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集体备课”教研方式的实践与创新

2017-04-13 08:47张平
甘肃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集体备课实践互联网

张平

【关键词】 互联网;集体备课;教研方式;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7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大备课组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明显。它是新课程改革的抓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与发展的共同体。虽然在大备课组活动方面遇到了一些难题与挑战,但通过认真分析与研究,化解了大备课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使大备课组活动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中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产生了新的发展前景与气象。

一、校本教研中集体备课方式的难题与挑战

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加大教研力度,各学科的集体备课已经做到了制度化、常态化。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的程序是: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含主备人说课,其他老师提出修改意见)—主备人修订教案—各位老师个性化修改—课堂实施及反思。然而,随着现代教研改革的强劲冲击,校本教研集体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其问题日渐凸显。

1. 评价方式单一,导致教师不愿意与同学科教师进行经验分享。从学校层面来看,一些学校对备课组工作没有针对性的指导,缺少细化的要求和考核。学校一般根据考试成绩对同学科教师进行比较,这样同学科教师就成了竞争对手,因此不少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与别人分享,单打独斗,疲于应付。

2. 备课制度缺失,导致活动成效低下,流于形式。部分学校备课组管理滞后,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制定集体备课评价制度。只重视形式与流程,有形无实。有的学校备课仅仅检查教师在不在,人齐不齐,不关注备课过程中集体成员的自我评价,一些备课组活动内容随意化、活动形式简单化、活动主体单一化。出现“五多五少”的现象,即一是常规事务多,探索实际问题少;二是统一安排多,考虑教师需求的内容少;三是研讨共性内容多,满足各层次教师的需求少;四是关注经验较多,反思性的实践研究较少;五是组长和少數老师讲得多,成员彼此交流的机会较少。

3. 应付检查,备课活动不深不透。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的检查,只看重了备课的书写和格式,而忽略了备课的精髓和目的;学校管理者在检查备课笔记时,也是只看书写、看结构、看规范,大家都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部分老师凭经验备课,不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有的网上下载一份教案了事,有的去年的教案今年还在用;集体备课缺乏内容和资源的选择,导致备课成了“优秀教案的翻版”“特级教师讲义的复制”。

4. 学校缺少平等沟通、合作包容的文化氛围。备课组活动时,经常由少数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其他教师要么不敢发表意见,要么不愿意发表意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缺乏合作与包容的文化氛围,教师缺乏主动表达的习惯。

5. 备课组长缺乏专业引领,活动呈现组织行政化倾向。部分备课组长组织的备课活动缺乏专业引领与学科示范水平,备课组组长只是单纯的布置学校教研组或教务处的事务性工作,使得备课组长成为上传下达的“传声筒”。

二、网络教研中集体备课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推广了网络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活动主要围绕平时的教学内容进行,并根据研究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如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论坛等。在活动设计中,强调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环境下合作教研主要作为平时集体教研的补充,弥补其不足。

1. 个人初备,一人主备。开学初,由备课组长按教材内容将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主备教师熟读教材、教参,写出教案(或编制讲学稿),并准备发言材料。发言材料一般应包括:教材分析(地位作用、编写意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情境设计、活动安排、方法策略、作业设计)与设计理念等内容。

2. 中心发言、集体研讨。主备教师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依据,然后由备课组长组织教师集体研讨交流。

3. 主备定稿、个人二备。主备教师整合组内教师建议,修改原有教案(或讲学稿),形成集体教案(或讲学稿)。任课教师结合本班实际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二次备课。

4. 课后反思、再次完善。课后写出教学反思。教师可随时交流教学反思或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集中交流。

这样的网络集体备课,充分发挥了网上“同伴互助”、“课题研讨”、“专家引领”、“自我反思”的有效作用,拓展了大家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实现了交流对象的角色平等、交流机会的充分均衡,展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个性和教学的创意。同时,教师经过多次这样的“学习、反思、研究、合作、创造”过程,将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真正融为了一体,形成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教师也由单纯的教学者逐渐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我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集体备课实践互联网
集体备课在病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途径初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