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研究

2017-04-02 01:12卫霄青刘红梅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栓塞

卫霄青,刘红梅,曾 杰*

(1.新疆建设兵团医院神经外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2.新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胸心神经外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研究

卫霄青1,刘红梅2,曾 杰1*

(1.新疆建设兵团医院神经外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2.新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胸心神经外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目的 分析研究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介入栓塞治疗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综合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各42例。将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除脑梗死、再次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外,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治疗中,其能够避免或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对促进患者病情转归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均具有重要作用。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蛛网膜下腔出血;综合护理;常规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脑动脉瘤破裂所致,其临床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1]。目前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为有效方法之一,但该术式对临床护理要求较高,为了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介入栓塞术患者治疗的影响,本文选取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84例,围术期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干预,并将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介入栓塞治疗患者84例,其中男31例,女53例;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56.4±3.7)岁。将其随机分为综合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各42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1)术前护理:术前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遵医嘱协助患者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主动与患者沟通,向其讲解疾病引发因素、治疗方法、患者配合事项、预后效果等安抚患者情绪,提高治疗信心。(2)术后护理:患者回至病房后,护理人员协助其取去枕平卧位;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出现异常,应立即汇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达24 h,指导患者术肢正确摆放方法。第三,出院指导:告知患者按医嘱规律用药;避免剧烈咳嗽或运动;尽量采纳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心情愉快;按时复诊等。

综合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以下护理措施:(1)环境护理:尽量为患者营建一个较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将病房内温度与湿度设置在较舒适范围内,保持病室清洁与整齐,并控制探视人员,以避免外界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2)体位护理:由于患者术后制动时间较长,极易引发患者出现全身酸痛症状,此时,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通过聊天、指导患者看电视、看书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机体疼痛感;间隔2 h协助患者变换体位1次,在帮助患者翻身时,应注意患侧翻身角度应为60°;健侧翻身角度应为20~30°,并使髋关节保持伸直位,小腿可适度弯曲,既可预防压疮形成,又可提高患者舒适度;将床头抬高至30°左右,以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力,减轻患者脑部水肿症状。(3)预防并发症护理:预防低血压护理:对患者应用扩血管药物治疗时,应使用微泵进行药液输注,以便能够较好控制药液滴速;在治疗期间应间隔1 h测量血压1次,待患者血压平稳后,间隔4 h测量1次,并根据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给药速度,以预防低血压发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在患者制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其穿刺侧下肢温度、皮肤颜色、动脉搏动情况,若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以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肾功能损伤护理:术后6 h,指导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出;对患者尿液量、性质进行观察并认真记录,注意患者有无水肿、腰部酸胀等症状,判断患者是否出现肾脏损伤。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降低介入治疗给机体带来损伤。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综合护理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再次出血1例,占2.3%;脑梗死1例,占2.3%;低血压2例,占4.7%;肾功能损伤1例,占2.3%。常规护理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再次出血2例,占4.7%;脑梗死1例,占2.3%;压疮3例,占7.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占9.5%;肾功能损伤6例,占14.3%。两组患者除脑梗死、再次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外,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存在着较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脑动脉瘤是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因素,患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若临床不能给予有效控制,则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2]。介入栓塞术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新型方法,其疗效确切,已被临床所证实,但该方法仍属有创操作,若围术期内护理不当可引发诸多并发症发生[3]。

本次研究中,综合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护理与体位护理,不仅提高了患者舒适度,而且也避免了外界对患者产生的刺激,同时也预防了压疮发生[4];其既保证了患者治疗安全,同时也降低了上述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5],值得临床借鉴。

[1] 都 娟,李 伟,王永霞,等.对行介入栓塞术的脑动脉瘤患者进行综合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6):138-139.

[2] 姜 楠,朱 慧,任蕾娜,等.对接受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09(18):118-119.

[3] 蔡秋红.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5,17(27):114-115.

[4] 张冰冰.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栓塞的临床护理心得与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2(24):245-246.

[5] 张 美,齐立明.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A2):338.

本文编辑:张 钰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23.79.02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栓塞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头颈部富血供肿瘤的术前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