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助词“之流/类”考察*

2017-03-09 20:13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单项式助词短语

章 俊

(上海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上海 200234)

列举助词“之流/类”考察*

章 俊

(上海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上海 200234)

“之流/类”作为列举助词,必须黏附在中心语上使用,其搭配对象形式多样,并且有时还与其他列举助词如“什么的、等”或具有列举功能的词“像、如”共现,以加强其列举未尽或列举意味。“之流/类”具有列举未尽及语义隐含、规约、类推的作用。随着变化发展,慢慢附带主观评价色彩,流露出说话人蔑视、不屑的主观情绪。“之流/类”的演变,有助于揭示“之”的功能变化,即由词转化为词内成分——词缀。

之流/类;搭配对象;表达功能;词缀

现代汉语中,指示代词“之”的词汇功能逐渐衰弱,有一部分黏附于中心语之前,“之X”凝固定型,甚至成词。张万起编著《世说新语词典》认为,“之X”中固化成词的列举助词有五个:之流、之类、之辈、之属、之徒。列举助词作为助词中的次类,数量少,所受关注也不多,相关论文仅10余篇。前人关于列举助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等等”“等”上,“之X”类列举助词只有张谊生、黄俐娜讨论过。张谊生[1](P35-44)将“一类”“之类”“之流”“者流”“一流”归为一组,多方面描写并从内部比较它们的区别。黄俐娜[2](P6-28)考察了“之类”的源流,并从搭配对象、句法功能、语义规约、语用特征等角度将“之类”与“一类”进行对比,并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做了英汉比较,归纳出“之类”的辖域与分布,明确其使用规则。本文将在前人基础上,集中探讨“之流/类”,从附着对象与辅助功能、表达功用以及“之”性质转变等各方面加以讨论。

本文用例引自于北大语料库、北语语料库及百度,例句全部标明出处。

一、附着对象与辅助功能

“之流/类”作为列举助词粘附在中心语“X”之后,不能独立使用,而“X”的形式多样。“X”的结构形式的分类:首先,从“X”的语法单位分析,将其分为词、短语、小句三类;再从“X”的构成类别角度,将其分为单项式、多项式两类。

(一)单词型

单词单项式多是名词,有个体指人名词、个体指物名词、群体指人名词、群体指物名词。例如:

例1:林彪和“四人帮”对主张四个现代化的知识分子(专业知识分子和负责管理工作的知识分子即靠边站的干部)的大规模镇压、迫害、清洗和虐杀,特别明显地再现了封建时代慈禧之流保守的官僚士大夫反对现代化的狰狞面目。(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例2:他当时是我们学校语文教研室主任,常有文章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之类的杂志(当年发表文章十分难,能让文章变为铅字就令我们这些学生佩服得不得了),在老师和学生中威望极高。(http://3y.uu456.com/bp-68c83648e45c3b3567ec8baf-4.html)

例3:他交往的哥们儿大抵是瘪三之流,于是在他的眼里,全世界没有一个好人,都是像他一样自夸形秽的瘪三。(《人民日报》1993年10月)

例4:高等学府是知识的殿堂,但愿不要被假文凭之类玷污。(王乾荣.不要玷污知识的殿堂.人民日报,2000-11-27(4).)

并且,指人名词多与“之流”搭配,指物名词多与“之类”搭配。

除了名词,还有少数与形容词、动词搭配。例如:

例5:亚历山大在一只抽屉里偶尔发现了一张照片,他轻轻沫去上面的灰尘。这是他那胖胖的父亲德克盖尔和另两个粗俗之流米拉耶、马尔什莱一起在克罗—弗克雷旅馆酒吧间照的相片。(《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1)

例6:而今,美国如果出于维护其“超强”地位而一味迷恋武力,丢不掉“遏制”之类的老套路,对外过分使用力量,早晚也要吃大亏。(马为民.欧洲对美国不放心.人民日报,2000-08-03)

谓词与“之流/类”搭配时,出现谓词指称化现象。单词多项式与单词单项式情况相同,其中单词多项式中体词、谓词连用时,指称化现象更明显。

例7:“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通常被视为军人的美德。官司、告状之类的事也鲜与军人沾边。然而,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军人羞于打官司的观念已经悄然改变,在法庭上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军人日渐增多。(赵文化,阎永峰.“雷锋”缘何怕打官司——沈阳军区某通信团引兵依法维权纪事.中国军法,2009(2):50-52)

例7中“官司”是名词,“告状”是动词,动词在这里指称化表示事物的名称,与名词组合在一起搭配“之类”使用修饰一类事情。

(二)短语型

短语单项式的结构类型有偏正短语、“的”字短语、述宾短语、主谓短语。例如:

例8:韩日世界杯带给中国足球的,如果只是3场球(或许更多),也许还有一个自己追授的“道德风尚奖”之类什么的,怎么对得起40年来的望眼欲穿?(肖春飞.让徐根宝捱过世界杯.新华日报,2002-04-15)

例9:只要直觉够好,即使什么也不知道也能通过大学考试的呀。我的直觉很好哦。从下面三个答案选一个对的之类,我一下子就猜中了。(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精品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例10:在电话与传真机十分普遍的现代,有时还得亲自出门一趟,像交接重要文件之类的工作就是如此。(《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第08单元)

例11:因此,应将海底火山爆发等引起海洋水温变化也作为研究恐龙灭亡之类问题时的一个考虑因素。(刘佳辉:《恐龙传奇》,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除此之外,还有同位短语的情况存在。例如:

例12:至于,如广川王刘去、始兴王陈叔陵之流的变态盗墓、兴趣盗墓,古往今来,都可以找到很多例子。(倪方六:《中国人盗墓史》,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例12中“广川王刘去、始兴王陈叔陵”是两个同位短语。并且短语多项式内部的各项结构类型基本一致,例如:

例13:县上的领导知道我的来意后,告诉我这里根本没有信中写的那种情况。但我觉得有必要到相关的几个村里看一看。县里领导跟我摆了一大堆诸如交通不方便、人不好找之类的困难,就是不想让我到村里去。(《人民日报》1998年)

例14:于是就兴起了全民的轰轰烈烈的吃粗粮运动。其实说实在的,这个运动的第一推动力,还是因为细粮,包括白得不能再白、细得不能再细的富强粉、面包粉、饺子粉之类,和白得发亮、像打了蜡上了光一样的小站稻、唐山稻、盘锦米等等,早吃得腻腻的了。(《人民日报》1998年)

例15:等到中午开饭,那就更够瞧的了;为了便于照料这些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辅读学校的老师都在教室里和学生一同进餐,可这些孩子根本没有什么“你的”“我的”之类的观念,吃着吃着,说不定什么时候一把沾着唾液的饭勺就伸到了老师碗里,或者干脆动手到你碗里把他爱吃的东西一把抓起来往嘴里塞。(《文汇报》2002-05-09)

例14:“交通不方便、人不好找”是两个主谓短语;“白得不能再白、细得不能再细的富强粉、面包粉、饺子粉”中三项中心语由顿号连接,都是偏正短语;例15“你的”“我的”都是“的”字短语。短语多项式的内部各项结构相同是由于语境的制约,使得句子整齐规范,传达信息清楚明白,不显凌乱。

(三)小句型

小句单项式大多出现在“之类”前面,这些小句都是通过引用进入句中。例如:

例16:在百无聊赖中,只好默读“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之类的诗句,打发那难耐的时光。(奇缘:《宫泉激》.人民日报,2000-06-24)

例17: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之类的话天天讲,但农业却停滞不前。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例18:我上中学时相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爱学数学,还在太原市中学数学比赛中获得过一等奖;也爱写诗,在老师指点下背过古诗词,背过自己喜爱的马雅可夫斯基和贺敬之的诗。不过所写的诗无非是革命的豪言壮语而已,诸如想当一个地质勘探队员,“迎着朝阳,迎着风沙,为祖国找宝”之类。(当代CWACCEB0133)

小句多项式大体情况与小句单项式一致,多是同“之类”搭配使用。例如:

例19:人们很自觉,排起队,轮着谁了,别的人也会上前帮忙推石磙,扫滚落一边的蒜瓣或姜片,同时张家的媳妇孝顺,李家的小子好吃懒做说不着媳妇之类的信息也在此传播,轧韭花成了乡村的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2000年)

例20:吕秀莲之类的“台独”分子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这并不奇怪。因为按她的“台独”观念已经把自己划在中国人之外。但是,事实是她既生活在中国领土台湾,又未入外国籍。尽管她炮制什么“不是中国人”“两个华人国家”“台湾已经独立”之类的谬论,甚至以所谓“国际社会出面”来恐吓中国政府和人民,其本质都是妄图实现其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美梦。(邰海:《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2000年重要谈话与文章选编》,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1)

这些小句也是直接或间接引用的话语,“张家的媳妇孝顺,李家的小子好吃懒做不说不着媳妇”是从传播的信息里概括出来的一条消息,间接引用进入话语;“不是中国人”“两个华人国家”“台湾已经独立”这三句话是直接引用吕秀莲的谬论。

上文在语法单位的分类下对“X”作了详尽分析,但是根据语料统计还有不同语法单位在同一个“X”中并存的特殊情况。例如:

例21:一个人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胡道玖:《以责任看发展多元视阈的“责任发展观”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上例中“饥饿”是词,“营养不良”是述补短语,“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是偏正短语。

例22:那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王婆娘的裹脚带之类的特写专稿偶尔为之尚可原谅,然而多了就会倒读者的胃口。(《人民日报》1993年4月)

例21、例22中“你方唱罢我登场”是小句,“王婆娘的裹脚布”是偏正短语。

本文从两个角度交叉分析“X”,较清晰地概括出了它的结构形式,除此之外,我们从语料中可以看出多项式要比单项式稍显复杂,多项式是由一个以上的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有的直接组合,有的用标点符号连接,有的用连词“与”“跟”“和”“及、以及”等连接。例如:

11月14日上午9点,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最大洪峰经过迪庆奔子栏,水位高程达到2022米,流量达到15000立方/秒,洪峰流量是近20年来最大洪峰的两倍,从四川叶巴滩传递到奔子栏的时间也比经验时间提前了7个小时。

例23:文人到这种地步,真算苦了。“然而不然”。他居然借了他的《离骚》《九章》《九歌》之流,(虽然目今有人在怀疑,在否认)大概不过一百年,忽然得了一知己曰贾先生,又得一知己曰司马老爷,这是他料得到的吗?(俞平伯:《俞平伯散文》,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例24:虽然我们还能经常听到像“枪打出头鸟”“出墙的木椽先烂”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之类劝戒人们不要出名的“警句”,但这已是陈芝麻烂谷子的旧观念了。(《报刊精选》1992年)

例25:“那个”“那个”的并非全杭州人;原来只是一小部分的杭州人,像拉黄包车的,踏三轮车的, 自由营业的,开汽车的,划西湖船的,开旅馆,饭店,酒楼以及茶社之类的;自然还有摊主与走贩之流。 (吴战垒:《说不尽的西子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1)

上面三例中,例23是直接组合,例24用顿号连接,例25用连词连接,三种用法没有区别,但通常都是用标点连接多个成分,符号使用中以顿号最为普遍。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多项式的组合方式十分多样灵活。

(四)语素自由化

语素自由化是指一些语素与“之流/类”搭配性质发生临时转变,在列举中具有词的功能。例如:

例26:能不能选择其中有内涵或可以赋予内涵的建筑,请名家撰写什么“记”之类的篇章,让虚实更好地结合起来。(艾丰:《古今说:触景生思 旅游杂侃》,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语素自由化单项式极少,上面“记”与“之流/类”搭配是依托于语境的情况下才出现的。

例27:说话的时候需要一面想,一面说,为了控制说话的主动权,免得被别人插入、打断,人们可以使用“晤”“啊”之类的音节,表示“话还没有说完,你别着急”之类的意思。(仲富兰:《民俗传播学》,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例28:例如,绝大多数方言中象“飞”“饭”之类字的声母是唇齿音,可是在闽方言中却是更古的双唇音;绝大多数方言中象“猪”“长”之类字的声母是塞擦音,可是在闽方言中却是更古的纯塞音。(王士元,张文轩,刘汉城.汉语方言研究的理论断想.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

例29:而其他单音节同义连词“如、若、一”之类则在竞争中被淘汰。(李英哲:《汉语历时共时语法论集》,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在这种比较少见的特殊用法中,由于列举使得语素性质自由化,临时充当词使用。

上文探讨了列举助词“之流/类”的附着对象与辅助功能,附着对象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单词单项式、单词多项式、短语单项式、短语多项式、小句单项式、小句多项式;辅助功能有两个:谓词指称化和语素自由化。并且,从上文多个语料中我们还发现一些词如“像、如、诸如、等、什么,什么的”与“之流/类”配合使用。这些词语中“等、什么的”本就是列举助词,与列举助词“之流/类”同时出现,加强了列举未尽的意味。而“像、如、诸如、什么”虽然不是列举助词,但有列举的功能,与“之流/类”连用,加强列举。

二、表达功用

(一)语义特征

“之流/类”作为列举助词,主要具有列举未尽功能。例如:

例30:记得当年在三军团的时候,首长下连队,吃饭时总要加一个菜,如炒鸡蛋之类,我和邓萍参谋长下去时都是这样的。(王乐平:《领袖风格的练就——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的领导风格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例31:例如有一位匿名自称“反共斗士”写信道:“你如果尚有一丝人性的话,应自杀以谢国人,因为你胜过黄巢、秦桧、汪精卫之流……可恨,可杀!”(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

上面二例中“之流/类”都是对“X”的列举,区别在于例30是单项式,“之类”的作用在这里除了列举未尽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出代表事物“炒鸡蛋”,表达另一层隐含义“吃饭加的一个菜多是炒鸡蛋”。而例31是多项式,重在表示列举的事物未尽,后面与省略号配合用以强调其列举未尽。所以相比较而言,多项式比单项式更偏重表达同类事物的列举未尽,而单项式除此之外,还表达另一层隐含义。所以,单项式的“X”是同类范畴的代表,在列举未尽的语义功能之外,具有凸显代表“X”的作用。而多项式“X”中的各项属于同个语义范畴,具有相同特征,主要表示列举未尽。

“之流/类”的功能除了列举,还有规约功能。“X之流/类”作主宾语时,“之流/类”的功能主要是通过“X”凸显的特质表示某一类具有此相同特质的类别、群体。例如:

例32:我总觉得,因为处在商品时代,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读书人总有些不尴不尬不伦不类,带着些孔乙己之流的可笑可叹的酸腐之味儿。而古时的读书人因为像现代人信奉经济效益一样信奉读书,所以便充溢着一种正统和谐的清洁之气。(孙立权:《阅读与考试(八年级)初中版》,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例33:须知,课室是设在大庙里,我们当着菩萨的面画赤裸裸的男女,情况既尴尬又严峻,最后校方只得设法用木板、布幕之类将菩萨封闭起来。(吴冠中:《吴冠中人生小品》,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

例32用个体专有名词“孔乙己”与“之流”搭配,表示一类人,作主语。“孔乙己”是旧社会酸腐读书人的代表人物,代表个体所有的典型特质使“个体+之流”表示具有这一特质的一类人。例33名词“木板、布幕”与“之类”搭配,表示一类物品,作宾语。“木板、布幕”在这里突出了其可以遮掩封闭作用的特质,使得“个体+之类”指代一类具有该特质的物品。

“X之流/类”作定语时,“之流/类”的功能侧重归纳提取及类推列举的“X”所具有的特质。例如:

例34:当这些文学作品出现于报刊的时候,以林纾为代表的一大群文人,也愤慨地把它们斥之为“引车卖浆之流”的垃圾文学。(韩晓蕙:《当代精典随笔》,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例35:我参观了五六个故居,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形式。我想,如果名人故居也能在与故居主人有关的日子里,搞一些专门展览或讲座之类的活动,也许会吸引来更多游客。(《人民日报》2000年)

例34中“引车卖浆”泛指旧社会地位低下者,这里与“之流”结合突出其“上不了台面”的特质,形容垃圾文学。例35中的“专门展览或讲座”具有吸引游客的特质,与“之类”结合,指明“活动”的类型。不论“之流/类”表示某一类人或物,还是某一类特质,它们在这里所起的作用相同,都是对“X”的语义类推,暗含隐性意义。

(二)语用功能

“之流/类”*《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流”的解释是“品类;级别”,对“类”的解释是“许多相似或相同的事物的综合”及“用于性质或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由此可知,“流/类”表示某一事物的集合体,加“之”后增加类推、列举的语义功能。本身的语义是对客观对象的语义概括,是一个中性词,不含感情色彩。例如:

例36:不过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之流,因为他们的名位大,一般的人们就学起来,而所学的无非是表面,他们实在的内心,却不知道。(鲁迅:《鲁迅全集 编年版 第5卷 1927-1928》,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

例37:传统史学发展到清末,基本上只是对史料的辨伪、辑佚、考证、训诂之类的方法,主要不是思辨而是功夫论层面的操作,学者不作观念更新、架构改制一类的自觉迫求。(沈渭滨:《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上例中“之流/类”不含主观色彩,只有列举、类推的作用。但在使用中渐渐渗入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主观评价和态度,例如:

例38:而且大观园写诗的人也很多。不能每一个人都像钗、黛、湘,都写好诗,也不真实。还有一些根本文化程度很差的,但是行起酒令来也要去做两句诗的,像薛蟠之流的,基本上像文盲兮兮的,还有一些妓女之类的。(蔡义江《诗人曹雪芹》,百家讲坛)

例39:尉迟如兰美目眨动地沉思了刹那,说道:“此人来历虽然令人有着神秘莫测之感,但是决非邪恶之流 。”(欧阳云飞:《魔中侠》,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998)

考察语料我们发现,语言运用中“之流/类”经常与“薛蟠”“妓女”“邪恶”这些具有不好品质的词搭配使用,使其慢慢含有鄙夷、蔑视的感情色彩。其中“薛蟠”“妓女”这类指人名词出现最多,因为“之流”多与表人名词搭配,“之类”多与表物名词搭配,所以这些词语通常多是附在“之流”后出现,使得“之流”主观评价色彩更浓,而“之类”因为主要与指物名词搭配,这种情况的使用频率不高,主观色彩不明显。

三、 “之”:从指示代词到词缀

“之流/类”都是“之+名词”逐渐凝固成词,表达同级别、属性、类别的人或事物的列举类推,上文提到“流”“类”有“类别”“级别”之义[3](P831,787),那么“之”在这里的作用就是承担将“类别,级别”归类类推、列举未尽的作用[4](P15-22)。但是“之”在上古汉语中是一个高频用词,词汇意义丰富*“之”有以下几种用法:一、用作动词,意思是到、往。如《论语·公冶长》:“~一邦。”二、用作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它(或复数)。如《书·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三、用作指示代词。可译作这,那。如《诗·周南·桃天》:“~子于归,宜其室家。”四、用作助词。(1)用于定中之间。如《诗·卫风·硕人》:“齐候~子,卫候~妻,东宫~妹,邢候~姨”。(2)用于主谓之间。如《论语·八佾》:“天下~无道也久矣。”。由此可知,“之”在古代是一个有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的词, 而随着语言的演变,“之”渐渐衰落,古汉语中“之”逐渐删略或被其他词替代,“之”的单独使用功能也逐渐衰弱[5](P272-283),现代汉语中动词“之”、指示代词“之”、助词“之”都进一步由词虚化为词缀。

(一)“之”为指示代词

“之流/类”中的“之”最早是指示代词,表示“这、那”,它的所指对象,不是某个词语具体相应的实体,而是词语所蕴含的概念,它指示受话方注意上下文,并从中领会与“之”相联系的对象,具有“指示”和“连接”功能,将词语组织起来,传情达意[6](P6-7)。

“之流”最早出现于六朝,而“之类”出现更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例如:

例40: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严可均辑:《全梁文》,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例41:玄伯、太初之徒,并出嵇生之流,咸已就戮。嵇生於此时,非自免之运。若登朝进仕,映迈当时,则受祸之速,过於旋踵。自非霓裳羽带,无用自全。故始以饵术黄精,终於假涂托化。(严可均辑:《全梁文》,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上例中“之”作为指示代词,连接前后词语,在概念上隐含大类、小类,抽象、具体等关系。这里“之流/类”意思是“这一流/类”,“之”复指前面的中心语,所以有时“之流/类”可用“一流/类”代替,两者都有指代同类事物的表达功能。例如:

例42:刘尹道桓公: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刘义庆:《世说新语》,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

例43:日间街坊乞食,夜间古庙栖身。还有一件,宋金终是旧家子弟出身,任你十分落泊,还存三分骨气,不肯随那叫街丐户一流,奴言婢膝,没廉没耻。讨得来便吃了,讨不来忍饿,有一顿没一顿,过了几时,渐渐面黄肌瘦,全无昔日丰神。(抱瓮老人:《今古奇观》,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1)

例44:近见公《遣婢帖》,真盛德事,录之以示后生,知前辈用心如此。帖云:“前送回张氏女子,原无大过,只是娃子气,好言教导,不甚知省。诚恐声色相加,流入婢子一类,所以量给衣饰,还其父母。”(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7)

例45:天一阁《录鬼簿》有贾仲明为于伯渊作的[凌波仙]挽词:“集成《鬼簿》老钟由,录上名公列众贤。生生边,天花写上文华选,是平阳于伯渊。翠红乡风月无边。花前醉,柳下眠,命掩黄泉。”可见于伯渊属于“众贤”一类,做过平阳令的可能性不大。 (《全元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上例中“一流/类”与“之流/类”表达功能基本相同,与名词搭配,指同一类人或物。古汉语中“之流/类”是“指示代词+名词”,表示同一类、属性的范畴,列举、类推的功能比较弱,搭配对象也有限,基本都是指人、指物的名词。

(二)“之”为词缀

汉语在历史演变中,由单音节音步慢慢发展到双音节音步,“之流/类”受韵律影响构成一个音步,成为韵律词。高频率的使用促进“之流/类”固化,使得“之流/类”不仅在形式上愈加紧密,意义上也趋向融合紧密,同时董秀芳认为心理上的组块过程使得原本分立的单位变得互相依赖,相应地,原结构的较为清晰的理据性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最终消失,因而促成词汇化的发生[7](P47)。“之流/类”逐渐固化为词汇词,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密不可分,作列举助词使用。例如:

例46:第一次感到金钱威力,乃是亲戚当中有位一朝富贵的仁兄,娶了个小舞女之流回家,这对夫妇立即超然泰然成为家族中,亲朋戚友左扶右插地奉承的对象。(《1994年报刊精选》04)

例47:在英国做议员或做阁员的人薪水虽低,还是有着社会荣誉的报酬,大多数的人对此尚且并无急于攀登之意,如果连荣誉都不给的话,使用权力的人真成为公仆时,恐怕世界上许由务光之类的人物也将不足为奇了。(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

指示代词“之”的衰落、单独使用功能的丧失,并且“之”紧紧黏附于中心语之上,失去独立的意义,而具有将“流/类”转化为表示列举、类推的统称[4]。“之流/类”中“之”从指示代词慢慢发展为词内成分,再进一步虚化为词缀,不能单独成词,黏附词干,只有范畴意义。例如:

例48:对海伦来说,走自杀这条绝路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对未来的一切信念,她都已经放弃了”,而在约瑟夫看来,“只要象笑咪咪之流的野蛮人仍然活着,那么自杀将是一种犯罪行为,因为那就糟蹋了一条本来可以用来跟他们战斗的生命。”(雷马克:《里斯本之夜》,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

例49:有些趋炎附势之流,明明知道他是没有儿子的阉竖,却也不顾脸皮,拜在他的膝下,称儿称孙称走狗,甘为驱使,企望分那么一根骨头两滴羹。在这群没脊梁骨的癞皮狗中,就有个把知识分子。(蓝翎《蓝翎集》,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3)

例50:“事情”不说“美丽”,只说“生动”,年龄比较大的人还会批评说,“层出不穷”指不好的事,这里要改成“举不胜举”“真是说不完”之类的说法。(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例51: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忘恩负义、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姑息养奸之类的行为就经不起普遍模仿,因为这类行为一旦被普遍模仿,每个人都将利益受损,始于害人终于害己,显然不可取;而和谐、自由、公正、公平、互惠、共享等等将被证明为普遍价值。(CWACAPJ0059)

上例中都是现代汉语中“之流/类”的使用情况,与古汉语相比,现代“之流/类”的搭配对象丰富多样,除了名词之外,还可有动词、形容词,以及短语、小句配合使用。并且举例未尽、类推功能加强,还增加了主观评价色彩,使得“之流/类”蕴含意义更加复杂。

“之流/类”从“指示代词+名词”的短语结构发展到今天的“词缀+词根”的词语结构,主要是由于“之”本身的功能变化,“之”的功能的弱化使它转向别处使用,成为一个构词成分。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结论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就搭配对象来看,“之流/类”在语法单位上可搭配词、短语、小句,在成分数量上可搭配单项式、多项式,形式多样。并且”之流/类“的使用中还附有两种辅助功能:谓词指称化和语素自由化。其次,就表达功能上来看,列举助词的虚化程度较低,“之流/类”主要表示的还是词汇意义的语义关系,它搭配不同对象表示列举未尽、语义规约、隐含、类推的表达功能,有时还附带有轻视、蔑视的主观评价色彩。最后,从发展演化上来说,“之流/类”中“之”从指示代词演变为词内成分,再虚化为词缀,失去单独使用功能,成为构词成分,具有表示类范畴的功能。由“之流/类”的演变我们可以窥视指示代词“之”的词汇功能的衰落、丧失,渐渐虚化为一个表示范畴的词缀。“之”从一个在上古使用频率高且词义丰富的词慢慢衰落,直到今天,“之”以前的词汇功能基本被删略或被其他词替代,只能转向充当构词成分或者用于一些特殊场合。“之”的功能的变化,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1]张谊生.列举助词探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6).

[2]黄俐娜.列举助词“之类”探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陈馨.“之X”类方位词及其词汇化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3.

[5]朱冠明.“之”的衰落及其对句法的影响[J].语言科学,2015(3).

[6]王俊.“之”的语法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责任编辑 铁晓娜]

The Enumerative Auxiliary Word “zhi liu/lei”

ZHANG Jun

(Institute of Chinese Linguistic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Zhi liu/lei”, an enumerative auxiliary word, should adhere to the central word and can match with a diversity of objects. Moreover, they can be used with other enumerative auxiliary word or some words having enumerating function co-occurrence to strengthen their enumerating function.“Zhi liu/lei”have the function of enumerating and semantic implication, analogy.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zhi liu/lei” has been attached with subjective judgment and show speaker’s subjective mood, such as scorn. Furthermore, the evolution of “zhi liu/lei” could help to reveal the change of “zhi”,from word to affix.

zhi liu/lei;the objects of collocation;expressive function;affix

2016-12-25

章俊,在读研究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H146

A

1009-1734(2017)03-0088-08

猜你喜欢
单项式助词短语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学习整式概念莫出错
《健民短语》一则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系列解读(二)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由浅入深探索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