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灵性自由的“寻求”——评《在荒野里看见耶稣:美国黑奴宗教叙事研究》

2017-01-28 10:41董振业许露平
枣庄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奴隶制黑奴道格拉斯

董振业,许露平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烟台 264000)



对灵性自由的“寻求”
——评《在荒野里看见耶稣:美国黑奴宗教叙事研究》

董振业,许露平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烟台 264000)

奴隶叙事是18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中叶之间由已经获得自由的前奴隶所书写或口述的自传性记录,具有鲜明的美国特色。它起源于奴隶制下非裔美国人的生活经历,在内战前的废奴运动中一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19世纪30年代,在官方主导下相继出现了一系列记录前奴隶生活和民俗的采访实录。根据美国历史学家马里恩·威尔逊·斯塔林的研究,现存共有六千种这样的材料可以利用。作为研究美国黑人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奴隶叙事的学术价值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得到了美国学术界的肯定,但在国内学术界对此认识仍有所不足。高春常教授所著的《在荒野里看见耶稣:美国黑奴宗教叙事》一书即着眼于这些丰富的叙事材料,精选出一些典型材料,在客观分析文本价值的基础上,以专题和个案的方式依次展开本书的主题。

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这对于身处奴隶制牢笼的黑人也不例外。不过,在外在的枷锁极大地限制着奴隶生存空间的同时,他们仍然在黑暗中摸索如何获得心灵上的自由与安宁;即使在获得身体的自由以后,这种对自我的坚守仍使之与白人的世界保持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本书将主题聚焦于黑人的灵性自由而不是挣脱奴隶制的外在锁链,显示了一种与一般奴隶制研究作品的不同视角。当然,追求灵性的自由仍是在竭力摆脱外在锁链的叙述背景中展开的,例如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对基督教的皈依就与他突破了识字的奴隶制限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对巫术部分的叙述同样印证了它与奴隶制之间的瓜葛。因此,本书对黑人灵性自由追求的描述是相当宽泛的,并没有回避奴隶精神生活当中矛盾的乃至愚昧的部分。

其实,在本书的定性措辞部分,作者指出了奴隶宗教的混杂性质(第6页)。文末还点出了学术界长期争议的“赫斯科维茨——弗雷泽争议”议题,也就是美国黑人在经历奴隶制的劫难之后,其非洲宗教因素是否仍在他们的基督教文化中依然存留的问题。以富兰克林·弗雷泽为代表的社会学学者断言非洲文化在美国土壤上的失根,而以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为代表的人类学学者强调非洲传统在新大陆上的牢固性。本书所列举出的奴隶叙事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更偏向一种中间性的立场,即不否认非裔宗教文化与非洲传统之间的某种连接,但更突出的是黑人宗教的社会公义诉求倾向(第125页)。

本书重点在于以奴隶本身的现身说法,阐明一部分黑人在从母国被掳走、被剥夺了叙事中予以浪漫化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之后,是如何卷入到一个充满血腥暴力的白人世界的,而后在奴隶制下又是如何接触到基督教,从而一步一步地介入到主流文化中去的;但正如这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奥拉达·艾奎亚诺所发现的那样,白人基督教选择性地忽略了社会正义的一面,而“我变得十分迟疑,任何时候都不能发现比我更加正确、或者更加虔诚的人”(第67页)。还有的是生于奴隶制之中的黑人,他们急于寻求一个生活中的保护者,并在自由后误打误撞进入非主流福音主义者的小圈子,这方面的例子是书中所描述的索杰娜·楚思;一些勇敢的奴隶在发现自己的灵性追求之后,决意“跟随北极星”,最终穿越了自由与奴役的界限,这方面的例子是“黑人摩西”哈里雅特·塔布曼和道格拉斯,后者在自由后发明了“被压迫者的上帝”这个概念,也在行动上为美国黑人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知觉转变状态”来概括美国奴隶在宗教皈依时的核心环节,这应该说是一种创举。按照作者的观点,“知觉转变状态”是一种内在的感知改变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处于特定情境的奴隶进入到某种幻觉之中,确信自己的罪恶已被上帝原谅,从而获得了灵性的新生。本书中的几个主角在皈依时都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像艾奎亚诺、楚思、塔布曼以及《美国奴隶传记大全》第19卷中所记录的诸多受访对象都无一不是经历了这种内在的转变,而南卡罗来纳的黑人则将这种“寻求”过程演化为一种社区现象,作者将此归纳为“归隐——复出”模式(第46页)。不过,本书在描述另一位主角道格拉斯时并没有提供相应的证据,尽管他也曾陷入了作者所说的“精神崩溃状态”(第118页)。这表明在以“知觉转变状态”来概括奴隶的皈依过程时,应对适用性范围保持学术上的谨慎。

本书并没有将黑人的灵性追求局限于奴隶制期间,而是进一步拓展到他们在获得自由后的表现。如果说奴隶制的梦魇被看成灵性自由的刺激性因素和“寻求”起点的话,作者将自由后环境的改观看成灵性自由进一步扩展的必要环节。二者都被当作黑人灵性体验的不同场景,但自由选择的出现被当成了灵性进展的新指标。追求内心圣洁的前奴隶或是单枪匹马、或是加入某个团体,决定要“为我的人民发出恳求”(第92页),而毫不迟疑地投入了当时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中去。艾奎亚诺、楚思、塔布曼和道格拉斯无一不相信,自己始终受到上帝的指引,并以带领他们的希伯来子民摆脱法老的奴役、穿过红海到达“应许之地”的使命相自许。他们甚至没有将自己限定于非裔美国人的藩篱之内,有的具有世界大同的胸怀(艾奎亚诺);有的用宗教理由去阐明女权议题(楚思);有的本身就是一个宗教武器(塔布曼);有的坚持非暴力反抗原则,还连带着关心压迫者本身的拯救(道格拉斯)。在奴隶宗教叙事研究方法上,本书对奴役与自由的并置性设计,对于我们思考美国黑人如何提升了本书在序言中所提出的“人类精神”,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在篇章结构方面,本书分卷首画、导言、第一到第八章、附录和后记等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美国黑奴的巫术叙事研究,第二章描述知觉转变状态与美国黑奴的宗教皈依之间的关联。第三章到第八章分别论述了艾奎亚诺、索杰娜·楚思、哈丽雅特·塔布曼以及弗雷德克里·道格拉斯的宗教叙事。

本书关于奴隶信仰复杂倾向的论述,再度凸现了美国黑人在主流文化与自我意识之间挣扎的“两个灵魂”问题(第72页),而他们对“被压迫者的上帝”概念的持续关注(第63、123页),很容易令人联想到20世纪美洲风行一时的“解放神学”,如果将其看成是后者的一种预示也未尝不可。

总而言之,人们对黑人奴隶的关注,往往集中在其逃离奴隶制枷锁、获得外在的身体自由上,但本书通过阐述奴隶的自我叙事,向我们表明奴隶对内在的灵性自由追求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奴隶的自由寻求其实是一种对身体奴役和灵性混沌的双重超越。这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1]高春常.在荒野里看见耶稣:美国黑奴宗教叙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杨全顺]

2016-10-27

董振业(1988-),男,河南商丘人,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国史研究;许露平(1992-),女,湖北襄阳人,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国史研究。

猜你喜欢
奴隶制黑奴道格拉斯
回头一笑
为何我们今天必须听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合众国的危险源头》演说中发出的警告 精读
最后一秒的冠军
没有过错并不等于是对的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黑奴形象的分析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
压迫、复仇与融合
解析美国黑人母权制家庭的成因
飞机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