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治未病”思想浅议痛风的防治

2017-04-04 12:44淳,
陕西中医 2017年7期
关键词:治未病血尿酸痛风

东 淳, 沈 璐

1. 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712046),2.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浅议痛风的防治

东 淳1, 沈 璐2

1. 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712046),2.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痛风防治的指导意义。方法: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痛风病各期的病因病机,结合“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探求痛风的防治之法。结果:“治未病”的理论思想对于痛风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结论:痛风在我国古代被称作 “富贵病”,但现如今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愈见增高,对人类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故从中医学中“治未病”的角度出发,结合痛风病各期特点进行辨证论治,指导痛风的防治。

痛风主要是由于人体代谢功能出现异常,不能有效地代谢嘌呤,致使尿酸排泄减少,继而导致人体血尿酸浓度升高超过正常值(正常成年男性血尿酸正常值约为208~416μ mol/ L,成年女性的正常值约为149~358μ mol/ L)引发高尿酸血症,尿酸在体内聚集过多得不到及时的排泄,会产生尿酸盐,尿酸盐结晶析出,聚集在肾脏、关节及皮下组织等部位,引发一系列疾病。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痛风病属痹证的范畴。“痛风”一名是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最早提出的,以前也有“走注风”、“白虎历节”之称。根据历代医家的研究,饮食不节对于痛风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外感邪气、久病劳倦以及外伤等都是其主要的发病诱因。《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由此可见,在日常饮食中那些嗜食肥甘厚味而不加节制之人,往往脾虚,脾失健运,便会产生湿热痰浊,这样的病理因素囤积在体内,稍有不慎感受外邪,停留在关节处的痰湿就会引发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

1 “治未病”的理论思想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最著名的当属《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此外,在《素问·刺热》和《灵枢·逆顺》中都对“治未病”思想做出了深刻的阐述。此后历代医家都将这一学术思想运用到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当中去,《金匮要略》中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体现出张仲景对于“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也被历代医家奉为法度。其所著《伤寒论》也无形中体现着对“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如禁大汗、禁攻下、急下存阴等治法的提出。“治未病”这一思想流传至今,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痛风与“治未病”思想

2.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未病先防

人体中嘌呤代谢障碍会引发高尿酸血症,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患者最终会发展为痛风,具体原因尚不明确。此期患者血尿酸往往水平高于正常数值,但并不会产生炎性反应,一般无不适感。从“治未病”的角度出发,患者应注意监测血尿酸水平,并及时控制,同时在日常饮食及生活起居方面注意避免容易引起痛风急性发作的诱因。

引发痛风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在日常饮食中不加节制地进食膏梁厚味,如此日久则损伤脾胃,产生湿热痰浊,久而痹阻经脉,发为痛风。因此,从中医辨证学上来说,本病此期应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本,痰瘀痹阻为标。正如《万病回春》所云:“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 …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最多。”鉴于此,此期患者应以泻浊为主,健脾为辅的原则指导防治,日常可选用白术、茯苓、薏苡仁、泽泻等药泡水代茶,同时在饮食上以清淡低嘌呤饮食为主,注意起居,避风寒。

2.2急性发作期,既病防变

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以及关节周围组织就会引发痛风急性发作,局部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症状,更有甚者,会出现肢体活动不利。一般患者此前都会有高嘌呤饮食摄入、饮酒或由于气温变化导致,常于深夜发作,有些患者甚至会因为关节疼痛而惊醒,部分患者也有清晨突然发病的历史。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第一跖趾关节部位的疼痛,发病后受累关节的疼痛感会在1 d左右的时间达到顶峰,痛感强烈,难以忍受,但很快会自行缓解(两周内)。易复发,并可反复发作,间隔周期不定。随着发病次数的增多,炎性反应可同时累及多个关节。

早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就已做出说明,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还须做到尽早诊断、及早治疗。从中医病因病机的角度来看,痛风患者平素饮食不加节制,以致内生湿热痰浊,这些病理因素在体内经久积聚,患者生活起居稍有不慎,感四时之邪,便会在内因外邪的共同作用下发为痛痹。治则当为祛邪通络之法,祛邪为先,兼通经络,根据感受邪气的性质,选用薏苡仁汤、宣痹汤或桂枝芍药知母汤等对症组方,湿热偏盛,关节肿胀明显,重着不利,加萆薢、豨莶草;若邪热化火,壮热烦渴,关节红肿热痛,加山栀、黄芩、漏芦;辅以桃仁、川芎、白芍、苏木、僵蚕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在急性期预防结石的形成,对关节、肾脏进行保护。

2.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瘥”后防复

患者症状缓解后,进入慢性痛风石病变期,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复发,复发时间及频率因人而异,同时可伴有痛风石的形成。患者急性发作症状虽已得到缓解,但此时血尿酸浓度并未恢复正常,血尿酸浓度长期偏高,致使尿酸盐晶体不断析出沉积,比较典型的是沉积于耳廓、皮下组织、急性发作反复受累的关节亦可出现尿酸盐的沉积,出现压痛、肿痛等症状。沉积物可大可小,小至豆粒,大至鸡子,其内黄白色粉状或糊状物可破溃排除,但难自愈。

中医学上“治未病”的思想归纳起来就是“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其中“瘥后防复”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由于当代医学对于痛风这一疾病的认识尚有未及之领域,所以对于痛风的患者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治愈”,故这里的“瘥后防复”引申为痛风缓解后防止再次急性发作之意。

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根据《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所载,痛风患者素体亏虚,肝肾不足、筋骨虚弱是其内因,肾乃“先天之本”,肾气亏虚,水液代谢失常,浊毒不能排出体外,堆积在体内,阻滞经络,痰瘀互结,为痛风发作埋下了隐患。应以补肾祛湿,活血通络为法。常用熟地、牛膝、杜仲、续断、桑寄生、白术、半夏等药物,临床可用肾气丸、独活寄生汤、四妙散等随证加减组方对症施治。

生活中注意养肾具体如下:①饮水养肾:水是生命之源,水液不足,水浊之毒留滞体内,会加重肾的负担,足量饮水对养肾是很有益处的;②有尿不憋:积存的尿液会成为水浊之气,对肾脏百害而无一利,及时排尿对养肾具有很大的好处;③吞津养身:口腔中的唾液分为两部分:清稀者为涎,由脾所主;稠厚者为唾,由肾所主。时常吞咽津液具有滋肾之效;④饮食保肾:黑色食物入肾,如黑枸杞、黑米等可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⑤睡眠养肾:切忌熬夜,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肾的保养;⑥保护好双脚:足底有许多学位,如涌泉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每晚睡前按揉足底涌泉穴,可起到养肾固精的作用;同时,肾经起于足底,要时刻注重对足部的保暖工作,睡觉时切忌受寒,平时也不要一味地追求美将脚踝暴露在外,不要将脚长期置于湿冷的环境中。以上这些保养方法对于痛风的防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同时患者还可服用西药控制尿酸并服用碱性药食,注意加强自身锻炼,饮食要规律及合理,以低嘌呤的食物为主,戒烟忌酒,慎起居,避风寒。

3 小 结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值得我们中医人不断地探索,“治未病”这一思想值得我们中医人全心全意地去继承和发扬。痛风,这一古时的“富贵病”已然“飞入寻常百姓家”,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痛风,作为医务人员,还需将“治未病”的思想落实到医疗保健的方方面面中去,并应用到更广泛的疾病当中,提高人类生存质量。

[1]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90-794,856-859.

[2] 张 琦,林昌松.金匮要略讲义[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61-62.

[3] 邢玉瑞.内经选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1-132.

[4] 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427-434.

[5] 陈 勇.痛风的中医分期治疗[J].四川中医,2011,29(12):71-72.

[6] 朱庆东,张树安.痛风病无症状期的中医治疗思路[J].中医研究,2006,19(7):43-44.

[7] 眭蕴慧,殷海波,石 白.从中医“治未病”探讨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防治[J].北京中医药,2013,32(1):44-46.

[8] 赵智强.略论痛风、高尿酸血症的中医并给予治疗[J].中医药学报,2009,37(5):46-47.

[9] 孙铭良,王 萍.“治未病”理论探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7,15(1):130.

[10] 田 虎,王素改.浅议中医“治未病”思想[J].山西中医药学报,2009,10(1):7-8.

[11] 梁碧谦.痛风缓解期中医主证及加味四妙汤防治痛风发作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5-6.

(收稿:2016-12-21)

痛风/中医药疗法 治未病 辨证论治

R589.7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7.068

猜你喜欢
治未病血尿酸痛风
血尿酸高了怎么办?
痛风的治疗
痛风了,怎么办?
SGLT2抑制剂对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夏天,从第一次痛风开始预防
尿酸正常后可以停药吗?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