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2016-12-27 17:08张健
学理论·下 2016年11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健

摘 要: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自身存在的四大职能以及高校的文化自觉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内在使命和应有之义。高校应发扬自身的人才、传播和文化优势,主动作为,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平台、传播平台和实践平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起点;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47-03

自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应有之义,也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从根本上是高校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决定了高校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倡导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精神、社会理念和公民道德的抽象概括,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性质决定了高校必须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因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是高校的天然使命,是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应有之义。

(二)高校自身的职能决定了高校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履行其四大职能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同时对于推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为导向,立德树人根本上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是高端人才集聚的地方,应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让大众更好地辨别纷繁的思想和价值观,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认同和实践、这也是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来源于现实世界,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高校作为一个文化母体,在传承文化的自觉实践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体国民中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三)高校的文化自觉决定了高校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移动互联网将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结起来,海量信息呈现在大众面前,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价值观方面呈现了多元的、多层次情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流的思想,但我国社会同样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思潮,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新左派、普世价值论、新儒家、生态主义、极端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等被人民网列为2015年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3]。这些思潮尽管不是主流,但也绝对不能忽视,否则就会干扰人们的视线,混淆思想,造成意识形态的混乱。同时,应清醒看到,西方世界对我国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一刻也未停止,大学生十分容易受到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加速了利益的分化,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奢靡之风在一定程度上盛行。凡此种种,对高校当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高校应有高度的文化自醒、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和实践,以文化自醒、自信和自觉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进步,走向社会文明。

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自身存在的四大职能以及高校的文化自觉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内在使命和应有之义。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因素

1.人才优势。高校是众多人才聚居之地,拥有的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教师队伍汇聚了五湖四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管理队伍,学生队伍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因此,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比如可以组织人文社科的专家学者,专门研究和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核心内涵、价值标准、传播方法等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大众所认同,理论研究需要彻底,“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因此,高校应该乘势而为,搭建研究平台,组织科研人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研究透彻并广泛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为群众所掌握,就会转换成具体的行动。

2.传播优势。高校是知识分子集聚的场所,在某种程度上高校也是使用互联网最为集中的地方,尤其是大学生,对于移动互联和新媒体的使用具有天然的敏锐性和好奇心。随着媒介技术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凭借其自身优势和媒介环境优势,给高校的信息传播带来了革新性的变化,大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收者,属于被动接收,而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具有主动性,信息不再单向流动,而是互动的、多向的传播。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校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特点,发挥高校的知识、技术和传播优势,制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内容的生动活泼、易于接受的信息,那么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反之,则会带来巨大的挑战。

3.文化优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高校在本质上而言是文化场所,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文化传承和创新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现代大学作为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不仅是在传承传统文化,更是在创新发展文化。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优势,为推动社会主流价值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支撑,这不仅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也是高校之所以成为高校的担当。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利因素

1.高校外部环境影响。现代高校与社会外部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的象牙塔,尤其是互联网以及新一代智能手机的发展,外部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直接影响到高校,尤其是在思想领域,大学生对此尤其敏感。外部世界的各类社会思潮对于高校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容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干扰,造成大学生思想的迷茫和混乱。更何况,西方世界针对我国,特别针对青年学子的西方价值观的输出活动一刻都未停止。在各种思潮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容易出现偏颇。

2.高校内部环境影响。高校的育人氛围(软环境)和校园环境(硬环境)对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学校的校风、老师的教风和学风都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举止产生重要的影响。尽管高校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高校内部还未真正形成一个全员育人的氛围,即使是第一课堂所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作用发挥也还不够明显,教学效果有限。

3.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家风问题至关重要,父母及其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大学生都是90后乃至95后的独生子女,自小受到父母的疼爱甚至是溺爱,这个群体整体上存在着:个人主义比较突出;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缺少奉献精神;个体经受的锻炼和考验也相对较少。

三、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探析

一般而言,个体对任何价值观的形成一般需要经历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实践的过程,是个体由内而外、由思想到实践的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应遵从这样的规律,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一,课堂内外,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平台。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相配合来完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从课堂内外开展。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尤其是融入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中,增强课堂的穿透力和吸引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透彻,讲明白。要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比如将学生的诚信纳入到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中。要发挥高校的优势,配置研究团队,搭建研究平台,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现实背景、精神内涵、价值追求等多方面研究透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人才培养,教师的引领至关重要。要加强师德建设,健全师德评价体系,以教师高尚的师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通过多渠道、多举措的教育和引领,进一步增加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

第二,资源共享,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平台。当前在校大学生以“95后”为主,他们有个性,有朝气,对新事物特别敏感。要充分认识和研究当前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事物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高校针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平台,如可以汇聚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传播学等方面的专家,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共同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增强工作的成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简单地传播其24个字,要深刻挖掘24个字的内涵,不是简单地以文字传播,而要符合大学生的特点,以卡通、视频、图文等多种多样方式,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如四川大学举行“8秒钟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大赛,学生创造的作品将枯燥理论转化成现实生动的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取得了大学生的高度认同,成效十分显著。川大的这一尝试是当前针对高校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借鉴。

第三,多方联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通过传播,为大学生所认知,进而认同,但最终还需要由内而外的转化、需要践行才能真正取得成效,从而内化为大学生一种自觉的习惯。为强化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高校、社会以及政府、家庭应联动起来,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从政府而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政治基础,政治清明,政府廉洁,依法行政,成果由人民共享,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就必然能为大学生所认同,否则现实世界的反差必然会削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社会而言,要构建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大环境,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社会层面的说服力;高校要努力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反复强化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转化,同时要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系,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倡导的诚信,高校可以从大学生学习、科研、工作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建立起诚信的评价体系,同时与社会的诚信平台对接,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由点到面,必然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在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还需要高度重视家庭的影响,营造好的家风,发挥家庭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高校、社会、政府和家庭的联动机制一旦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水到渠成,也必然会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尽管只有短短的24个字,但对于大学生而言,从理论认同到价值认同,进而到实践认同,成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动,需要高校的努力,更需要个人的实践,也需要政府和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2]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N].光明日报,2015-05-17.

[3]2015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调查报告[EB/OL].[2016-08-07].http://www.rmlt.com.cn/2016/0118/415148.shtml.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演变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以新审计职能观为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构建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