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叙事散文评价溯源

2017-03-16 07:16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归有光散文评价

归有光叙事散文评价溯源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 吕 珩

归有光叙事散文历来得到很高的评价,如果说归有光散文的取材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但他又为何会获得古人的肯定?这固然与钱谦益的过于褒奖有关,但也有其内部和外部原因。本文力从社会经济发展,文学创作进步的外部因素和归有光自身经历,个人体悟的内在因素追溯归有光叙事散文获得盛赞的原因,以更好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归有光 叙事散文 评价 原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1]为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性阅读——归有光叙事散文学习与评价,笔者从外部和内在两方面的因素,就归有光散文之所以获得很高评价的原因作了追溯。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昆山人。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34岁考中举人,60岁方中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66岁的归有光卒于南京。

但就是这样一个归有光何以被称为“明文第一”,何以被评价为唐宋派的集大成者?何以成为后代桐城派效法之对象?个中原因值得思考研究。

一、关于归有光叙事散文的评价

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集各部,但是饱受赞誉的,是其散文创作。最为盛行于世的是《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亡儿孙圹志》《女二二圹志》《女如兰圹志》等文,阅后常让人为之动容。纵观上述文章,不难发现,归有光的散文中,主要书写对已逝往事和已故先人的怀念,悼念。其追念之人有其祖母,其母,其妻,其子女,这些人多为至亲,所以文中情感至情至性。

归有光散文取材于生活细节,关注家人间情感的表达,这些都符合现代文学评价标准,符合现代西方文学审美表达。但是现代社会毕竟经历了由农耕到工业的发展,现代文学毕竟涵盖了市井文学的几经沉浮,就是西方文学也是在文艺复兴,人性解放中逐渐找到文学本质,加深对人性的理解。因此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归有光散文评价很高合情合理,因为归有光的散文无形中暗合了现代读者的审美心理。

即使在宗法观念根深蒂固的古代社会,归有光的亲情散文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与认可。王世贞在《归太仆像赞》中指出归文是:“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王锡爵在《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也说了类似的话:“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外,磋叹之,淫泆之,自不能已已。”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也曾这样评价归有光:“熙甫之才气笔力,不及唐宋韩、欧诸贤,而以与之配者,得文家之真脉。不袭其貌而神理上通周秦,故才不必大而可贵。夫唐宋以后为文者多矣,何以独归熙甫?以熙甫能于北宋诸贤中自开境路也。”

这些评价或侧重肯定归有光散文平淡有味,含蓄自然的风格,或肯定其取材独树一帜。这在现在看来,实属正常,但在当时封建伦理道德占绝对优势的古代,在男尊女卑,男儿当学而优则仕的时代里,写的都是女子,取材不在庙堂却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实属不易。

举个例子便可更为真切地让人了解当时的社会以及文人的一些心理状态。同为唐宋派代表之一的唐顺之在《王家妇唐孺人墓志铭》里写其妹妹,在《弟妇王氏墓志铭》里写其弟媳,这些都是作者相对比较熟悉的人物,所写之事件却也不外乎善事舅姑、为夫置小、甘于淡薄等体现妇德的方面的内容,如:

悉中始未有子,而孺人齿仅逮弱也。然已数忧之。一日自归宁,载一女子俱还,顾谓悉中曰:君大宗之后也,不可以不亟图。此于卜相皆宜子,故为君聘之。既乃时时为理膏沐井栉饰容止,惟恐不当悉中意者。[2]

《说文·力部· 》段玉裁注:“健者,伉也。此豪杰真字。自叚豪为之,而 废矣。”王筠在《说文解字句读》中也说“经典作豪杰,借字也,故言此以關之”。《汉书·食货志下》“故大贾畜家不得豪夺吾民矣。”颜师古注云:“豪字本作,盖通用耳。”

其始归余弟,三岁而两娘,皆半胎而堕。即以后嗣为急,偶余弟从余自宜兴归,入室见一女子,讶问之,知所里妾也。余弟靳靳以年始弱冠为辞,不御而遣之。后五六年,竞无子,乃更为一妾,至亲为之膏发整容,惟恐不当余弟意。[3]

两段文字,两个女子,看上去是突出的主角,但实际上都处于男权社会中,以一个男子的视角去判断价值的可悲地位。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像归有光那样写远离庙堂圣贤的散文,写有关女子的散文本身就精神可佳,而能得到极高的评价并得以流传更是难能可贵。

二、归有光散文评价溯源——外部原因

归有光散文能在那样的背景下获得肯定并非偶然。它既是明朝中期经济、思想发展的结果,又是文人文学创作发展的表现。

明朝中期,工商势力重新开始活跃,商业经济繁荣,城市兴旺,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的形成,自然地改变着作品的面貌,使得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于世俗化,使得取自日常琐事的题材,表现率性自然的文章逐渐受到关注。

但是市井是市井,士大夫是士大夫,长久以来,儒学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宋代以来的程朱理学对文人的钳制和影响更是一时难以改变的。但难以改变不代表不会改变。“心学”的出现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变革,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创造了气氛。在这样的背景下,归有光亲情散文题材被接受也就具备了思想基础。

若从文学发展的视角来看,明代中期,经过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思潮,文学终于日渐摆脱政治化的粉饰太平,寻得一席之地。后来又经过唐宋派的推进,文人们渐渐意识到了过于重视法度格调等创作规则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归有光的叙事散文,在当时一味摹古浮饰的散文园地中,就像一泓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给人以美的享受,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境界。这样的散文当然会得到认可。

三、归有光散文评价溯源—内部原因

归有光散文在古代就获得较高的评价固然与社会思想的发展有关,与文学的发展趋势有关,但穷根究底,在于归有关亲情散文具有难以取代的文学价值。其散文擅长捕捉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加以细心刻画,并寄寓作者的真情实感,读来很是真切动人。

能写出如此动人之文者,必是对生活体悟至深之人。归有光写祖母的细节后写到:“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对于祖母的思念愧怍溢于文字之外。“某所,而母立于兹。”老妪的叙述虽然简单,却间接的写出了归有光的情不能堪。“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没有人,纯写景。树亭亭如盖,人却香消玉殒。我们似乎能看到枇杷树下那个难赋深情的归有光。无疑归有光是长于抒情的,是写人情的高手,但再擅抒情的写手也难以把编造的情感写得动人,更不要说细腻了。就像心理装着圣贤,时刻注重修身养德的唐顺之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把亲情写得如此感人的。因为首先自己没有感动,又如何感动别人呢?

为何归有光就可以洞察别人不察之人情,并非他天生敏感,而是一生经历使然。钱穆说:“归有光在政治上不得意,一生过的多是平民日常的生活。他因此最搜长在家庭中生活方面的描述,如《项背轩志》《思子亭记》等。归有光七岁丧母,对母亲的回忆只能通过老妪之口寻得记忆的片段。祖母对自己期待甚高,自己亦想光耀门楣,但事实是自己三十几岁才考中举人,六十岁才考中三甲进士。仕途的不如意,使得归有光越来越多的返归内省,更加注重家庭亲情。妻子来归带来的只是短暂的快乐,随后便是天人永隔,妻离子散。饮过苦酒之人方知苦味。现实的经历让归有光对失去的亲情体察得特别精微,这种体察落在文字中,便成了扑面而来的至情。也因为此等经历,归有光的感情不同于克制约束的文人表达,他的表达是直接的,如滂沱大雨直冲而下,冲击人心。如:

“呜呼!孰无父母妻子?余方孺慕,天夺吾母;知有室家,而余妻死;吾儿几成矣,而又亡。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完全是胸中之痛的直接宣泄。

仕途坎坷,人生多艰是归有光的不幸,但也成就了他不同凡响的散文。

当然归有光处在那个时代,或多或少受时代的影响,有时也不免落于陈腐的思想窠臼之中。比如对于圣贤之道的向往,比如连娶三任妻子。但这些都不能抹杀一个至情至性的文人形象,不能抹杀他叙事散文的重要影响。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唐顺之.王冢妇唐孺人墓志铭.荆川集卷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76册第441页

【3】唐顺之.弟妇王氏墓志铭.荆川集卷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76册第442页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贝京.归有光研究【D】.浙江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归有光散文评价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归有光的空中楼阁
——《项脊轩志》文本细读
寒花葬志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刚柔并济真男儿
——归有光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