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7-03-08 06:18谢王林
关键词:管理工作班级儿童

谢王林

(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10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谢王林

(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100)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引起政府、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本文以实施调查研究为基础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能为改善留守儿童的处境提供帮助。

教育现状;留守儿童;学校管理;心理健康

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进城务工,由于异地入学难,家长不方便,短期内如无法在城市站稳脚跟等原因,许多进城务工人员被迫选择将子女留在老家接受教育,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临时监护人监管。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造成了农村留守数量和比例在不断上升,目前部分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比例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五十。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教育界、学术界也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能为改善留守儿童的处境提供帮助。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

(一)临时监护人缺乏监护能力

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家,对留守儿童的监管重任主要落在了学校老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前者主要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管理。后者主要负责对学生非在校期间进行监管。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长期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存在许多的天然的缺陷。首先,从身体情况来看,这部分人年纪普遍在60岁以上,部分年龄甚至超过70岁,不少老人疾病缠身其身体健康程度以及精力都难以承担照顾留守儿童的重任。其次,从文化素质角度来看,这些承担监护留守儿童重任的老人普遍文化程度低,有的根本就不识字,教育观念落后,没有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更没有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辅导。最后,从沟通的角度来看,这种隔代监护存在巨大的“代沟”,老人不了解小孩子的想法,小孩子也不认可老人的观念,双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比较困难。这些因素导致了临时监护人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监护和教育,再加上老人们对子孙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上出现不良的习惯或心理上的问题。同时,处于青少年期的留守儿童其身心健康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隐患

父母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向来被各国教育专家和学者所重视,父母的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行为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最重要的老师。因此,父亲或者母亲角色的缺位,会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的伤害。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每年在家的时间主要在春节、农忙等。他们在家时间少则几天多则一个月。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指望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有效弥补孩子所缺失的父爱或者母爱并不现实。如果留守儿童长期感受不到父爱、母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很容易养成孤独、冷漠、不合群、自卑、不愿与人交往等心理特征。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大约百分之十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上或性格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课堂上不爱发言、胆小、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玩耍和交流,严重的留守儿童则把自己封闭起来,长期抑制自己的情感,引发心理疾病。

(三)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

正处在青少年期的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普遍比较弱,其行为发展在更多的依靠他律。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临时监护人如果监管不力的话,部分留守儿童会出现纪律行为散漫,行为上存在偏差。一些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迟到、旷课、经常出没游戏厅,撒谎、欺负同学等不良行为。在学习上没有目标,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家里缺少有效的监督很难按时完成,书包或桌子里的课本,杂乱无章,学习成绩薄弱。在调查的一个班级25名留守儿童当中,其中就有3名学生是这样典型的后进生。其中最突出的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隔阂。在调查中笔者感到少量的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自卑和失落。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非留守儿童能够及时得到关爱十分的羡慕。这种表现有的转化为对父母的思恋,有的表现出对自己父母的憎恨之情。笔者对农村学校一个班级留守儿童做问卷调查,把你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写出来。有个同学在纸上这么说:“我出生几个月,父母就把我丢在了家里留给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常年很少回来,刚开始我还想念他们,现在他们在不在无所谓,但如果哪一天爷爷奶奶不在我身边,我会非常的难过”。孩子语言正透露出了他的对父母的憎恨的情感。除父母是否在家的区别外,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他们在业余生活、零花钱多少等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处在青少年期的留守儿童有的还具有较强的攀比心理,有时候还会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发展。

二、留守儿童在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工作需要,笔者前段时间前往安徽省滁州市部分县市学校对留守儿童班级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此次调查笔者走访了该市城区中小学以及农村中小学,调查显示在总共2166名城区中小学中只有147名留守儿童,其比例不足百分之七,在总共1488名农村中小学生中有大约548名学生为留守儿童,其比例将近百分之四十。以上数据显示城区学校留守问题并不突出,留守儿童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中小学之中,因此笔者本文仅以农村留守儿童为讨论对象。在现实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农村的留守儿童学校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中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笔者在安徽省明光市实际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学校班级管理中,老师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目前学校老师对班级的组织建设、纪律管理、制度管理学风建设、教学管理等被学校列为传统的班级管理项目内容比较重视,忽视对留守儿童关注。第二,留守儿童管理档案缺失。许多班级没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或者部分班级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但是内容过于简单其内容仅仅包含父母姓名、务工地点、联系电话、地址等基本信息,缺少对儿童的性格特点、特长、心理健康状况的记载。虽然老师知道班级哪些同学是留守儿童,但对留守儿童情况深入了解的不够。

(二)留守儿童班级管理中缺少父母的参与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重要影响。可以说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学校许多班主任在留守儿童班级管理中,缺少父母的参与。主要表现为:留守儿童父母很少能参与学校或班级里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比如学校里的“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活动。非留守儿童可以和父母一起参与这样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老师可以很好的跟孩子父母很好的交流,家长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而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学校的活动几乎不参与。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学校的管理更离不开父母的参与。

(三)老师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不够

很多老师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少主动与家长进行联络。一旦联络往往是学生在校犯了什么错误或者身体不适情况,老师才会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平时家长主动与老师联系的也寥寥无几,留守儿童家长则更少,个别家长主动联系老师,也只是简单了解其孩子基本的学习情况,老师与家长之间缺少深入的沟通交流。

(四)学校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严重不足

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缺乏考核和激励。目前我们过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尚未将留守儿童管理工作列入学校日常工作中,教育管理部分也未将留守儿童管理工作列入学校、教师考核标准之中。有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之类,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教师留守儿童管理工作成效考核、激励工作处于无人问津的状况。在工作压力大、工资水平低、缺乏有效督促的情况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工作完全依靠教师的师德与良心在进行。

三、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措施

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的措施有很多,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为更好的指导学校作好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笔者将主要从学校管理这一角度进行论述。

(一)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班级组织之中度过,学校要做好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离不开班级组织的建设。在班级组织建设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约束性、规范化的管理,还应使留守儿童感觉到家的温暖与快乐,设法弥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缺少的情感缺失。班主任可以依照学生居住的区域分布,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互动小组,由自己和本班任课教师进行分类指导,以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无人指导,思想、心理动态无人交流的问题。改变那种过去放学后留守儿童结伴在外游玩,甚至到外面上网的局面。在各个互动小组之中,学生之间可以用各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沟通,这个互动小组之间也可以开展互动交流活动,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能说、敢说、有人听、有人帮的情感交流平台,使留守儿童在互动小组中逐步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使留守儿童切身感受到充满爱的温暖。留守儿童平时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而他们中大部分人又缺失时间的自我支配能力。班主任和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组织班级活动,使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比如组织留守儿童经典诗歌朗诵、讲述励志故事、诵读名人名言等活动。通过班级活动不但可以培养留守儿童的班级荣誉感,而且可以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发挥自身的特长和才能。此类活动中老师要注意适时对留守儿童加以赞赏,鼓励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班级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变得更加乐观与开朗。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该培养留守儿童自我支配时间的能力。班级其他同学和老师要对留守儿童的成长给予帮助,这只是外部因素,学会自己支配时间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更为关键。对留守儿童来说学会自我支配时间,就是学会主动学习,学会自我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作为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学会对业余时间的支配。具体来说,就是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将课余的休闲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权利、义务、责任之间的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留守儿童学校之外养成自由懒散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做好与家长的沟通

父母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不小的限制,但这不等于完全排除父母在留守儿童管理中的责任。老师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管理者,应该积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校合作,帮助儿童健康成长。首先班主任老师要设法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取得联系,使他们了解子女学习、生活近况的同时,要求他们通过微信、QQ、电话、等信息化的手段多与子女联系,使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另一方面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做为老师,要在应有的能力范围内,设法让父母拉近与子女的情感距离。其次,利用父母返乡的机会组织学生家长会,以及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活动,为他们创造情感交流的时机。最后,老师应该多与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其他的临时监护人的沟通,听取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情况介绍,向他们介绍教育孩子的方法,共同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完善学校的心理辅导教育机制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的叛逆期,再加上遇到学习压力、异性交往问题等原因面临一些心理困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成长过程中就更加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调查显示百分之十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孤独、内向、交际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则有可能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老师要及时发现这样的学生,多关注他们的表现。学校则有必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第一,学校应该设立心理问题咨询室,并聘请具有实践辅导经验的和专业辅导人士,从事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心理咨询室建立后,要鼓励学生勇敢的向心理辅导老师说出心中的困扰。同时要本着尊重学生隐私,保护学生的原则为学生保守秘密。第二,设立心理健康课。尽管学校现在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都是摆设,没有真正用到实处。由于种种原因,勇于走进心理咨询室的留守儿童很少很少,这就需要设立心理教育课程,解决留守儿童以及其他学生的心理困扰,帮助他们建立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心理健康课在教育方式上要寓教于乐,以免教育方式过于陈旧导致学生的抵制。第三,作为班主任老师,也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通过与留守儿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和你沟通,愿意对你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幸苦,体会父母不能将他们带在身边的无奈,尽可能消除留守儿童心中的被抛弃感。

(四)建立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

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在学校,作为学校缺少做好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标准。因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将留守儿童管理列为学校及教师的教学考核中,提高学校及教师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及投入程度。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工作考核指标、评分指标、激励措施,使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积极从事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得到应有的奖励。条件成熟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教师评优、教师职称评定等活动与留守儿童管理成效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师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积极性。作为学校,要为留守儿童建立详细的电子档案,档案内的信息要更详实、更全面。既要有学生父母的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也要包括儿童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心理健康情况,留守儿童的电子档案要随时进行更新,并在市域范围内信息共享。

四、结语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给予,而是心理上的沟通和抚慰。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数量仍然庞大,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给学校也带来巨大的考验。作为农村学校在搞好正常教学的同时,更应该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心关爱他们,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1]高雪飞.班级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5).

[2]杨俊艳.师爱无痕润物无声——“留守儿童”班级管理心得分析[J].吉林教育:综合,2016,(25).

[3]彭开容.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5):51-51.

[4]夏孟令.如何解决当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探讨[J].小作家选刊,2016,(19).

[5]王慧.细化班级管理重视留守儿童教育[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7).

[6]李宏翰,袁书.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不足和若干建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0.

[7]廖国娥.浅谈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5).

[8]郭静.全纳教育视野下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教育,2016,(11).

[9]段兆军.班级管理中留守儿童案例分析[J].教育,2016,(9).

[10]王玉秋.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J].现代交际,2015,(2).

谢王林(1984-),男,安徽定远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主要从事农村区域与经济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管理工作班级儿童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班级“四小怪”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