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上古方舆寻踪

2017-03-28 19:41胡中友
滁州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钟离滁州

胡中友

滁州上古方舆寻踪

胡中友

滁州设立迄今1400余年,历史沿革清晰可考。本文通过考稽上古滁州的一些方舆古国踪迹,以期见微知著,映现滁州先人的活动信息。

滁州;方舆沿革;淮河文明;古国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自隋开皇九年(589)设立,迄今1400余年,史志、载记连续不断,清晰可考。先秦上古时期因为时空所隔,几成空白。舆地沿革为中华文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方舆地理是人类生存繁育的必须空间。“万物本乎土地,舆者志之纲也,沿革明而后各类有所附丽。”[1]本文通过考稽上古滁州的一些方舆踪迹,以期见微知著,映现滁州先人的活动信息。

一、滁州处于中华文明的始创区域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中华文明主要形成地域在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以东至海,涵盖了今日滁州的地域。滁州先人是生活在淮河流域的九夷,是华夏民族除炎黄部族外的重要的族源。

据学者研究,人类起源已有近三百万年历史,而世界四大古文明虽有先后,但都还不到一万年。中华文明产生虽有很多原因,但气候因素起到相当重要的因素。从仰韶文化和安阳殷墟考察,距今10000年的新石器晚期,黄河流域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2度左右,1月温度高于现在3-5度。[2]

中华民族的族源以炎黄部族为主干,融汇夷、戎、蛮、狄等部族而形成。所谓夷、戎、蛮、狄,只是炎黄部族按地理方位对其他部族的称呼。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3]九夷又称东夷,西周后加上淮河地域因素便称为淮夷。西周铜器《兮甲盘》中有“至于南淮夷”,《曾伯簠》有“克狄淮夷”。在《尚书》《诗经》中,“淮夷”二字见于多处。[4]

淮夷居处的扬州在淮海之间,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不仅涵盖了今滁州全部范围,还包括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北部的部分土地。

九夷族生存发展的淮河流域,是华夏民族上古活动的核心方舆部分。

二、全椒是古椒国境域考

近现代以来,一些地志载今全椒境为古椒国之地。“全椒县初建于西汉,县名由古国演变而来。相传古代高阳氏在椒陵山(又名覆釜山,在今城内)建立古椒国。春秋时为楚椒邑,后为全氏居住,汉在故椒邑置县设治,故名全椒县。”[5]

考民国之前州县旧志,首载此说的是光绪《滁州志》。其中《舆地志一》载曰:“滁州,在《禹贡》为扬州之域,周属椒邑,见《路史·国名记》。春秋属楚,伍举封于是,故曰椒举,其子曰椒鸣。”

清朝滁州辖全椒,但在滁州设置之前,滁州在椒邑的辖境内。在西周,滁州是扬州的一部分,同时属于古椒国演变成的椒邑。其所依据的是《路史·国名记》。

南宋罗泌撰《路史》47卷,其中《国名记》8卷,述上古至三代,下逮两汉之末诸国姓氏地理。在《路史·国名记》高阳氏后代的国名中,著录有“椒”国。[6]然而除了一个“椒”字,没有任何诠释,更无方位沿革的记载。这说明罗泌已不知古椒国方位地理信息。仅凭《路史·国名记》著录的一个“椒”字,并不能证实光绪《滁州志》古椒国在全椒县境说。

《左传》有一处记载“椒”地。《左传·庄公十九年》:(楚文王)“遂伐黄,败黄师于碏陵。还,及湫,有疾。”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湫音剿(湫古通椒)。《清一统志》谓湫在湖北省钟祥县北,《春秋大事表》谓在湖北省宜城县东南,其实一也。湫,楚灵王时为伍举采邑,国语有湫举、湫鸣。今本‘湫’或作‘椒’。”史州《安徽史志综述》赞成杨伯峻的说法,认为当时楚国郢都在湖北江陵,伍举采邑也在湖北,而不是远在安徽。史州以距楚都远近来判别伍举采邑的说法也有商榷之处。尽管楚文王时楚国郢都在湖北江陵,但伍举的采邑并不一定要在江陵附近,可能在楚国境内任何地方,当然包括今滁州境。只是从楚文王伐黄的路线分析,当时的湫(椒)应在今湖北。[7]

楚文王伐黄所到的湫(椒)未必就是古椒国。《路史·国名记》注椒国为高阳氏后代所建。高阳氏是传说中的五帝颛顼,他与建椒国的后代至多相距数百年(上古口耳相传的历史,过久难于相传)。而椒国存在到楚文王时至少已有2000余年。就像至今尚无任何证据证明古椒国是今全椒县一样,楚文王伐黄所到的湫(椒)也无证据证明就是古椒国。

椒国何在?根据地名形成的特点,许多地名都是古国被灭后被作为地名流传下来的。安徽与湖北的“椒”,都有可能是古椒国的遗留信息。但要确考出古椒国的方舆位置存在,唯一的途径只有地下发掘。否则,椒国将成为永远的历史迷案。

三、越所徙都的琅玡可能在今滁州

春秋晚期,越王勾践称霸。为适应称霸需要,勾践把都城从会稽(今绍兴一带)迁往琅玡。

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记载,越国是大禹的苗裔、夏帝少康的庶子建立的国家,在今浙江沿海一带。经历二十余世,到勾践的父亲允常(?―前497年)继任君主时期,开疆拓土,国力强盛,始称越王。公元前496年,勾践即越王位,越国国土主要在今天浙江绍兴、金华周边地区,其都城在会稽(绍兴)。勾践于前473年灭吴后,开始向北扩张,越过淮水,与鲁国接壤。东面延及至海,南至今温州,西达今江西鄱阳湖。《史记》载:“句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於徐州,致贡於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当是时,越兵横行於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此时,越的核心统治区域已不是绍兴、金华一带,已北移至江淮东部,即今滁州全部、江苏中部至海。设在会稽的都城已不适应称霸的形势,勾践把都城从会稽迁至琅玡。《越绝书》:“夫镡子允常子勾践,大霸称王,徙琅玡,都也。”《今本竹书纪年》记载“越徙都琅玡,在晋出公七年”。即在灭吴之第二年,即公元前472年。[8]

越徙都的琅玡在哪里?春秋战国的典籍没有记载。越徙琅玡600年后,司马迁作《史记》,记述秦始皇所登的琅玡在今山东东南沿海。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东行今山东诸郡县,登邹峄山、泰山、梁父山,祭祀封禅刻石立碑后,“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9]秦始皇所到琅玡具体位置,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记载。汉初刘邦定鼎天下后,意图剪灭齐地拥兵自重的韩信,命武士将韩信收监。大夫田肯进言刘邦说,齐地对国家安危十分重要,需要杰出帅才才能掌控,实际是委婉劝阻刘邦放过韩信。田肯的话中点明了琅邪的位置。田肯曰:“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高祖曰:“善。”赐黄金五百斤。[10]从田肯话中我们清楚地了解,琅邪在齐的东部,与即墨相连。这无疑即是秦始皇几十年前登临刻石的琅邪台。只是《史记》并没有指称这是越徙都城的琅玡。

最早注山东琅玡为勾践所徙琅玡的是《汉书·地理志》。班固在《汉书·地理志》琅邪郡琅邪县自注:“琅邪,越王勾践曾治此,起馆台,有四时祠。”[11]自此,勾践徙都琅邪在山东的说法,为后人普遍采信。

诸侯都城建在核心统治区是常规。如核心区域变化,都城应变而迁徙至新的核心区域。如楚国,因核心区域变化曾数次迁徙都城,能够从文献查到的就有七次,先后有都丹阳、郢都、鄀都、鄢都、陈都、巨阳、寿春等。越核心区原在会稽,都城便设在会稽。勾践时代核心区北移江淮,都城应迁徙至江淮。而山东琅玡处于鲁越边界,远离江淮,不应是越都所迁徙的琅玡。现能查出最早质疑山东琅玡是越都所徙的书籍是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引用的记载。乐史引《郡国县道记》云:“勾践本理会稽,盖因会诸侯于河,权于此观望经旬时,不应都此”。说明勾践只是为了会诸侯在此设台观望10来天,不应该在这里设置越国都城。[12]清顾祖禹对山东琅玡是否是勾践徙都处采用两说并存的办法。他的《读史方舆纪要》 “琅玡城”注引《地记》:“琅玡城地偪窄,非可以建都。”又引郦道元《水经注》说:“琅玡台在城东南十里,今夏河城在台西北正十里,或是越王都?”此言还非定论,但他在注琅玡台所处的琅玡山时,就肯定是这里是勾践徙都处了:“琅邪,山名也,越王勾践之故国也。勾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13]

钱穆先生在1935年撰《越徙琅玡考》曰:琅玡“僻在齐东海之滨,越为求霸中原.何为择都于此,衡以地理形势,知必不然。”也否定“越都琅玡”即“滁之琅玡”之论:“惟勾践所徙,殆不在滁,则略可定者”。4年后,钱先生撰《史记地名考》,对“越都琅玡”重新做出结论:“越勾践琅玡在今安徽滁县西南,《汉志》误说。”[14]

名人名著对厘清历史事实具有重要意义,但最终的依据是确凿的证据。钱穆先生滁州琅玡说是有充分证据的。核心统治区域的分析是主要证据。勾践称霸时,山东琅玡不在勾践称霸的核心统治区,而且偏在沿海一隅。《郡国县道记》《地记》《越徙琅玡考》等的见解应是正确的,排除了越都琅玡在山东东南。今山东胶南存有李斯石刻的琅玡,不是勾践所都之地。其时越国核心统治区已从会稽北移江淮东部,即今滁州一带。越都琅玡应在今滁州。而且滁州确有琅玡地名。然而,今天要人们接受这个事实也不容易。因为滁州琅玡是海拔400米以下一片低矮的山丘,不是城。其次,至今滁州琅玡没有发现任何越都的遗迹遗物。再次,距琅玡六七里的滁州城,也尚未发现历史上有称为琅玡的记载。还可举出多条否定理由。

然而,所有否定理由都敌不过2500年时空无情的淘洗。春秋战国至秦统一数百年,除了典籍的只言片语外,几为空白。秦至隋800年,滁州沦为南北混战的斗域,数百年渺无人迹。州郡废圯,地名记载失连是常理。随着科技的进步,地下文物的不断出现,越都琅琊在滁州有可能被进一步证实。

四、钟离国浅说

《凤阳县志·建置沿革》开篇曰:“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在今临淮镇附近建钟离子国,并筑钟离城。”[15]钟离国在战国即已废灭,先秦文献中所出现的钟离,只是在记载一些事件时,地点发生在钟离,并无钟离方舆境域的专门记载。至于钟离国封于何时,方舆范围,皆付诸阙如。

钟离国何时所封?

《史记》记载钟离国是从古老的嬴姓分封出来的。“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以国为姓,其中的“终黎氏”即钟离国。[16]说起嬴姓,人们总习惯与秦始皇嬴政家族相联系。一个处于东方淮河中游的钟离子国何以与偏处西陲的秦嬴攀上血缘关系?

其实,嬴姓不等于秦嬴。《秦本纪》载嬴姓封于舜帝。颛顼帝孙女女修儿子大业娶了少典部族的女儿,生下大费(也称“柏翳”)。大费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帝的表彰,安排他驯养禽兽,并把一个姓姚的姑娘嫁给他。大费行拜礼接受了赏赐,驯养禽兽工作做得很出色,舜帝就赐他姓嬴。

钟离国何时从嬴姓分封的,《史记》没有直接记载。我们从嬴姓氏族的延续中可以寻觅到大致时间。《史记》在《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了嬴姓氏族的生息延续,前后历时达1900余年。被舜帝赐姓嬴的大费(柏翳),他的子孙有的住在中原,有的住在夷狄,很多子孙在夏商周三代建立功勋,被封为诸侯。《秦本纪》所记钟离等十四国氏,就是这些嬴姓被封的诸侯。

嬴姓所封国氏中,惟有秦的分封时间记述得较清楚。嬴姓的后人非子以驯兽养马的特长被西周孝王看中,肇升他在汧河、渭河之间管理马匹,并赐给他秦地作为封邑,号称秦氏。非子就是秦国的鼻祖。周孝王在位时间是前910年—前896年,非子被封就在这14年时间。从非子封秦至前207年秦三世子婴国灭,将近700年。

在《秦本纪》叙述嬴姓后封的国氏中,徐氏所封时间最早,排第一,钟离氏排第四位,而秦氏排最末,第十三位(可能因《史记》有《赵世家》,这里未列赵氏,含赵氏当为十四国氏)。夏封嬴姓至周孝王封秦氏,跨越1000年左右。根据位次分析,排第一位最早被嬴姓所封的徐氏当在夏时期,排第四位的钟离氏应在夏代或夏商之际所封(约前1600年左右)。其封国氏来源比秦嬴氏要早数百年。因此,秦处西陲,钟离国处东方淮河中下游就不难理解了。

钟离国位于何处?

考察钟离国方位时,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钟离所名的“国”是何属性。上古“国”,有“古国”和“方国”。“古国指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即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红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古国阶段”。“古国时代以后是方国时代,古代中国发展到方国阶段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华夏进入文明时代后,国家形成经历了“古国-方国-帝国”三个阶段。高度规范和大中心下的多中心是方国时代的主要特征。方国阶段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也就是尧舜禹时代,延续到秦统一前后约2000年。战国末期以前在史籍出现的方国有900个左右(实际数量大得多)。方国数量发展的曲线是:少→渐多→极多→渐少→少。夏至商早期,数量渐多。相传“禹合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万国不是确指,表明很多的意思。商朝封国最多时达285个,方国有85个,合计达到370个。西周初年是方国极多的高峰时期,武王伐纣时会盟方国有800个。进入春秋战国,方国逐渐减少,直至消亡。[17]历史上的众多方国像划过天空的流星,难留痕迹。史籍所载不及百之一二。探寻这些方国的方位地理,无疑是大海捞针。

钟离就是这样的方国。幸运的是,钟离国多次见诸于秦汉以及秦汉之前的史籍记载,最早的史籍是《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等。凭据这些记载,让我们能够辨析出钟离国的方位踪迹。

《左传》所载钟离共有五次。第一次是鲁成公十五年(前576),记述中原诸侯在钟离与地处东南的吴国盟会。第二次,鲁襄公十年(前563)春季,为谋划齐鲁等十二国诸侯与吴王寿梦会盟的事宜,齐国高厚作为齐国太子光的代表,先在钟离会商十一国诸侯。后三次都在鲁昭公年间。昭公四年(前538),楚派将军宜咎在钟离加固城防以抵御吴军的进攻。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吴败楚师于钟离。昭公二十四年(前518),楚子帅水军先侵犯吴疆,回师后,伍子胥率领的吴军悄悄跟随楚军其后,一举灭掉了巢和钟离两个小国。第一次和第五次所记跨越62年。[18]

《左传》这五次关于钟离的记载正反映吴楚争霸的背景。其时处于西南的楚国国势强盛,不仅频繁向中原各国寻衅征伐,而且不断东扩,势力已覆盖至江淮中东部,与吴隔江相望。吴国也进入强盛时期,不甘蜗居江东,不时也过江耀兵于江淮。中原各国为消除楚祸,意图结盟新崛起的强吴以制楚。前两次记载各国在钟离的会盟就是为了联吴制楚。后三次记载吴楚争战,均以钟离为前哨。根据这些记载,判明当时钟离的方位应在中原和吴楚的三角中心点,即淮河中东部今凤阳县一带。这也为后世众多地理方舆史籍所追叙稽考。载于正史的有:《汉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隋书·地理志》新旧《唐书·地理志》《宋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见于主要专著有《水经注》《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读史方舆纪要》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注钟离:“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置钟离县,复隶九江郡。晋立为钟离郡,宋因之。……宋明帝失淮北地,复立徐州于此,后废帝改号北徐州。梁因之,以昌义之为北徐州刺史,镇钟离。……州后入高齐,文宣帝改为西楚州。隋开皇三年改为濠州,因水为名。大业三年改为钟离郡。……武德五年,杜伏威附,改为濠州。”《元史·地理志》注濠州:“唐初为濠州,后改为钟离郡,又仍为濠州。阻淮带山,与寿阳俱为淮南之险郡,名初为豪,后加水为濠。南唐置定远军。宋为团练州。初隶淮南路,后隶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归附,设濠州安抚司。十五年,定为临濠府。二十八年复为濠州,革怀远为下县来属。领三县:钟离、定远、怀远。”秦汉至元的沿革脉络较为清楚。朱元璋创立明朝后,不忘自己的桑梓钟离,在亲笔撰写的《皇陵碑文》中自报家门,自己出生地是“钟离之东乡”。他改钟离为凤阳,自此,钟离从方舆名称中消失。

2006—2008年,在蚌埠双墩村和凤阳卞庄村相继出土两座春秋钟离国古墓葬,对钟离国地望位置的辨别具有重要意义。

蚌埠双墩村古墓称为双墩一号墓,凤阳卞庄古墓称为卞庄一号墓。两座古墓都出土了标记有钟离国铭文的青铜器。双墩一号墓器形较大的2件簠的内底中均有铭文,为“唯正月初吉丁亥钟离君柏择其吉金作其飤簠”;9件编钟钟体正面的钲部均有相同的铭文,为“唯王正月初吉丁亥钟离君柏作其行钟童麗之金”;1件戟的戈身上发现铭文,为“钟离公柏之用戟”。这些铭文清楚地标记墓主人是名字叫柏的钟离国君。凤阳卞庄一号墓5件鎛钟两面钲部均有“唯正月初吉丁亥,余□厥于之孙钟离公柏之季子康择其吉金自作和钟之”铭文。经对比研究发现,该墓葬形制与双墩一号墓极为相似,出土器物类型相近。据学者考证后认为,卞庄一号墓的下葬年代较双墩一号墓略晚二三十年,由此亦可以断定,卞庄一号墓的墓主,即铭文中所述“钟离公柏之季子康”与双墩一号墓墓主“钟离君柏”为父子关系。伯仲叔季,排序的“季”是四的意思。卞庄一号墓的墓主是钟离国君柏的第四个儿子。据学者研究确定,双墩一号墓的下葬时间约在公元前560年前后,卞庄一号墓约在公元前540年前后。[19]这个时段,正是《左传》五次记载钟离的春秋晚期。今淮河从蚌埠至凤阳呈东西偏南流向。国君柏墓在西边淮河北岸3公里处,国君季子的墓在淮河东南岸1公里处,两座墓葬直线相距35公里。

柏是钟离国君,康也有学者说是继柏后的国君。国君墓应在都城附近,这是没有疑义的。两位国君墓葬直线相距35公里,这在春秋时代是个不小的距离。国都如在两座墓葬之间,还好判定大致方位。如在两座墓葬四周某个地方,就无法判定了。距凤阳卞庄一号墓1.5公里处,有一座名“霸王城”的古城遗址,有人认为就是春秋钟离国都城。虽然有西周、春秋秦汉许多文物出土,但尚无钟离国都城的证物。

综合典籍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钟离国的来历和方舆可这样描述:夏商之际位于淮河流域中东部的一个嬴姓部族被封为钟离氏,钟离氏以氏为国,为钟离国,存在1000余年。钟离国方舆在淮河北南伸缩。早期主要在淮北皖鲁苏一带。周至春秋逐渐南移至淮河中游两岸,都于今蚌埠、凤阳一带。今滁州北部为之所辖。前518年灭于吴。钟离国灭后,方舆相继为吴楚所得。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和千余县,其中许多郡县习用旧国名称命名,其中有钟离县,所辖大致为春秋晚期国灭时的方舆。自此,钟离作为郡县之名,断断续续沿用至元代。

五、结语

滁州设置于隋,迄今1400余年。滁州文明史是这个年限长度的几倍。滁州是黄河文明的原创地区。滁州先民是九夷部族的一支,是华夏民族形成的核心族源之一。先秦上古文献只言片语的记载传输了许多重要的方舆信息。公元前5000年—3000年,先民们生存的黄淮大地已逐渐进入中华文明形成和繁盛期。华夏进入方国时代后,江淮大地能探索出方国踪迹的有10多个。钟离国就是其中的方国。通过钩稽上古滁州的方舆踪迹,使滁州人文线索衔接到中华文明的起点。

[1] 滁州志·序[M].清光绪刻本.

[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

[3]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王制第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4]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关于氏族、部落的神话和传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6.

[5] 全椒县志:第一章地理·第一节历史地理·一建置沿革[M].合肥:黄山书社,1988:12.

[6] 四库全书:卷五十·史部六《路史》26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7]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211(修订版).[8]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85:1746.

[9] 史记·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245.

[10] 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382.

[11] 汉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4:1588.

[12] 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494.

[13]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8:1649.

[14] 钱穆.钱穆全集·史记地名考:第十九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58..

[15] 凤阳县志·建置沿革[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43.

[16] 史记·秦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221.

[17]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

[18]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876、974、1255、1445、1453.

[19]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0(3).

责任编辑:李应青

ChuzhouAncientGeographySearchingforTraces

Hu Zhongyou

Chuzhou was established more than 1400 years ago, whose history could be well known. In this paper, some geographical traces of ancient kingdoms in Chuzhou are examined in order to show the activity information of the ancestors in this area.

Chuzhou; geographical evolution; Huaihe civilization; ancient kingdom

K204.5

:A

:1673-1794(2017)04-0009-05

胡中友,滁州市经信委调研员,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史和经济(安徽 滁州 239000)。

2017-03-02

猜你喜欢
钟离滁州
《滁州西涧》(草书)
丑女钟离春
陆周梦
陆黛灵书法作品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作品欣赏
青春的荆棘也能开成蔷薇
青春的荆棘也能开成蔷薇
钟离春“送”脑袋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楚汉笔记之钟离昧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