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文化解读

2017-04-08 08:20
文化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产力视域哲学

张 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0)

【文化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文化解读

张 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0)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们通过不懈努力创造出物质、制度、精神,汇集在一起形成“文化”。从本质上说,文化归属于意识形态,是人类创造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多维度地阐述了文化,对当代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内涵及其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分别从“人化”、社会意识以及文化生产力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文化进行解读,同时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简要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帮助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长远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生产力

通过翻阅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与文化有关的研究著述得知,现阶段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文化及其现代化发展的解读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研究内容较少,而且仅有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对文化生活方面的阐述,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将尝试结合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与研究理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解读其暗含的文化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单概述

(一)具体内涵

马克思创造性地将德国的古典哲学与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有机联系,从“革命”的角度转变为“建设”的角度,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也是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唯物论辩证法作为其重要的基础理论,分别从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的两个角度出发,将实践作为其基础概念,并反过来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不仅具有一般规律性,同时还包含了自然、社会、思维、科学发展及社会实践等众多内容,将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进行有机整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1]

(二)内在关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辩证统一,即存在普遍联系又相互补充,离开文化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于舍弃了其中的内在精髓,而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文化,也无法探寻出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文化始终是衡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其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平衡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与作用。而纵观不同历史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对于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我国从建国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致力于振兴和创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因此准确把握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对我国实现文化大发展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文化解读

(一)人化与化人

马克思提出的哲学观和哲学理论均带有浓重的实践唯物主义烙印,马克思认为人类有意识地实现自我创造的过程就是实践,而在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将从物化转变为人化,也就是说人类除了可以在精神层面上实现自我二重化,同样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二重化,进而与自身形成对比以调整自我行为。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在某种意义上已超越了实践,将实践和世界均进行了“人化”处理,即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在马克思看来,文化来源于实践,并且此种“人化”带有一定的双向性,及人类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自由体现自身意志,并以此实现对自然家园、现实世界的客观改造,使其变成更有利于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模样;反过来,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时,其本质力量得到了肯定,但其也一直会处于一种自我否定的状态,尤其是会对人类的自然属性以及原始本能予以否定,以此种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文明程度。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唯物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文化是由人类创造而成,反过来文化也能塑造人。而马克思将“人化”看作文化,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对文化的一种抽象性解读。此种“人化”文化将人类全部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以及最终得到的实践结果均包含其中,人类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心理诉求、对文化的需要等按照由低到高的规律不断实现升级进化。[2]

(二)社会意识

广义的文化认为,文化就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相互统一的集合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狭义的角度对文化界定,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所有人类认识、符号化的理论形式等均包含在内,即包括科学、哲学、政治等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与精神现象均属于文化范畴。人类特有的意识性产生了一种文化属性,也就是说人类在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思想意识,并且最终转化为社会意识。其中具有一定自觉性和本能反应的思想意识即为意识形态,其归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而另外一种则完全与之相对,不仅不属于社会意识,同时也并无任何阶级属性,通常以知识系统的表现形式存在,譬如,自然科学、思维逻辑等。纵观以往的社会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无论在哪一个国家还是在哪一个时间阶段,统治阶级往往会根据自身利益和主观愿望的需要,强制性地在社会与人文科学以及其他知识体系中强行渗透进自己的思想意识,从而更好地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并获得更多的服务利益。而在此种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有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各类观念体系,对于重塑人类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以及维护阶级统治也曾经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此我们看出,文化影响着人类整体的社会生活,并且在某一阶段会随着阶级的不断分化而分化成各种意识形态。

(三)文化生产力

马克思曾经提出“精神生产力”的概念,但由于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此并未对其进行全面、详细的解释说明,但通过后人的深入研究得知,当时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产力”其实就是文化生产力,并且包含文化等同于生产力和文化物化形式拥有生产力价值即商业价值这两种解释。马克思早在之前的论著中就已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种,人类以自身真实意志和具体需求为指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能重新对自然社会,包括其本身形成一种新的认识,而此种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便是科学。人类将其作为基础理论,利用技术将劳动技能转化为劳动工具与对象,并且将其最终转化成生产力的形式。虽然从表现上看,科学技术无法直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但其具有明显的渗透性,能通过将科学技术逐渐渗透至各项生产力要素中,进而使其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我们认为文化就是生产力,并且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生产力也将进一步发展。而文化产生的生产力价值即商业价值,指的是文化产品中含有生产力属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存在,无论是在物质还是在精神层面均有着不同的需求,譬如,诗歌、散文等此类人类通过文化创作形成的产物能够有效满足其精神需求,并由此产生一种文化价值,对推动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受到地域、环境、资源等条件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经济条件,在此之下文化的物化形式以及物化结果也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在全球化和“地球村”的概念下,人类对探寻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一种产业化的文化产品,如旅游等,这也恰恰表明了文化通过物化之后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价值。[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

(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入我国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发挥了基础性的关键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与中国文化实现完美融合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与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灿烂、优秀文明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但由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始终秉持“扬弃”的理念,运用批判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社会和时代的具体发展要求,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先进的部分,对糟粕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或舍弃,并积极结合实践不断为传统文化输送新鲜的“血液”,使其承担并完成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不仅如此,我国还需要继续打开国门,落实好“走出去”战略,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譬如,国产电视剧《甄嬛传》《琅琊榜》在海外的热播就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良好方式,也为外国正确认识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

(二)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应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对其进行批判性发展,使之成为符合现代化发展、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早日实现我国伟大的复兴梦。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和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意义,要求我党及相关部门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及方法论,制定出推动文化改革的具体方针政策,使我国文化体制能够实现深化改革,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在积极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机整合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时代发展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进行创新发展,使之更加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除此之外,我国还需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政府部门积极吸收新时期下的优秀文化,并创造性地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融合,配合文化技术及业务创新,积极引导媒体以及其他各类传媒企业,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大众消费文化中,动员全社会人士加入唱响主旋律的队伍中。另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化”与“化人”的角度出发,我国还需要继续加强教育科学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力度,积极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对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以及贫困群体的帮扶力度,努力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将重点学科建设与保护社会文化环境统一结合,继续推动落实素质教育,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大量的专业优秀人才。[4]

四、结语

总之,提升文化实力是我国跻身现代强国行列的一块“敲门砖”,只有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尽快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其提出的文化生产力、化人与人化等理论对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未来,我国还应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把握正确的社会舆论及行为导向,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借助各种形式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霍文娜.有机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同质性探析——基于有机马克思主义视域[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1):6-8,23.

[2]刘欣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形成的客观机制——以文化哲学为视域[J].知与行,2015,(5):117-120.

[3]包凤玲.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解读文化生活[J].新课程(中学),2016,(1):264-265.

[4]李伟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中国文化现代化理论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责任编辑:周 丹】

汉 梁宫

2017-01-03

张滨(1980-),男,安徽和县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A811

A

1673-7725(2017)03-0174-04

猜你喜欢
生产力视域哲学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菱的哲学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