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夏洛的网》饮食文化的翻译对比研究

2017-04-08 08:20谭姝姝
文化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溶溶夏洛丽水

谭姝姝 何 芳 陈 莉

(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丽水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阳光园,浙江 丽水 323000)

【语言与文化】

接受美学视域下《夏洛的网》饮食文化的翻译对比研究

谭姝姝 何 芳 陈 莉

(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丽水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阳光园,浙江 丽水 323000)

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儿童读者的特殊性,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角度对比了《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总结出由于儿童的审美能力、知识水平、生活经历以及心理状况的不同,康馨和任溶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以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的审美。但相比之下,任溶溶的翻译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儿童读者的语言习惯,使原文更容易被接受、被理解,最终实现原文的真正价值。

接受美学;儿童读者;饮食文化;《夏洛的网》

由于受年龄、语言、接受能力、心理特征、人生经历以及审美情趣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儿童在阅读时,往往会对作品有不同的期待和理解[1]。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参与的概念,在体验文学的过程中,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读者的理解赋予了文本不同的意义,同时,还提出了文本阅读时,读者参与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儿童文学翻译者只有了解儿童读者的心智世界和社交世界,掌握儿童的语言风格,其译本才能更好地被儿童接受,真正实现译文的价值。

一、《夏洛的网》

《夏洛的网》由美国著名作家、散文家E.B.怀特所写,是美国童话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它主要讲述一头小猪威伯与大灰蜘蛛夏洛同住在农场仓房的地窖中,聪明勇敢的夏洛在自己的网上编织出“好猪”“杰出”“谦虚”等字样,使威伯在一次比赛中荣获了大奖,救了他的性命。而威伯又怀着感激之情,保护夏洛顺利生下了孩子。在中国,《夏洛的网》共有三个译本,由于2000年出现的肖毛的译作是网络版,没有版权,且存在不少翻译错误,故文中选择1979年康馨翻译的和2004年任溶溶翻译的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

二、接受美学视域下《夏洛的网》饮食文化的翻译对比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材料,由于地理特点、环境温度、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不同国家的食物不仅在原材料的选择上不同,烹煮的方式、味、饮食习惯等方面也都不同。因此,为了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并接受相应内容,在翻译时,译者必须考虑儿童的特殊性,经过仔细推敲揣摩,使翻译更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使译本更适合儿童读者。

1.原文:“Just in time for a piece of blueberry pie,”said Mrs.Zuckerman.[3]

康馨译:“正是吃浆果馅饼的时候,”查克曼太太说。[4]

任溶溶译:“来得正好,吃一块果酱馅饼。”朱克曼太太连忙说。[5]

在上例中,翻译的重点应是“blueberry”。在中国,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见过或吃过蓝莓。故康馨和任溶溶在翻译时皆没有采用直译的方法。但康馨所译的“浆果”在当下并不流行,相反,果酱面包、果酱糖果等食品却是孩子们普遍食用的食物。与康馨的翻译相比,任溶溶翻译的“果酱”能避免孩子出现阅读困难的情况,可确保儿童读者接受并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深意。

2.原文:……you will find a veritable treasure of popcorn fragments, frozen custard dribblings, candied apples abandoned by tired children……[6]

康馨译:你会发现真正的宝藏:碎玉米爆花、一滴滴奶冻、疲倦的孩子放弃的糖浆苹果……[7]

任溶溶译:你会找到真正的宝贝:累坏的孩子们扔下的爆米花、一滴滴奶油冰淇淋、冰糖苹果……[8]

以“popcorn fragments”为例,任溶溶翻译的“爆米花”既简练,又合乎孩子现在的生活。“碎玉米爆花”虽然翻译出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但对孩子而言,就不如“爆米花”容易接受。儿童读者习惯了“爆米花”一词,突然出现“碎玉米爆花”,会使其产生疑问,打断其原有的阅读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candid apples”都很常见。把苹果放置在加热的糖浆中,让其充分吸收糖的甜份,随着温度的降低,苹果完全被糖包裹住。这种食物一直都受到大部分孩子的喜爱。在翻译时,康馨按照该食物的制作流程,把candid翻译为“糖浆”。在中国,孩子们咳嗽的时候,父母总会让他们喝止咳糖浆。因此,“糖浆苹果”这样的译法不仅会让孩子们产生疑问:为什么孩子们喜欢吃与药有关的食物?甚至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不好的回忆。而“冰糖”的译法,则较契合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即便冰糖苹果不多见,但冰糖葫芦却是孩子们经常见到和食用的食物。所以,毫无疑问,任溶溶的译法更符合儿童读者的审美,更易被接受。

3.原文:I must have eaten the remains of thirty lunches.[9]

康馨译:我大概吃了三十多客剩午餐。[10]

任溶溶译:我一准吃了三十顿剩饭菜剩下了的东西。[11]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比如餐桌礼仪、菜品的名称与装饰、某种食物的象征意义等。中国的孩子非常熟悉不同的物体使用的量词。例如一条鱼,一只鸡,一碗饭等。但英语中却没有相对的用法,所以,翻译时译者应重视量词在中西方使用的不同,避免译文超出孩子的理解范围。

当老鼠谈到他吃了哪些东西的时候,原文用“thirty lunches”来表示它吃得很多,此句没有使用量词。康馨和任溶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在翻译时,都为自己的译文加上了相关的量词。康馨所译的“客”,简单来说就是表示“一份”。只是在中国,人们很少用“客”与饭来搭配,提到用餐吃饭,人们通常用“顿”来表示。儿童读者在阅读时,比较容易接受日常的表述方法,这样才能顺畅地阅读,进而体会书本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三、结语

儿童文学是孩子们接触世界,体会人生的一个有效途径。外国儿童文学,由于地域、习惯、生活方式、文化内容的区别,与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有较大不同。任溶溶和康馨在翻译时皆意识到了儿童读者缺乏人生经历和足够知识的特殊性,都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生活。但因受时代、词语的更新换代等因素的影响,任溶溶的译文相对更易被儿童接受,也使原文得以被体会、感受,实现了原文的价值及意义。

[1]Metcalf,E.M. Exploring cultural difference through translating children’s literature[J].Meta1,2003,48(1-2):322-327.

[2]Frow,J. Reception:texts,readers,audiences,history[J].Reception Study Society,2007,1(4):1-23.

[3][6][9]White,E.B. Charlotte’s Web[M].New York:Penguin Group,2010.90.162.194.

[4][7][10]康馨,译.夏洛的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65.114.137.

[5][8][11]任溶溶,译.夏洛的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9.119.143.

【责任编辑:王 崇】

汉 鹿甲天下

2017-01-03

谭姝姝(1983-),女,浙江丽水人,讲师,主要从事文化与翻译研究。

H315.9;I046

A

1673-7725(2017)03-0194-03

猜你喜欢
溶溶夏洛丽水
丽水发现新物种
我将来要做什么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夏洛的网
小丁写作文
时间滴答滴答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
读《夏洛的网》有感
读《夏洛的网》有感
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