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哲学及政治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基础

2017-03-06 23:10刘华曹电康
湖北体育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哲学文学

刘华,曹电康

文学、哲学及政治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基础

刘华,曹电康

基于文学、哲学、政治的视角,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功能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解读,从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基础有更为清晰的认识。研究表明,文学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媒介,哲学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思想根基,政治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外在制度保障。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文学;哲学;政治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其中最重要的要数文化基础,思想文化是任何文明形成的基础核心。思想文化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其中包括哲学、文学、美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本研究暂只谈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中的哲学、文学及政治。

1 文学——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媒介

1.1 文学在体育中的角色

文以载道,任何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文学创作,没有文字的记载,文化就会面临中断的危机。虽然体育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社会活动,需要人与人的交流切磋,但是如果没有文学记载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文学创作以人和人有关的一切课题为对象,表现出极强的感染力,以此来改变人的思想意识,所以文学在改造人方面与体育有异曲同工之处[1]。正因如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至今,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归功于文学。文学的存在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渠道。在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学作为一种媒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学不仅是简单地记载了各种传统体育活动,更是由于记录者在记载这些体育活动时融入了自己的创造力,才使得可以从现有记载中一窥古代人的体育活动之缩影,所以,文学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中扮演了传播媒介的角色。

1.2 各种文学体裁中的体育记载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记载可以在众多文学体裁中得见。《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我国传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且当时已将射箭作为人要学习的重要才能之一。《诗经·国风·齐风·猗嗟》: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一首简单的古体诗已经将一位射箭技艺高超的美少年刻画得惟妙惟肖,而且少年射箭的情境也通过文字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

除去射箭,中国古代的体育项目还有蹴鞠、角力、捶丸、投石以及马术、马球等。马球这一运动早在三国时就已有,曹植曾在《名都篇》中写道,“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可见马球当时颇受世人欢迎。很多体育项目都见于诗歌记载,尤其唐宋诗词,因为唐宋诗词以吟唱为主,韵律感较强,篇幅短小,便于记忆,所以通过诗词而流传至今的体育项目记载较多。文武双全的李白一生所作诗歌不胜枚举,这其中就有许多关于体育项目诗篇。况且李白本人“十五好剑术”,所以他所作诗歌中有许多与剑相关。“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起舞拂龙泉,四座皆扬眉”“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作为诗人和剑者的双重身份,可以说李白达到了一种诗剑合一的境界,而展现在人眼前的是一位仗剑走天涯的剑客形象。此外,还有杜甫所作脍炙人口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杜甫追忆儿时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形容其舞剑技艺“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赞叹公孙大娘剑舞技艺之高超。全诗展现地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也不乏豪荡感激的感人之力,通过剑舞今昔对比烘托出沉郁悲壮的氛围,足见通过体育项目可以抒发复杂的感情。

到了唐朝风气开放,女子不仅参与骑马、射箭等活动,更有皇家组织的女子拔河运动。李隆基更是赋诗一首《观拔河俗戏》,其中写道“壮徒恒贾勇,拔据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唐朝进士薛胜观看了千人拔河的盛大场面写下了有名的《拔河赋》,其中这样描写:千人抃,万人咍,呀奔走,坌尘埃,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国之壮观哉。足见拔河这项体育运动在当时的盛况。

诗人陆游的《春晚感事》中用“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来形容当时人们参加并观看蹴鞠比赛的热闹景象。总之,文学为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渠道,通过文学人们可以清晰的追根溯源,进而更加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所在。

2 哲学——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在思想根基

2.1 民族传统体育与哲学的结合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哲学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势必会影响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哲学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中国传统体育根植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理论之中,注重人自身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以中国哲学为基础丰富了自身的理论内涵,而中国哲学同时借助民族传统体育对外在形态的锻炼以到达一种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灵肉合一”目的。某种程度上,民族传统体育也充当了中国哲学传播的媒介,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例如端午节赛龙舟纪念诗人屈原[2]。所以,哲学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基础是一种内在思想根基的存在。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篇,卷三)中国哲学历来讲求知其然的同时也要知其所以然,欲成其理,必先证其理所在,对内在逻辑性的追求使得哲学成为一种理性的产物[3]。同样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在追求这种合乎逻辑性的理性状态,这一特征在我国各种传统武术种类中也常得以显现。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形意拳,原有“心意六合拳”之称,练拳讲究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为外三合。从其六合可见,其拳以“合”为心,注重内外上下之统一和谐的逻辑[4]。《论衡·气寿篇》中提到“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可见人的禀气充实坚强可以延年益寿[5],所以传统体育强调气和是有其道理的。

2.2 儒道两派哲学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发展势必要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其中对中国哲学影响较大的哲学流派以儒、道两家为代表。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哲学,尤其是儒、道两家的哲学理论更是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相对深厚的文化背景。

首先,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对“天”很敬重,认为天命不可违。在《论语》中记载:“五十知天命”(论语,为政)“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况且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之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加强中央集权倡导“天人合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民族传统体育讲求内外合一的说法。孔子认为天命不可违应该顺之而发展,中国武术中多讲究运先天真气,化后天之拙力,顺乎自然之理,传统的养生之道也认为人的生命健康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昼夜交替、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所以人必须遵循四季变化和昼夜交替。《黄帝内经》将影响人的健康因素分为“外邪”和“内伤”,认为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恬淡才可防御外邪的入侵[6],注重加强内在德行的修为,这与儒家倡导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追求内心愉悦的目标不谋而合。儒家崇礼尚仁,是中国人主张内在修为和趋向中庸之道的原因之一。孟子认为人有仁义礼智四端并且人性善的原因在人之所得于天。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体悟自己的本性,修身养性等待天命,顺应自然之道。以形意拳中的三才剑为例,天地人谓之三才,要求持剑者达到三者合一,才能生出无穷之变化,让对手无隙可乘。顺应天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讲究“形象”,最具代表的即五禽戏。五禽戏由人来效仿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以到达养生的目的。以自然界存在之物为模仿对象,尊重自然的同时,实现延年益寿的目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之道古已有之。中国人与自然浑融的思想确实可贵,但也造成了中国哲学传统上朦胧模糊的特点,调和的精神出来的东西最不能长久[7],而这种中和精神下注重体悟与形象思维[8],对事物的判别没有精确的量的规定,“过犹不及”一系列的模糊定义造成了定性思维贯式。中庸及保守的思想也阻碍了各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包括体育文化。

道家清静无为的主张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另一种指导思想。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内家拳博大精深,派别林立,但拳技有着共同的特征,即注重内功,阴阳变化、动作沉稳,姿势含蓄、劲力浑厚,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9]。这些特性与道家的清静柔弱和淡泊无为极度相似。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以动功疏通经络、强身健体,做到“实其腹、强其骨”(道德经,第三章)以修命,以“虚其心,弱其志”(道德经,第三章)自然无为以修性,内外性命双修,持之以恒,体内真气渐聚,自然会产生实感,达到“有生于无”,这也是中国养生家以及武术家所追求的“形体不敞,精神不散”(《黄帝内经·素问篇·上古天真论》)的长寿之道。道家修行主张“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修性的功夫在于摒除欲望杂念,到达外无所见,内无所思,清静无为的境界。古拳谱云:“发力射箭气穿心,心定无物常清静,清静绝象要觉明”,其主张人在练功时要用意念使自己的内心得以清静,发力时也不能用蛮劲,而是以心用气,专心致志,集中精力,用意念来指导行动,与道家主张的“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清静地修身养性才是天下正道有异曲同工之妙[10]。

这里必须阐明一点,道家与道教确实不同。首先两者产生的年代不同,道家是由老子庄子与春秋末年创立的哲学流派,并不是宗教。而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是由张道陵所创的五斗米教衍生而来。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核心部分是神仙信仰,只不过在发展自身理论时借用了道家主张的“清静无为”等思想,然后吸收八卦、阴阳、五行学说,借鉴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思想发展成为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派别[11]。

正是中国哲学肥沃的文化土壤孕育并滋养了民族传统体育,内涵丰富的哲学依据使其发展更具理论体系,也更符合人类发展需要。

3 政治——民族传统体育的外在制度保障

3.1 体育的阶级属性

体育文化具有阶级属性,也就逃不开政治的影响。但也正因为与政治密切相关,才会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了强有力的外在制度保障。上文中已提到作为皇帝的李隆基曾经主持并且写下《观拔河俗戏》,足见统治者对体育项目之重视。而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武术更是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以上均是政治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外在制度保障的实例。

体育文化的阶级性实质上是体育文化的支配问题,即哪个阶级掌握体育文化的生产与分配[12]。在古代统治者的体育项目也与普通民众的体育项目有所区别。周朝时只有贵族才可以学习六艺,骑马射箭这种活动仅限于统治阶层。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公学衰落,私学兴起,受教育不再是贵族的特权,这就加快了体育项目,如,射箭、棋艺等的普及。汉代之后,独尊儒术使得人们崇文轻武的思想开始加重,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以身体实践为代表的传统体育的衰落。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特别重视军队训练,尤其许多统治者出身于北方少数民族,擅骑射,所以就更加重视武力,这大大提高了技击技术的水平。运动项目的发展受到统治者阶层偏好的影响。唐朝时统治者多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所以世风开放,户外休闲体育广受欢迎。唐太宗即是马球的一大爱好者,更是喜欢上阵亲自打球,到了以后更有皇帝用马球来分封官员的情况。唐朝武则天创立武举,打破了门阀军功世袭制度,采取与科举同制的方法选拔武官,这不仅对当时政治力量起到了平衡的作用,还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政治支持。但是任何一项制度的发展必然要与时俱进才可以,不然只会被历史所淘汰,武举制度设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因为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以孔孟之道为治国之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力的发展。武力受到阻碍最明显的就是军事实力贫弱与武官地位的下降。最好的例子就是明朝时,有五十至七十人的倭寇竟然侵犯东南沿海各省杀民四千之多,驻军数十万却无可奈何,不得已的明政府派出戚继光围剿倭寇,遂有了后来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13]。这一事件足以说明,政治组织的无能必然造成军事上的涣散与溃败。传统体育项目也影响着古代的外交。唐朝时对外交流频繁,有许多外国使者看到千人拔河这样的盛况,受到极大震撼,这对他国起到了一种心理上的震慑作用,这种隐形的外交策略,也体现在了体育项目中。

3.2 民族融合之下的民族传统体育

古典文学重“文化主义”而轻国家主义,认为一般人民与在位天子的种族出身并不重要,从而并不会对民族观念有所顾虑[14]。统治者和民众秉持的都是一种大一统的思想,所以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是一种趋势。从战国时代的“胡服骑射”这种服饰表征上的融合到北魏拓跋宏主张语言、文字等思想方面的汉化,无不体现出中国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至唐朝,因为武功太大,四围全是中国的下属,政府大量使用外国人当兵做将,如,安禄山、史思明、李光弼等在当时都属于外国人[15],而这种大一统融合发展的趋势也给了民族传统体育更大的发展空间。首先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会从军事训练上对以前的汉民族军事训练方法有所改良,典型代表即清朝的八旗制度。在具体体育项目上,也有不少来自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马球和角抵。关于马球就有吐蕃传入说,由于唐太宗本人热爱马球,并且通过马球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士兵的骑马作战技术,所以唐朝时马球运动盛行。满清入关以后提倡摔跤,继承和发展了蒙古族的摔跤方式,摔跤技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不是建立在地理或生物学的区别上,而是建立在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上[16]。任何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便要开始接受新的事物,同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接触,或者被动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由于中国传统思想崇尚文治,以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这也是清末至民国时期,我国背负“东亚病夫”之名的政治原因之一。

4 结束语

任何学科理论离开文学都不能得到传承与发展,所以这也是本研究将文学放在首位进行阐述的原因。作为记述史实的重要渠道之一,文学在古代可以说是文化传承的首要工具,体育项目虽然实践性很强,必须通过肢体动作才能完成,但它需要文学的记载功能,传习于后人。文学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扮演了传播媒介的角色。原本由于中国传统思想重文轻武,所以流传下来的关于体育文化的记载并不如其他学科那么丰富,正因如此,现在探究其文学基础的研究更显必要。而谈到文学,势必绕不开哲学,所有文献记载必定包含其当时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思想根基。体育项目通过自身的亲和性达到社会化的激励、教育、宣传、感染等作用,对人的精神和灵魂产生激发甚至是塑造的作用,这正是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哲学结合的一种方式,通过身心锻炼达到一种内外合一的理想哲学境界。哲学基础之上的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其以前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很明显会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与阶级属性。强有力的政治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外在制度保障。文学、哲学和政治只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基础的一部分,但也足见三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的影响深远。

[1]范斌.从体育文学看体育与文学的关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9):52-53.

[2]马德浩,季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安全威胁及其应对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9(6):95-99.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张希贵,关彬主编.山西武术名人名拳录[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112.

[5]柴华.中国文化典籍精华——论衡[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7.

[6]体育史编写组编.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48.

[7]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73.

[8]龚波.古代中国足球与现代英国足球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9(6):20-27.

[9]季风.道家国学课[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5:38.

[10]于永昌.老子解读:老子与宇宙物理学及其哲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9.

[11]高峰等.玄学十日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3.

[12]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05.

[1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2015:154.

[14]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149.

[1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74.

[16]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03.

Cultural Founda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from Literature,Philosophy and Politics

LIU Hua,CAO Dian-kang

This paper studi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ing process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terature,philosophy and politic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historical research and functional analysis.In order to form a clearly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It was pointed out that literature was the media,philosophy was the inherent ideological foundation and politics was the external system protec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Cultural foundation;Literature;Philosophy;Politics

G80-05

:A

:1003-983X(2017)08-0681-04

2017-03-22

刘华(1991~),女,河北保定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北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哲学文学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我们需要文学
菱的哲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我与文学三十年
西藏高校引入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调研与分析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