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稻渔”融合产业体系发展战略研究

2017-01-13 20:05李绪孟
作物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洞庭湖区种养小龙虾

陈 灿,李绪孟,黄 璜*

(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理学院,长沙410128)

近年来,农业部联合有关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模式的试点示范,逐步形成了稻鱼、稻蟹、稻虾、稻鳖等19种典型新技术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05年开始,农业部先后在13个省(区)建立了19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点,示范面积6多万公顷,辐射带动60万公顷。从示范效果看,水稻产量稳定在7500 kg/hm2以上,稻田增效接近100%,农药使用量平均减少51.7%,化肥使用量平均减少50%以上[1]。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新技术模式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渔民增收、产业扶贫、生态效益、三产融合五个方面。湖南省洞庭湖区既是我国九大粮食主产区,又是重要淡水渔业主产区,还是国家重要经济生态圈,“稻渔”产业融合发展大有可为。

1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考虑

1.1 我国粮食生产实际状况的影响

中国人均耕地867 m2,仅为世界平均的1/3。由于中国农田土地抛荒严重,水稻种植面积下降,以及国际市场稻米质量和价格的冲击,加剧了这种现象的发展。湖南是中国水稻生产第一大省,特别是作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的洞庭湖平原,担负着国家粮食生产的重任。为稳定粮食生产,土地流转后,国家必然大力推崇高效、低耗、生态、增产的农业技术。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的背后,靠的是高成本的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以化肥利用率为例,我国每生产1 t粮食,平均施肥250 kg,化肥使用量近乎高出欧美国家1倍;农民种地利润薄,我国稻谷、小麦、玉米3种粮食净利润每公顷不足2550元[2]。在这种情况下,也势必要求我们谋求粮食生产的新思路、新方式。“稻+”农业生产体系立足于水田,符合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大战略。

1.2 农业面源污染形式的倒逼

洞庭湖区是国家重要经济生态圈。长期以来,洞庭湖区稻作生产主要依赖于化肥、农药等大量化学性物质的投入来获得高产稳产,这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使稻米品质受到危害。近30年来洞庭湖区污染面积大,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危害严重,水稻生产尤为突出。洞庭湖区湿地应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发挥国家粮食主产区和湿地生态功能。同时,洞庭湖区湿地的生态环境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湖区水环境质量状况对于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可逐步缓解和扭转洞庭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式。在现代农业生产大背景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成为必然。

1.3 国家粮食主产区主要农产品提质增效关键举措

国家高度重视稻渔产业的发展,对稻渔综合种养进行大力扶持。湖南通过扶持稻渔综合种养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营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可助推水稻种植业、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助推种植业、渔业绿色发展。从湖南情况看,稻渔综合种养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仍存在一些关键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三个“不高”:一是稻渔综合种养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二是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三是稻渔综合种养三产有机融合度不高。近年来,湖南省各地狠抓典型引导,稳步示范推广,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突破了13万公顷,涌现出了稻鱼、稻虾、稻鳖、稻蛙、稻鳅等模式。特别是洞庭湖区低洼冷浸田多达66万公顷,很适合发展稻虾共作。相比之下,湖北全省适合养虾的稻田只在33万公顷左右[3]。目前,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水环境、水生态、湿地、血防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稻渔共生,避免和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施用;又发挥稻田湿地隐形水库的功能;同时,稻田养鱼减少钉螺,抑制蚊蝇危害,水体生态环境变优,生物多样性增加。洞庭湖区适合推广高效生态的稻渔共生农业生产模式,湖区因地制宜,实施“稻+”生态功能各生产单元组合,整体效应得到放大。稻田养鱼,共生互利,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20世纪末,湖南省发展稻田养鱼面积仅为11.8万公顷,水产品产量平均还不到450 kg/hm2,而工程化稻田养鱼产量在900 kg/hm2上,高的可达3000 kg/hm2。据统计,2016年仅南县工程化稻田养虾面积就达到6000 hm2,每公顷增收在45 000元以上,最高的可达15万元,比单一种稻纯利润高3倍以上[4]。从种养模式、稻田养殖面积和单产分析,湖南省稻田养鱼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4 “一带一路”的开发给稻渔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随着中国“稻渔”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稻—虾”主导产品小龙虾迅速崛起,安全健康时尚的食品,符合绿色生态的理念和社会潮流,从国家的荣誉角度出发,小龙虾已提升到战略高度。当今,麦当劳和肯德基快餐风靡全球,而中餐却鲜有真正做强做大的连锁品牌,这一切不仅是商业模式的思考,更涉及我国稻渔产业化中产品的顶层设计问题。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编写的《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5年,我国小龙虾总产量为89.91万吨(含捕捞产量),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国。2016年,美团点评发布的《大数据里的小龙虾经济学》显示,小龙虾产业从2015年起获得爆发式增长。仅2016年第二季度,小龙虾专卖店数量同比增长33%,总数达到1.767万家,是肯德基中国门店数量的3倍。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在品牌建立和品牌传播,生产经营模式设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中国的小龙虾产业正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相信未来“小龙虾”一定会根据消费者的代际变化和时代变化成为新的物种和新的商业模式。迎合国内“稻虾”产业迅猛发展的大气候,湖南从战略上思考洞庭湖稻渔产业应以小龙虾作为主打产品。

中国经典农艺稻田养鱼能减少农药、化肥污染,保障粮食安全;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能降低稻田甲烷排放量。稻田养鱼已在亚洲稻区广泛应用。稻渔生态农业技术,对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贯彻落实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把握“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推进“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共赢,湖南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高效的农业技术优势、较好的区位优势,应充分挖掘本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潜力,将湖南的经典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杂交水稻技术、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洞庭虾产品推向世界;同时,也可分享“一带一路”各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经验。“一带一路”既为中国农业发展同时也为湖南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通过“一带一路”湖南可在双、多边合作机制下积极开展农业领域产业对接,拓展农业合作领域,提升农业合作的顶层设计。

2 “稻渔”产业体系基础研究的破解与提升

2.1 洞庭湖“稻渔”产业体系基础研究的破解

湖南省稻渔产业发展多年的实践证明,稻渔产业的发展重心在湘北洞庭湖流域。原因是洞庭湖是国家重要经济生态圈;湖区热量和降水充足,地势平坦,水田面积大,人口稠密,为稻渔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洞庭湖区发展“稻渔”产业,“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最容易出成果、出效益。从既往的稻渔养殖模式实践效果来看,洞庭湖区为适宜小龙虾养殖的最佳地。一是湖区整体环境适应小龙虾的生长,二是稻虾种养规模大,三是种养技术较高,四是有省级龙头企业牵引,五是产品小龙虾出口量大,效益高;湖区发展稻虾综合种养,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洞庭天下虾,已逐渐形成了“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尽管如此,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科学、健康、有序发展,应重点把准四个方面:一是防止盲目跟风发展。二是把控种养关口。在“田”上,要把好标准化和生态化关;在“稻”上,要把好优质化和绿色化关;在“渔”上,要把好特色化和区域化关;在“推”上,要把好本地化和产业化关。三是要突出适销对路。四是要推进产业融合[3]。通过大力扶持稻渔综合种养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营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发展机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对于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包括确定“稻渔”生产中养殖要素主体(与上世纪稻田养鱼方式相比,不同之处是,养殖对象以特种水产为主,往往是以经济甲壳类为主体)、确立产业化发展的主导模式。产业体系基础研究包括技术服务体系、重大灾害(水稻和养殖动物)病害预防体系、保险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互助合作体系、物流融合体系、网络营销体系、品牌营造体系(组织申报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以及品牌宣传)、文化旅游休闲体系、产业基础动态数据体系、生态种养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等。通过完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体制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打造生态健康品牌,开展“研、种、养、加、销”相结合的模式,产业融合协同创效益。

2.2 洞庭湖“稻渔”产业体系基础研究的提升

促进洞庭湖“稻渔”产业融合发展。要整合稻渔综合种养生产资料供应、经营管理、产品加工、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有效链接和延伸,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多元共赢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机制。结合稻渔综合种养,开发休闲农业、稻渔文化和乡村旅游,拓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功能,推进生产、加工、流通、休闲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衔接融合。

洞庭湖区稻渔融合发展涉及到以下4个方面:冬闲稻田恢复冬水田、稻虾养殖技术推广、农业循环经济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一二三产业复合发展。湖南省洞庭湖流域稻渔产业体系提升的可行性:(1)有大量湖田洼地可恢复为冬水田。我省洞庭湖区低洼冷浸田多达66.7万公顷,很适合发展稻虾共作。(2)有充足的稻虾混养优质水源。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其中,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谓,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洞庭湖区密布沟港河汊,水草丰满,野生田螺资源丰富。(3)稻虾混养已初具规模。2016年湖南稻田养虾面积将近4万公顷,2017年已超过5.3万公顷,其中主要产区在洞庭湖流域。而近2年,湖区稻虾产业发展迅猛,湖南稻田养虾规模已居全国前三位。湖南益华、顺祥和巨隆食品有限公司,作为省级龙头企业,形成了以“渔家姑娘”等为代表的品牌,初步探索出了“公司+业主+农户”的经营模式,小龙虾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密布湖区各市县。(4)便捷的交通地理优势。洞庭湖位于长江水系的中心位置,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洞庭湖区小龙虾集散地——岳阳洞庭渔都,每天发往全国的小龙虾近100万公斤,是全国最大的小龙虾批发市场。(5)有成熟的稻虾混养技术。湖区淡水小龙虾养殖已经大步发展,农户已具备一定的养殖技术与经验,积极性较高。现代高科技种养及生态循环技术已逐步实践和推广,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根据湖南省规划,稻田综合种养要突出区域特色,洞庭湖区将重点发展稻—虾模式。

构建高效有序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基础研究深度融合产业发展需求。基础研究重点围绕“稻虾共生”产业的发展系统来考虑。洞庭湖流域发展小龙虾产业其势已显,乘势而上、乘胜前进,围绕“规模、品牌、高效”,将小龙虾做成大产业。结合“洞庭天下水,湖南天下虾”定位和国家经济生态圈重要地位,制定我省洞庭湖区小龙虾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这篇文章,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3 “稻渔”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研究

从技术角度分析,洞庭湖“稻渔”融合产业体系发展重点是要按照精细农业发展要求,进一步统筹处理好稳粮与增收、生态与生产、种植与养殖、加工与经营之间的关系,加快推进湖南省洞庭湖区稻渔综合种养工作。

3.1 技术的定位与支撑

(1)技术研究的定位。稻田种养技术,必须以稻作为主体,在不占用较大稻田种植面积,粮食不减产,甚至增产,发展水田养殖才有生命力。

(2)技术入手。整合资源,建立科技平台,多学科联合攻关;因地制宜,与池塘、湖泊等水体相结合,建立“接力式”的养殖模式;瞄准水产品、稻米中高档市场,生产有机优质的水产品、稻米,直供超市或外销;鼓励农民实施土地流转,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智力开发,采取农业科技入户运行机制。

(3)强化技术支撑。就“稻渔”综合种养配套技术,稻、水产品病虫害防治,水稻品种选择,生产加工,电商物流,智能农业等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在“稻渔”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势必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怎样从种植养殖技术、科技服务等方面及时跟进,形成一套有力的保障体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引导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示范,点面结合,形成科学、有效的技术体系,保障产业的良性发展[5]。

3.2 关键技术的研究

通过对洞庭湖区“稻渔”综合种养广泛深入的调研,从以下几个技术层面分析,形成一整套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1)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模式和技术的集成创新,集成产业化配套关键技术。通过优化技术模式,推进种地养地结合、种植养殖结合、农机农艺融合,全面提升水稻生产的科技支撑能力,实现“藏粮于技”。

(2)安全性评价研究。涉及“稻渔”生产不同模式效益(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主要通过对现有的模式进行三大效益的评估,以确定1~2种主推模式。例如:稻—虾生态种养模式,重点进行生态机理研究。即小龙虾对田体结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水体环境影响以及小龙虾产品质量安全性情况的研究;湖区自然条件下的温、光、水、气与小龙虾互作关系的技术研究;小龙虾对禾苗分蘖、生长及株型结构的影响等。

(3)不同“稻渔”模式田间相关工程的设计、配套与评价。

(4)集成水稻稳产关键技术。藕合种养条件下水稻品种筛选、水稻种植、水肥管理、田间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主要技术思路:在稻渔共作模式中,确保稻田单位面积内水稻种植穴数不减,并充分发挥边际效应;积极发展连作、轮作模式,通过茬口衔接技术,充分利用冬闲田或水稻种植的空闲期开展水产养殖,不影响水稻生产;严格控制田间工程中的沟坑面积,不得超过稻田总面积的20%。集成绿色高效模式,提升科技支撑能力。重点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机械插秧等高效种植技术,发展深水稻、再生稻养鱼技术,探索直播免耕养鱼配套技术,推广病虫生物防治、施用生物有机肥等绿色生产技术,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机械深松耕整等标准化作业技术,配套推广防高温热害、洪涝灾害、寒露风等避灾减灾技术。

(5)主推模式中水稻及养殖动物的水、肥、药、饲管控技术研究。例如“稻虾”模式中,稻田水量水质的调控,水草的栽培及管控,种植养殖环境的营造;小龙虾病害生态预防,小龙虾防逃及敌害预防等;水稻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研发与使用;新饲料配方研制、新型鱼药(疫苗)的研制与规范使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

(6)生态种植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主推模式标准化养殖要求的技术参数分析与确定。如:“稻—虾”生态养殖不同投放模式下养殖容量的研究,不同放养方式(大小、密度等)下的饵料投放和转化效率等研究;鱼类(小龙虾)的良种培育体系构建,包括育种的技术规范和亲本的选育措施。

(7)稻鱼产品中谷物、水产品精加工及加工废弃料的处理与综合利用。

(8)鱼类(小龙虾)养殖合作社的运行管理方式的研究。

4 “稻渔”产业体系研究的顶层设计

近些年来,稻田养殖的快速发展,使得稻田养殖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稻田养殖应向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基于“稻+”模式的经济效益潜质和生态内涵特质,融合洞庭湖区地理优势,以及我省“稻+”文化底蕴,强势湘军媒体,综合利用遥感信息、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构建“洞庭稻+”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高效生态“稻+”模式样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相互促升。具体举措:

(1)融合多尺度环境信息遥感系统、“稻+”模式专家和知识库构成的二级决策层、多态“稻+”模式农业经济主体构建智慧服务平台。以卫星遥感、汽艇遥感监控洞庭湖区生态大环境,为湖区环境变迁提供反馈信息,为预防不可预测生态危害构筑坚固的隐形长城;以无人机遥感、地面遥感监控田间生态小环境,为营造适宜“稻+”环境提供信息支持,为多态“稻+”生态功能的发掘提供基本数据;以物联网、互联网连接遥感系统、智慧服务平台、“稻+”模式专家、农业经济主体;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支撑,“稻+”模式专家为主导,构建智慧服务平台核心,衍生、更新、丰富知识库。

(2)融合多态“稻+”生态功能并加以综合利用。深入调查各种“稻+”生态功能的特点,联用环境监测大数据分析“稻+”模式生态功能的时间空间叠加效应,优化多态“稻+”模式空间布局和时间轮作,最大化多态“稻+”生态功能的综合利用。

(3)制定“稻+”模式技术规程和标准,确定“稻+”模式技术门槛,扩大“稻+”模式规模。以稻田为机床,以规程为模板,以遥感系统为机器眼,以智慧服务平台为智控系统,以农民为机器手构建零技术准入门槛,大规模发展“稻+”模式。分析和预测稻渔产业中的生产环境和市场反馈机制,合理制定相关的响应机制和技术措施。

(4)创建“洞庭稻 +”产业联盟,形成“1+1>2”的联盟效应。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建立风险保障体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依靠紧密联系的分支组织架构,各行其责,更好服务于稻渔融合大产业体系的发展。创新战略联盟,通过产、学、研、推、用、销相结合,促进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规范稻渔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行为,协调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利益关系。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体制和基础环境。联用环境监测信息,严格“稻+”标准规程执行,提高信誉准入门槛,模式规模扩大,产品品质不降低,以品质支撑品牌内涵,以规模壮大品牌效应。

(5)组建科学研究团队开展科技服务培训咨询。以洞庭湖区为基础,在湖南全省范围内广泛、深入、全面开展“稻渔耦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科技服务及咨询、示范推广工作。通过基层科技咨询服务或授课,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大批稻田生态种养专业户,为稳定湖南的粮食生产、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科技扶贫做出贡献。

(6)在洞庭湖粮食产区建立万亩稻田养鱼核心示范区。通过“稻+”不同模式的合理轮作,有序发展;实现示范区在品种选择、水稻高效栽培、健康养殖、疾病安全防治、生态调控技术的集成;同时,通过推广示范,初步建立稻田养鱼模式的“鱼苗—稻田养殖—田鱼销售”和“水稻种子—大田栽培—鱼田稻销售”两条产业链,提高稻田养鱼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同时,重点打造3~5个稻田综合种养多功能特色农场。

(7)融合湖南“稻+”文化与湘军传媒,融合湖南“稻+”产业与农业休闲产业,挖掘湖南“稻+”文化底蕴,传播“稻+”理念,打造“洞庭稻+”品牌。

(8)“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他们迫切希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我省作为中国粮食的主产区和农业科技强省,其农业文明历史悠久,积累了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从事种植、养殖的先进技术,通过稻渔融合产业体系运作,湖南与沿线国家适合农业合作,市场空间巨大。

洞庭湖区“稻+”融合产业体系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促进稻田综合种养在我省快速发展,走出一条高效生态农业之路。“稻”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一米一饭关乎国家安危、人民幸福。“粮”来自于良田、良技,洞庭沃野千里藏着食粮,藏着丰收和希望;洞庭湖湖通四海,渔米乡香贯五洲。立足洞庭湖区,以长江经济带为纽带,利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新平台,打响“洞庭天下水,湖南天下鱼”的品牌,推进湖南农业提质增效,谱写我省农业文化、农业技术沿现代“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张显良.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助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 [EB/OL].http://www.hunan.gov.cn/2015xxgk/szfzcbm/snywyh/hydt/201704/t20170417_4138035.html[2017-04-17].

[2]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习近平与“十三五”十四大战略 [EB/OL].http://sd.people.com.cn/n/2015/1123/c356086-27153897-3.htm l[2015-11-22].

[3] 张尚武,谢仲桂.三问小龙虾[N].湖南日报,2017-05-24.

[4] 袁延文.在全省稻田综合种养工作推进现场上的讲话[EB/OL].http://www.hnagri.gov.cn/web/hnagrizw/zwzq/ldjh/content_269369.html[2017-06-13].

[5] 王武.发展稻田养鱼的几点建议[N].中国渔业报,2015-07-13(A03).

猜你喜欢
洞庭湖区种养小龙虾
洞庭湖区滩地及稻田洼地资源分布研究
东洞庭湖区芦苇群落生长对水质的影响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小龙虾不火了?亩赚10000元!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小龙虾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洞庭湖区温光资源条件下一季稻蓄再生稻的优势及关键栽培技术
洞庭湖区安乡县渍水冬闲田亚麻生产示范成效分析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