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教育的出路

2017-01-05 07:59武汉市江夏区学校德育工作指导中心
成才 2016年12期
关键词:儿童家长学校

■武汉市江夏区学校德育工作指导中心 徐 强

留守教育的出路

■武汉市江夏区学校德育工作指导中心 徐 强

2016年6月14日,湖北省黄梅县公安部门侦破一起特殊杀人案:12岁留守女孩小双与奶奶发生争执,被奶奶用毛巾活活勒死,并沉尸水塘。这是继浠水县一名13岁留守女孩自杀身亡,随州、京山、大悟等县市多名留守幼女被强奸等悲剧发生之后,湖北省发生的又一幕以留守儿童为主角的人间惨剧。而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劳务输出省市县中,也频频可见留守学生蛮行抢劫、预谋杀人、自伤被侵等恶性事件,让人惋惜,令人震惊。

作为德育工作者,曾有幸多次亲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面对留守儿童而开展的关爱服务活动,在每次倍感欣喜、倍受鼓舞之余,我总不禁自问:相对于全社会倾心关爱、大量投入而言,却仍然出现了这样的悲剧,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今后破局路径何在?

每当关于留守儿童的负面新闻出现后,看到各方诸多拷问反思和有关建议,存在的问题其实隐隐集中为“三大难题”:一是“位”不明——责任划分不清晰;二是“爱”泛滥——关服活动随意化;三是“效”难显——保障机制不健全。

若依据依法治国理念和人性教育的规律而言,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应遵循“党委政府主导、家长主责、孩子主角、教育主场、社会主为”的基本原则。

从各地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主责分工的实际来看,为地方党委政府承担牵头或担当主责的大多由政法委或综治办、妇联、共青团、教育、关工委、民政等部门具体承办。当然,也有部分地区尝试组建“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委托一名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挂帅,同时将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纳入其中,并按照目标管理的模式层层分解目标。可在具体实施中,还是会出现主体责任落在某一处或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等现象。其实,这里面就存在执政理念的问题。首先,要形成“留守儿童是历史产物”的共识,用发展的观念、系统的理论来看待留守儿童工作,力争在执政任期内逐步降低或尽快消除留守现象。其次,要具备“民生无小事”的执政理念,用“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荣誉观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来对待留守儿童工作,让更多家庭回归天然,让当地发展充满活力。然后,还要形成“牵一带万”的全局观念,让有关部门、有关群体能围绕留守儿童问题更加主动、更加高效地履职尽责。尤其当《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出台之后,治理留守儿童问题更加迫切需要从执政层面来率先破局。因此,建议由地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从留守儿童这个看似“微小的民生”入手,在政策方面消除城乡差距,在经济方面提供更多选择,在文化方面加强正面引领,在就业方面创设良好平台,在教育方面加大相关投入,在司法方面完善保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力争形成合力。

关于家长和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015年先后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该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这既是人性使然,也是法文应定。只生不育、重养轻教的家长,要在舆论、法律等方面给予强力纠正。否则,甩手家长、负分父母的结局不仅仅牺牲的只是个别家庭的幸福,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伤害了宗亲关系、邻里感情、社会和谐。而如何让留守儿童的家长正确回位,社会舆论的导向要明确,普法宣传的力度要加强,社区村湾包括学校的共建举措也要协调一致。因此,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主要是在“留”和“守”两字下真功夫。在原籍“留”住孩子既能方便孩子就近入学,亦可强化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之念想;在外地“留”住孩子,首要前提就是让接纳地方政府认识到,既然需要外来务工人员,也得容得下他们的孩子。而“守”一则守望,让家长能在孩子身边,静静地陪伴孩子成长,以实现“家长陪伴孩子是最好的教育”之本真;二则守护,让孩子不受伤害的同时,也尽可能不去伤害他人。如果现阶段无法实现家长和孩子“同在一个屋檐下”,那就更不能用“爱”的名义降低或弱化孩子“学做人的基本标准”。尤其是当今正处于“互联网+”和“高速”“高铁”时代,因时空带来的距离,都有种种办法进而弥补和克服,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更加不要忘记了当初成家生育和就业创业的初心与本衷。

作为留守儿童,虽属于众多未成年人中的一类特殊群体,究根到底其实就是孩子,当然绝大多数也是学生。若从学生教育的原本规律来看,任何一名未成年人的教育,其实都有一个天然规律,即以学生自主教育为核心,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教育、社会教育(含网络教育、托管教育等)联动实施的合育模式。其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角身份无可争议。那么,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面对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该如何提供有效资源呢?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近期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明确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发展”等三个方面的六大素养以及十八个基本要点,为现阶段乃至未来教育发展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标。因此,尽管特殊群体的教育实践固然有其特别要求,但原本的方向不能偏离,应有的规律不能漠视,共有的底线不能撕破。对于教育内部而言,完善的课程体系、科学的评价措施、良好的教育平台、优化的管理模式、精良的师资团队,这是应有应尽之责。面对留守学生,学校在应用合育模式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积极关注学生内心,激发学生乐学、明辨、善思、主为的原生动力。同时,还需要学校结合办学实际,通过课堂、社团、活动、氛围等要素多元缝合,主动架起同伴、家校、社校之间的联系,为留守学生创建无缝对接、有序施教的良好平台,从而唤起家庭教育的从容回归、社会教育的倾力支持、自我教育以及同伴教育的昂首并进。对于教育外部而言,诸多部门进校园开展活动,也要遵循孩子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切不可因形忘本。建议最好能由学校或留守学生代表提供需求清单,然后再由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对应支撑。如此一来,既可让学校和孩子安静享受教育,也可让关爱服务工作精准有效实施。

总而言之,留守教育归根到底还得回到教育本位、本源的思考。在教育发展的现阶段,没有数字,今朝难过,但没有素质,未来难胜。无论是追求“数字教育”,还是探究素质教育,首要任务都是重德。毕竟一个良性社会的进步,需要方方面面人群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作为社会之基础、人性之根本的“德”而言,更需要数代人、长时间、多领域齐心协力和久久为功,切不可因某一点出现无法弥补的“裂痕”使社会放缓前进的步伐。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儿童家长学校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