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内在逻辑

2017-03-08 18:11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将人费尔巴哈区别

李 俊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佛山528041)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内在逻辑

李 俊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佛山528041)

立足于经典原著,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事实判断、人的本质理论的内在逻辑、人的本质发展方式、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内在关系四大问题,试图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马克思; 人的本质; 内在逻辑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问题之一,科学认识人的本质问题,是正确认识人的其他问题的前提。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都是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角度来认识人的本质,因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一种抽象的理解。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来定义人的本质,他将人作为他哲学的出发点 ,用人本主义批判宗教哲学,以自然的人否定神的存在,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可是,费尔巴哈把人视为 “自然的人”,将人的本质与存在混为一体,把人的肉体存在等同于人的本质。这种将人的本质理解为“纯粹自然的本质”,使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陷入了自然观上的庸俗唯物主义。并且,费尔巴哈将人当作是“类”的人,把理性、爱、意志作为人的绝对本质,这又使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陷入了历史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由此可见,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并非是现实的人,而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和类存在物,因而是适合于任何时代的理想化的人。

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进行了扬弃。所谓本质,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内在依据或者根本特征。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称其为人,并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据或根本属性。也即意味着,人的本质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含义或状态: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据或根本属性;二是产生人和人的各种类特性并使之得以发展的根本属性。因此,对人的本质的考察,马克思不仅考虑到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且更加强调了人与人的本质区别。

(一) 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获取方式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动物的活动是受肉体需要和本能欲望支配的自发活动,而人的活动则是自由、自觉的。其中,“自由自觉的活动”包括社会劳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而劳动正是人成为人而不成为动物的内在根据。

(二)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获取方式一,它只能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而要将不同社会群体的人区分开来,只能把人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说讲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的,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多种社会关系。其中,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它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关系。

(三)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与以前的哲学家离开具体的社会关系,将人的本质看作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永恒的普遍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社会关系的不同,人的本质必然具有差异性。

二、人的本质理论的内在逻辑

(一) 劳动区分了人和动物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与动物的区别体现在劳动中,具体来说:首先,人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而动物的活动则是自发的、受生理肉体需要和本能欲望支配的;其次,人的劳动以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为特征,而动物的活动则没有生产工具;再次,人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实践实现了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而动物则不然,它是通过对自然的消极适应来获得生存的。由上可见,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造成这一区别的正是人的类本质即劳动。

(二)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区别了人和人

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它能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是人成其为人的内在根据。而不同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中的人是不同的,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是因为人们承担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因此,分析人的本质,仅仅看到人的类本质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人的现实本质。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由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不同,人们往往受到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影响不同,人们往往具有不同的社会本质。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两个阶级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阶级地位不同,他们往往有不同的阶级性质,这就能够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得以区分开来。

(三) 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而发展变化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被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因此也具有差异性。随着作为社会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关系的其他方面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人的本质也必将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因此,正是由于社会关系有着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差异,人的本质的具体含义也就存在着个体差异和历史差异。

三、人的本质发展方式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象、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可见,马克思是站在革命的、批判的实践的立场上来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从这一哲学立场出发,马克思正确理解了人的本质,得出人的本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结论。

(一) 人的类本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人在实践把自己的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特征。首先,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使人能够从动物进化为人的关键是劳动实践。人们通过劳动实践,产生了手、语言、人脑等人类的组成部分,并最终促成了人的意识的产生。这使得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无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即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其次,生产工具使人产生了高于动物的特性,而人的生产实践又为人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提供了现实基础。人通过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获得了征服和支配自然力的有力杠杆,从而突破了自然生命的限制,具有了超自然生命的本质。再次,动物与自然所建立起来的关系是一种天然的、自发的关系。而人与自然所建立起来的主客体关系则是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二) 人的现实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并通过实践形成的。也就是说,人只有通过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特性,而实践正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实际展开的最基本的形式。人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实现了对社会环境的改造,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又改造了人本身,使人获得了人的本质特性。同时,由于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因此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这种不同的改造社会环境的方式自然而然会使社会环境以不同的方式改造人本身,从而使人们产生不同的现实本质。可见,人的现实本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

(三) 人的本质在实践的基础上历史发展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的本体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即认为人的本质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的,这个条件主要是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实践活动,继承了历史文化和创造了历史文明,根本体现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社会关系也将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而最终促进了人的本质的历史发展。由此可见,人们通过实践,促进了人的本质的两个现实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从而最终促进了人的本质的历史发展。

四、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内在关系

人的类本质是对人的本质的一般的规定,而人的现实本质是对人的本质的具体的、历史的规定,两者并非相互对立,而是辨证统一的。具体体现在:

社会关系作用于劳动。第一,人的劳动并非是单个人的孤立的劳动,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来进行,社会关系是劳动借以进行的形式。第二,社会关系制约着劳动的进行。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社会生产劳动的性质,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是有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存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 可见,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劳动中形成的。也就是说,只要人们从事劳动,就必定会产生不由他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并且,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民为了适应新的劳动的需要,往往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2.

2017-03-10

李俊(1980-),男,安徽芜湖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电话:13794099722。

B038

A

1671-4733(2017)04-0031-02

猜你喜欢
将人费尔巴哈区别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让爱“可持续”的旧衣再造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清晨的叫卖声
美计划12年内将人送往火星
位置的区别
元旦
看与观察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