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11-18 03:38陈中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黄冈市黄冈文化产业

项 菊,余 赤,陈中文

(1.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黄冈市委宣传部,湖北 黄冈 438000;3.黄冈师范学院 科技处,湖北 黄冈 438000)



黄冈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项 菊1,余 赤2,陈中文3

(1.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黄冈市委宣传部,湖北 黄冈 438000;3.黄冈师范学院 科技处,湖北 黄冈 438000)

黄冈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规划刚性约束不强、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外部发展环境不优、政策支撑力度不大等原因,也存经济总量贡献少、产业结构层次低、市场主体实力差等诸多问题。要实现黄冈文化产业突破性发展,必须着眼顶层设计及时进行战略调整,使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得到有效释放。

黄冈文化产业;问题;对策

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与豫皖赣三省交界,文化资源富集、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潜力和优势。近年来,随着“兴文”战略的实施,黄冈市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但综观其发展现状,也存在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依然任重道远。

一、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

当前,黄冈已经具备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的外部条件和内生动力。

(一)宏观层面:政策机遇千载难逢 伴随知识经济蓬勃兴起和全球经济由物质经济向非物质经济转移的浪潮,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日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层次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迫切需要我们做好文化上的准备。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于2009年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于2012年制订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湖北省从“十一五”开始,先后出台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纲要》。这些指导性文件,围绕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把文化产业建设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奋斗目标,就产业发展导向、政策支撑、主攻方向、制度保障等事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谋划,为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层次提供了坚强保障和强劲动力。

(二)中观层面:产业定位日渐明晰 黄冈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是在国家和省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市委市政府立足黄冈自身条件和资源禀赋,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大力实施“兴文”战略并得到全市上下的广泛认同。为此,市委、市政府制订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1]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围绕政府投入、金融信贷支持、税收优惠、土地补偿等关键问题提供强力支撑,极大地调动了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龙头、县域为支撑、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体系。特别是国务院《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稳步实施,更将给黄冈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三)微观层面:生产要素全面激活 近年来,黄冈市投入巨资,建设了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吸引了一大批知名文化企业落户黄冈。以遗爱湖公园、恒天文化创意产业城、麻城杜鹃文化节、《铁血红安》、禅文化旅游区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项目在娱乐休闲、文化创意、会展服务、影视演艺、文化体验等行业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不仅催生了新的业态、完善了文化产业体系,同时也极大地彰显了黄冈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它们的带动下,黄冈这块“处女地”已经成为各级各类文化产业项目、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汇聚的“洼地”。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统计数据表明,黄冈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占全市GDP比重分别从2010年的18亿元与2.09%上升到了2014年的38.92亿元与2.63%,年均增长20%以上,在短短4年时间里实现翻番(见表1)。可以说,文化产业正在成为黄冈新的经济增长点。

表1 黄冈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我们从相关数据分析中,也不难发现黄冈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与我市作为全国、全省文化资源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产业发展依然前路漫漫。

一是经济总量贡献少。2012至2014年,黄冈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2.51%、2.56%、2.63%,均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且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见表2)。另一方面,2014年全市GPD为1477.15亿元,以此为基数、按保守估计年均增长8%测算,到2020年全市GDP将达到2344.05亿元。文化产业如若想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成为黄冈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目标,必须从2015年开始保持年均20%的高速增长才有可能。而2012至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际年均增长不足17%。其中的难度不得而知。

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主要包括文化产品生产、文化相关产品生产两大类和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等10个子类,涵盖文化产品制造、文化服务、文化产品批零等业态,文化产品制造是其主体内容。以2012年为例:2012年黄冈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9.96亿元,其中文化服务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批零业分别为25.98亿、1.68亿、2.3亿,85%以上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源于文化服务业,涉及文化创意、软件开发、动漫制作、专业设计、工艺品设计制作、文化用品及专业设备制造等文化制造业占比畸低,几为空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服务业85%以上的收入,同样又源于景区游览服务、娱乐休闲、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传输、广告及印刷、电子游艺等一些进入门槛低、竞争程度高、比较效益差的低端行业,产业发展模式单一、结构层次偏低,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

表2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较 单位:%

三是市场主体实力差。以历史实绩最高年份2014年统计数据为例:全市共有“四上”文化产业单位60个,户均职工人数、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3人、4850万元,人均增加值52.15万元;共有“四下”文化产业单位1918个,户均职工人数、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人、50.94万元,人均增加值6.37万元。按“四上”、“四下”文化产业单位综合计算,户均职工人数、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人、202.55万,人均增加值18.4万元。(见表3)特别是在全国乃至全省享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文化项目更是屈指可数。这一数据表明,因为产业结构层次普遍偏低,我市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并未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理想的回报,这不仅影

表3 黄冈市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单位:个、人、亿元

响各生产要素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严重制约了市场主体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产业发展深层次探究,主要是:

1.规划刚性约束不强。2013年,市政府委托国内顶尖专业团队编制了《黄冈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在厘清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战略思路、空间布局、产业体系、重点项目、发展步骤、保障措施等关键问题,明确各阶段主要任务的同时,还策划了53个文化产业项目的基本框架。应该说,这是我市到目前为止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最为系统、全面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该规划实施至今已近两年,进展究竟如何?从表4中我们不难看出,进展情况差强人意:已经完成和正在建设的两级重点项目只占38.5%,一般项目只占22.5%。在全部53个项目中,目前处于休眠状态或尚未启动的项目高达73.6%。特别是一些重大战略性项目进展缓慢,市级一般项目中的组建文化产业担保公司、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文化产业协会等事关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全局性重大问题的基础性项目,至今均无实质性进展。游离规划上项目、脱离项目求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表4 黄冈市文化产业规划项目进展情况 单位:个

2.产业融合程度不高。文化产业兼具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通过文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聚合各类生产要素,因而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互动性高、拉动能力强。这也是文化产业之所以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核心所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是就文化产业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缺乏与相关产业的关联融合。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为例: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产业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在旅游产业“六要素”中,除“吃住行”不归属文化产业外,“游娱购”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巨大的消费潜力无疑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表5数据表明,近5年我市旅游客源数平均增幅为21.8%,到2014年已达1800万人。只要文化产业能着眼这一群体,按每个游客新增加一个游览项目、参加一次休闲娱乐活动、购一件旅游衍生品,新增消费150元/人保守标准测算,当年仅此一项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增加27亿元。而实际情况是,目前游客在“游娱购”方面的消费,从“游娱”的角度看鲜有核心竞争产品,从“购”的角度看,全市关联文化企业几乎是空白。基于这一基本事实,黄冈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表5 黄冈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数据统计 单位:亿元、万人、%

3、外部发展环境不优。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党委宣传部门虽然是同级文化产业发展的责任主体,但囿于职能所限,必须依靠各级发改、财政、国资、国土、规划、工商税务、金融信贷等部门的鼎力支持才能稳步推进。但实际情况是,各部门的职责并未厘清。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文化项目审批难、规划难、用地难、融资难、优惠落实政策难、协调难的问题普遍存在,政策与政策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扯皮打架几乎成为常态。外部环境不优,不仅直接影响现有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更让意向文化产业企业知难而退、导致“招商难、难招商”的恶果。同样是投资60亿元、同样是建设市级文化艺术中心项目,武汉奥山集团在黄冈辗转近两年跑不齐手续,在宜昌却能在一年时间内落地建设并部分投入使用;李时珍文化旅游区作为蕲春县政府重点招商项目,从开工至今已历时8年,但其项目规划仍未能纳入蕲春县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用地规划之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4、政策支撑力度不大。相较于其它产业,文化产业投资大、见效慢、回报周期长的特性十分明显,这就要求必须在一定时期内有相对稳定的政策体系提供支撑。这种政策支撑既包括产业政策、产业方向、产业目标上的指引,也包括国民经济各部门为促进产业发展所采取的各项优惠、扶持措施,同时还包括政府在优化市场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供一定财力鼓励和刺激社会资本有效进入等方面积极发挥主导和推动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思想认识上“口头重视多、真抓实干少”,工作落实上“规划招商多、项目落地少”,政策扶持上更是“雷声大、雨点小”。

三、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黄冈文化产业潜力巨大,发展依然面临巨大挑战。只有着眼顶层设计及时进行战略调整,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才能得到有效释放。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筹谋划,强力推进 成立高规格的市级文化产业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挂帅,成员包括宣传、文广、招商、发改、财政、国土、规划、人社、商务、旅游、工商、税务、金融信贷、经信、农业、广电、科技、民宗等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并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负责文化产业领域规划指导、政策制定与实施、平台搭建、项目推进、考评督办等工作,坚决杜绝“各唱各调、各吹各号”,做到全市“一盘棋”强力稳步推进。

(二)搭建平台,破解难题 一是搭建市县两级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开辟“绿色通道”,强化专班服务、跟踪服务、一站式服务,大员上阵,实现文化产业企业、项目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对接,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切实解决审批难、规划难、用地难、优惠政策落实难、跑路难、协调难的问题;二是搭建文化产业合作平台,推动地区合作、园区合作、产业合作、企业合作、校企合作,实现地区之间、园区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搭建投融资平台,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文化产业担保公司,推动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吸引银行、基金、风投及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切实解决文化产业企业、项目的融资难题。

(三)紧盯项目,培育主体 当前,要突出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壮大产业规模。一是着力做实存量。对已经建成或基本建成的文化产业企业,要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配套,协调解决好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发挥更大的效益;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要调集方方面面的力量、采取得力措施,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日产生效益;对已签约的项目,要加强跟踪督办,千方百计推动项目落户。特别是对《黄冈市文化产业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更是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二是积极谋划增量。以《黄冈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项目为重点招商方向,编制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名录,做好文化项目包装推介工作,完善招商体制机制,通过定点招商、巡回招商、联合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和项目落户黄冈。

(四)优化结构,锻造品牌 产业层次不高、品牌不多是黄冈文化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文章。一是在垄断性资源上做文章。围绕禅宗文化、中医药文化、东坡文化等世界级垄断性文化资源,引进国内外顶尖专业团队、企业进行综合包装和开发,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使之发挥出应有的产业效应;二是在“文化+”上做文章。以全市文化产业提档升级为目标,力争短期内在工艺美术品制造、演艺娱乐、文化典籍复制、互联网信息、影视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软件开发等竞争优势明显、增值能力强、拉动带动效应明显的中高端行业实现突破,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效益。三是在锻造品牌上下功夫。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发展思路,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选择一批有核心竞争力、有实力、有导向效应的优势企业和项目,专心培育、精心包装、强力推介。在优化结构、锻造品牌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黄冈市扶持优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在政策上对这些文化企业和项目实行倾斜。

(五)培育客源,夯实基础 旅游客源的文化刚性消费能力强,能否实现旅游客源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坚强基础和内生动力。要顺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时代潮流,整合全市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加大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项目的策划、包装和推介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关照不同层次旅游客源的消费需求,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1]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Z].黄冈年鉴,2011(1)92-98.

[2]黄冈市人民政府.黄冈市文化产业发展规范纲要[Z/OL].武汉在线,2003-11-22[2016-04-24].http://info.wuhan.net.cn/pub/2013/1122/445305.shtml.

责任编辑 周觅

2015-12-28

10.3969/j.issn.1003-8078.2016.04.06

项菊(1966-),女,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余赤(1967-),男,黄冈市委宣传部干部;陈中文,黄冈师范学院科技处教授。

黄冈师范学院智库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5012503;湖北省社科联基层社科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bsskl15jz112。

G124

A

1003-8078(2016)04-0026-04

猜你喜欢
黄冈市黄冈文化产业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题黄冈市老干合唱团旅游照
赞黄冈市“校企合作”
黄冈市图书馆连续六年为驻黄海军官兵提供图书服务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黄冈市老促会工作定位之我见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