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汉族HBV感染者血清IL-10水平及IL-10基因启动子区-819 C/T、-592 A/C多态性观察

2017-02-23 10:48王春青侯志平何培元尹春英张冰李炳庆刘景华
山东医药 2017年3期
关键词:感染者乙型肝炎多态性

王春青,侯志平,何培元,尹春英,张冰,李炳庆,刘景华

(1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067000;2承德医学院;3承德市中心医院)

河北汉族HBV感染者血清IL-10水平及IL-10基因启动子区-819 C/T、-592 A/C多态性观察

王春青1,侯志平2,何培元,尹春英1,张冰1,李炳庆1,刘景华3

(1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067000;2承德医学院;3承德市中心医院)

目的 观察河北省汉族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IL-10水平变化及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 A/C和-819 C/T位点的多态性。方法 慢性HBV感染者122例,其中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56例(病例组1)、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24例(病例组2)、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42例(病例组3)。将88例自限性HBV清除者纳入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10;采用PCR法及贝克曼SNP分析仪检测IL-10 基因启动子区-592 A/C、-819 C/T位点多态性,计算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 病例组1、病例组2、病例组3及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分别为(8.76±1.54)、(23.65±10.32)、(11.54±5.78)、(4.57±0.22)pg/mL,两两组间比较,P均<0.01。病例组2 IL-10基因-819 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T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各病例组IL-10基因-819 TT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2 IL-10基因-592 CC基因型频率高于其余三组,病例组1、病例组3 CC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河北省汉族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10水平高于HBV携带者、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及自限性HBV清除者;HBV感染者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 A/C和-819 C/T位点存在多态性,其中HBV携带者、慢性乙肝患者及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819 C/T位点TT基因型频率升高,慢性乙肝患者-592 A/C位点CC基因型频率升高;IL-10基因多态性可能与IL-10分泌水平有关,进而影响HBV感染的结局及转归。

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白细胞介素10基因;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河北地区;汉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河北籍汉族慢性HBV感染者122例,其中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56例(病例组1)、慢性乙肝患者24例(病例组2)、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42例(病例组3)。病例组1年龄(36.2±10.5)岁,男女比例为1.24∶1,血清HBsAg +、HBeAg -、HBV DNA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均在正常范围;病例组2年龄(42.2±17.8)岁,男女比例为1.38:1,血清HBsAg+、HBV DNA+(HBV DNA>1.0×103copies/mL)、HBeAg+,血清ALT升高;病例组3为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而来,临床表现伴有门脉高压症,年龄(49.6±19.3)岁,男女比例为1.41∶1。纳入88例自限性HBV清除者为对照组,无急性或慢性乙肝病史,未接种过乙肝疫苗,年龄(39.6±14.6)岁,男女比例为1.34∶1,HBsAg+和(或)HBcAg+、HBsAg -及HBeAg -,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在正常范围。排除合并其他肝病因素如HCV、HIV或HDV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及药物性肝病等[11]。各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血清IL-10检测 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10,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IL-10基因启动子区-819 C/T、-592 A/C多态性观察 用EDTA抗凝管采集各组患者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DNA。IL-10基因上下游引物及延伸引物参考文献[10],应用Primer Premier5.0软件设计并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PCR反应参数:95 ℃预变性10 min,94 ℃ 30 s,退火温度60 ℃ 1 min,共35个循环,72 ℃延伸10 min。采用单核苷酸检测试剂盒和贝克曼检测分析仪检测并分析各组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 A/C、-819 C/T位点多态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采用t检验;各组IL-10基因启子区-819 C/T、-592 A/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血清IL-10水平比较 病例组1、病例组2、病例组3及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分别为(8.76±1.54)、(23.65±10.32)、(11.54±5.78)、(4.57±0.22)pg/mL,两两组间比较,P均<0.01。

2.2 各组IL-10启动子区-819 C/T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比较 病例组2 IL-10基因-819 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T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各病例组IL-10基因-819 TT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详见表1。

表1 各组IL-10启动子区-819 C/T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病例组1相比,*P<0.05;与病例组2相比,#P<0.05。

2.3 各组IL-10启动子区-592 A/C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比较 病例组2 IL-10基因-592 CC基因型频率高于其余三组,病例组1、病例组3 CC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详见表2。

表2 各组IL-10启动子区-592A/C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病例组1相比,*P<0.05;与病例组2相比,#P<0.05。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约有35亿人曾感染HBV[12],其中2.4亿为慢性感染者。每年全球有超过80万的HBV感染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大量科研资料证明宿主免疫系统对HBV感染的慢性化及其进展程度有明显影响[13]。细胞因子是免疫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可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功能,参与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13]。IL-10主要由Th2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能够抑制活化的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特别是能抑制Th1细胞产生IL-2和IFN-γ等,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应答;另一方面,IL-10可刺激B细胞分化增殖,促进抗体生成[14]。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组血清IL-10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病例组2、病例组3、病例组1、对照组,提示感染HBV后,机体为清除病毒而处于高免疫状态,IL-10在机体感染HBV后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10水平高于无症状慢性HBV携带患者,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IL-10水平低于慢性乙肝患者,原因可能是IL-10水平增高刺激机体IFN生成或增加外源性IFN对HBV的敏感性,一方面阻止HBV感染慢性化进程,减少肝组织局部炎症细胞的活化、浸润从而减轻肝细胞损伤、防止肝纤维化;另一方面IL-10分泌提高了机体免疫功能,使患者临床表现更加明显。

有学者认为IL-10水平与个人遗传背景有关,特别是IL-10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与其水平密切相关。研究[15,16]表明,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IL-10基因启动子区具有高度多态性,一定程度上调控IL-10 mRNA的生成,从而影响血清IL-10水平,最终影响HBV感染后的结局及转归。本研究观察了不同程度HBV感染者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 A/C和-819 C/T多态性,发现自限性HBV感染者IL-10基因启动子区-819 TT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无症状HBV携带者、慢性乙肝患者和慢性乙肝肝硬化者,证实了慢性HBV感染后病毒清除能力因人群中不同的遗传背景而有所差异,-819 TT基因型可能是HBV感染后的保护性因素。各组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 CC基因型频率与血清IL-10水平分布趋势一致,即慢性乙肝患者CC基因型频率最高,与Cheong等[17,18]报道相近,表明-592 CC基因型者IL-10分泌水平更高,可更好地发挥HBV清除作用。但也有学者[7,19]研究显示,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 A/C的AA、AC、CC基因型在不同程度HBV感染者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总之,HBV感染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其中宿主的免疫状态是一个关键因素。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不同程度HBV感染者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 A/C和-819 C/T位点存在多态性,可能与血清IL-10水平有关,继而影响HBV感染及转归;IL-10基因启动子区-819 C/T位点TT基因型和-592 A/C位点CC基因型可能是河北汉族人群HBV感染及转归的保护性因素。但由于不同人群的遗传背景不同,相关报道结果也不尽一致,为避免因样本量不足引起的偏倚,我们后续将在不同人种、种族和地区间增大样本量进一步深入研究。

[1] Wang L, Wang Y, Tang L, et al.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relevant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12,59(116):1036-1042.

[2] Ott JJ, Stevens GA, Groeger J, et al. 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new estimates of age-specific HBsAg seroprevalence and endemicity[J]. Vaccine, 2012, 30(12): 2212-2219.

[3] 韩莹,丁惠国.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实用肝脏病志,2015,18(5):453-456.

[4] 何文敏,苏毅.IL-10和IL-17在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硬化合并腹腔感染中的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 22(3): 333-339.

[5] 苏毅,李传腾,刘玉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0):2500-2502.

[6] 严艳, 李卓, 李洪权, 等. 白细胞介素-10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 14(36): 3529-3533.

[7] 刘娟娟, 高英堂, 杜智, 等. IL-10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疾病转归的关系[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 18(16):1656-1663.

[8] Talaat RM, Dondeti MF, El-Shenawy SZ,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IL-10 gene promoter polymorphism and hepatitis B viral infection in an egyptian population[J]. Biochem Genet, 2014, 52(9-10): 387-402.

[9] 黄力毅, 玉艳红, 宣伟军, 等.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变异与白细胞介素10与12、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及病毒含量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11): 1321-1324.

[10] Liu Y, Yu MC, Zhang AQ, et al. Interleukin-10 gene promoter polymorphism and risk of liver cirrhosis[J]. Genet Mol Res, 2015,14(1):1229-1234.

[1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国肝脏病杂志,2011,3(1):40-56.

[1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J]. 中国肝脏病杂志, 2015, 7(3): 1-18.

[12] Schilsky ML. Hepatitis B "360"[J]. Transplant Proceed, 2013,45(3):982-985.

[13] 孙明珠,党双锁.细胞因子与慢性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21): 2121-2126.

[14] 张道杰, 段朝霞. IL-10的研究进展[J]. 国际免疫学杂志, 2003, 26(1): 39-41.

[15] 任大宾,孙仁宇. 白介素-10的抗炎功能及其分子机制[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2005, 25(3): 175-178.

[16]Thompson K, Maltby J, Fallowfield J, et al. Interleukin-10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in experimental murine liver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J]. Hepatology, 1998, 28(6):1597-1606.

[17] Cheong JY, Cho SW, Hwang IL,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interleukin-10, tumor necrosis factora gene promoter polymorphisms[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6(21):1163-1169.

[18] Suárez A, Castro P, Alonso R, et al. 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s in constitutive interleukin-10 messenger RNA and protein level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genetic polymorphisms[J]. Transplantation, 2003,75(5):711-717.

[19] Sofian M, Kalantar E, Aghakhani A, et al. No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leukin-10 Gene Promoter Polymorphisms an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Outcome[J]. Hepat Mon, 2013,13(5):e8803.

(收稿日期:2016-04-19)

河北省卫生厅基金资助项目(20120162);河北省临床优秀人才项目(361008);河北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冀教高(2013)4号]。

侯志平(E-mail: zhipinghou@163.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7.03.032

R735.9

B

1002-266X(2017)03-0098-03

2016-04-05)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危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后简称乙肝)高发区,HBV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10.34%[1]。感染HBV

的个体因环境差异、病毒类型、宿主免疫状态等不同转归也有所差异[2,3],其中宿主免疫状态对HBV感染转归至关重要。IL-10主要由Th2细胞分泌,属抑制性细胞因子,在HBV感染慢性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4,5]。IL-10基因启动子区-819 C/T和-592 A/C具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且其转录活性与血清中IL-10水平相关[6]。但各实验室对不同人种和民族IL-10基因启动子区-819 C/T、-592 A/C多态性的报道结果不尽一致[7~9]。为此,本研究观察了河北省汉族HBV感染者血清IL-10水平变化及IL-10基因启动子区-819 C/T、-592 A/C的多态性,现报告如下。

猜你喜欢
感染者乙型肝炎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艾滋病感染者就医和就业歧视状况调查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马铃薯cpDNA/mtDNA多态性的多重PCR检测
蒙古斑在维吾尔族新生儿中分布的多态性
HIV感染者48例内镜检查特征分析
艾滋病感染者管理新模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CYP3A4*1G基因多态性及功能的初步探讨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