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凹山的故事》中鬣狗形象研究

2017-04-13 05:10张文明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凸凹鬣狗爱伦

张文明,姚 石

1.安徽农业大学外语学院,合肥,230036;2.安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芜湖,241000

《凸凹山的故事》中鬣狗形象研究

张文明1,姚 石2

1.安徽农业大学外语学院,合肥,230036;2.安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芜湖,241000

为了更好地理解美国作家爱伦·坡所提倡的“文字都要服从主题效果”的创作理念,加深对其作品深刻含义的认识,从分析《凸凹山的故事》中的鬣狗形象入手,对作品的反殖民的主题定位、鬣狗的形象及其文化内涵以及鬣狗和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看似孤立、毫无逻辑的鬣狗形象实际上是殖民主义心态的外化,它和文中的殖民者形象本质上紧密相连,功能上相互作用、相互映照,共同推进了反殖民主题的呈现。

《凸凹山的故事》; 鬣狗形象;主题定位;反殖民主题

1 作品简述和相关研究

《凸凹山的故事》出版于1844年,不仅是爱伦·坡自己颇为喜爱的作品[1],而且是他唯一一部将场景设置在自己家乡弗吉尼亚州的作品。作品围绕贝德罗和奥尔德布两个中心人物展开。贝德罗是故事的主人公,他来历成迷,身患神经官能症,长期接受医生坦普尔曼的催眠治疗。一日,他在浓雾漫漫的凸凹山上漫游的时候,无意间穿过一片幽僻之地,鬼使神差地来到了印度恒河沿岸的贝拿勒斯城,在那里他和其他的英国士兵一起受到了当地叛军的围困,突围的时候不幸被蛇形的箭射中右太阳穴而死,死后灵魂出窍沿着来路飘回,并在入口处现出原形。复原之后的贝德罗居然毫发无伤,在和坦普尔曼等人分享自己离奇经历的时候,坦普尔曼告诉他:“47年前在印度服役的时候,他见过军官奥尔德布经历过相同的遭遇”,作为物证,坦普尔曼还拿出了当年奥尔德布的画像,画像里的人竟然和贝德罗模样如出一辙。

在《凸凹山的故事》中,前后出现过两处有关鬣狗的细节描写。前面一处是“鬣狗化的人像”,它隐含在主人公的外貌描写当中,由“枯细的四肢”“灵活的大嘴”“参差的牙齿”“阴郁的笑容”“渗人的猫眼”以及“死亡的气息”等细节所构成;后面一处是“鬣狗追人的意象”,它是由鬣狗“张开的大嘴”和“如炬的眼睛”等细节所构成。

针对《凸凹山的故事》中的“鬣狗化的人像”和“鬣狗追人的意象”两处有关鬣狗的刻画,21世纪以来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对于“鬣狗化的人像”的理解,学者们往往将主人公的丑陋长相归结为坡的典型人物的特征或者某种疾病。比如菲利蓬、哈门德都认为主人公的“消瘦”“行尸走肉”“苍白”以及“忧郁”十分符合坡的典型人物的标志性特征,并将这一外观定性为神经官能症的症状[2]。而对于“鬣狗追人的形象”研究,学者们将重点大都放在了鬣狗形象的出处。比如博伊德·卡特认为凸凹山上的的鼓声、尖叫的野人(黒肤人)以及鬣狗很明显都是来自美国作家布朗的作品《埃德加·亨特利》中主人公在诺沃克地区和美洲豹、印第安人遭遇的经历[3]。显然,这里卡特通过互文性比较,揭示了他所认为的鬣狗形象的来源。另一位爱伦·坡的研究学者威廉姆斯在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后认为:“麦考利所写的《〈沃伦·黑斯廷斯的生平〉的评论》一文为坡的《凸凹山的故事》提供了很大的借鉴,具体到鬣狗形象,在麦考利的评论中就有‘孤独的信使摇晃铁环吓走鬣狗’的相关描述。”[4]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通过鬣狗形象和主题之间的关系来看待鬣狗形象以及整篇作品应该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如果能够在这一方面取得突破,将会有助于深化对于该作品的认识。

2 作品的主题

对于《凸凹山的故事》的主题认识在学术界经历了很长的研究过程。在早期的研究中,以西德尼·林德、多丽丝·福尔克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催眠术、灵魂转移和动物磁场应该是故事的主旨。例如,在《坡和催眠》一文中,林德不仅区分了催眠和灵魂转移的差别,更是强调《凸凹山的故事》旨在研究催眠,而灵魂互换也在医生坦普尔曼的工作中有所体现[5]。而同时期以威尔逊、温沃、霍夫曼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坡的这篇故事主要讲述奇人怪事,并无根植于现实的主题思想。其中温沃认为“作品虽然名义上取材于现实,但却和吸食鸦片后的一场梦一样已经远离正常的人生经历。”[6]在上述研究中,《凸凹山的故事》往往被定格为虚幻、超自然的作品,故事中的很多细节得不到深究,这就造成了作品在主题上、情节上、意象上和场景上等很多方面显得含糊不清,支离破碎。难怪奎恩在评论时说到“作为坡虚构故事的代表,它并没有什么内在意义。”[7]在最近20年中,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解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方法来重新审视作品,作品中的反殖民主义意识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克里斯托弗·罗拉森认为爱伦·坡为了吸引读者表面上虽然延用了东方主义的描述手法,但将美国、英国、印度等量齐观,不仅在故事中逆转了印度被殖民的命运,而且最终让梦境话语战胜了东方主义话语,这一切真正体现出的是霸权被打破和全球化即将兴起的历史趋势[8]。另外一位学者威廉姆斯认为,该作品所体现的是西方在内化东方的过程中吸纳了“他者”气质,一方面美国叙事中包含了颠覆性的印度叙事,另一方面在主人公贝德罗的体内存在着一个时刻消解自我身份的“他者”。这“他者”的气质随着帝国野心的膨胀越积越多,并以灾难性的方式消解自我[4]。

从《凸凹山的故事》的主题研究看,越来越多的学者已将该作品从简单的恐怖和奇幻的范畴中解脱出来,并根据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语言文化背景进行相关研究,成功地发掘出了作品中浓厚的反殖民的意识。

3 鬣狗和反殖民主题的关系

“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主题的呈现”[9]是爱伦·坡所提倡的创作理论。《凸凹山的故事》中的鬣狗形象也不例外,随着种种离奇巧合以及灵魂转移,将主人公确立为殖民者灵魂的宿主之后,主人公“鬣狗化的形象”沦为殖民者灵魂外化的产物;同时鬣狗本身还以其在西方文化中“十恶不赦”的形象反作用于殖民者的灵魂,映衬出其核心价值理念“殖民主义思想”的罪恶和腐朽,从而促成了文章反殖民主题的呈现。

3.1 鬣狗形象的刻画

《凸凹山的故事》包含着两处鬣狗形象:一处是“鬣狗追黒肤人”中的鬣狗形象,它出现于幻境,是对于鬣狗的直白描述:“一头巨大的野兽又蹿了出来,张着大口,目光如炬,呼哧呼哧地追在他后面。我绝对不会看错,那是一只鬣狗”[10]55。另一处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类似于鬣狗的主人公的形象,这是潜在的对于鬣狗的描述。“他的嘴很大,柔软灵活。他的牙齿尽管结实完好,却参差不齐,是我在人脸上见过的最不像样的一口牙齿。他的笑容倒并不像人们意料的那样难看,只是永远没有一丝变化。那笑容中是深深地哀愁,一种一成不变的无休止的阴郁。他的眼睛大的出奇,远远地像猫的眼睛。而且他的瞳仁也随着光线的增强和减弱而放大缩小,正像猫科动物一样。在激动地时候, 他的眼珠会明亮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好像它们发出的光芒不是反射的,而像蜡烛、太阳一样是自己放射出来的。可是,在平常情况下,这双眼睛却显得毫无生气,阴朦而呆滞,以至使人联想起埋葬多年的死人眼睛。”[10]48这段描写名义上写人,却处处偏向了鬣狗。参差不齐的牙齿像极了犬牙交错的兽齿;笑代表着哀愁和阴郁,这正契合了“鬣狗的郁郁寡欢(sullen)的气质”[11]298;猫科动物一样的眼睛恰恰印证了鬣狗属于猫科动物这一事实。

将这两处鬣狗形象加以比较可以发现,“长着大口”和“嘴很大”“目光如炬”和“眼睛明亮到难以置信的程度”相互照应,不仅证实了主人公鬣狗化的长相,而且说明主人公在幻境中看到的鬣狗应该就是他自己本我的化身。

3.2 鬣狗形象是殖民主义思想的外化

鬣狗形象看似和殖民主义不相关,但通过主人公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其中殖民主义是主人公的内在灵魂的核心,而鬣狗形象则是这一灵魂的外在特征。一方面,凭借着在个人长相、战争经历和致死部位这三方面一致性的描述以及对于灵魂转移手法的运用,“主人公成为了奥尔德布灵魂的宿主”[12]。 同时鉴于奥尔德布作为殖民者代表的身份,主人公的灵魂实际上就是殖民者的灵魂,如果再考虑殖民者灵魂的核心——殖民主义思想,那么主人公应该也是殖民主义思想的宿主。另一方面,殖民主义思想在主人公身上外化为鬣狗形象。在19世纪以前,“相面术”(physiognomy)在西方十分流行,其观点认为“灵魂的模样是可以通过人的长相以及行为特征等外观加以呈现。”[13]按照这一说法,主人公鬣狗化的长相就必然和他的灵魂休戚相关,既然主人公体内寄居的是殖民主义思想支配下的灵魂,那么鬣狗形象也就成了殖民主义外化的产物。

由此可见,殖民主义思想通过灵魂转移被置于主人公身上,并最终以鬣狗化的形象外化出来。

3.3 鬣狗形象促成了反殖民主题的呈现

既然19世纪以前的西方人认为灵魂可以外化为外部特征,那么他们也必然相信通过外表可以窥探一个人灵魂的优劣。在西方文化中,鬣狗一直以十恶不赦的形象示人,这样的形象作为殖民者灵魂的外部特征必然会引发人们对这一灵魂的核心“殖民主义”的厌恶。

总体来看,鬣狗一直只是狮子的陪衬,身材不够优美,嗓音不够雄浑,又加上还有令人作呕的吃死尸的习惯[14],因而在西方文化中鬣狗一直是以一种丑恶、怪诞的形象示人。在《圣经》中,它与豺相伴栖身于上帝诅咒并毁灭的地方;在亚里士多德眼中,它是长有粗毛和鬃毛,具有两性器官的奇特动物[15]。鬣狗这个较为反面的形象过去如此,现在依然没有多少变化,虽然“曾经和它一起背负骂名的狼的形象都已经有所提升,但鬣狗的形象却依然没有多少改观”[16]。

具体来看鬣狗,其形象主要呈现如下几个主要特征:其一,鬣狗是强大欲望的象征。这源于鬣狗一次能吃掉占其体重三分之一的肉,而且骨头都能嚼碎吃下去[17],甚至连腐臭的死尸也不放过。其二,鬣狗是不忠诚的代名词。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致认为鬣狗可以在雄性和雌性之间转变,此时是雄性,彼时是雌性,因此善变的人被比作鬣狗[18]。 其三,鬣狗被认为生性狡诈。它可以通过模仿人的声音来诱杀人类[19],它的声音能让旅行者以及放牧人陶醉,使他们立在原地无法移动[11]299。

鉴于鬣狗这种消极、卑劣的形象,与之相似且居于其内的殖民主义者的灵魂必然是污垢的、肮脏的、可憎的,从而殖民主义合法性被否定和颠覆,反殖民的主题得到了显现、巩固和加强。

4 结 语

在《凸凹山的故事》这篇文章中,鬣狗形象看似十分的突兀和古怪,或许只是为了增添故事的恐怖氛围而设。但如果能按照爱伦·坡的“文字要促成主题的呈现”的创作理论来梳理它和主题的关系,可以发现:鬣狗化外貌的刻画是有深意的,它是转移到主人公身上的殖民者灵魂的外化。同时,鉴于殖民者灵魂是受殖民主义思想支配,因而丑陋的鬣狗化形象以及鬣狗本身所具有的消极文化内涵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殖民主义思想的腐朽和罪恶。纵观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多是以离奇和惊悚著称,内容不乏鲜明的意象,如果能够按照“意象-主题-意象”的脉络加以研究,或许能够为爱伦·坡的相关研究增添新的视角。

[1]Miller John Carl.Poe’s Helen Remembers[M].Charlottesville:UP of Virginia,1979:32

[2]Philippon Daniel J.Poe in the Ragged Mountains: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Romantic Aesthetics[J].Southern Literary Journal,1998(30):1-16

[3]Carter Boyd.Poe’s Debt to Charles Brockden Brown[J].Prairie Schooner,1953,27:190-196

[4]Williams Michael J.S.Poe’s Ugly American:A Tale of the Ragged Mountains[J].Poe Studies,2001(2):51-61

[5]Lind,Sidney E.Poe and Mesmerism[J].PMLA,1947,62:1077-1094

[6]Winwar Frances.The Haunted Palace:A Life of Edgar Allan Poe[M].New York:Harper,1959:58

[7]Patrick F Quinn,Poe and Nineteenth-Century Poetry[J].American Literary Scholarship,1969(1):185-190

[8]Rollason Christopher.Poe’s “A Tale of the Ragged Mountains,” Macaulay and Warren Hastings-from orientalism to globalization[J].India in the World,2011(5):109-120

[9]Poe Edgar Allan.Complete Works of Edgar Allan Poe[M].Virginia:Delphi Classics Press,2011:2019

[10]Poe Edgar Allan.爱伦·坡短篇小说选[M].1版.马爱农,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0

[11]Bewick Thomas.A General History of Quadruped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

[12]Werner James V.American Flaneur:the Cosmic Physiognomy of Edgar Allan Poe[M].New York:Routledge,2004:12

[13]Hayes Kevin J.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9

[14]Preece Rod.Animals and Nature-Cultural Myths,Cultural Realities [M].Vancouver:UBC Press,1999:246

[15]Aristotle.History of Animals[M].London:Kessinger Publishing,2010:189

[16]Arthur Collins.Symbols of Animals and Birds Represented in Church Architecture[M].New York:McBride,Nast amp; Company,1913:165

[17]Sax Boria.The Mythical Zoo An Encyclopedia of Animals in World Myth,Legend,amp; Literature[M].California:ABC-CLIO Inc,2001:129

[18]Curley Michael J.Physiologus-A Medieval Book of Nature Lore[M].Chicago:Th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2009:52

[19]Porter,Martin.Windows of the Soul Physiognomy in European Culture 1470-1780[M].US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201

(责任编辑:武艳芹)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1.012

I106

A

1673-2006(2017)11-0055-03

2017-08-18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文学学术团队建设项目(2017kytd04)。

张文明(1981-),安徽淮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历史和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凸凹鬣狗爱伦
草 原
复苏的母性
草原
可换凸凹模技术的应用研究
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悬疑与死亡:爱伦·坡哥特小说《黑猫》恐怖意象渲染
被嫌弃的棕鬣狗妈妈
可怕的鬣狗
埃德加·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蚯蚓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