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种粮大户生产配套设施支撑体系研究

2017-01-28 10:41王聪聪
枣庄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粮仓大户种粮

王聪聪

(宜春学院政法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



当前种粮大户生产配套设施支撑体系研究

王聪聪

(宜春学院政法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

种粮大户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但水利、路网、晒场、烘干场、粮仓等生产配套设施滞后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为克服障碍,政府服务、社会协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就总体而言这些还是临时、局部、零散性的,没有常态化、全局化、体系化。因此,还需不断总结经验,健全政府服务与社会协作,构建生产配套设施支撑体系,并不断优化,提升种粮大户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

种粮大户;生产配套设施滞后;发展阻碍;支撑体系①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当前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乡村土地流转加速,土地集中,种粮大户不断涌现。湖南宁乡双江口村范为波从十几亩地起,不断扩大面积,已达到180多亩。[1]河南正阳李通村黄磊承包1000多亩田,购置各种农业机械,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种植。[2]四川营山兴福村彭旭流转土地4000亩,购买了6台大型耕田机、20台柴油机、30余台喷雾机、喷雾器。[3]2013年,全国种粮大户68.2万户,粮食产量1492亿斤,占总产量的2.7%。但是,水利道路、晒场烘干、粮仓机库等配套设施落后已成为阻碍各地种粮大户发展的普遍性问题,亟待解决。

学界对此问题已有所探讨,陈辉在《种粮大户为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以安徽繁昌S村为例》(《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1年5期)发现机械替代劳动后并不必然带来产量提高和成本降低,不但无法获得规模效益,反而普遍陷入经营困境;陈洁、罗丹在《我国种粮大户的发展:自身行为、政策扶持与市场边界》(《改革》2010年12期)认为政策体系不完善,种粮大户的生产成本快速上涨、基础设施条件薄弱,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较大;陈洁、刘锐、张建伦在《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报告——基于怀宁县、枞阳县的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4期)中 发现种粮大户面临着流转土地不稳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种粮收益不稳、补贴少等一系列问题,急需相应支持措施;蒙世欢在《广西种粮大户发展现状、问题及扶持培育对策》(《广西农学报》2010年25期)中发现一些种粮大户租地合同多属短期,影响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造成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水利灌溉、交通道路、仓库储备等基础设施不到位,抗风险能力弱,建议将种粮大户承包农田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任晓娜在《种粮大户经营状况与困境摆脱:五省155户证据》(《改革》2015年5期)发现种植大户存在“钱难找、地难弄、天难测、人难请”等问题,应警惕风险,并在法律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和监管。

总体而言,学界对种粮大户生产配套设施匮乏及其支撑体系缺乏还系统研究, 本文试图以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现状及其影响为切入点,探讨农业生产配套设施支撑体系建设。在本文中,种粮大户是指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面积在10亩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生产配套设施是指农田水利道路、晾晒场、烘干设施、粮仓、机库等;今日新闻是明日历史,新闻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材料,本文采用了很多新闻报道,当然在使用时去伪存真。

一、当前种粮大户生产配套设施滞后及其影响

(一)种粮大户生产配套设施滞后

1.农田水利道路设施失修

“有收没收在水”,农田水利设施对抗御自然灾害、降低生产风险起重要作用,但很多农村山塘渠系多年失修,淤泥沉积,灌溉不便、排灌不畅。由于产权不明确与协作机制缺乏,农户没有动力、力量建设农田水利设施;而集体组织是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者,但也存在主体模糊等问题,况且很多村庄缺乏财力;而政府致力于城市化与工业化,减少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农田水利设施是系统工程,单靠种粮大户很难见效。2014年,河南淮滨种粮大户谢实营有1000多亩一口井都没有,而焦作种粮大户王福军因为水利条件差,这两年一直在减少水稻种植面积。[4]2015年7月下旬,四川营山持续高温少雨,种粮大户彭旭尽管花了5万多元抽水费,但稻谷面临颗粒无收的危险。[3]

中国大部分乡村土地分散零碎,且原有田间道路建设基于小农生产,没有成形路网,不利机械化生产。目前,很多种粮大户购入播种机、收割机、运输机等大型农机,但因田间道路狭小而无从发挥作用。近年,各级政府对农田道路的投入在增加,但仍不足。田间道路建设需要巨额资金,往往超出种粮大户承受范围。2012年,江西南昌东联村种粮大户万国云从25家农户流转土地,不在一起,没能集中连片,加大了管理难度,也影响了机械化耕种。[5]2014年初,江苏扬州潮龙村种粮大户胡晓祥因田间道路水坑密布,容易导致事故发生,也降低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田增产、农业增收步伐。[6]

2.晒场与烘干机场匮乏

“有天无地晒、有地无天晒”、“丰收以后怎么办”是种粮大户的苦恼。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大量水稻、小麦在短时间内集中收获,如果没有大型晒谷场,干燥储藏压力倍增。如果晾晒不及时,粮食含水量较高,堆积易霉变,影响粮食品质与销售价格,给种粮大户带来很大压力。 2014年,山东齐河王成根种了1.3万亩土地,收获了1400万斤小麦,秋季预计会收获1500万斤玉米,至少需要140余亩晾晒、仓储用地,但现在一亩也没有。[4]2014年,河南浚县种粮大户熊秀杰由于晾晒、烘干不到位,平均每年损失的小麦达到总量的5%。遇有强秋淋天气,玉米损失的数量比小麦还要多。[4]山东邹平邢家村种粮大户郭念通共产出70多万斤小麦,但粮食晾晒和存储让他犯愁,“去年……我在公路上晒玉米,连着两次大雨,晒了18天都没干,少卖20万元。”[7]南方稻区水稻收获期常遇阴雨天气,晾晒问题尤为严重。2013年,湖南桂阳种粮大户侯东平5万多斤稻谷因下雨天气不能晾晒而发芽霉烂,损失惨重。[1]

在晒场稀缺情况下,烘干机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烘干机在不损害粮食品质的前提下,降低了粮食含水量,达到安全存储、上市销售的目的。但烘干机价格不菲,种粮大户很难承担,还可能占有农用地,而法律对农用地有严格控制。2012年,山东武城志远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投入30多万元购进粮食烘干塔,在办公用房后面建了烘干场地、仓库和硬化晒场,被县国土局叫停,因为这块地是基本农田。[8]2014年,山东安丘逄家庄种粮大户逄作棋买来粮食烘干机、粮食清理筛机器及钢板粮仓,但由于基本农田限制,这些“家伙”依然是摆设。“760亩小麦,产了60万斤,还是没法晾晒,只能等熟透了收。一旦天气不好,风险很大。”[7]

3.粮仓与农机库棚短少

农村改革后,很多集体粮库破败,而农民只建有一些临时、简单的粮仓,很少建规模较大的粮仓,无法满足种粮大户生产需求。而且,有些种粮大户要对粮食进行深加工,对粮仓就更为迫切需求。与烘干机一样,粮仓可能要占有农用地,而国家严格控制农用地。2014年,山东平度种粮大户温千荣种了900亩小麦,第一年就迎来开门红,一共收获90万斤,但由于刚起步、缺资金,没有储存仓库,也只能“即收即卖”。[7]也有一些种粮大户选择自建粮仓,2014年山东邹平邢家村郭念通花了15万元,把几栋旧房子改成430平方米粮仓,70多万斤小麦也不着急卖了,要“待价而沽”。[7]2015年,江西萍乡刘皇平承包红星村300多亩农田,水稻总产量达到19万多公斤。但由于没有建好仓储设施,稻谷只能先露天堆放在晒场上,用油布遮盖,一旦淋雨损失就不小。[9]

目前,很多种粮大户购置了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但农机安置成了严重问题。受困于土地、资金,不少种粮大户无力建设机库,只能露天存放、盖上油布或搭建简易机棚。农机折旧率、破损率高。近几年,福建沙县宜钰农机专业合作社陆续购买了40多台农机,无处可放,“实在没办法了,只得找块临时性空地,盖上油布,一季度换一次;有的干脆就露天堆放着。”[10]福建晋江县时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有20多台农机,花了几十万元建起了混凝土结构的标准机库,“虽然每年都挣钱,效益不错,但挣的钱都投入到购买新机具中去了,如果没有资金补助,很难有钱去盖机库棚。”[10]2011年春天阴雨天多,浙江平湖花园村种粮大户朱永法因为缺少场地和烘干设施,收的麦子因无处摊放全部发芽,而搭起的简易库房,又因“卫片执法”而拆除。[4]

(二)生产配套设施滞后的影响

按照通常理论,种粮大户增加了市场话语权,降低了采购成本,机械化操作又能减少人工成本,但实际上种粮大户的风险很大。首先,中国多山地、丘陵,种粮大户所承包的土地往往凌碎而杂乱,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其次,很多农户不愿长久流转土地,打击了种粮大户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再次,由于种粮大户只能流转而不能购买土地,在与农户博弈中处于弱势,土地租金呈上升趋势,抵消了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优惠。最后,虽然国家实施最低价收购的保护政策,但国家储备粮库已堆积如山,在一些地方很难落实,而且国外低价粮食不断涌入,种粮大户的市场竞争很激烈。因此,农业配套设施可能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前很多种粮大户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2013年,安徽沭阳秦圩村种粮大户何勇投入近100万元,进行土地整治、添置农业机械,“去年我各类借款达70多万元,仅利息支出就近10万元。”[4]2013年,山东齐河石碑杨村王成亮的一万亩土地不具备灌溉条件,还需要投入2000多万元。[8]2013年,山东章丘太平村种粮大户王勇生说起种粮时满腹苦水,“这两年,流转了整个村子的土地,投入了四五百万元,整天里播种、买药、修水渠。每次刮风下雨、天气不好就提心吊胆,多少个晚上彻夜不眠。”[11]2015年,河北定州东留春村种粮大户马进明有1570亩土地,他坦言每亩收益不见得很高,靠的是广种薄利,利都在量上,今年秋季一亩地净收入也就100多元。[12]2015年,定州沙流村种植大户刘江辉也流转了500亩土地,“由于价格太低,我家的玉米都积压着,不知道后市情况能否有些起色。但如果粮食价格一直低迷,我必须考虑退出土地流转了。”[12]当然,一些种粮大户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先进科技与科学管理,再加上社会协作与政府补贴,克服困难,取得了良好效益,但这不是多数。

二、构建当前种粮大户生产配套设施支撑体系

(一)政府服务

为种粮大户提供服务是政府应尽职责,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缓和种粮大户生产配套设施难题。

1.加大财政投入

首先,各级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改造提升一批水利工程。2014年, 安徽省政府实施“八小水利工程”,修复和新建了一大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安徽肥西县柿树岗乡袁店支渠原先淤泥堆积,县政府财政投入近3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和村民投工投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带动种粮大户张守年等村民放弃打工回乡务农。[13]其次,各级政府对晒场、烘干机场、粮仓、机库等加大财政投入。2009年,国家粮食局印发《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管理办法(暂行)》,对种粮大户500吨以上简易粮仓,给予30%的补贴。2013年,辽宁东港范家山村种粮大户王君东按照国家标准建起简易粮仓,“今年我种了1100多亩稻田,收获的水稻除了部分售卖后,其余的都存贮在粮仓里,而且周边不少群众也把自家无法贮存的粮食放在这里。”[14]2013年,江西省政府对种粮大户新建晒场补贴标准为60元/平方米,提倡 “标准化晒谷场”。这激起了江西南昌种粮大户熊国强的共鸣,“有了标准化晒谷场,大家不仅晒谷无忧,农闲时还有健身活动的场所。[15]2015年,湖南郴州市政府试点建设6个稻谷烘干场,市财政分两年拿出200万元,并要求县市财政配套专项资金。[16]2015年,吉林省政府补助机具库棚,种粮大户蒋恩凯享受60万元农机库房补助,“库房11月初就能全部完工,到时候合作社农机就有了‘新家’”。[17]

2.提供政策支持

除了加大财政投入,政府还破解一些政策性障碍。首先,面对农田水利问题, 2014年,水利部等部委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田水利工程,发放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权属证书。对田间道路建设,2014年质检总局、标准委发布《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建设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其次,对粮食干燥储藏设施、农机库棚建设 “找地难” ,2014年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配套设施用地性质属于农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相互联合或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兴建粮食仓储烘干、晾晒场、农机库棚等设施。

有了政策,还需各级政府协调实施。一方面,当前乡村大量土地或房屋闲置,存在许多未利用或未充分利用的土地;另一方面,农业建设用地又很紧张,制约种粮大户发展。对此,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协调解决。比如,将农村停车场、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利用起来,建晒场,对烘干机、农机库棚,适当优先安排。

(二)社会协作

除了政府服务,社会协作也是种粮大户生产配套设施支撑体系的构成部分。

1.农业合作社

为改善晒场、粮仓方面的问题,一些种粮大户成立水利与农机专业合作社。2012年,山东武城志远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150多万元,新上玉米烘干塔及配套设备,解决晾晒场地和人手缺少问题。[18]2014年,湖北黄石河北村同富水利合作社成立,每个社员自愿出资1~3万元,每年参加水利义务工不少于12个工作日。[19]2014年,湖北荆门市掇刀区袁涛有机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6家合作社兴建粮食晒场3.5万平方米,缓解农民晒粮难。[20]

2.村委会

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服务农民是天职,在农业生产配套完善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2009年, 山东阳信任家村委会将池塘垫平,并用混凝土硬化起来,在夏收和秋收季节,供村民晾晒小麦和玉米,在农闲季节,用于村民活动健身。[21]2014年,江苏扬州市区南郊潮龙村委会投入20万元左右,新建从沙巷组至戎庄组田间一条长1100米的机耕路,种粮大户胡晓祥更加充满信心了。[6]2015年,湖南资兴市高坡村委会完成渠系配套改造12.13公里,新建和整治山平塘27座,增加蓄水、提水量50万立方米,全村2500亩农田有了源头活水,催生了一大批种粮大户。[22]

3.粮库、供销社

很多农资企业,比如国有粮库、种子公司,建有烘干场、粮仓, 因此与这些企业进行合作对种粮大户也是一种选择。2015年,江西萍乡湘东种粮大户刘皇平19万公斤稻谷没有避雨存放地,湘东粮食分局提供免费寄存稻谷,不收取管理费,也暂不进行粮食收购结算。[9]2015年,江苏淮安国有库点为种粮大户提供烘干服务,优先收购粮食,比如涟水县南集粮管所腾出简易仓库,解决南集村种粮大户李寿才800亩水稻存储困难。[23]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是乡村生产、流通与消费的主渠道,但改革开放后不再一枝独秀。近几年,中央政府提出要让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2013年,山东郓城张营供销社建成两座日处理250吨的粮食烘干塔和4座总容积6000吨的粮食周转库,专门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服务。[24]2014年,山东梁山那里村种粮大户梁山县张季银希望供销社能上一台粮食烘干机,这样粮食就算来不及卖也不怕烂。黑虎庙镇供销社当场打了包票:“明年等你小麦熟了,这事就八九不离十了。”[25]

客观来说,上述政府服务与社会协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是零散性、局部性、临时性,没有常态化、全局化、法制化。首先,很多举措是零散的,致使有些方面解决的比较好,而有些方面停滞不前,且政府服务与社会协作的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衔接。其次,很多举措是局部的,各地方政府举措不一,有的比较积极,有的比较消极,且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责也没厘清。再次,很多举措是临时的,只发布文件,制定政策,还没制定或修改法律。

三、结论

一方面,种粮大户契合现代农业方向,有广阔发展前景。但规模化农业生产与政府服务、社会协作之间不匹配,种粮大户农业生产配套设施落后。当前政府服务、社会协作缓解了农业生产配套落后的窘况,但还没常态化、全局化、体系化。因此,还需不断总结经验,构建种粮大户农业生产配套设施支撑体系,并不断优化,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应当指出,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也面临着农业生产配套滞后问题,所以构建农业生产配套支撑体系对当前农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种粮大户自身应适当降低期望值。规模化生产虽可能取得较好收益,但并非越大越好。种粮大户的土地质量、土地方位、交通条件,灌溉条件各不相同,其成长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种粮大户对自身实力、市场风险要有清晰认识,可依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粮食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政府也不应当盲目鼓励资本下乡,不顾后果扩大经营规模。种粮大户涉及乡村众多方面,一旦发生问题将产生很大冲击,更勿论健康发展。

[1]颜珂.明天谁来种地[N].人民日报,2012-12-23(5).

[2]黄华,王珺. 再访河南种粮大户:今年小麦收成咋样[N].河南日报,2013-06-18(3).

[3]彭杰,唐情.营山:新型农民彭旭田野里播种希望[N].南充日报,2015-10-26(3).

[4]刘彤. 农场主不解粮食补贴:真正种粮的仅补20元[N].粮油市场报,2014-08-15(2).

[5]周琳,吉蕾蕾.土地流转话“三变”[N].经济日报,2012-07-17(13).

[6]车林.潮龙村多方筹资 改善田间基础设施[N].扬州晚报,2014-09-03(A23) .

[7]王新蕾,赵洪杰.3亩水泥地,晒70万斤小麦[N].大众日报,2014-07-26(1).

[8]张红宇,张海阳,李娜. 关于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若干思考[N].农民日报,2013-06-25 (3).

[9]梁永明. 种粮大户刘皇平19万公斤稻谷露天堆放[N].萍乡日报,2015-10-17(1).

[10]蔡茂楷.给农机一个安稳的“家”[N].农民日报,2015-08-1(5).

[11]种昂.第一种粮大户的“苦水”[N].经济观察报,2013-03-30(14).

[12]张晓红. 粮价波动大来年种点啥[N].定州日报,2015-12-31(2).

[13]田婷,吴量亮. 瞄准农田基础设施精确发力[N]. 安徽日报,2015-05-25(10).

[14]筱婕,宋家崎.种粮大户有了自用“粮仓”[N].东港通讯,2013-11-27(3).

[15]邹人钢,吴思勇.青山湖区建成首个标准化晒谷场[N].南昌日报,2013-11-18(3).

[16]何嫘,邝政飞. 稻谷收晒成难题 烘干机亟需推广[N].郴州日报,2015-07-23(2).

[17]袁达.政府大手笔补贴 合作社农机扩容[N].长春日报,2015-10-27(1).

[18]李伟. 合作社建起烘干塔,大户不再看天晒粮[N].农村大众,2013-09-26(1).

[19]郭帮权,许岚.首家农民水利合作社诞生记[N].中国水利报,2014-08-26(5).

[20]朱舜.粮食晒场缓解农民晒粮难[N].荆门日报,2015-09-17(1).

[21]赵文岐.小村里一“场”两用乐村民[N].滨州日报,2014-10-14(6).

[22]阳小明,何海晖.资兴市高坡村:制种基地引活水[N].湖南日报,2015-06-02(6).

[23]赵一飞.我市国有粮食企业加大种粮大户服务力度[N].淮安日报,2015-12-14(3).

[24]郑华伟.从卖农资到托管土地 郓城服务规模化破解“小户种散田”[N].菏泽日报,2014-08-06(1).

[25]卞民德,潘俊强.供销社能否“辉煌再现”[N].人民日报,2014-10-19(11).

[责任编辑:张昌林]

2016-10-10

王聪聪(1982-),男,浙江浦江人,宜春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当代农村问题、清代法律制度研究。

F303.3

A

1004-7077(2017)01-0062-05

猜你喜欢
粮仓大户种粮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粮仓
船祸
技术营销要抓住种植大户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