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歌演唱方法的审美倾向调查分析与思考

2017-04-13 05:10洪仁国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巢湖唱法民歌

洪仁国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铜陵,244000

安徽民歌演唱方法的审美倾向调查分析与思考

洪仁国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铜陵,244000

为了探讨安徽民歌在原生语境下的生存现状和社会功能,深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从大众审美的角度出发着重从地域因素、传承人老龄化现象、安徽民歌现代作品创作量少以及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多方面进行调查,梳理研究以期得到大众中不同层次和不同情趣的审美倾向和需求,以理论和实践齐下的方法为安徽民歌的传唱、发展和创新打开一条全新的思路。

安徽民歌;审美倾向;传承发展;多元唱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对安徽民歌演唱实践的了解,发现以安徽民歌演唱方法为论题的相关研究非常少,目前与唱法有关的论述有徐频频的《巢湖民歌演唱艺术探析》[1],这篇文章是近年来少有的从演唱艺术的角度对巢湖民歌进行阐述的论文,作者对歌唱方法了解相对透彻,逻辑性较强,对提高演唱巢湖民歌的水平起到推动的作用。但作者还是没有跳出唱法这个圈子,依然被禁锢于民族唱法的囹圄之内,没有涉及“跨界”及“多元”的融合唱法。近些年对巢湖民歌的起源、发展研究的课题和论文偏多[2]。李书安的《巢湖民歌初探》,此文重点叙述安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创作形式,没有涉及演唱方法。陈茜的《谈巢湖民歌的流变与传承》[3],此文主要强调巢湖民歌在时代发展中的演变与推进过程及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策略。文中零星涉及巢湖民歌演唱的风格把握,但并没有对演唱方法提出新的思考,还停留在原来民族唱法的固定思维中[4]。曹晓燕的《巢湖民歌保护举措的思考》,多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文大体相似,重点阐述保护的策略,文中在发展与创新的论述中也未提及在唱法上的创新与尝试[5]。伍国栋的《原生态民歌保护的“生态群落观”》主要从宏观上论述国内各地如何能保护原生态民歌的本来面目,使原生态民歌随时间的推移而不会“变味”“走型”。本文从大众审美情趣和审美倾向两方面对安徽民歌演唱方法进行调查、梳理继而得出结论,为安徽民歌的传唱方法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安徽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1 安徽民歌演唱方法审美倾向的现状调查

安徽民歌作为徽文化的代表之一,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和发展,给一代又一代的安徽人民带来了欢乐。安徽民歌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安徽民歌经过数代艺术家的不断改编创作,使其在种类繁多的民间歌曲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虽然在安徽民歌的理论研究和民歌创作方面,很多安徽民歌的演唱家、作曲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挖掘整理了大量的安徽民歌,并借助传统安徽民歌元素作为素材,创作出了大量具有徽文化特质的民歌作品,为安徽民歌在新时代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其在发展历程中依然有很多制约安徽民歌的发展的客观因素,对安徽民歌在现代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主要从安徽本身的地理因素对民歌的影响、民歌继承方面的继承人老龄化现象、创作的现代作品数量上的下降、对安徽民歌唱法审美倾向调查的分析、对创新演唱民歌的方式上的期待等方面对安徽民歌演唱方法的审美倾向的现状进行调查。

1.1 地域因素对民歌的影响

很多因素都能够对民歌的发展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当中,最常见的便是地域因素。地域因素的影响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影响方式。民歌演唱者长期生活在一片地域当中,受到这篇地域独有的民族文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上和习惯上都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格。地域特征会使得民歌当中出现很多当地独有的民俗特色,文化因素甚至会对民歌的分布也产生极大的影响。安徽从南到北地理条件有着极大的变化,从山地到丘陵,再由丘陵转向平原,安徽民歌百花齐放、种类繁多,如小调、秧歌等等,其繁多的民歌种类,已经几乎涵盖了整个安徽的全部民歌种类。因而,通过对皖西民歌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安徽民歌的风格特点、旋律特征以及其它融合性特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八月桂花开遍地》便是由皖西民歌《八段锦》改变而来,其影响深远,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皖西民歌星罗棋布,以山歌“挣颈红”和“赶慢牛”最为丰富,“挣颈红”作为原汁原味的皖西民歌,主要包含慢赶牛少数曲调、三接气等,音调高亢,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经常累得颈部发红,因此被称为“挣颈红”。乔建中与苗晶先生在其论著《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中对其评价为有“江淮民歌近似色彩区”,这在安徽甚至是全国音乐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们的论著中就有“大别山是山歌体裁的宝库”,“慢赶牛”“挣颈红”等遐迩闻名,由此可以看出,安徽民歌中皖西民歌占有代表性地位。

1.2 安徽民歌传承人的老龄化倾向

从演唱者的年龄背景可以看出,安徽民歌的传承者出现以老年人为主、青年人不足的现象,导致现在可以演唱安徽民歌的人逐渐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优秀的老艺术家已经离世,尚在的一些艺人也年事已高,不能再演唱表演,又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对艺术进行研究及发展。操明花和凌志远一个是安徽本土歌手,另一个是歙县文化馆退休职员,这两位是首批安徽民歌的省级传承人;2014年,年近54岁的操明花可以原汁原味演唱安徽民歌,凭借其代表作《世上还是好人多》一路从安徽唱到了北京大舞台,之后到中国音乐学院进修,此后,一直活跃在民间舞台上。2014年,73岁的凌志远经过十几年时间搜集了大量的安徽民歌,并著书用以记录,传承安徽民歌。由此可见,安徽民歌的传承已步入老龄化时期、传承出现断层、传承人生存现状不理想、缺乏对民歌艺术的重视等现状,造成以上现状的主要原因:其一观念上的偏见,在安徽徽州地区崇尚读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与音乐相关的事情漠不关心,不管是政府还是学校都不重视音乐;其二安徽针对安徽民歌传承人的保护机制尚未建立,安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停留在工作报道和宣传中,相关部门并未进一步完善安徽民歌的保护工作,针对安徽民歌的传承人更谈不上制定相关的保护机制,造成安徽民歌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其三,对于年轻人来说,安徽民歌缺少一定的吸引力,进而造成民歌队伍上没有及时补充新鲜的血液力量;其四,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其扶持政策上力度小,资金不足,上面提到的两位继承人每年只能从政府那里拿到很少的一部分补助款,完全是靠着对民歌艺术的热爱才能坚持下来,这也正是他们对艺术的尊重才使得安徽民歌传承至今,依旧唱响中华。

现在处于一个娱乐形式广泛、音乐样式繁多的时代,而传统音乐生存的范围十分狭小,使安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限制,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安徽民歌的传承中来,即使政府出台了政策,积极鼓励年轻人向老艺术家们学习民歌的表演,但是传承人老龄化的这一社会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缓解。显然,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性问题,这也关系到安徽民歌以后的发展走向。

1.3 安徽民歌的现代作品创作数量少

安徽民歌的体系是庞大的,是劳动人民历经百年积累的艺术结晶,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具有浓厚的艺术价值,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媒介如此盛行的多元文化娱乐中,很难通过媒介听到那些传统的民歌。即使是当地群众也只能通过民间戏台才可以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例如描写人民劳动场面的和县民歌《认不得稗子要姐教》;描写热爱大自然的巢湖民歌《唱四季》;赞美美好爱情的安庆民歌《棒棒打在石头上》;多用于渲染人们婚嫁气氛的民歌《敬酒》。然而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民歌却很少被人们熟知,虽然一些安徽民歌作曲家也会根据时代发展需求进行创作,但是创作数量和创作质量仍需提高。

安徽民歌传承至今,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艺术魅力不可估量,是艺术家用之不尽的宝贵艺术资源,是可以与现代音乐创作融合发展的。由于传统的安徽民歌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倾向,因此,有必要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再加工,使其呈现出多彩、优美的安徽民歌。

1.4 安徽民歌唱法审美倾向调查的分析

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调查显示,15~25岁区间的年轻人对安徽民歌了解甚少,安徽民歌对其基本无吸引力;25~35岁区间的年轻人对安徽民歌有着较为肤浅的了解;35~45岁、45岁及以上这一区间的人群由于生活年代等因素对安徽民歌有相对多的了解,特别是45岁以上的人群对安徽民歌的了解相对充分。由此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安徽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渐行渐远。对于年龄大些的人群由于生活年代的客观“印记”而对安徽民歌还有些许情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多元音乐并存的今天,这种情感很有可能也被冲淡。

对不同职业的调查显示,公务人员对安徽民歌唱法上有相对深刻的认识,在说出个人倾向的同时基本上都强调了自己的理由,对安徽民歌的唱法给出了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自由职业者审美倾向更加直接,这是因为自由职业者的认识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其审美倾向可以直接反映出社会的需求;上班族的普遍审美倾向表明大家各有所需而且相对平均,他们对几种唱法的选择基本反映出一种普遍的趋势;大、中学生的审美代表着年轻人的一种普遍审美倾向和心理,他们主观和客观相结合较为合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既代表着自己的心理又预示着一种“潮流”的存在。

对审美期待的调查显示,人们很想通过“多元”“跨界”的演唱方法来演唱安徽民歌,使得安徽民歌能够以不同的感觉传达给广大听众。用“多元”来满足不同人们的审美需求,从而使安徽民歌广为传唱。

2 安徽民歌唱法审美倾向调查结果的思考

通过对安徽民歌演唱方法的审美倾向现状的调查发现:(1)地域因素是影响安徽民歌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影响方式。(2)安徽民歌传承人进入老龄化。(3)安徽民歌的现代作品创作数量少。(4)更多的人们希望通过“多元”“跨界”的演唱方法来演唱安徽民歌。

安徽民歌作为历史遗存中珍贵的音乐活化石,如果消失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文化损失。因此,在延续安徽民歌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做好安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使安徽民歌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生动鲜活,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充实。

2.1 加强安徽民歌的传承意识

随着中国文化迈向世界,对安徽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对于安徽民歌的传承发展问题,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对安徽民歌传承与保护的认识,为安徽民歌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舞台,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道路,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勇于创新,不断推进安徽民歌的繁荣和发展。

2.2 建立安徽民歌完善的传承人体系

针对安徽民歌传承人的现状,目前当务之急是重视传承人,做好安徽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首先是理清民歌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安徽民歌作为安徽文化代表之一,安徽文化的精髓在安徽民歌中得以体现,保护和传承安徽民歌和传承人同样也是对安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次建立完善的传承人保护机制,传承人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针对安徽民歌传承人生活水平较低、已步入老龄化状态,相关部门应建立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提供额外的生活补贴,提供医疗保障措施,借助多媒体手段对传承人的传承技艺进行留存;然后,培养传承和发展安徽民歌的接班人。目前安徽民歌传承的断层现象非常明显,所以如何使安徽民歌得以传承和发展十分重要,要充分发挥传承人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传承人的专业能力,发挥其引领作用,挖掘有潜质的年轻演唱者,保护好艺术资深的老艺术家,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2.3 创作与时俱进的安徽民歌

近年来,安徽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大力推进文化艺术的发展,重视和开发各地民歌资源,给原始的民歌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具体表现在:许多音乐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积极探索,使安徽民歌得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安徽民歌的音乐元素作为现代专业音乐创作中的音乐素材得以运用与发展,涌现出许多新的作品,舞台实践与宣传工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级政府在传承和保护安徽民歌过程中结合经济发展,对民歌保留曲目重新填词,举办主题歌会,进而促进安徽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2.4 通过“跨界”“多元”的创新安徽民歌的演唱方法

安徽民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其背后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跨界”“多元”的演唱方法将民歌和流行音乐相对应的演唱方法进行演绎,演唱者全身心的投入到与之对应的文化意境中,真正融入到新的文化领域,与民歌相对应的文化群体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审美满足感。在对安徽民歌进行“跨界”“多元”的演唱过程中,对于“跨界”“多元”的审美追求有着严格的自我约束,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感受,更多的是关注欣赏者的接受程度,在创作过程中要考虑到曲式风格和民歌音乐内涵等。

3 结 语

为了探讨安徽民歌在原生语境下的生存现状和社会功能,深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通过对安徽民歌演唱方法审美倾向的调查,总结出安徽民歌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力争打破民歌唱法的固定思维方式,探讨安徽民歌传唱中的“跨界”“多元”。用“多元”唱法来补充民族唱法,使其发挥作用;用“多元”演唱来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倾向;用“跨界”演唱来丰富安徽民歌的内涵,解决“众口难调”的普遍问题,以期达到耳目一新、多元并存,为安徽民歌的传唱、发展和创新打开一条全新的思路,从而推动安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1]徐频频.巢湖民歌演唱艺术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3):117-122

[2]李书安,陈菲.巢湖民歌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5):124-128

[3]陈茜.谈巢湖民歌的流变与传承[J].巢湖学院学报,2009(2):86-88

[4]曹晓燕.巢湖民歌保护举措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1):170-174

[5]伍国栋.原生态民歌保护的“生态群落”观[J].人民音乐,2012(1):62-64

[6]朱晓敏.浅议巢湖民歌的原生态传承[J].美与时代,2012(7):53-54

[7]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9

[8]吴红歌.音乐美学视域下的声乐演唱“跨界”问题探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122-127

[9]马秋华.中国声乐教学与实践多样化的探索与创新[J].歌唱世界,2012(12):28-30

[10]曹晓燕.从文化艺术特质看巢湖民歌的现代传承[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5(2):71-75

(责任编辑:武艳芹)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1.019

H030

A

1673-2006(2017)11-0081-04

2017-08-24

安徽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音乐表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5ZY061)。

洪仁国(1976-),安徽滁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猜你喜欢
巢湖唱法民歌
Always be gr atef ul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
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
巢湖玉卮意蕴长