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下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2017-03-08 18:11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职业倦怠情感

周 琴

(海南师范大学 教育与心理学院, 海口571158)

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下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周 琴

(海南师范大学 教育与心理学院, 海口571158)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心理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教师职业倦怠是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以及低个人成就,它的形成原因是教师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人本主义心理学; 教师职业倦怠; 需要

一、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表现

随着我国的发展,教师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据一些研究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该报告是对辽宁省14个城市167所城乡中小学的2 292名教师调查后做出的。检测发现51.23 %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 %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15 %属中度心理障碍,2.49 %已构成心理疾病,调查还显示69 %的教师自卑心态严重。职业倦怠是教师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最初对于职业倦怠的解释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与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情绪状况不佳,逐渐衰竭、对学生态度和行为的去人格化以及在教学上的低个人成就[1]。

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一) 低级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

人们的需要并不全是按照固定的顺序层次产生的。一个需要的出现的条件,也并不是由于上一个需要得到完全的满足。但是,高级需要的产生必须建立在低级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事实上,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全部的基本需要都得到了大部分的满足,但是又都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当他们的基本需要受到威胁或者挫伤时,就会伴随着心理疾病的产生[2]。

1.生理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生理需要也叫做生理驱力,它是机体最基本的需要。渴了、饿了等生活需要是非常确切的,很容易从某个身体器官上它的来源。然而像疲劳和困倦等生活需要却不容易找到其隐藏的基础。当一个人在失去了所有的东西的时候,生理需要是他的主要动机。因此,如果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它需要则可能会全部消失或者是隐藏起来。据调查,我国教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2.54小时,包括工作日44.11小时,工作日晚4.84小时,周末3.59小时[3]。他们长时间的劳累使身体得不到放松,生理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在工作量大,工作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教师的其它需要处于相对抑制状态或者其它需要的重要性退居于第二位。他们此时就认为生活的意义就在身体疲劳的舒缓与解除。机体是受到未满足的需要支配的,如果教师长期处于压力的状态,就会“模糊”较高的需要或者是动机与激励。

2.安全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安全需要也就是避免或者脱离危险的需要。儿童有强烈的安全需要。希望得到成年人的爱与保护。他们的害怕与恐惧很容易让人们察觉到,通常是通过哭或者其他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然而成年人对于安全的需要学会了隐藏起来,不容易被他人发现,不想他人看见他们柔弱的一面,只有走进他的内心才会更容易发觉。在我们的社会里,健康的成人在安全方面享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尽管任何需要都难以达到百分之百的满足,我们仍然应到在力所能及之下扩大满足的范围。教师的职业相对稳定,老年保险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然而教师仍然有着强烈的安全需要。在当今社会,孩子的安全问题是学校、家庭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孩子的安全问题使教师的安全需要剧增。在孩子的安全问题上,他们害怕出现纰漏,时常担心被处分。

3.社会交往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一个人需要与人交往,不然就会产生孤僻的性格与他人不和,因而产生了社会交往的需要。教师在社会交往中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们的需要遇到了较多的阻碍。第一,领导与教师的交往较少。在交往中,领导缺乏亲和力,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成绩以及需要参加的各种会议、迎接上级的各种检查;第二,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也日渐冲突化。一些学前儿童的家长提出课堂应该公开化,要求教育在阳光下进行。反映出家长对教师教书育人的不信赖。同时,教师对家长也有诸多埋怨。主要表现在家长没有督促好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以及家长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理解等方面;第三,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他们在学生面前既要体现出自己的权威,又需以朋友的方式对待。第四,教师与同事的交往竞争因素加强,彼此争个我高你低。社会交往的需要受阻可能会引起教师的消极情绪,从而移情于学生,导致一些去人格化现象产生。

(二) 高级需要的实现受阻

1.尊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每一个都希望得到来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机体尊重的需要不仅表现在他尊需要还表现在自尊需要方面。自尊的需要表现在对成就、力量和自由等的欲望,当这些欲望得到满足时就会使人感到自信,从而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机制,减少自卑感等心理疾病现象。在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条件下,教师的优秀与否与学生的成绩好坏直接相关。教师的绩效同样是依据优生率、及格率、差生率来分配。在工作上,出现了优差教师之分。领导经常对低分教师评判,家长优选优秀教师,冷落低分教师。低分现象使教师失去了自尊心。同时,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低,社会地位低下,得不到很多家长的尊重。

2.自我实现的需要受阻

自我实现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实现。大多数教师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耐困力强的人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坚持的动力。自尊心较弱则会变得不思进取,逐渐形成了职业倦怠。经实验证明教师的自我需要的未满足主要表现在教学的低成就感上[4]。

第一,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缺失。罗杰斯认为不能形成绝对的“主知主义”或者“主情主义”,情感和认知是我们精神世界中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使认知具有情感性,情感具有认知性。只有学习的知识对于学生有个人意义,他才会产生情感效应,并内化到他的个性中,使知识成为他本身的一部分[5]。这样学生学习才会快乐。就像弗洛姆在《占有和生存》中所说的:学习使他们自己都受到了震动而发生了质变;每个人课后与课前相比都换了个人[6]。教师应该指导知识应当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情感性,让他们体会到获得知识的豁然开朗。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切记用外在的快乐行贿,通过游戏等情感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应当让知识本身具有情感意义。

第二,没有构建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设计了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没有上升到能生成个人意义的情感层面。罗杰斯认为人的自由体现在人有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我承担方面,即是人具有自我发展的需要[7]。因此也只有有意义的经验学习,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都倾情投入。罗杰斯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而不是在将知识塞进他们头脑中。一堂成功的课不是解决学生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能提出更多的问题 。

第三,没有践行以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人性自然论证明学生是有自我目标的,他们以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为中心。教师运用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享有者。因此教师应当进行权利的转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知识,获得知识。就像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一样,治疗者的促进态度比他使用的任何治疗方法都重要。把权利还给被治疗者,让他进行自我修复。

第四,教师的自由教学权利被剥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由的。接受学习的学生是自由的。同样,服从领导的教师也是自由的。师生是复合主体的关系,在学校行政与教师之间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地位也应复合主体。要给教师更多发展的空间,不应该要求所有的教师必须按照优秀教师或某一种固定的模式教学,应该给予教育者教学设计选择自由权利。

需要随着人的出生产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需要的种类逐渐增多。然而,并不是每一种需要都是能充分满足的。需要只是给我们的身体或心理发出了一个信号而已,需要的满足需要每个人付之努力。综上所述,教师职业倦怠是由其需要得不到相应的满足而形成。如若要改变教师职业倦怠这一状态,不仅需要教师调节自我的内部机制, 还需要外界给与一定帮助。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0.

[2] A.M.马斯洛(A.M.Maslow).人的激励理论[J].心理学周报,1943(50):370-396.

[3] 李新翠.中小学教师工作量的超负荷与有效调适[J].中国教育学刊,2016(2):56-60.

[4] 伍美群,冯江平,陈虹.中小学教师焦虑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教学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基础教育,2015(2):72-77.

[5] 张玲靳,艳敏.基于人本主义课程观构建知情统一教学模式[J].民办教育研究,2009(7):89-92.

[6] 傅林,高瑜.静悄悄的革命——卡尔·罗杰斯自由学习观研究悄悄的革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2):116-121.

[7] 刘次林.知情统一的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9(1):14-17.

2017-03-14

周琴(1990-),女,重庆开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电话:18808952277。

G645.1

A

1671-4733(2017)04-0051-02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职业倦怠情感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情感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