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95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问题研究

2017-03-08 18:11张同瑞王少华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适应性新生高校学生

张同瑞,程 欣,王少华

(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烟台264005)

新时期“95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问题研究

张同瑞,程 欣,王少华

(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烟台264005)

“95后”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由于“95后”成长的特殊背景和环境,“95后”新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生活、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适应性问题;在充分了解“95后”新生时代特征及其思想心理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工作实际,全面分析了“95后”新生的一系列适应性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为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全面健康成长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95后”新生; 适应性; 教育

“95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据统计“95后”群体在全国约有一亿人。由于“95后”成长在文化开放多元、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加之其处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家庭成长环境,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高校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当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评中,可以看出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对“95后”充满殷切的希望。

大学入学阶段是新生的适应期,“95 后”新生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环境,适应性问题更加突出,不仅影响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更直接影响其今后的成长与成才。因此,研究“95 后”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加以引导和教育,帮助“95 后”新生尽快度过适应期,顺利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95 后”新生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 学习方面

大学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与高中存在较大差异,“95 后”新生面对这些改变时普遍存在“水土不服”现象。首先是学习目标模糊。刚刚进入大学,大部分新生有“熬出头”的感觉,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专业认识不充分或者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陷入迷茫状态;缺乏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和指导,消极对待学习。其次是教学模式也给新生适应带来巨大挑战。课堂上老师讲课速度较快,涉及内容较多/较广,平时与老师见面交流机会相对较少;不能合理安排自主时间,造成越学越不懂,越不懂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此外,部分新生表示在教室学习没有归属感,主要表现在教室是流动的,这与高中固定位置的感觉相差甚远,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不能静下心学习。

(二) 生活方面

大学生活相较于高中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单调模式来说更加宽松、自由、自我支配时间较多。高中生活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文体娱乐等时间相对较少甚至没有。而大学里有大量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大学生活增加了乐趣,也提供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面对突然宽松的环境和诸多选择,大部分新生不知所措、不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或封闭自己,什么活动都不参加;或盲目跟风,别人参加什么自己也参加什么,参加活动过多,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整天很忙,到头来可能什么也没学到,有的甚至将学习和参加活动主次颠倒。

此外,部分“95 后”新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这与其成长背景有极大关系,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学之前未住过校,衣食住行家长代办。有的新生不会叠被子、洗衣服,有的新生对钱没有管理的概念,面对琐碎的生活开支、突发事件等难以合理处理和分配,始终摆脱不了早已养成的依赖父母的心理,这造成了一系列问题[1]。

(三) 心理方面

“95 后”独特的成长环境,使这一群体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作为独生子女的“95 后”新生,在学校“老师宠着”,在家里“父母捧着”,自己只管学习,一路高歌进大学。突然面临陌生的环境,没有了熟悉的老师,没有了家长的照顾,没有了好友的陪伴,大多新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产生新的焦虑和紧张不安。此外,“95 后”新生处于快速成长期,内心迫切需要独立自主,然而现实是他们思考和处理问题较片面和感性。与此同时,现实的大学与想象中的大学存在一定差距,这样极易产生心理落差和强烈的心理波动,进而产生一系列适应性问题[2]。

(四) 人际交往

大学之前,“95 后”新生的重心都放在学习上,唯学习论导致了学校、家长、学生本人都忽略了其人际交往能力。而大学里,不仅要学习,人际交往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它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必须掌握的技能。一部分新生是第一次离开家住集体宿舍,宿舍是大学生的家,而宿舍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生活习惯、语言等都有所差异,这都需要新生很好去适应。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95 后”大学生都能够熟练的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和开放性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3]。QQ、微信、微博等大量新媒体工具是当代大学生的标配,有很多学生甚至是网红。他们可以在网上便利的交友、发表自己的言论,部分学生沉溺在网络世界中,以此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但却渐渐脱离现实世界,逐渐封闭自己、性格孤僻冷漠,与同学交往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4]。

二、“95后”新生适应问题教育对策

(一) 加强引导,帮助新生树立明确目标

根据“95后”新生在学习方面出现的适应问题,应加强引导,帮助新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不至于在迷茫中蹉跎时间。首先,新生的管理上,不能完全放开,应安排相应的早晚自习,让新生从高中状态逐渐过渡,慢慢适应。其次组织新生与专业老师见面会,让对专业认识模糊的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的内容、应该掌握的技能、发展前景等,同时,学院也可开设针对新生的自我设计与开发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学院、专业等方面内容;最后,树立典型,每个班配备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做助导,组织高年级优秀学生与新生交流,以同辈人的身份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这样新生可全面了解自己专业,自己需要学习哪些课程、掌握哪些技能、锻炼哪些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漫无目的、不知所措。

(二) 加强管理,帮助新生形成良好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学习生活环境虽然相对宽松、自由,但也需要相应规章制度的约束,让新生明白大学里比如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等这些红线不能碰,用制度规范学生行为,用制度引导学生行为。学校应制定一系列详细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效果,关键在于落实的情况上,如果落实不严,不仅起不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反而会丧失规章制度的严肃性。这项工作贵在平时、贵在坚持,比如建立辅导员约谈制度,每周宿舍卫生成绩较差者、旷课达6课时者等,达到一定条件,辅导员进行约谈,并详细记录,这样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又可以起到警告作用。在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下,新生逐渐养成良好习惯,逐渐培养起新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管理,而是为了更好的不管。在管理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管理中来,让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管理,良好习惯养成自然有了保障,学生管理工作面貌也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三) 高度关注,及时干预新生心理问题

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值得高校工作管理者高度关注。“95后”新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落差和心理波动较大,做事欠考虑易极端,很容易出现严重恶性事件。对此,学校可专门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月,通过趣味运动会、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情景剧、心理普查等一系列活动,了解和关注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活动中使新生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分享自己的心理体验,拉近与同学的距离。在心理普查中,有焦虑、抑郁等倾向的新生,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将会对其进行专业的咨询服务。所有辅导员老师应当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关注新生的心理状况。同时,积极引导新生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乐观向上富有弹性的心理迎接美好的大学生活。

(四) 贴近实际,帮助新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相对较弱,对网络依赖性较强的特点,应积极组织贴近新生实际,满足其需求的各项活动。例如军训中的歌咏比赛,选什么歌曲,可以结合新生熟练使用网络的特点,利用QQ群投票功能让学生自主投票进行选择。这样既方便,又可以使新生全员参与,还可以使新生感到自己被尊重、自己做主的感觉,增强了参与感,执行的过程也会较为顺利。再比如新生舞蹈大赛,交由新生组织,从组队、选舞、改编、彩排、比赛,一系列过程下来,所有新生均表示比赛能不能拿奖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大家的沟通、交流、收获的友谊。这样“95后”新生在集体活动中就发现自我存在价值,提高个人交际能力以及遇到问题沟通、协调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大学是人生最为美好的求学阶段,也是最为关键的转折时期[5]。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也是“必修课”。“95后”大学生有着其特殊的成长背景,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帮助他们尽快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张育广,王亚煦.“90后”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探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61-63.

[2] 岳陈军,张慧.“95后”大学生新生适应性问题与教育对策教育文化[J].,2015(12):238-239.

[3] 赵争,杨亚鸣.“95后”大学生入学适应教育问题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14(5):100-103.

[4] 张小村.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调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21.

[5] 张爽.试论大学生成长三个关键期的教育问题[J].煤炭高等教育,2009(3):90-92.

2017-03-16

张同瑞(1989-),男,山东滨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电话:0535—6904946

G641

A

1671-4733(2017)04-0047-02

猜你喜欢
适应性新生高校学生
重获新生 庇佑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新生娃萌萌哒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