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生存哲学
——高职高专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困境与思考

2017-03-11 00:35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汉语教学模式

王 春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系,安徽 马鞍山 243041)

夹缝中的生存哲学
——高职高专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困境与思考

王 春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系,安徽 马鞍山 243041)

全球化与本土化、流行语与传承语、专业与职业、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过程化与单一化等诸多矛盾造成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夹缝生存的困境。夹缝中的生存哲学不在于承受挤压、左右逢源,而在于勇于突破、锐意创新。文章结合现代汉语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思考与实践,对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现代汉语的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问题进行阐述。

现代汉语;高职高专;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现代汉语课程都是普通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关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质疑与改革之声也是此起彼伏。随着大专院校向高职高专的转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用人导向的需求,原有的专业化教育逐渐蜕变为职业化教育,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与改革面临的困境也愈加复杂。

一、高职高专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困境:夹缝中生存

高职高专现代汉语课程绝不是本科的简单复制或压缩。它的生存空间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夹缝,这种夹缝的形成有外在的各种社会元素的分庭抗争,也有内部的各种要素的相互挤压。生存空间的不同,带来的是课程本质的变化。

(一)高职高专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外部语境

1.共时层面: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分庭抗争

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带来英语过度过早的学习,导致汉语的地盘并不是汉语在做主。汉语的教学在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逐渐“被边缘化”,大中小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只能让家长老师唉声叹气。本土意识让很多汉语工作者一面竭力维护汉语的核心地位,一面竭力弱化甚至打击英语教学。其实,全球化不代表英语教学的无限扩张,本土化也不代表汉语教学的固步自封,如何在课程建设中让二者有机融合,立足本土的同时全球发展,既开拓全球化视野,又彰显本土化特色,值得我们深思。

2.历时层面:流行语与传承语的分庭抗争

汉语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有力证明。但是时代在变迁,科技在发展,语言中新势力的崛起不容小觑。流行语深受青少年的喜爱,但它也实实在在冲击着汉语教学,中小学生词语乱用、语法错误,表达晦涩难懂,汉语的处境可谓“内忧外患”。辩驳之声随处可闻,但是传承语不可丢,流行语不可灭,语言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逐渐演变的。因此,如何在课程建设中让二者共生共存,也是一大命题。

(二)高职高专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内部语境

1.课程定位:专业与职业的矛盾抉择

高职高专现代汉语课程建立在本科院校专业性研究的基础之上,但又必须为初等教育服务,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知识信息量差、内容难易度差、教学切入度差等。具备了专业化的知识不等于具备了初等教育的各项专业技能,反之亦然。因此,课程建设不可能二择一,必须一方面延续原有的专业特性,另一方面又能适应职业要求。专业化与职业化,看起来好似一体两面,其实想在教学中达到两方共赢绝非易事,这不是孰轻孰重的问题,也不是各占多少比例的问题,而是如何使受教育者专业与职业和谐发展的问题。因此,课程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课程定位的矛盾问题。

2.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的矛盾抉择

有人认为,小学语文中出现的汉语知识很简单,师范生重点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与教学技能就可以了。但是,没有强大的知识底蕴何来熟练的语言技能?加之很多学生初高中阶段汉语知识学习的匮乏,高职高专阶段更需要补足这部分的缺失。在指导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常常发现两种学生:一种是普通话标准,口语表达能力很强,但教学中汉语基本知识错误百出;另一种是知识掌握系统有序,但是一开口方言浓厚,课文朗读缺乏感情,语言表达差强人意。知识与技能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是互动的、统一的,但是在有限的100多个现代汉语课时中,既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与理论,又具有扎实的语言能力与教学技能,如何在课程建设中权衡二者的关系,使鱼和熊掌兼得,确是不易。

3.教学模式:过程化与单一化的矛盾抉择

高职高专强调过程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而师范类专业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历史原因,现实教学中真正做到过程化教学实属不易。现代汉语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过程化的教学模式无法建构汉语自身的知识体系。但是以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也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模式上的变革刻不容缓。

二、高职高专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重新整合与再建构

高职高专现代汉语课程的建设既要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需求,并有所突破;又要延续传统的师范类专业的特色,并有所保留。现代汉语教学在承受来自课程外部的英语、流行语等元素冲击的同时,还要对内部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变革。下文中,笔者对所在学校现代汉语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做一简要的阐述。

(一)课程定位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兼有工具课、理论课、实践课的性质。课程教学中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培养职业技能。我们将课内与课外双向结合,课内课时有限,由课外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补足,打破现代汉语教学的一年制格局,将现代汉语课程触角延伸到第二年的教师口语课程与中期实习、第三年的现代汉语语用基础(选修课)与顶岗实习中,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1.课程任务

(1)实施课程教学,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法令,依据语言学基本原理,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结合适度的练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对现代汉语有一个系统、理性的认识,能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2)通过有效的课堂实训项目的开展和课下形式多样的语言类活动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培养;通过课程的教授以及实习的开展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职业思想意识得到提升;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及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得到培养,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及其他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养成三维目标,即:

(1)知识传授:五大模块,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

(2)职业能力培养:五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3)职业素养养成:五个方面,包括: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社会适应性、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3.课程理念

在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中秉持“不破不立”的原则,注重改革创新,破除旧有教学体系的不足,积极探索课程发展规律,革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理念。同时,联动教学,与地方教育局及小学建立密切联系,在课程开发与设计过程中,以培养适应小学教育的人才为首要目标。课程建设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实现从理论的“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将职业道德的培养立于首位,在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可以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二)课程内容

知识与技能的矛盾,教学中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权衡。在教学内容再建构的过程中,不但注重课程内部要素的整合,而且对英语与流行语给予高度重视,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与时代性。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建立在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调研的基础之上,通过与地方教育局及小学的密切联系,有针对性的选取教学内容,在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设计职业能力拓展环节与具体的实践项目,将知识、能力、素质三合一,有效地提高课程对学生今后实际工作的适用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针对英语与流行语对汉语的冲击,在教学中选取具有时代性、生活化的语料,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与学习兴趣。

教学中,以知识整合组织理论教学,以任务驱动组织实践教学,将知识、能力、素质三合一。在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性特点,将教师的导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科学地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在教学内容上有效地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融为一体,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我们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两部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理论部分加入职业能力拓展的环节。将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五大模块,分别对应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几大板块。在讲授教材基本知识的同时,介绍小学教学的相关内容,并提供教学参考意见,为学生将来的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每个模块都安排了2-6个项目,教学中根据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如:(1)语音专题,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介绍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的相关内容,同时开展诸如语音专项训练、日常推普、语艺活动、方言调查、拼音教学观摩等实践项目。(2)文字专题,对应于小学的识字写字教学,课下组织学生进行汉字调查,主要针对校园、街道的错别字调查,学生调查后要写调研报告。(3)词汇专题,注重学生的词汇积累,同时让学生对与自己生活、职业密切相关的社会用语进行调查,如:儿童用语、校园用语、网络语言、广告用语等。(4)语法专题,对应于小学的阅读教学,这个专题有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引读,老师分配任务,学生自学、写引读稿,课堂引读,教师照相或摄像,并补充讲解。(5)语用专题,对应于小学的作文教学,这个部分倡导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并开设相关的讲座,如辞格分析、语病分析等,对学生的自学结果加以强化。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主要涉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教学模式立体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原则,力求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统一。

1.教学模式的立体化

教学模式的立体化,是我校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三位课堂模式的延伸,[1]具体体现在:

(1)人才培养主渠道课堂(理论课课堂和实习实训课堂)——确保专业素质达标。课程的教学地点,安排在附属小学内,学生除了要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外,还要进行见习等相关活动,积极利用基地资源,工学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2)人才培养延伸性课堂——提高职业技能水准。主要针对教师岗位职业技能需求,通过课堂外分项集训和全面性考核,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全面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既定的基本技能与基本素质目标。主要项目有:说课、语言技能训练等。

(3)人才培养拓展性课堂——引领个性化发展方向。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技能特长和社会经验,为小组成员设计个性化指导方案,教师与学生互动,形成人才培养的有效内容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元素。

2.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单一化的格局,主要有:

(1)引读式教学法。比如语法专题,将重点章节划分给学生,让学生提前自学、研究,并拟好引读稿。课堂教学中,学生先上讲台引读(5-10分钟),对整体内容作梳理,并找出重难点,如有疑问可以当堂提出,教师同步照相或摄像。然后,教师对学生引读情况加以点评,对引读内容加以补充并讲解,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教学技能,同步摄像可以供学生自查并做好实习准备。

(2)讨论式教学。课前拟好问题,发给学生资料,课堂上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师生可以进行良好的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2]

(3)引发式教学。教师尽量少讲、精讲,尽量多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去观察研究。通过精讲,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引发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分析语言的能力。[2]

(4)比较式教学。通过古今对比、汉英对比、汉日对比、汉韩对比、普方对比以及现代汉语内部相关知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2]

(5)案例式教学。在分析语言事实时,选取具有时代性、生活化的语料进行分析。在案例解析中,让学生领悟语料分析的方法,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

3.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进行传统课堂模式教学的同时,辅之以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展示、课程网站的建设,以及网络在线辅导等。

综上,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夹缝生存的现状,给我们创设困境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课程建设的机遇、教学改革的挑战。夹缝中的生存哲学不在于承受挤压、左右逢源,而在于勇于突破、锐意创新。突破不是摒弃传统,创新不是标新立异,突破中要有保留,创新中要有发展。

[1]杨俊波,程宏亮.语文教育专业“三维建构”教学模式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5).

[2]唐爱华,张雪涛.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责任编辑:李新红

Philosophy of Survival in the Cracks——The Dilemma and Thinking of Modern Chines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Chun

(Ma’anshan Teacher’s College,Ma’anshan 243041,China)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popular and transmission language,major and profession,knowledge and skills,the procedure and unity of the teaching process,all of these contradictory elements lead to the situation in which modern Chinese curriculum of Chinese educational major survives in the crack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hilosophy of survival in the Cracks is not about bearing pressure and searching for opportunities but lies in the courage to break through and make innov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the fine Chinese course construction in modern Chinese,this study elaborates on the orientation,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 of modern Chinese course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 Chinese;vocational colleges;curriculum construction;teaching reform

2017-03-06

2017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K2017A0890。

王 春(1979-),女,安徽马鞍山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1004—5856(2017)07—0125—04

G715.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7.031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汉语教学模式
学汉语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