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闻直播中的媒介伦理道德失范及其重构

2017-04-08 06:54
文化与传播 2017年5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波特媒介

赵 倩

所谓移动新闻直播就是以移动直播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借助移动信息接收平台和终端以即时的视频和语音信息为形态并且可以实现传受即时互动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其主要特点有:第一,低门槛,低成本,只需要一部移动终端,人人都可以当记者做直播。第二,不受传统直播节目时间限制,窗口开放时间长,直播全方位、全过程可见。第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反应迅速,时效性强。第四,实现了和受众的即时互动,可以利用直播弹幕在第一时间得到用户反馈。

移动直播凭借其及时互动的优势,已逐渐成为许多突发新闻现场的消息来源。很多重大突发事件的第一手报道都依赖于现场的移动直播,比较典型的有:巴黎暴恐事件、法国尼斯国庆日卡车杀戮案、纽约爆炸事件。然而,移动直播虽然能够在第一时间报道事件,但是它毕竟不同于专业新闻报道,有自己的局限性,加之在移动直播中,记者的概念被无限扩大,除了专业记者,公民记者也混杂其中,因此,移动新闻直播也带来了许多关于新闻伦理道德的疑问。如何在媒介伦理道德规范内保证移动新闻直播最大程度地服务受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移动新闻直播中的媒介伦理道德缺失

(一)全景敞视:个人隐私无处遁形

全方位、全过程的直播呈现,是移动新闻直播最大的优势之一。通过全程直播,受众可以通过离线介入的方式参与事件全过程。也正是因为在移动新闻直播中近乎360度无死角的全程直播导致媒介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事件时有发生。隐私权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权之一,在网络时代越发地显得苍白无力。用福柯的“圆形监狱”来解释网络时代的全景式敞视十分贴切,“每个人都像是没穿衣服的人一样暴露在众人视线之下”,移动新闻直播的出现更加为这种监视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门路。

(二)新闻失衡:视觉冲击代替新闻客观性

在2016年纽约曼哈顿爆炸发生后的几十秒后,就有记者通过移动直播软件对爆炸现场进行了直播。在直播中,镜头基本全部对准爆炸、烟火、伤者,而对于事件中应该给予关注的新闻点,比如爆炸源头、当事人和救援的画面少之又少。在被浓烟和爆炸声包裹的直播中网友纷纷通过弹幕发送自己的评论,直呼“刺激”。这种声画俱佳的画面带给人的视觉冲击确实震撼,以至于有网友在弹幕中直言“想去现场放把火直播”。这种追求刺激画面和强烈视觉冲击以达到吸引受众目的的做法与西方曾经一度泛滥的“黄色新闻”的做法其实别无二致,本质上都是“新闻失衡”的表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公正,不偏不倚,尽可能地做到新闻当事人、新闻事实以及新闻观点的平衡。一旦新闻失衡严重,视觉冲击代替了其他新闻价值,便会让新闻报道失去其“传播真相”的本来面貌。

(三)二次伤害:苦痛画面打击受害者亲属

媒介报道的二次伤害一直都是媒介伦理道德中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在技术革新,移动直播出现后,这个问题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法国巴黎暴恐发生后,第一时间向外界传播实况信息的不是媒介大亨BBC和CNN而是手机短视频直播应用——Periscope。通过Periscope的视频直播,用户可以通过第一视角看到恐怖袭击的全景。中枪倒地的人、惊慌逃窜的人们,以及恐怖分子晃动的枪口,全部都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满屏都是鲜血和眼泪。这种毫不修饰、不加回避的直播,让受害者的亲人甚至是陌生人前来围观受害者的痛苦和死亡,丝毫不给受害人亲人缓冲的时间,直接目睹其受害全程,还要接受围观网友的隔屏讨论,这种伤害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

二、移动新闻直播中媒介伦理道德失范的危害

(一)影响大众伦理价值体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每天都被信息洪流所包围,媒介渐渐地成为了受众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而媒介通过信息的采集加工,建构了信息环境进而构建了现实,也就是拟态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大众习惯以媒介报道为主要的价值导向,凡事都喜欢从媒介报道中寻找依据。移动直播是平民化的技术手段,普通大众会通过移动直播模仿媒介行为,在直播中媒介有失伦理道德的行为,也可能会被公众所效仿。而移动新闻直播中的血腥暴力画面往往会让受众产生不安和恐惧感,觉得世界是个不安全的地方,让受众渐渐地变得孤独避世。这就会直接地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使受众原有的伦理价值体系崩塌。

(二)影响国家对外形象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大大缩短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时空距离,甚至于直接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秩序和传播格局,使得国家形象在跨文化传播中逐渐成为一种品牌资源、战略资源,对外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影响力。要想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就必须要融入到世界话语体系中去,遵循国际通行的准则和规范。移动新闻直播中伦理道德的缺失对于国家对外形象的塑造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媒介是国与国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认识的主要平台,一旦在媒介中出现了不符合国际规范的行为,就将对国家形象造成看不见却旷日持久的伤害。

(三)影响媒介公信力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在长期的活动中积累的公众对媒介的信任和忠诚度,影响媒介公信力的几个主要因素有,新闻客观真实、专业快速、以人为本、导向正确。移动新闻直播中的突发性对媒介工作者的专业基础和工作素养都是极大的考验,因为在突发现场,无论你在做什么,现场条件是否满足,媒介工作者都必须立马进入状态为受众展现新闻事件,记者就是要随时待命。在移动直播中记者一旦出现偏差是无可挽回的,这会直接地影响媒介的公信力。

三、基于波特模式的移动新闻直播媒介伦理道德构建

(一)波特模式的忠诚原则

拉尔夫 • 波特设计了一种道德推理模式,即波特模式。波特模式将道德分析分为四方面:定义、价值、原则和忠诚。根据这一模式,我们可以形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波特模式中,我们需要进行四轮选择,首先,给情况下一个定义,其次,描述情况中的重要价值所在,然后,列出伦理原则,最后,选择忠诚于谁。

波特道德推理模式

要分析移动新闻直播中的伦理道德构建问题,我们也可以从波特模式中寻找理论依据。在波特模式中,选择什么原则,忠诚于谁,实际上就是为整个事件做最终决定。我们不妨根据忠诚于谁?遵循什么原则?做一个倒推,来理清移动新闻直播中伦理道德的构建方法。

第一,忠于媒介自身。这个“自身”所包含的意义有两种,第一种是传播媒介自身,指代媒介集团组织。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为受众服务的同时也是为媒介集团服务,媒介的传播活动影响着媒介集团的根本利益。第二种是指传播者自身,主要指代媒介采编人员。媒介工作者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社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认知理解,又是媒介人,需要担负职业要求,服务社会。忠于媒介自身要求媒介工作者要有新闻自律精神。这就需要媒介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素养规范自身行为。因为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损害记者本身声誉也会令其所在媒介集团在业界声名受损。媒介工作者要时刻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负责。

第二,忠于广大受众。媒介追逐受众而受众追逐信息。受众是媒介力量之源,也是传媒的主要经济来源。忠于受众就是要尽量地满足受众的真实需求。忠于受众是由新闻工作的群众性原则所决定的。忠于受众就是要服务受众,就是要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在报道中首先考虑受众的主体地位。要抓住受众的真实需求,同时还要有人文关怀的温度所在。我国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中就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记者揭露真相反映事实,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服务受众,保护受众的正当利益不受侵害。

第三,忠于社会。媒介一直以来都是作为社会公器而存在,是引发和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这就让媒介可以有效地进行舆论监督,保证公共政策的实现。同时,媒介作为上层建筑,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媒介传递信息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指导大众生活的过程,媒介通过构建拟态环境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社会责任理论要求媒体对社会负责,要提出并明确社会目标和价值观,即要求大众传媒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作用,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

(二)波特模式下移动新闻直播中的伦理道德构建

在根据波特图式进行倒推后,我们已经得出了几个可以应用于移动新闻直播的伦理道德构建原则,即新闻自律原则、群众性原则、社会责任论。接下来就可以根据这几条原则进行细化分析。

第一,提倡新闻自律精神。新闻自律相对于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说是一种软性监督,它是媒介工作者从内而外自发的一种自我约束。正是由于新闻自律的非强制性,这使得在很多时候新闻自律都成了空头支票。在移动新闻直播中,很多有违伦理道德的问题都是由于媒介工作者自身缺乏自律精神所造成的。因此,要提倡新闻自律还需要从媒介工作者自身下功夫。把媒介工作职业道德修养引入专业课程和行业内部学习,从源头把关。很多学校虽然开设了类似课程,但是往往都是选修,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这方面意识,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把媒介工作职业道德修养列为必修课程。许多进入行业内部的媒介工作者并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因此也应该定期进行相关培训,以形成习惯和自觉。此外,还应在行业内部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媒介内部的奖惩机制在很多时候都是以发稿量来衡量,对于媒介工作者所犯的没有立即造成社会影响的一般性过错从来都是轻描淡写,这对于新闻自律精神的塑造极为不利。因此,媒介内部需要针对缺乏自律造成的错误,事无大小,都应该进行相应处罚。

第二,确立受众主体地位。以受众为主体是由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转移的一个过程。所谓确立受众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受众放在首位,了解受众的真实需求。只有保证了受众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受众才会信赖媒介,媒介才可以更好的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移动直播中对于血腥暴力画面的直播已经对受众的安全和尊重需求产生了冲击。这样真实的直播呈现往往会让观看者产生危机感,特别是在风险社会,人人都会有一种自觉的代入感,使得受众觉得危险就在身边,造成精神的恐慌。在确立受众主体地位上要学会换位思考,在网络时代其实传受双方的界定并不是那么地固定,进行换位思考可以知道自己作为受众所需要的是什么,不想看到的又是什么。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坚持新闻人文关怀,时刻关心受众。新闻是人的活动,因此新闻中应该时刻关注人的动向。要同情弱者,尽量避免二次伤害,给予弱势群体尽可能的帮助。

第三,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媒介在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责任论要求媒体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呼吁政府积极参与。据此,我们可以从政府和公民两个方面思考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规范移动直播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从政府层面,要建立健全法制,规范移动直播。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最有效、最具强制力的约束手段。因此,要彻底、有效地规范与引导移动新闻直播,建立健全法制是必不可少的。立法可以明确框定移动直播中的行为责任,有利于在鱼龙混杂的世界还社会一个清明。在立法上,政府应该采取主动姿态,而不是等到出现问题再亡羊补牢。从伦理的角度看,媒介立法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它是否被承认,这其中并包含着一些基本的伦理价值:传媒自由、主体平等、内容真实、价值导向正确等。只有当媒介法律包含了基本的伦理价值,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公平有效的媒体运作秩序。技术的赋权,使得人人都有了传播的权力,移动直播的出现,更是把这种传播权力无限扩大。公民记者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记者的许多不足,但是专业主义精神和专业素养的缺失让公民记者常常传播一些负面价值观影响大众思想。因此,提升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媒介价值观,加强公民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有效地避免移动新闻直播中的伦理道德失范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著.媒介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5-10.

[2]李晓林.默多克新闻集团英国受挫的玄机[J].新闻记者,2011(09).

[3]刘娟娟.自媒体时代新闻的伦理道德研究[J].新闻战线,2015(09).

[4][美]帕特森•菲利普、李•威尔金斯.新闻伦理学:问题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波特媒介
读《哈利•波特》有感
我爱读的《哈利·波特》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成为哈利·波特
勇敢的哈利·波特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