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静”的追求

2017-03-16 07:16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时空语文课堂文本

宁静致远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静”的追求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孙秋霞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生动,更多的倾向于学生间、或师生间的“动”,课堂气氛活跃,然而,在无意间却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适当的静场的设置。殊不知,动静结合,精彩的课堂才能真正呈现。在本文中,笔者呼吁教师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时段让学生在动态中也能适时的静静读书、思考、写作。在动与静的和谐相融中,课堂逐渐走向深远。

静读 静听 静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教师致力于课堂的生动,于是多媒体的频繁运用,讨论的热闹进行,课堂上可谓一片“生机”,热热闹闹,但是,我们在反思我们的教学时,是否觉得课堂太过于喧嚣了呢,是否缺了那么一点“静”的状态呢?课堂需要踊跃的回答,需要热烈的讨论,但是否也需要静静的思考、默默的体悟的片刻时刻呢?

一、动中留静,生发精彩课堂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课堂需要活力,而静下心来思考是探讨研究的基础。没有静静的思考,探究讨论也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该唤醒学生的思考意识,那样学生就会在富有张力的静态中去真正品尝语言文字。而思考需要我们教师给予他们这样的“静”的环境,或者默读一段文字,或者思考一个问题,或者想象一幅画面。在这看似“无声”的世界里,学生的思维却最为活跃。所以,我们教师在努力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时,不要忘了也要留些静的片刻,动静结合,精彩的课堂才能呈现。

二、创设静“场”,为精彩课堂预约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有意识地留出一个或多个短小时空,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课堂处于思维活跃的安静状态。学生的暂时凝静沉思不是沉寂、冷静,恰是为新的高潮而酝酿、蓄势。让课堂留有学生亲近文本、展开对话的时空,让每个学生都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默读文本、品味文本。从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中去涵咏体味语言,真正与作者进行对话,产生共鸣,达到心灵的融通,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的看似“冷场”可以为其他对话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铺垫,精彩的动态生成提供科学的预约。

1.静读,让课堂保持高效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听朗朗的读书声,但是,天知道,在这一片书生朗朗中,有多少人是在进行着思维的活动,多少人是在如老和尚似的念经,有口无心呐。那么,这样的齐整,这样的“中听”,又有何意义?在追求课堂高效的今天,我们也可以在提出一定要求过后,选择一些文本或语段进行默读。默读是静读最主要的方式,它能创造良好的静场,这个场中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没有干扰,学生在这个“静场”中更容易走进文本,更容易触摸到文字的温度,感受到文字背后鲜活的思想,与作者对话,与文中人物交流,达到“文我合一”的最佳境界,利于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潜心默读可以思考、品味、琢磨、推敲,更有利于感悟与联想,是一个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过程。在默读中,学生的心灵会随着文字的飘动而飞舞起来,学生的心灵会透过书本透过课文,让学生在默读中展开想象,让思维无障碍地飞扬。在教《最后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追随小弗朗士的脚步,走近文本,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在我眼中,今天跟平日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现在那些方面?随着最后一堂课的深入,“我”的内心发生了哪些细微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样有效地梳理文章的思路,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独立思考,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潜心静读,既很真正的走进文本,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和能力,让课堂走向高效,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又能为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语文学习走出课堂,向生活衍生。

2.静思,让课堂充满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少年期,默读能力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教会少年学生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有效的语文课堂、真实的自主学习,应该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空。因为,要让学生学有收获,能自主认知、自主发现、自主建构,就得有一个静思的时空。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如果作为教师,我们都不曾给我们的学生提供这样的时刻,那不是我们的过失么?

课堂,不是就你问我答的热闹,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需要有一定的质量,也就是说需要留有思考的时间,那么此时给学生一个时间段的空白,让他们静静的思考,就更为显得重要了。因为真正的阅读,是深层次的,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只有在静静的读书场中,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才真正能够在这无拘无束的自由对话中使心灵得到无声的润泽。我们知道,阅读理解是个体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既需要集体讨论,也需要个体安静地品味思考。我们教师,有时,真的不要吝啬那几分钟,也无需担心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冷场、尴尬,因为我们的学生有这个需要,需要静静的思考的时间,从而走入文本、感悟文本,教师此时,虽脚下看似闲庭信步,却是为即将到来头脑风暴营造最好的时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用心地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

3.静写,让课堂走向深远

如果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言明自己的观点,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那么“静”则更有利于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所以,在课堂之上,留一段时间给我们的学生,静静的思考片刻,静静的写点东西,把课堂的所学融于字里行间,作文的写作水平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在运用中也掌握地更加地到位。在我教授《枣核》的时候,谈到了文章以小小的枣核写到大的思乡之情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手法,我设置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择一个物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在静静的书写时,这种写作的手法在无形中得到真正的落实掌握,而不是停留于表象,它在脑海中不再只是一个词语,生涩而枯燥,而是丰富的,立体的,充满情感色彩的。于此同时,课堂在静悄悄中款款地走向深远,内心的情感得到无形的润泽。

给一点“静”的时空,让学生动笔,记下心中的疑问和独特的思考,这是自主发现与建构的需要,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正是此意。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反刍消化的时机、一片静心回味的余地。利用这一刻的“静”,学生自主梳理、整合,融会贯通.既避免“积食伤胃”,学得积极扎实,又能在这一“静”的休止中再填补、再创造。让学生会意静写,内化文本的内容,表达文本的情感,抒发自己内心的体验,正如美术中的留白,不是空寂,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默契与和谐。

三、动静结合,演绎精彩课堂

真正的语文课堂,是动与静有机结合的课堂;真正的语文课堂,静与动是交融的,是互动的,是共为一体的。调控好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也就创设了完美和谐的语文课堂。课堂教学需“动”,更需“静”,没有“静”的“动”是散乱的活跃、虚伪的美丽,过于华丽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静,不是教学的停滞,不是课堂的沉寂,而是对知识甘泉的汲取,是知识生命的拔节,是为形成动态的高潮而积蓄力量。只有动静结合,“动”则有声有色,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静”则如冰川下的激流,培养学生学会独特体验,从而在无形中达到动与静和谐一致,华丽的篇章才能书写,精彩的课堂才能演绎。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要想学得多些,广些,没有静的呵护与陪衬,那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所预设的目标自然也是难以达到的。宁静方能致远,在开放式的课堂中记得要给学生留一点“静”,让他们酝酿情感、品味思索、唤出内在的灵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期待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能“宁静致远”,从“静”做起,从容前行;期待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给学生多一份善听善思的宁静;憧憬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一份和谐平衡的安静。多留给我们的学生一份潜心思考的平静,还学生一个品味的空间,多留给我们的学生一个涵咏的生命片段,让语文课堂如同花蕾般悄然绽放。我们可以想见,那粉嫩而鲜亮的花瓣一片片悄然绽开,犹如展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闪烁着孩子们思想的奇特光辉。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猜你喜欢
时空语文课堂文本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时空之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