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想政治素养育人价值探析

2017-03-23 20:18汤修元王引兰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政治课立德政治

汤修元,王引兰

(忻州师范学院 思政部,山西 忻州 034000)

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想政治素养育人价值探析

汤修元,王引兰

(忻州师范学院 思政部,山西 忻州 034000)

思想政治素养为立德树人之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素养的育人价值。其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导向,动力与促进作用,渗透、整合与协调作用。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基本途径。

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素养; 基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立德树人”的要求深刻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对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把立德树人提升为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2]。如何落实好这一中心环节的要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准确把握、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素养在育人树人中的价值和作用,把培育思想政治素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 思想政治素养:立德树人之要

立德之“德”指的是广义上的“德”,包括思想、政治、品德和法制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与思想政治素养的主要内容是相同的,立德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素养是一个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它是相关联的知识、认知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感的集合体。素养“不只是重视知识,也重视能力,更强调态度”[3],是使个体获得优质和成功的生活的必备条件。素养的提出,适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有利于改变在教育教学中重知识能力、轻情感态度的偏向,使人才培养目标更趋科学。思想政治素养是在对一定社会的文化、政治、道德、法律和价值观念了解的基础上,化为自身稳定的思想认知和行动的素养。思想政治素养规定了对社会、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以及对他人和集体、自然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人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它涵盖了个人对国家、社会、他人、自然以及人生的基本理念,是指导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必备品格和基本素养。

思想政治素养在人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内容。与基础教育阶段相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广泛的内容。根据大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主要包括思想素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是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养的综合体现。思想素养,是大学生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的综合认知水平;政治素养,是大学生政治观念、立场、方向方面的认同,体现的是对国家、民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态度;道德素养,是在对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了解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而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的素养,它是大学生素养的基础,法律素养,是大学生通过法治教育和影响,能够在法律的范围内规范自己的行为稳定特征和倾向。

培育思想政治素养是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树人首先在于立德,德为树人之首。教育作为社会性活动,其本质属性在于它是人的培养,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人是有思想、情感、个性的生命体,拥有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思想政治素养关注的就是人的精神生活,培育思想政治素养其目的就在于提高人的精神生活的境界。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人才”[3]是高校所有工作的落脚点。高校要培养优秀人才,在抓好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更要抓好思想道德和人品教育。国无德不兴。国家的强盛,民族的进步,都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和文明的生长。中外历史都表明,国家的富强离不开强大精神支柱的支撑,物质上的落后贫弱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民族精神的空虚。人无德不立。德直接关系到人生的方向和结果,一个人只有明德、崇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如果一个人道德品行低下,知识掌握再多、能力再强也算不上优秀的合格人才。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直接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高校工作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树人工作的首位,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价值追求。

提出思想政治素养,不仅仅是词语概念的变化,它有着极大的现实针对性。思想政治素养重在“素养”,重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和塑造,注重学生思想态度和认识上的转变,将知识能力转化为认知、信仰和行动,实现由“知”到“信”,由“信”而“行”。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态度、价值观和情感的现象,一些学生“高分无德”“有才无德”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真正将培育思想政治素养视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出,切中了高等教育存在的素养不足的突出问题,适应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纠正思想政治教育的过度知识化、形式化的倾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它的本来宗旨和根本价值,彰显了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

2 思想政治素养的“树人”价值

树人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过程,但是,这些因素各自的地位与作用并不是完全平行和等同的,各个要素在其中所处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思想政治素养作为大学生的首要素养,在树人育人中发挥及其重要的影响,具有其他素养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育人价值。

2.1 导向、引领与规范作用

思想是行为的引领,思想决定行为。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向和和发展趋向,规范一个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影响一个人的品性沿着某种方向形成和发展。人的思想政治素养中的诸因素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等,是人内在精神动力系统的基础性结构,也是人的心理品质的核心部分,对人的心理动机的产生和行为倾向的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思想政治素养综合体现了人的内在精神动力系统,对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发展起着定向影响作用。

从人的需要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发挥着导向作用。人虽然以物质需要为基础,但同样也离不开精神需求。人的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趋势,不会一直停留在低级需要阶段,随着人的发展,人的需要也必然随之发展。追求高级需要(如精神需要)既是人的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且引导人们追求高级需要(精神需要),丰富和发展高级需要,还引导人们追求正当合理的需要,通过正当的方式和手段追求和满足需要,减少、消除和避免不正当需要。

思想政治素养通过帮助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引导人生的发展方向。人生发展的方向是由包括人的理想信念、信仰等在内的精神系统来决定和指引的。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把理想信念喻为“导游者”,他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理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就会丧失,力量也化为乌有。在人的发展道路中,其发展的趋向既可能有正确的,也可能有错误的方向。错误的方向会使人走上人生的岔道、歪道,甚至邪道,如果不迷途知返,最终会贻误人生。正确的方向则能使人走上康庄幸福之路,实现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如果“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4]。而人生道路的正确选择有赖于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没有良好的、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为人生导航,则容易在人生中迷失方向,走错人生关键的一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型,面对多元思想的冲击,大学生更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寻找到一个精神家园”[5]。培育思想政治素养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和引导人们树立一定的、稳定的理想、信仰,形成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运用各种教育方式,解决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对人们思想带来的冲击,解决由此引起的理想信念动摇和缺失以及道德滑坡的问题,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等方面要求和引导人们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及要求的理想及信仰。对走进高等学府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他们人生阅历浅,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处于思想转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因此,只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使他们在复杂的因素中明辨是非,克服在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迷惘、困惑和失误,使大学生们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追悼会上的悼词中指出:“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德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6]诚如苏格拉底所说的,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

2.2 动力与促进作用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也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如果人的某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紧张感,这种紧张的心理就驱动人产生指向某一目标的动机,从而成为推动人的行为的原动力。培育思想政治素养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觉悟,从思想上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理想信念的鼓舞和指引下,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在工作和学习中勇于探索和追求。

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素养能发掘大学生学习成才的潜能,调动成才的积极性。当前的大学生处于心理不完全成熟时期,心理脆弱,社会阅历不足,他们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对事物敏感而又充满热情,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但情绪不稳,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少盲目性,在行为上还有随意性,如果没有思想政治的激励与引导,当他们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会消沉和颓丧。因此,通过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非智力(如意志、动机、自信心、责任感、自制力等)因素,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思想鉴别和抗干扰能力,减少和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既有外因的影响,也有内在的因素。其中,内在的因素,如个人的理想信念、意志、品质、毅力、智商等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在绝大部分人智商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思想政治素养则成为决定一个人发展和成败的决定性内因了。大学生通过培养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信念和抱负,有了理想信念的支撑,才能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实现其理想和抱负的意志和毅力。事实表明,当一个人具有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时,他就会有为祖国和人民发奋图强的动力和精神,在刻苦学习、努力创新和实践等方面才会有方向和动力。

2.3 渗透、整合与协调作用

树人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培育学生多方面的素养。思想政治素养不仅在学生素养体系中占首要地位,而且还渗透到其他方面的素养系统中,对其他素养发挥着整合和协调作用,从而影响人的发展。

思想政治素养不是孤立的,它不能脱离智力水平和业务素养与其他素养。但是,人的智力和其他素养是不可能孤立和片面地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它需要思想政治素养的推动促进和方向引导,这种影响渗透于智力素质和业务素养发展的全过程之中,整合和协调其他方面的素养。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素养可以为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提供科学的方法,为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有益的方法论指导;思想政治素养为提高人的智力素质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促进人智力水平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人才培养进行质的规定性,使人的智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因此,思想政治素养发挥着整合和协调各种素养因素的作用,将素养转化为一个人的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当社会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才智和专业能力进行努力时,也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其中的各个环节,全面开发人才智力和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3 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是培育思想政治素养的基本途径

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必须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主要载体和学科依托,利用好思想政治课主渠道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立德”任务的实现。

第一,科学认识和定位思想政治课的地位与作用。科学认识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和地位,是上好思想政治课、发挥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的思想认识前提。尽管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文件、会议中,对思想政治课是高度重视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对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地位并没有认识到位,思想政治课往往被认为“没有多大用处”,就业找工作主要还是看专业课的成绩。思想政治课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思想认识上的倾向导致思想政治课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在实际中处于“副科”的地位,学生、家长、一部分领导干部也是某种程度上认同这一观点,甚至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没有真正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地位与作用,这种情况导致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科自信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发展。科学认识确立思想政治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必须从宏观上、从大学生成才、从国家与社会的对大学生成才的需求来衡量和把握,从其对人生、对社会的隐性和长远的影响来观察。与专业课相比,思想政课虽然具有非功利性,但它在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理想信念的确立以及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激励作用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文明进步,都发挥着专业课难以替代的功能,它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能否将“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7]从这个角度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绝非什么所谓的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的“副科”,恰恰相反,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理所当然属于高校必须开设的主科之一。人才德为先,如果说,思想政治素养是大学生的首要素养,那么,思想政治课就是大学生必修的首要课程。

第二,以培育思想政治素养为目标,以加强师资队伍为核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学科作为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依据认识对象的特殊矛盾所形成的有利于知识、技能、价值观传承和发展的分门别类的制度安排”[8],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实现“立德”的育人任务的主要依托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要有以下着力点:一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现状的评估,制订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总体建设规划。规划是实践的先导。学科的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通过制定科学的有前瞻性的规划,才能统筹有序地推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培养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学科意识是一个学科建设得以开展和推进的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不断培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习、建设的实践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关注意识、认同意识、归属意识、维护意识、发展意识”[9]。三是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的核心因素。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仍然存在人员杂、队伍不稳定、学术整体力量不强的问题”[10],加强队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是关键。一方面要扩大队伍数量,加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员素质,通过各种方式的培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并形成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学科梯队。四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平台是舞台,它包括学科建设的硬件平台和制度平台,如活动交流平台、科学研究平台、学术成果发表平台。五是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

第三,着力“提高思想政治课亲和力和针对性”,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所以,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应以提高教育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为着力点。“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说明了亲和力在思想政治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主要包括教学亲和力、教师亲和力、教材亲和力等方面,其中教学亲和力是中心环节。要做到教学亲和力,首先需要教师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真正做到明道、信道,要在教学内容上饱满丰富,善于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融会贯通,展现出思想政治课的科学理论力量和理论魅力。同时,联系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案例,真正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其次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做到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和抬头率,将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课达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做人的工作,学生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课必须有针对性。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就是要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密切贴近社会发展、学生思想发展需求、学生思想的困惑、认识误区,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实践问题,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分析和引导,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当代大学生的人生阅历、个体化差异很大,加强针对性还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的变化特征,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针对当今“无网不在”的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舞台、新战场”,要把思想政治课与互联网新技术有机结合,借助互联网技术,占领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只有加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才能使思想政治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立德育人功能。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 蔡清田.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0.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 (1).

[4] 国宾.路遥经典文选[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246.

[5] 吴圣刚.文化资源及其利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29.

[6]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261.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8] 杨晓慧.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15.

[9] 孙其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定位于建设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25-26.

[10] 王树荫,卢少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J].教学与研究,2006(3):62.

责任编辑:沈宏梅

AnalysisofValu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LiteracyEducationundertheViewofEnhancingMoralityandFosteringTalents

TANG Xiuyuan, WANG Yinl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Department,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Xinzhou 034000, 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is the base of enhanc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talent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basic task of enhanc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talents requires to give fully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which mainly embodies in three aspects such as guidance,motivation and promotion as well as penetration,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on. The basic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is making good use of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nhanc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tal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basic way

D64;G633.55

A

1009-3907(2017)11-0093-05

2017-06-04

山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2015JGSZ008)

汤修元(1969-),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引兰(1964-),女,山西忻州人,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课立德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