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河源视域下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考

2017-04-08 08:20
文化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河源市河源文化产业

邱 远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广东 河源 517000)

【文化产业研究】

文化河源视域下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考

邱 远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广东 河源 517000)

文化河源视域下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事关河源的未来发展,事关客家文化的保存、弘扬和繁荣。本文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释义,阐明了加快发展基于“客家古邑”的创意文化产业的背景和必要性,提出了河源市基于“客家古邑”,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镜鉴,进而就推进客家古邑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文化河源;客家文化;创意产业

21世纪是文化兴邦的世纪。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文化既是城市的灵魂、地区综合实力的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手段,更是形成社会认同的主要力量,可见文化兴与否,事关社会未来的发展。对于后发地区河源而言,“文以化之”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作为拥有340多万客家人的河源市,是广东省乃至中国为数较少的纯客家族聚居地区之一,也是我省仅次于梅州地区的第二大客家聚居区。作为“客家古邑”的河源市,其前身属地为古龙川县,秦王朝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至今有2 228年的历史,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也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可谓历史久远,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独特,拥有独树一帜的“客家古邑”文化,为弘扬和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为创意产业提供了发展舞台,也为文化崛起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河源市于2010年11月又成功举办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界客属第二十三届恳亲大会,向全球客属华人发出了声音,展现了“客家古邑”河源崭新、巨大的发展愿景。2011年12月23日,在河源市第六次党的代表大会上,市委市政府适时地提出河源市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重点实施“文化河源”战略,为文化兴市、文化强市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路径。随着河源市“创文创卫”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嵌入历史机遇,抓住有利时机,立足于地域特色文化,着力挖掘“客家古邑”文化并加以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一种可持续生发的文化资源,再寓以创意转化为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效益,转化为民众的幸福生活,是当下河源亟具现实意义的文化课题,具有效益倍增效应。[1]

一、文化创意产业释义

文化的崛起必须以文化产业的繁荣为保障。辩证地说,即要以文化事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兴盛保障事业。文化事业提供的思想基础、艺术形式和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是文化事业的坚实基础,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从21世纪新兴文化的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事业发展和繁荣的新支柱,是引领文化发展的朝阳产业。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是指在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的基础上创作,融合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使它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简言之,是指将抽象的文化通过智创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文化产业。显然,这是一种知识与智能联合创造新产品和新产值的过程。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文件提出:“所谓创意产业,是指基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天分,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财富和就业活动的企业活动。”结合国内外近年的研究成果和各国的具体实践,研究认为创意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三大特点:第一,“创新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过程中运用的基本元素,不可或缺;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活动是文化物态的一种生产形式;第三,“知识财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新属性。

可见,这种创造性活动,改变了过去只有依赖具体的物质生产实体才能制造产品、创造财富的传统概念,催生了产业链中抽象、无形的产品这一新的产品形式的出现。这种特殊生产方式的兴起,受到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也为具有文化影像的传统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提供了无限想象和无法预期的发展潜能。

二、加快发展河源市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和必要性

河源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经济总量和整体的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以及民众的生活幸福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毋庸置疑,在我国创意文化产业走向高端化发展的背景下,[2]从全省范围内来看,河源市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而且是全方位的落后,这不仅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有关,还与文化的贫乏、文化发掘的严重滞后,以及文化事业的落后、文化产业不振有关。但河源市文化创意产业无论是在客属范围内还是广东范围内,都独具发展特色、发展特性和发展前景,拥有“客家古邑”独特的资源优势,其资源包括河源市区恐龙古迹、紫金的花朝戏、连平忠信花灯、和平林寨四角楼、龙川佗城和杂技、东源客家黄酒和古村落等。因此,加快发展河源市客家创意文化产业首先是河源市实现文化崛起的需要,更是新时期重构客家河源人“精神家园”的需要,也是河源市今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软”支撑。

但是,目前河源市客家文化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借助23届世客会的东风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但依然距离建设文化河源的目标相距甚远,更远远落后于梅州、韶关、惠州等兄弟市,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制度创新问题,[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内涵发掘不深,真正富有特色的本土文化创意不多,客家文化特色不鲜明。对于客家古邑“硬件”建设花费的工夫多,摆门面的建设多,而不重视与之配套的客家文化“软件”的建设,导致五县一区的客家文化内涵与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市场发育机制不全,政府大包大揽,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对于展示客家文化场面的工夫大,而不重点关注如何培育市场运作机制,生产出能够创造巨大商业价值的客家文化“产品”,更提不上生产“精致产品”。

(3)粗放经营,缺少能生产巨大商业价值的创意文化产品,参与客家文化产业经营的商家、企业不多,实力有限,与文化创意严重脱节,故难以形成既能创造价值,又能体现本土特色、有规模、有档次的客家文化产品与产业。

(4)投入大于产出,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河源市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多采用粗放发展的模式,其在创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方面的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5)缺乏高素质的研究机构和人才队伍。发展客家古邑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文化智力支持,必须外引内育,建设一个或多个高水平的文化机构或科研院所,实施联动共建模式,共育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对于推进文化产业的前期启动和后续建设至关重要。尽管客家古邑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为文化创意产业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毕竟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刚刚起步,还缺乏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人才及设计人才,虽然一批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所萌动,但他们难以在短期内发挥重大作用。

三、河源市发展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镜鉴

创意产业首倡于英国,其后欧美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大力推动创意产业,我国台湾地区在客家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4]走在亚洲前列,尤其值得河源市学习借鉴。

我国台湾地区于2l世纪初大力提倡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主要基于以下两大背景举政府之力推动产业发展。一是从经济视角看,观光旅游成为时下台湾地区产业发展的新选择、新的增长点,依赖制造业的优势风光不再。从台南到台北,许多县乡根据大众闲暇时间分配的变化以及休闲旅游消费注重文化的体验,注入传统、历史、民俗、民情、民风等元素,大力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二是从社会发展看,改革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过度开发的商业化行为,一切向金钱与物质看齐的行径,导致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与慵懒,反物质化与金钱化成为当下人的另一种选择,打造基于文化的精致产业便成为必然选择。在如此背景下,台湾地区一直致力于把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作为工作目标,也是文化机构与地方县乡实践的热点课题。基于此,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走上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率先改革创新休闲旅游观光业:通过创意,将观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聚合嫁接,使其升级转型为文化观光旅游产业,改变过去观光旅游只是吃喝玩乐,缺乏人文精神享受的状况,把传统的休闲观光旅游带入新境界。在这一过程中,台湾地区的客家县乡,大打民族温情牌,将客家文化元素融入观光业中,把客家文化影像明晰而深刻地传送给游客,吸引和打动游客。

观察当下的发展实际,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促进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突出的引领作用,每年可吸引千万以上的大陆游客参与台湾行,显著拉动了经济和产业发展,其四大特点值得借鉴。一是立足当地文化资源,重视发掘、设计与塑造个性文化,将张扬的个性文化与精细的商业化运作密切结合,形成鲜明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顺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文需求,将参与性的文化体验与旅游产品的延伸增值有机结合,实现观光旅游产业的升级。三是出台政策扶持,加大设计、开发和创新旅游商品的力度,将营造服务环境与创新旅游商品密切结合。四是搭建“政行企”合作平台,实施产、研、民结合。台湾地区成功的以文化旅游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是基于“政府扶持+研究机构参与+企业实施”的模式,反复筛选、反复论证,打造区域独特的“产业+产品+创意+营销”形式,以达成定位准确、规避风险的目的,这是最具决定意义的细节和环节。总之,为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多揽游客,包括客家庄在内的台湾地区的各旅游区,无不立足于地方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追求个性文化内涵的实现,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台湾行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各文化旅游区开发的旅游商品都注入了特色文化元素,可谓千姿百态,意蕴十足,彰显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与灵魂。

四、推进河源市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植和引导,[5]为了推进河源市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结合河源市的实际,实施政府主导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计划,[6]笔者主要提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文化兴市意识,把客家文化的保存、保护、合理利用、开发与河源的社会、经济发展深度结合起来

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而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否则依赖于理念的再建构和全民形成的共同意识。对客家文化的发掘、保存和弘扬,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层面,必须落实在客家古邑文化产业创建的具体行动上,制订中长期发展战略,配套长效的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可行的阶段性实施方案。就目前来看,有必要实施“研究—宣传—平台建设—产业化”循环策略。避免出现仅热衷于操办各式客家艺文活动,津津乐道于桐花祭、蓝布衫、山歌、文化展演场面的轰轰烈烈,忽视文艺活动背后的文化支撑,没有形成创意产业,没能为客家社会与产业发展创造“产值”的现象发生。

(二)建立融客家文化与产业于一体的研发基地

目前,河源市以客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机构只有一个,即客家古邑文化研究会。但该会成立也不过2年,且实质只是为23届世客会服务的临时机构,后属性不明,而且还需自筹经费,人才缺乏,举步维艰,怕是难以长期为继。2011年世客会结束后,全市的客家文化的研究、开发、宣传及文化活动的开展都几乎处于休眠状态,客家古邑文化研究会也失去了活力。为了承担起河源市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任,笔者建议由市政府牵头,举全市之力,依托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社科联或诸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类教育文化事业单位,建立一个客家古邑文化协同发展与创新中心(基地),该中心(基地)融设计与统筹、规划与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为一体,专门负责河源市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品牌文化创意、生态文化资源整合、旅游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制订等活动。

(三)确立重点课题,编制河源市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在对全省客家文化资源分布、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以恐龙文化、特色民俗、温泉文化、生态文化等为重点,建立健全“一业一策”的产业配套扶持政策,[7]确立重点课题,做到研究和发掘先行,同时依托研究成果编制河源市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规划推进河源市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布局、产品设计、营销策略、人才培养以及发展阶段,描绘切实可行的蓝图,提出可供采纳的对策建议,使之形成河源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和品牌。[8]

(四)加大人才的投入、建设和培养

文化河源战略的实施,客家文化的中兴,文化产业的新兴,乃至创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人的努力,离不开许许多多有志于发扬客家文化的人才,因此,首先要创新文化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同时加大文化人才的投入,加强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引进来的方式,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培训班、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田野调查、召开学术研讨会、专项专人外出进修、外出学习考察等活动,加强对本地文化人的培养,并进一步加强培养后备人才,尽快建立一支能够胜任推进河源市客家文化产业重任的、结构合理的研发队伍,以保证河源市客家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1]周秀玲,王信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兼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J].当代经济,2009,(21):48-51.

[2]邓丽姝.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化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10,(7):80-83.

[3]苏玉娥.我国政府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J].学术交流,2011,(6):128-131.

[4]陈世松.论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04-107.

[5]蔡荣生,王勇.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8):77-84.

[6]王丽.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化发展的战略依据探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2):81-82.

[7]牛维麟.文化与科技融合促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北京观察,2012,(1):15-18.

[8]扶小兰.论重庆地域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重庆行政,2007,(4):90-93.

【责任编辑:周 丹】

汉 利昌未央

2017-01-03

本文系2015年广东省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项目“粤北山区河源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5A070713003)阶段成果。

邱远(1968-),男,广东龙川人,教授,主要从事客家文化研究。

G124

A

1673-7725(2017)03-0152-05

猜你喜欢
河源市河源文化产业
山西岚河源省级湿地公园湿地恢复技术措施
河源市2006-2019年风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一路一景 一段一品——广东省河源市打造“四季常绿四季花开”公路品牌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