境,在矛盾中激活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进行数学化思维的机会。课始,运用与学生实际相关的“人数”情境,需要学生做出逻辑的思维判断,但是常规的判断与现实产生冲突,由此引起学生思维矛盾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运用数学化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激发其探究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状态。

片断二:

1. 分类统计,感受重复

请6位学生上台,用举手的方式表示。舞蹈班3人,英语班4人,总人数6人。

学生发现有一人举了两次手,提出质疑:不对!杨诗桐举了两次手。

师:举两次手说明了什么?

生1:杨诗桐学了两样。

生2:杨诗桐既参加了舞蹈班又参加了英语班。

师板书:既……又……

出示学生分类名单: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统计表,是不是和你们说的一样呢?

学生从统计表中发现,杨诗桐的名字出现了两次,由此感受“重复”,教师板书“重复”。

2. 站队活动,体验重复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明白,请6位孩子分开站,舞蹈班的站左边,英语班的站右边。

学生按要求站队,出现杨诗桐两边跑的情形,最后选择了站在中间。

师:为什么杨诗桐要站在中间呢?

生1:因为她参加了两个班。

生2:因为她既是舞蹈班的又是英语班的。

3. 几何直观,呈现重复

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能记录下这样的站位关系,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知道这个孩子既参加了舞蹈班又参加了英语班?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三角形在黑板上表示这样的位置关系(如图1)。

师:这样的图形真能让大家都看明白吗?

学生观察,交流后发现问题:这样表示,如果不作解释的话,中间的那个三角形我们不能确定它究竟属于哪个班。

师:怎样表示不用解释,也能让别人看明白?

生1:可以给每个班划定一个范围,三角形就放在那个范围里。

生2:用圈把它们圈起来,一个圈表示舞蹈班,一个圈表示英语班。

师顺势拿出红、黄两个圆圈教具,请一学生上台演示如何使用这两个圈表示位置关系。

生表示如图2:

师再问:这样可以看明白了吗?

学生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行。

生:这样把中间的杨诗桐排除在外了,她既没在舞蹈班,又没在英语班。

师:难道没有办法了吗?

小组再次讨论,想一想,再在练习本上画一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请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演示讨论结果,如图3:

4. 揭示图意,理解重复

师:这两个圈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将它们交叉重复呢?

生:两个圈重复了,中间的杨诗桐才能同时在两个圈里。

师:这一重复,使原来的两个圈形成了三个部分。

学生交流图形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只……没有……”和“既……又……”的部分。

【分析】体验探究,在直观中促进思维

在“自主建构,体验集合”的环节中,集合图的形成是教学难点,在学生用语言描述说不清道不明时,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需求:用什么方法可以一目了然地表示出“重复”的现象?

在这样的需求下,教师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活动。首先,采用举手、观察表格、站队等多种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感受重复、体验重复的过程,明白矛盾引起的原因,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为由情境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作了良好的铺垫。其次,通过学生交流,挑起学生质疑,在辩与引中学会用符号与图形表示,逐步形成集合图,有效地沟通了情境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联系。最后,凭借直观的集合图,理解数量与数量之间包含与排除的关系,在分析图意、表达图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整理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这个过程有效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数形结合,启迪思路,把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简明形象。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一步步揭开并自然而然地建立起重复的概念,然后通过分析图意、完整描述图意、分析数量关系,深度理解集合概念的意义,引领学生经历“猜测——判断——交流——辨析——评价”的完整思维过程,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片断三:

1. 课件出示:舞蹈班4人,英语班5人。讨论:你们认为一共有多少人?

生(大多数学生):一共有9人。

师:9人,可以吗?

生1:不一定是9个人,万一舞蹈班和英语班的活动时间不一样,有一个人既在学舞蹈又在学英语,那就只有8个人了。

师:可能出现重复的现象,是吧?

(许多只小手高高举起,孩子们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

师:看来孩子们的想法不尽相同,请你们在空白的集合圈中画一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种情况下,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在集合圈中表示出参加课外小组的人数,并列式计算,再交流。经过全班整理,依次完善下表:

师:为什么同样是4人参加舞蹈班、5人参加英语班,结果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生讨论并交流。

生1:重复参加两个组的人是几,就减几。

生2:重复的部分越多,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就越少。

生3:我发现最多只能重复4人,如果重复5人的话,舞蹈班有5个人了。

【分析】巩固深化,在开放中拓展思维

数学思维过程中具有最高品质、最高层次,而又最可贵的是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为根基,设计可以唤醒学生好奇心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新求异,将数学结论还原为让学生自己经历抽象和归纳的思维过程,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选用开课时的情境,避免学生思维不断转场。将信息改为“舞蹈班4人,英语班5人,一共有多少人?”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大胆推测与想象:4个人和5个人,一定就是9个人吗?而解决这一问题,又回归到探究新知时采用的符号化思想与几何直观,让学生经历抽象与归纳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能用符号与图形展示出自己不一样的思维过程,最后在列表总结交流中巩固完善了学生对“重复问题”和“集合圈”的认知。这类开放题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维发展的时空,激活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增加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与创造性,从而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激活促进拓展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
微信营销对小微企业的促进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