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鲁西南士人研究

2017-03-06 11:49崔广哲
关键词:鲁西南中华书局

崔广哲

(吕梁学院 历史文化系,山西 离石 033000)

北宋鲁西南士人研究

崔广哲

(吕梁学院 历史文化系,山西 离石 033000)

北宋时期鲁西南士人在政治、文学、农学、医学、机械制造、经学、史学等方面成绩斐然,以关心民瘼、经略边疆为己任,尤其以王禹偁为代表的鲁西南士人为北宋文学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北宋;鲁西南;士人

鲁西南包括“菏泽地区及济宁市部分地区”①崔乃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卷5),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781页。。本文所述,大体限以菏泽地区,以北宋土著与寓居于此的学者为研究对象。对于鲁西南士人,清人刘藻在《曹州府志》评价说:“曹为古人文之区。汉、唐、宋盛时,曹人以德进,以事举,以言扬,有闻于世者,指不胜屈。”②刘藻:《曹州府志》卷13《选举志》,何兹全校,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第335页。

一、关心民瘼的鲁西南士人

(一)革除弊政,惠民爱民。淳化五年(994)九月,濮州鄄城人张咏(944-1015)由参知政事苏易简荐举,出任益州知州。面辞时,太宗说:“西川乱后,民不聊生,卿往,当以便宜从事。”③李焘:《续资治通鉴第编》(卷36),淳化五年九月,1995年,第795页。战乱后,益州赋税入不敷出;驻军三万的粮食供应全赖陕西,陕民运粮相望于道,而驻军却无“半月之食”。张咏访知“民间苦盐贵,而私廪者尚有余积”,于是降低盐价,让百姓以米换盐,不足一月,得米数十万斛,可供二年军粮之需。他既解除了川民缺盐之苦,又满足了驻军缺粮之需,还结束了陕民运粮之苦。太宗得知后,高兴地说:“向者益州日以乏粮为请,咏至未久,遂有二岁之备,此人何事不能了,朕无虑矣”。

太平兴国二年(977)正月,曹州冤句人张齐贤(943-1014)出任衡州通判。自江陵(湖北江陵)至桂州(广西桂林)有水递铺夫凡数千户,皆渔樵细民,衣食不给,生活极为艰难。途中湘江多巨潭险石,而程限与陆铺相等,经常遇到风涛阴雨,以致耽搁日程,铺夫皆被笞捶。齐贤上疏朝廷,将铺夫减半。宋初,诸州犯人皆解送京师,死于路上者“十常六七”④李焘:《续资治通鉴第编》(卷22),太平兴国六年十二月,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07页。。太平兴国六年(981),张齐贤出任江南西路转运使副使兼左拾遗,行至蕲州,遇南剑州、建昌、虔州所押犯人,取案卷视之,多非首犯,如南剑州所送犯人,有两犯人因偶遇盐贩,替盐贩搬运盐篓得盐二斤,又有六人曾见盐贩没告发被刺字送京城,五人已病死路上;如建昌有二佃户在地主池塘用锥刺捕到一斤半鱼,被判杖脊背、面刺字、押送京城;再如虔州所送三囚,犯私卖牛肉罪,其家属十二人被一并解京,杀牛贼却未抓获,“齐贤悯之,即遣其妻子还”⑤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13《国初救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62-763页。。张齐贤上疏朝廷“罪人至京,请择清强官虑问,若显负沈屈,则量罚本州官吏。自今令只遣正身,家属别竢朝旨。干系人非正犯者,具报转运使详酌情理免锢送”。从此以后,江南送京犯人,“岁减大半”①李焘:《续资治通鉴第编》(卷22),太平兴国六年十二月,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07页。脱脱:《宋史》卷332《李师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677页。。

神宗时,登州沙门岛囚禁众多犯人,但官府只给三百犯人的口粮。人数多于三百时,犯人就会被投之以海。两年间,砦主李庆曾将七百人投到大海里去。任登州知州的单州成武人马默(1021-1100)了解情况后,欲治李庆之罪,庆畏罪自杀。马默经朝廷批准后,更定《配岛法》共二十条,超过三百人时,将服刑多年无过错之人移送登州,为此救活多人。后来,苏轼任登州知州时,父老迎于路旁说:“公为政爱民,得如马使君乎?”②脱脱:《宋史》卷344《马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948页,第10114页。

(二)救民于危,扶民于困。淳化二年(991),黄河决口于宋州。京东转运使曹州济阴人柴成务上奏朝廷说:“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③脱脱:《宋史》卷344《马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948页,第10114页。得到太宗批准。张咏知益州时,正值李顺起义,民多协从。他谕以朝廷恩信,使民各归田里。镇压李顺起义的统帅宦官王继恩俘虏农民军三十余人,请咏治罪,悉放归农。王继恩怒冲冲找到咏,咏说:“前日李顺协民为贼,今日咏与公化贼为民,何有不可哉!”④李焘:《续资治通鉴第编》(卷36),淳化五年九月,1995年,第798-799页。咸平二年(999)夏,张咏知杭州。杭州歉收,民多以贩私盐为生,数百人被官府捕获。咏至皆释,其属下要求严办,否则无法制止。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起为盗,则其患深矣”⑤李焘:《续资治通鉴第编》(卷44),咸平二年四月,1995年,第941页。,等秋收后再依法严办。曹州济阴人任中正被擢监察御史、两浙转运使,适逢两浙闹饥荒,不待上级批示,立即开官仓,赈济百姓。天禧二年(1018)正月,楚丘人戚纶(954-1021)任职青州,适逢饥荒,发官仓粮二千斛设粥厂,米万斛以低价出售,以赈济百姓。濮州鄄城人徐起任徐州知州,又改为转运使,适逢灾荒,“募富室得米十七斛,”⑥脱脱:《宋史》卷301《徐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003页。赈济灾民,又将粮食转运河北、京西路赈灾,救济灾民达三百万。景德二年(1005),任曹州知州的驸马魏咸信观察到广济河(五丈河)两岸积水浸占良田千顷,致使“民用匮乏,莫输其租”,于是设置水门将积水导入广济河,“人获其利”⑦夏竦:《文庄集》卷29《故保平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驸马都尉赠中书令魏公墓志铭》,《景印文渊四库全书》(第108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88页。。范讽管理广济军(治所在今定陶)时,适逢有百姓为避水灾居住在广济河堤上,不但没驱赶他们,反而上奏朝廷免除其租赋。

(三)造福一方,化导百姓。张咏为鄂州崇阳令(980-985)时,民以茶为业。他下令铲去茶树,种植桑麻,并说“茶利厚,官将取之,不若早自异也”⑧陈师道:《后山谈丛》(卷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0页。,于是崇阳桑麻大兴。后来榷茶,他县皆以茶税为苦,崇阳无之,且每年向北输出绢百万匹,崇阳民富,为咏立祠记之。戚纶任太和知县(今江西泰和)时,县民“险悍多构讼”⑨脱脱:《宋史》卷306《戚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104页。。纶依据民间发生的纠纷、用押韵通俗的语言作《谕民诗》五十篇以规劝利导;又每逢祭祖时,与犯人定约回家祭祀,犯人皆能如期归。纶官永嘉知县时,兴修水利,以备水旱之灾。曹州济阴人燕肃官明州时,当地民“俗轻悍喜斗”⑩脱脱:《宋史》卷298《燕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910页。,下令独治先动手打人的罪,于是殴斗之风得以制止。楚丘人李师中((1013-1078))师中任洛川县令,以仁德亲民之心取信于百姓。民有罪,若值农忙时,先令回家,农闲时再来县衙听候处置。当地产茶,百姓欠官府茶税十万缗,多人被抓到县衙。师中亲自为他们解去枷锁,说:“公钱无不尝之理,宽与汝期,可乎?”①李焘:《续资治通鉴第编》(卷22),太平兴国六年十二月,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07页。脱脱:《宋史》卷332《李师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677页。百姓皆感激而听命。他命乡里置一柜,登记上姓名,写欠额,允许他分期偿还,把钱放到柜子里,年终时,所有欠茶税者全部交足税款。在广西任职四年,李师中鼓励农桑,发展生产;并颁布《劝农事》敦民和睦。《劝农事》碑原文:

每因读刑禁旬状,见人民多因小事争斗,致有杀伤。虽骨肉至亲,不相容忍,此深可哀悯。盖劝农亲民官不本教化所致。今后令佐须晓谕乡老,令劝率子弟勤于田农,孝养父母,内外和顺,不相欺凌。民无灾争则无横死,自然天道与人事相应,无水旱凶灾。令佐不得轻远方以为不可教诲,况此人民晓事,教诲必听,切在遵禀。大宋嘉祐六年辛丑六月一日龙隐岩释迦寺传天台祖教沙门□□上石。①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桂林石刻》(上),1981年,第42页。

李师中碑文劝农核心思想是“勤于田农,孝养父母,内外和顺,不相欺凌。民无灾争则无横死,自然天道与人事相应,无水旱凶灾”。这一思想体现了仁、义、平、和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于化导当地民风具有进步意义。

二、经营边疆的鲁西南士人

(一)与宋辽关系。张齐贤是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北宋灭北汉。次年冬,太宗欲乘胜兵伐契丹,夺取幽州。当时,多数大臣附和太宗皆言宜速取,独齐贤分析宋辽形势,上疏反对。太宗没听从他的正确意见,结果失利。雍熙三年(986)春,宋伐契丹失败,代州守将杨业战死。七月,张齐贤主动请缨出任代州知州,与部署潘美同领兵马。十二月,契丹进军代州城下。齐贤选厢兵两千名,誓师御敌,在土墱寨大败契丹,“擒其北大王之子一人,帐前舍利一人,斩首二千余级,俘五百余人,获马千余匹,车帐、牛羊、器甲甚众。”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雍熙三年十二月,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27页。张齐贤对于北宋西北边疆形势亦有清醒的认识,一再要求朝廷加强对西夏的防务,联络吐蕃诸部,牵制西夏,以防攻占瓜、沙诸州。

景德元年(1004),辽大举南下攻宋,迫使真宗亲临澶州,直逼城下。当时,邢州由于连续发生地震,城墙被毁,没有战备。任知州的楚丘人边肃接真宗密诏:“若州不可守,听以便宜南保他城。”他匿诏不发,而坚持“督丁壮乘城,而闢诸门,悉所部列阵于外。”辽兵看到这摸不清头脑的阵势,没敢贸然进攻,三天后,自动退兵。而镇、魏、深、赵、磁、洺六州均闭门不战。六州受到辽兵骚扰的百姓,纷纷逃往邢州,“肃悉纳之”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9),景德元年十二月,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330页。。既打退了敌兵又保护了百姓的边肃受到皇帝嘉奖,被提拔为枢密院直学士。

宋辽和战后,鲁西南士人中李迪家族多次充当和平使者。大中祥符三年(1010)十月,“右司谏、直史馆李迪为契丹主生辰使”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2),大中祥符三年十月,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692页。;皇祐二年(1050)八月,“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李柬之(李迪子)为契丹国母生辰使”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9),皇祐二年八月,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058页。;皇祐三年(1051)八月,“开封府判官、度支郎中李及之(李迪侄)为契丹生辰使”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7),嘉祐三年八月,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519页。;熙宁三年(1070)八月,“主客郎中、户部判官李立之(李迪侄)为正旦使”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4),熙宁三年八月,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211页。。

(二)经营西北。由于战乱,边境军民多逃入少数民族地区,多为他们放牧,或者被卖到更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换取羊马。朝廷规定有生擒羌人者,给以锦袍、银带、茶绢之赏。有逃回者,多怀疑为西夏所俘,皆被斩首。任秦州知府的曹州济阴人王博文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暗地派熟悉边事的人去招抚,使他们重返家园。

吐蕃唃厮罗政权多次犯边,秦州守将曹玮屡请增兵。真宗以为胆怯畏战,准备换将。曾在陕西任职的濮州人李迪认为唃厮罗欲大举犯边,请求增兵是应该的,“且玮有谋略,诸将皆非其比,”他又谋划出兵方略。不久,捷报传来,曹玮打退了唃厮罗。真宗称迪为“颇、牧在禁中矣”①脱脱:《宋史》(卷310)《李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172页。。不难发现,李迪不仅熟悉边情,而且知人善任,善于军事谋划。

景祐五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夏又起战事。康定元年(1040),西夏进攻延州(今陕西延安)。鄜延副总兵官刘平迎战全军覆灭,而都监黄德和临阵脱逃,反诬刘平降敌。朝廷令单州成武人庞籍(988-1063)协助殿中侍御史文彦博审问此案。庞籍详尽调查之后,避免了一场冤案。庆历元年(1041),庞籍以龙图阁学士知延州。到任后,他“抚民以仁,驭军以严”,派部将狄青率军万余于西夏军队经常出入的桥子谷旁筑招安寨,积极备战,不久,收复失地,转危为安。当西夏派李文贵求和时,庞籍以为有诈,扣留李文贵,屯兵清涧城以备不测。数月后,西夏攻定川。庞籍召李文贵晓以利害,然后遣归李文贵劝元昊停战。不久,双方罢兵议和。“上以西鄙之宁,皆公之功”②司马光:《传家集》卷76《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9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90页,第691页。,庞籍回京被任枢密副使。

熙宁初,李师中出任秦州知州临行时,神宗赐以《班超传》对其勉励。李师中虽守边有功,但与王安石重用的王韶意见不一致,被召回。

(三)经营南疆。广西侬智高反,攻陷邕州(广西邕宁县)。皇祐二年(1052),朝廷派狄青为宣抚使前去讨伐。谏官韩绛“以青武人不足专任”,请一文臣副之。仁宗征求庞籍的意见时,他说:“王师所以屡败皆由大将权轻……青起于行伍……沉勇有智略。” 极力主张独任狄青。仁宗命岭南诸军受狄青节制。狄青出兵,捷报传来。仁宗高兴地对庞籍说:“岭南非卿执议之坚不能平,今日皆卿功也。”③司马光:《传家集》卷76《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9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90页,第691页。庞籍不仅通晓法令,而且治边有功,善用识人。

楚丘人李师中在广西任职期间,邕州知州萧注、宜州知州张师正欲以蛮峒豪酋武装讨伐交阯邀功,且称不用朝廷军费。李师中知其不可胜,予以制止。交阯陈兵境上欲伐宋时,李师中正在宴客,听后饮酒自若,书写大字榜文贴于边境。交阯人看到榜文,未敢轻动,立即称臣进贡。侬智高之子宗旦不降,李师中对其晓以祸福利害,“立率其族以地降”。李师中治边有方,“边人化其德,多画象立祠以事。”④脱脱:《宋史》(卷332)《李师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678页。

三、鲁西南士人与文学

北宋时,鲁西南涌现出王禹偁、张咏、刘潜、晁补之、陈师道等文学巨匠。据统计宋代山东词人有三十九人⑤安作璋:《山东通史》(宋金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4页。,其中鲁西南占25.64%,比例最高。他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丰富文学著作,而且对文学理论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北宋文学谱写了辉煌一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是北宋初期杰出的文学家,是文坛革新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宋史•王禹偁传》记载其著有《小畜集》20卷,《承明集》10卷,《集议》10卷,诗3卷⑥脱脱:《宋史》(卷293)《王禹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399-9400页。;《宋史艺文志二》载其有《五代史阙文》2卷、《建隆遗事》1卷⑦脱脱:《宋史》(卷203)《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095-5105页;现存《小畜集》30卷,《小畜外集》七卷。

针对宋初文坛颓靡纤丽之风,他主张“文以传道明心”。“夫文,传道而明心也。古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也。且人能一乎心至乎道,修身则无咎,事君则有立。及其无位也,惧乎心之所有不得明乎外,道之所畜不得传乎后,于是乎有言焉;又惧乎言之易泯也,于是乎有文焉。信哉不得已而为之也!”在这段话中,他已经把文、道、行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要“传道”、“明心”,王禹偁主张师法“六经”。“今为文而舍六经,又何法焉?”①王禹偁:《小畜集》卷18《答张扶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75页,第176页。王禹偁《小畜集》卷3《寄题陕府南溪兼孙何兄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0页。“文学本乎六经者,其为政也必仁且义,议理之有体也”②王禹偁:《小畜集》卷19《送谭尧叟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88页。。他虽主张师法六经,但非盲目师古,“模其语而谓之古,亦文之弊也”,“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③王禹偁:《小畜集》卷18《答张扶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75页,第176页。在诗歌上,他力主效仿白居易、杜甫,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瘼。如《感流亡》

谪居岁云暮,晨起厨无烟。赖有可爱日,悬在南荣边。高春已数丈,和暖如春天。门临商于路,有客愁檐前: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呱呱三儿泣,惸惸一夫鳏。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聚头未有食,颜色颇饥寒。试问“何许人?”答云“家长安。”去岁关辅旱,逐熟入穰川。妇死埋异乡,家贫思故园。故园虽孔迩,秦岭隔蓝关。山深号六里,路峻名七盘。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惟愁大雨雪,殭死山谷间。”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在官无俸禄,奉亲乏甘鲜。因思筮仕来,倏忽过十年。峨冠蠹黔首,旅进长素餐。文翰皆徒尔,放逐固宜然。家贫与亲老,睹尔聊自宽。④王禹偁:《小畜集》卷3《感流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3页。

此诗,系淳化三年(992),王禹偁谪居商州时所作。作者运用通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再现了关中大旱、米价上涨、百姓流亡、身死沟壑的凄惨景象,表达了对流亡者的悲悯与同情。如“三齐号难治,民瘼待良医。勿谓人多诈,须教吏不欺。”⑤王禹偁:《小畜集》卷10《送母殿丞赴任齐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7页。指出民生的疾苦关键在于官吏。如《乌啄疮驴歌》用乌伤害疮驴,以喻贪官污吏对百姓之压榨。如《对雪示嘉祐》:

尔看门外饥饿者,往往僵赔填渠沟。峨冠旅进又旅退,曾无一事裨皇猷。俸钱一月几家赋,朝衣一袭凡人裘?安边不学赵充国,富民不作田千秋。胡为碌碌事文笔,歌时颂圣如俳优!一家衣食仰在我,纵得温饱如狗偷。⑥王禹偁:《小畜集》卷12《对雪示嘉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22页。

诗人通过官民对比的手法来揭示受百姓供养却不为百姓办事只知苟且阿谀官员的丑恶嘴脸,同时也是诗人对自己行为的精神剖析,以鞭挞自己为民办事。从诗中可知,作者继承与发扬了白居易、杜甫反映现实主义文风。

王禹偁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历来受到高度赞扬。《小畜外集序》指出:“由唐季涉五代,气格摧弱,沦于鄙俚。国初屡有作者留意变风,而习尚难移,未能复雅,至公特起,力振斯文,根源于六经,枝派于百氏,斥浮伪,去陈言,作而述之,一变于道。”⑦王禹偁:《小畜外集》(序),《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2页,《蔡宽夫诗话》“国初沿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林逋曰:“放达有唐惟白傅,纵横吾宋是黄州(王禹偁)。”⑧林逋:《林和靖诗集》卷三《读王黄州诗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9页。欧阳修称赞曰:“想公风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⑨欧阳修《欧阳修全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81页。这些足以说明王禹偁在宋初文坛的重要地位。正是由于王禹偁发起了

文坛革新的“韩柳文章李杜诗”⑩王禹偁《小畜集》卷10《赠朱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4页。、“古文阅韩柳”①王禹偁:《小畜集》卷18《答张扶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75页,第176页。王禹偁《小畜集》卷3《寄题陕府南溪兼孙何兄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0页。呼声,奠定了北宋中期文坛革新的基调,到欧阳修时才得形成强的文坛革新运动。

张咏(944-1015),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官至工、礼部尚书。以“‘乖’则违众,‘崖’不利物”,自号乖崖,著《乖崖集》10卷。

张咏的诗文在当时并没引起人的关注,甚至宰相张齐贤在皇帝面前说:“张咏本无文,凡有章奏,皆婚家王禹偁代为之”。咏辩说:“臣苦心文学,缙绅莫不知,今齐贤经臣假手于人,是掩上之明,诬臣之罪也。”并把所著呈于真宗,真宗“称文善”①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1页。。

张咏的诗有雄健、豪放的风格。他两首诗被《西昆酬唱集》收录,被认定为西昆派代表。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有失偏颇。如他的《解嘲》诗:“我本高阳徒,平生意气凌清虚。词锋即日未见试,壮年束手来穷途。蛟龙岂是池中物,风雨不来狂不得。”②张咏撰,张其凡校《张乖崖集》(卷2),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页,第15页。诗中无靡华之词,体现一种豪放之气。《与进士宋严话别》:“人生相知须知心,心通道气情转深。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屩佩剑来相寻。感君见我开口笑,把臂要我谈王道。几度微言似惬心,投杯着地推案叫。此事置之无复言,且须举乐催金船。人生通塞未可保,莫将闲事萦心田。兴尽忽告去,挑灯夜如何。弹琴起双舞,拍手聊长歌。我辈本无流俗态,不教离恨上眉多。”③张咏撰,张其凡校《张乖崖集》(卷2),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页,第15页。张咏的离别诗不同与文人骚客中的生死离别的多愁善感,而是展现了一幅充满达观、豪迈之情的感人场面,让人感到作者是一个活生生、敞开心扉的鲁西南大汉的形象,表现出了作者独特的个性,正如韩琦对其他诗文评价:“文章雄健有气骨”④韩琦《安阳集》卷50《张公神道碑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46页。。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人,学于王安国(王安石弟)、苏轼,与张耒、秦观、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著有《鸡肋集》70卷,《晁氏琴趣外篇》6卷等。十七岁时,补之随父到杭州,见到钱塘山川之秀美,风物之可爱,便写《七述》一篇,作为拜见杭州通判苏轼的见面礼。苏轼早想写内容相近之文,看了补之之文,说:“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补之声名鹊起。元丰二年(1079),考进士时,补之在开封府与礼部皆第一。神宗看其文说:“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⑤脱脱《宋史》卷444《晁补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111页。。晁补之生活于北宋由盛转衰的时代,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日益激烈,再加自己仕途上坎坷遭遇,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如《摸鱼儿•东皋寓居》:“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⑥晁补之《晁氏琴趣外编》(卷1),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4-5页。作者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兴味,更流露出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晁补之在诗、文、词诸方面多有建树。同为“苏门四学士”的张耒说:“补之自少为文,即能追考屈、宋、班、扬,下逮韩愈、柳宗元之作,促驾力鞭,务与之齐而后已。”四库馆臣说:“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聚,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逡迈,并驾于张、秦之间,亦未知孰为先后。”⑦纪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54),《景印文渊阁库全书》(第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56页。晁氏家族世代为官,人才辈出,见于史书记载的有二十余人,十多人中进士。他们不仅为政泽被百姓,为文卓于当时且显于后世,其家族成为“宋代文化史上的一道奇异的风景线”⑧刘焕阳:《晁补之与宋代晁氏家庭》,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3页。。

陈师道(1052-1102),字无己,彭城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为仁宗朝成武名相庞籍之外孙,晚年随任曹州知府的岳父郭概寓居于此。他与巨野晁氏兄弟有往来,且江西派重要诗

人晁冲之(补之从弟)自称是师道之弟子。在曹期间,陈师道与曹州教授晁无斁(补之弟)、曹州开元寺上生院主僧重宝作诗唱和,并开馆授徒。其岳父在曹建披云楼,师道作《披云楼上梁文》、《披云楼记》。《披云楼记》:“曹,故周之成国,亡而为陶之故城是也。陶之西南有丘焉,《禹贡》所谓陶丘……曹近京师,皇化所先,承平百年,风俗移易,金鼓不作,狱市屡空……朝请大夫郭侯之为是邦,为披云之楼。而地之宜与登望之乐,栋宇之制,为一州之胜……余常从侯而登,极目四顾,则昔之范蠡、慎到、穰侯、宁武子与夫汉魏之墓也。其人非万乘之君,则其相也。其功誉、富贵、文学、辨议皆惊世而绝俗,而今日之风霜荆棘、狐貉之与穴也。河济之间,禹之所治,声烈赫然,而通川广泽皆失其故处,使人悲伤慷慨而兴起……”①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卷15《披云楼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88-691页。。此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首先追述了曹州的历史沿革,然后叙述郭概治曹之业绩、建楼之原因与登楼之感慨,亦是研究宋代曹州的重要史料。

四、鲁西南士人在科技与经史、教育方面的贡献

鲁西南士人为北宋科技发展也做出了贡献。首先在农学与医学方面。邢昺(932-1010)字叔明,曹州济阴人,太平兴国二年(977),举九经及第。邢昺出身农家,熟悉农事,不忘民间疾苦。真宗每逢雨雪不时忧形于色,负责天象的官员多预测错误。“昺因进《耒耜岁占》三卷,大有稽验,皆牧童村老岁月于畎亩间揣占所得”②文莹:《玉壶清话》(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6页。。此书是一部很好的农书,可惜没能保存下来。邓御夫(1032-1007),字从义,济州巨野人,“幼辛苦读书,尝试太学异等,”“方壮则褫举子服”③晁补之:《鸡肋集》卷63《邓先生墓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38页,第939页。,隐居不仕,著有《农历》120巻,“言耕织、刍牧与凡种艺、养生、备荒之事,较齐民要术尤密”④晁补之:《鸡肋集》卷63《邓先生墓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38页,第939页。。鄄栖真,字道渊,单州单父人,“博涉经传,长于诗赋,应进士举不中,”弃科举学道,精通医学,周游四方行医救人,与隐逸者海蟾子“以诗往还论养生秘术”⑤脱脱:《宋史》卷462《鄄栖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517页。,著《还金篇》两卷。

其次,在天文、机械方面。燕肃是北宋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工诗善画,精通音律、天文历法,长于机械。他长期任职沿海地区,尤其是在浙江,通过对海洋的观察,于乾兴二年(1022)写成《海潮论》,并绘《海潮图》。“日者重阳之母,阴生于阳,故潮附之于日也;月者太阴之精,水者阴,故潮依之于月也。”他认为潮汐与日、月有密切关系;“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盈于朔望,消于胐魄于上下弦,息于辉朒,故潮有大小焉。”⑥施谔:《淳祐临安志》(卷10),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9页。认识到朔望有大潮与上下弦有小潮;他又得出观察地点的潮候为“四刻一十六分半”;“以下有沙潬。南北亘连。隔碍洪波。蹙遏潮势……于是溢于沙潬。猛怒顿涌。声势激射。故起而为潮耳”,认识到钱塘潮的原因在于河床上的沙潬,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大中祥符九年(1016)冬,奉诏按察岭外,尝经合浦郡,沿南溟而东过海康,历陵水,陟恩平,住南海,迨由龙川,抵潮阳,泊出守会稽,移莅句章,是以上诸郡皆沿海滨,朝夕观望潮汐之候者有日矣。得以求之刻漏,究之消息。十年用心。颇有准的。”⑦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4),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2页。天圣八年(1030),燕肃进呈的莲花漏,是他在沿海地区运用刻漏观察潮汐而研制成功的。天圣五年(1027),燕肃制造出指南车和记里鼓车。燕肃诗作达千余首,大多已失传;又擅绘画,如现存《春岫渔歌》、《江山雪霁》等40余幅,其《寒林屏风》被誉为“绝笔”。

“五代之乱极矣,”“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⑧欧阳修:《新五代史》卷34《一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69页。,虽经战乱,但鲁西南地区的儒学传统并没中断。“有宋真、仁二宗之际,儒林之草昧也。当时濂、洛之徒方萌芽而未出,而睢阳戚氏在宋,泰山孙氏在齐,安定胡氏在吴,相与讲明正学,自拔于尘俗之中。”①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鲒埼亭集外编卷16《庆历五先生书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037页。文中的戚氏即宋初硕儒戚同文,楚丘人(今山东曹县),家世儒业,从聚徒授学的同邑人杨慤学习五经,后于宋州睢阳学舍治学授徒。文学家王禹偁解经主张不拘泥于形式,如《明夷九三爻象论》、《既往不咎论》、《死丧速贫论》、《省试四科取士何先论》等文章,对于宋儒大胆解经,抒发个人经学观点的风气起了促进作用②彭林:《经学研究论文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42页。。

曹州济阴邢昺是北宋著名经学家,长期任职于国子监、翰林院,为皇帝、太子诸王、国子监生讲授儒家经典。真宗命国子祭酒邢昺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③脱脱:《宋史》卷431《邢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798页。书成颁行天下。邢昺一生致力于经义注疏所著有《论语正义》20卷、《孝经正义》3卷、《尔雅疏》10卷行于世,后被收入《十三经注疏》。

晁说之(1059-1129),字以道,号景迂,补之族弟,元丰五年(1082)进士,学问渊博,涉及领域广,一生著述多达三十八种,尤精于经学,在宋代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为之立《景迂学案》,并十分欣喜地说:“景迂湛深经术,亲得司马公之传,又为康节(邵雍)私淑弟子。其攻新经之学,尤不遗余力。世但知推龟山、了翁,而不知景迂更过之。《宋史》乃为补之、咏之作传,而景迂失焉,陋矣。”④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4册《宋元学案》卷22《景迂学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第94页可知晁说之也是北宋后期儒学运动中的重要人物。洪迈对他评价说:“景迂子晁以道留意六经之学,各著一书,发明其旨,故有《易规》、《书传》、《诗序论》、《中庸》、《洪范传》、《三传说》。其说多与世儒异。”⑤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1《晁景迂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19页。鲁西南士人在北宋史学机构中任职,参与国史、实录与正史的编修。曹州济阴人柴成务“受诏与钱若水同修《太宗实录》”⑥脱脱:《宋史》卷306《柴成务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115页。80卷;王禹偁参与重修《重修太祖实录》50卷;王畴参修《唐书》;戚纶参与《三国志》的校定;庞籍负责监修国史。

鲁西南士人也有不少私修野史笔记著作。王延德(937-1001),开封东明人,太宗为开封尹时,置为亲兵校尉,主庖膳。太平兴国初,为御厨使。后领刺史,兼亲王诸宫使,加防御使,累官至东京旧城巡检使。王延德“好撰集近事”,任御厨使时撰《司膳录》,掌皇城司时撰《皇城纪事录》,任行宫使时撰《南效录》,负责修葺宫殿时撰《版筑记》,从灵驾时撰《永熙皇堂录》、《山陵提辖诸司记》,治理地方时撰《下车奏报录》。修太祖、太宗实录时,史官受诏访询延德国初之事。他又上《太宗南宫事迹》三卷,以配合实录的修撰。

景德二年(1005),以兵部尚书任青州知府的张齐贤作《洛阳缙绅旧闻记》。该书所记为洛阳缙绅耆旧向作者讲述的唐末五代洛阳逸事及作者的见闻,共五卷二十一篇。由于作者以“与正史差异者并存而录之”⑦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35页,第134页。的原则撰写,《宋史•艺文志》把它放入史部传记类,故纪昀说:“可与《五代史》阙文诸书,同备读史之考证也”⑧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35页,第134页。。

文学家王禹偁感到薛居正等撰《五代史》有“避嫌”、“漏略”⑨王禹偁:《五代史阙文》,《丛书集成续编》(第27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公司,1991年,第106页。之处,故撰写《五代史阙文》1卷,凡十七事。其中后梁史三事,后唐史七事,后晋史一事,后汉事两事。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称“王元之《五代史阙文》仅一卷,而辨证精严,足正史官之谬”⑩王士祯:《香祖笔记》(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81页。。

北宋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离首都开封较近的鲁西南地区在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楚丘戚同文在宋州城筑室授学,执教有方,“请益之人不远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滕涉皆践台阁。”①脱脱:《宋史》卷457《戚同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418页。大中祥符二年(1009),曹诚在戚同文讲学旧址的基础上建立应天书院,由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主持书院。曹州济阴人邢昺曾长期担任国子祭酒,为北宋人才培养做出了一定贡献。曹州于令仪,“家颇丰富……乡里称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子伋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②王闢之:《渑水燕池录》(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2页。据清代刘藻《曹州府志》载曹州府宋代有进士54人,其中有3名状元:柴成务,曹州济阴人,乾德六年(968)状元③傅璇琮:《宋登科记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页。;李迪,濮州(鄄城)人,景德二年(1005)状元④脱脱:《宋史》卷310《李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171页;或傅璇琮《宋登科记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68页。;姚晔,祖籍曹州济阴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状元⑤脱脱:《宋史》卷300《姚仲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970页。。

鲁西南地区的士人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在政治、文学、农学、医学、机械制造、经学、史学等方面均有卓著贡献的人才,可谓是鲁西南在中国古代史上最光辉的时期。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鲁西南地区靠近京城开封、水陆交通方便,造就了这一时期人才的兴盛。靖康之变后,鲁西南地区沦为了黄泛区、战争灾区,故其历史地位逐渐衰落下来。

[责任编辑 山阳]

Researching Intellectuals Southwest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CUI Guang-z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Luliang University, Luliang 033000, China)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southwest of Shandong Provinc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politics, literature, agriculture, medicin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researching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iography,and they paid attention to people’s life and frontier’s security. Especially Wang Yucheng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southwest of Shandong provinc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literatur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Northern Song Dynasty; southwest of Shandong province;intellectuals

K825

A

1672-1217(2017)01-0010-09

2016-11-16

崔广哲(1978-),男,山东定陶人,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讲师;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鲁西南中华书局
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策略*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报刊的知识传播与知识青年的阅读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报刊的知识传播与知识青年的阅读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鏖战鲁西南
鲁西南春节漫记
鲁西南地区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
鲁西南地区既有农宅室内热环境优化研究
鲁西南民间彩印花布民俗图案的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